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地质构造考核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88422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章地质构造考核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3章地质构造考核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章地质构造考核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3章地质构造考核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3章地质构造考核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3章地质构造考核知识点总结.docx

《第3章地质构造考核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地质构造考核知识点总结.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3章地质构造考核知识点总结.docx

第3章地质构造考核知识点总结

第3章地质构造考核知识点总结.

第3章地质构造考核知识点

1.地质年代单位,地层单位。

答:

地质年代按时间的长短其单位依次是宙、代、纪、世、期。

相对应的地层单位是宇、界、系、统、阶。

2.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

答:

(1)地层层序律

在地质历史中的每个地质年代都有相应的沉积岩层(部分地区还有喷出岩)形成,这种在一定地质年代内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

在一个地区内,如果没有发生巨大的构造变动,沉积岩层的原始产状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而且都是先形成的在下面,后形成的在上面。

这种正常的地层叠置关系,称为地层层序律,即叠置律。

根据地层层序律便可将地层的先后顺序确定下来。

(2)生物演化律

地质历史上的生物称为古生物,其遗体和遗迹可保存在沉积岩层中,它们一般被钙质、硅质等所充填或交代(石化),形成化石。

生物界的演化历史也是生物不断适应生活环境的结果,生物演化总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利用一些演化较快存在时间短,分布较广泛,特征较明显的生物化石种或生物化合组合,作为划分相对地质年代依据。

(3)岩性对比法

岩性对比法以岩石的组成、结构、构造等岩性方面的特点为对比的基础。

认为在一定区域内同一时期形成的岩层,其岩性特点基本上是一致的或近似的。

(4)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

地质历史上,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结果,往往可使不同岩层之间,岩层和侵入体之间,侵入体和侵入体之间发生相互穿插的切割关系。

可以利用这种切割规律来确定地质事件的先后顺序。

地质体之间的相互穿插切割关系有沉积岩之间的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以及岩浆岩与围岩之间的沉积接触和侵入接触:

①整合接触即相邻的新、老两套地层产状一致,岩石性质与生物演化连续而渐变,沉积作用没有间断。

②平行不整合接触又叫假整合接触。

指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基本相同,但两套地层之间发生了较长期的沉积间断,其间缺失了部分时代的地层。

两套地层之间的界面叫做剥蚀面,又叫不整全面。

界面上可能保存有风化剥蚀的痕迹,有时在界面靠近上覆岩层底面一侧还有源于下伏岩层的底砾岩。

③角度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之间缺失了部分地层,且彼此之间的产状也不相同,成角度相交。

剥蚀面上具有明显的风化剥蚀痕迹,常具有底砾岩。

④侵入接触岩浆侵入于先形成的岩层中形成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的主要标志是侵入体与其围岩之间的接触带有接触变质现象。

侵入体与围岩的界线常常不很规则。

⑤沉积接触沉积岩覆盖于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剥蚀面,剥蚀面上有侵入体被风化剥蚀形成的碎屑物质。

3.褶皱的基本类型、野外识别标志及工程地质评价。

答:

褶被的基本类型有两种。

一是背斜,为岩层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地层向两侧成对称出现,老地层在中间,新地层在两侧;一是向斜,为岩层向下弯曲的槽形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地层向两侧对称出现,新地层在中间,老地层在两侧。

野外识别褶皱:

对于大型褶曲构造,野外经常采用穿越法和追索法进行观察。

穿越法就是沿着选定的调

查路线,垂直岩层走向进行观察。

用穿越的方法,便于了解岩层的产状、层序及其新老关系。

追索法是平行岩层走向进行观察的方法,便于查明褶曲延伸的方向及其构造变化的情况。

当两翼岩层的走向在平面上彼此平行展布时为水平褶曲(枢纽近于水平的褶曲),如果两翼岩层的走向不平行并逐渐汇合成弧形转折端,在转折端闭合或呈“S”形弯曲时,则为倾伏褶曲(枢纽倾伏的褶曲)

褶皱工程地质评价

1)褶皱核部岩层由于受水平挤压作用,产生许多裂隙,直接影响到岩体的完整性和强度,在石灰岩地区还往往使岩溶较为发育。

所以在核部布置各种建筑工程,如厂房、路桥、坝址、隧道等,必须注意岩层的坍落、漏水及涌水问题。

2)在褶皱翼部布置建筑工程时,如果开挖边坡的走向近于平行岩层走向,且边坡倾向与岩层倾向一致,边坡坡角大于岩层倾角,则容易造成顺层滑动现象

3)对于隧道等深埋地下的工程,一般应布置在褶皱翼部。

因为隧道通过均一岩层有利稳定,而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作用可能塌落,向斜核部则是储水较丰富的地段。

4.节理类型及统计方法。

答:

节理分为两种:

按形成节理的应力性质;根据节理与所在岩层或其它构造的几何关系。

构造节理是指岩体受地应力作用随岩体变形而产生的节理(或裂隙)

节理按力学成因可分为张节理和剪节理两大类。

张节理其主要特征是产状不很稳定,在平面上和剖面上的延展均不远;节理面粗糙不平,擦痕不发育,节理两壁裂开距离较大,且裂缝的宽度变化也较大,节理内常充填有呈脉状的方解石、石英,以及松散工已胶结的粘性土和岩屑等;当张节理发育于碎屑岩中时,常绕过较大的碎屑颗粒或砾石,而不是切穿砾石;张节理一般发育稀疏,节理间的距离较大,分布不均匀。

