中考历史考纲解读世界现代史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92666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考纲解读世界现代史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考历史考纲解读世界现代史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考历史考纲解读世界现代史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考历史考纲解读世界现代史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考历史考纲解读世界现代史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考纲解读世界现代史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x

《中考历史考纲解读世界现代史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考纲解读世界现代史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考纲解读世界现代史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x

中考历史考纲解读世界现代史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019-2020年中考历史考纲解读:

世界现代史--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河南考纲要求】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作的探索。

3.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教材网络图解】

 

【温故教材梳理】

考点一: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执政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并武力镇压国内革命。

概况

时间

1917年11月(俄历10月)

领导人

___________

经过

1917年11月6日,列宁来到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

结果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苏维埃政府---___________,列宁当选为主席。

苏维埃政权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特点

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巩固措施

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

颁布《____________》,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____________。

历史意义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____________,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它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图片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攻打冬宫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考点二:

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探索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实施新经济政策

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苏俄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

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纠正“__________”政策中的失误。

时间

________年,开始实施

内容

农业:

用固定的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余粮归农民自己支配

工业:

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某些中小型企业

商业:

大力发展___________

特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直接联系起来。

作用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有益探索,标志着列宁找到了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性质

社会主义改革

启示

经济建设,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从实际出发,勇于突破和创新。

成立苏联

时间

_______年成立

 

苏联标志

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成员

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白俄罗斯和乌克兰4各加盟共和国,后来扩大到15个。

考点三: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建设成就

 

经济上

工业化的实现:

1928-1937年,苏联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1937年,苏联由农业国发展成工业强国,国防实力大大增强。

农业集体化:

工业化建设的同时,苏联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1937年,苏联全国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政治上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也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形成。

弊端

经济上

国家用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经济活动;忽视商品经济,否定市场机制;高积累、多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

政治上

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监督,忽视民主与法制;个人崇拜盛行。

答案:

列宁;人民委员会;土地法令;莫斯科;社会主义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1921年;粮食税;商品经济;1922年。

 

【命题规律探秘】

一、历史概念论述

1.战时共产主义:

1917-1921年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为了战争需要,在经济上采取了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措施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对中小型企业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集中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和食品。

此政策为国内战争的胜利提供重要保障,但后期的弊端严重制约了苏俄经济的发展。

2.新经济政策:

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创举。

其“新”表现在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发展商品经济。

工业上允许公有制之外的私营经济存在,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农业上实行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商业上,恢复自由贸易。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易混易错考点

1.俄国的演变

1917年是十月革命前是沙俄(沙皇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后到1922年底时苏俄(苏维埃俄国);1922年底到1991年是苏联;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成为了一个独立国家。

2.近现代史上改变俄国(苏联)社会性质的三件大事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1861年改革),俄国有封建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向社会主义发展;

1991年,苏联解体,各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3.中国和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制度的标志

新中国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成,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苏联是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成(也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

三、能力拓展延伸

1.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后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李大钊为代表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2)影响了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进程。

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

受十月革命影响,中国共产党在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初期发动秋收起义等,进攻中心城市,接连遭遇失败。

直到1927年,才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

(1)由空想到科学---1948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由理论到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3)由理论到现实---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

3.全面理解“新经济政策”

(1)核心:

实行粮食税。

(2)特点: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

(3)实质:

在一定范围和限度内,恢复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某些经济模式和经营方式,以发展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4.新经济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建设国家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采取恰当的经济政策措施,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大胆改变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河南三年中招】

1.(2014年.河南)斯大林说过:

“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由此可以看出,苏联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优先发展农业D.优先发展商业

2.(2015年.河南)“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这一论断强调的是下列哪一经济举措()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

3.(2013年.河南)俄罗斯(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的历史发展,不仅改变着自身,而且也影响着世界进程。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l)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以改革方式推动该国社会进步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2)在世界近现代历史发展中,该国的一些重大事件影响了人类社会的进程。

请按要求完成下面表格中的内容。

 

(3)如今,俄罗斯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你认为其影响有哪些?

 

【压轴母题演练】

中考真题演变

1.(2015·甘肃兰州)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十月革命”的性质是()

A.资产阶级革命B.农民起义C.社会主义革命D.反帝爱国运动

2.(2015·四川绵阳)比较概括能力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

如果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四位著名人物进行比较,你认为他们的共同点是()

A.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B.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

C.共产主义运动的引路人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4.(2015·贵州黔东南)有学者分析某一经济政策时说:

“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

对列宁来说,这一政策只是暂时的退却。

”这一政策指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D.社会主义工业化

5.(2015·江苏泰州)《大国崛起》里讲述某国“把市场,实际上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这一“重大的突破”是()

A.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模式C.罗斯福新政D.马歇尔计划

6.(2015·四川雅安)马克垚在其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中认为:

(1924年后)苏联政府制定的工业化路线,不同于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经验。

这是因为苏联工业化()

A.优先发展农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优先发展国防工业D.优先发展重工业

7.(2015·四川乐山)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下列史实与推论,对应不正确的是()

A.《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

B.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俄国十月革命——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新经济政策——苏联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的主要表现

课外随堂练习

1.(2016年.预测)右图反映的是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它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沉重打击了帝国

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

A.拿破仑对外战争

B.俄国十月革命

C.苏联的成立

D.亚洲民族独立运动

2.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说:

“我们也学会了——至少是在一定程度土学会了革命所必需的另一种艺术:

灵活机动,善于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急剧地改变自己的策略,如果原先的道路在当前这个时期证明不合适,走不通,就选择另一条道

路来达到我们的目的。

”文中“另一条道路”是指实行()

A.斯大林模式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

3.(2016年.预测)列宁认为:

“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

”为此而实行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

4.列宁说: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列宁一生所成就的“大事业”是()

①领导十月革命②实施新经济政策③成立苏联④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③④

6.斯大林说:

“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

”下列关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工业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工业化的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发展相一致

C.使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D.经济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7.(2016年.预测)下列连线错误的是()

A.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俄国近代史上重要转折点

B.1921年新经济新政策的实施——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C.1928年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斯大林模式正式确立

D.1991年苏联解体——两级格局结束

8.探究俄国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之路】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讲说,他说:

“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1)材料一反映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请根据材料归纳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尽管这次改革是农奴主的总代表沙皇主持的,但为什么说这次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材料二列宁说:

“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这个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2)材料二是对苏俄哪次改革的评价?

请列举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

【政权变化】

(3)俄国是通过哪次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

又于哪一年成立苏联?

材料三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楼顶徐徐地、却是永久地降下。

它从事实上宣告一个时代就此终结了。

——摘自《大国崛起》

(4)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