剪节理剪节理和特征是产状稳定,在平面和剖面上延续均较长;节理面光滑,常具擦痕、镜面等现象,节理两壁之间紧密闭合;发育于碎屑岩中的剪节理,常切割较大的碎屑颗粒或砾石;一般发育较密,且常有等间距分布的特点;常成对出现,呈两组共轭剪节理

节理的几何分类:

走向节理---即节理的走向与所在岩层的走向大致平行;倾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所在岩层走向斜交(垂直);顺层节理---即节理的走向大致平行于岩层层面。

节理的统计方法:

裂隙走向玫瑰图,裂隙倾向玫瑰图,裂隙率等方法来统计。

5.断层类型、野外识别标志及工程地质评价。

答:

1)正断层:

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

2)逆断层:

下盘相对下降的;上盘相对上升;

3)移断层:

两盘沿断层走向相对水平移动的。

4)断层的组合类型有阶梯状断层、地堑和地垒、叠瓦状断层等多种形式。

断层野外识别标志:

根据地层、构造等直接证据和地貌、水文等方面的间接证据来判断断层的存在与否及断层类型。

构造线和地质体的不连续任何线状或面状的地质体,如地层、岩脉、岩体、变岩质的相带、不整合面、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界面、褶皱的枢纽及早期形成的断层等,在平面或剖面上的突然中断、错开等不连续现象是判断断层存在的一个重要标志。

地层的重复与缺失在层状岩石分布地区,沿岩层的倾向,原来层序连续的地层发生不对称的重复或是某些层位缺失,根据这些重复、缺失以及倾向和倾角的关系,可以推断断层的类型。

断层面(带)的构造特征指由于断层面两侧岩块的相互滑动和摩擦,在断层面上及其附近留下的各种证据。

①擦痕和阶步。

擦痕常表现为一组彼引平行而且比较均匀细密的相间排列的脊和槽,有时可见擦痕一端粗而深,另一端细而浅,则由粗的一端向细的一端的指向即为对盘运动方向。

阶步是指断层面上与擦痕垂直的微小陡坡,在平行运动方向的剖面上其形状特征呈不对称波状,陡坡倾斜方向指示对盘错动方向。

②牵引构造。

指断层两盘沿断层面作相对滑动时,断层附近的岩层因受断层面摩擦力施而产生的弧形弯曲现象。

岩石弧形弯曲突出的方向大体指本盘错动方向。

③构造透镜体。

指断层带中常发育的规模不等,并呈一定方向排列的透镜状岩块。

部分构造透镜体是由于断层形成时的挤压作用产生的共扼剪节理把岩石切割成菱形岩块再进一步挤压研磨而成。

④断层岩。

是断层带中因断层动力作用被搓碎、研磨,有时伴有重结晶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岩石。

根据研磨程度以及重结晶作用所反映的结构构造特征,可分为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等类型。

地貌及其他标志较大的断层由于断层面直接出露,在地貌上形成陡立的峭壁,称为断层崖。

当断层崖遭受与崖面垂直的水流侵蚀切割后,可形成一系列的三角形陡崖,叫做断层三角面。

断层的存在常常控制和影响水系的发育,并可引起河流遇断层面而急剧改向。

温泉和冷泉呈带状分布往往也是断层存在的标志。

线状分布小型侵入体也常反映断层的存在。

断层的工程地质评价

由于断层的存在,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加速风化作用、地下水的活动及岩溶,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工程建筑产生影响:

1)降低了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断层破碎带力学强度低、压缩性大,建于其上的建筑物由于地基的较大沉陷,易造成开裂或倾斜。

断裂面对岩质边坡、桥基稳定常有重要影响。

2)跨越断裂构造带的建筑物,由于断裂带及其两侧上、下盘岩性均可能不同,易产生不均匀沉降。

3)隧洞工程通过断裂破碎带时易发生坍塌

4)断裂带在新的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可能发生新的移动,从而影响建筑物的稳定。

6.地质图及阅读地质图的方法。

答:

地质图包括平面图、剖面图和柱状图。

平面图是反映一地表地质条件的图。

是最基本的图件。

地质剖面图是配合平面图,反映一些重要部位的地质条件,它对地层层序和地质构造现象的反映比平面图更清晰、更直观。

柱状图是综合反映一个地区各地质年代的地层特征、厚度和接触关系的图件。

阅读地质图的方法与步骤如下:

先看图和比例尺。

以了解地质图所表示的内容,图幅的位置,地点范围及其精度。

如图比例尺是1:

5000,即图上1cm相当于实地距离50m。

阅读图例。

了解图中有哪些地质时代的岩层及其新老关系;并熟悉图例的颜色及符号,附有地层柱状图时,可与图例配合阅读。

分析地形地貌,了解本区的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山川形势,地貌特征等。

阅读地层分布、产状及其和地形关系,分析不同地质时代的分布规律,岩性特征,及新老接触关系,了解区域地层的基本特点。

阅读图上有无褶皱,褶皱类型、轴部、翼部的位置;有无断层,断层性质、分布、以及断层两侧地层的特征,分析本地区地质构造形态的基本特征。

综合分析各种地质现象之间的关系及规律性。

在上述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对图幅范围内的区域地层岩性条件和地质构造特征,应结合工程建设的要求,进行初步分析评价。

第4章第四纪沉积层的形成及其工程地质特征考核知识点

1、风化作用的类型及原因,岩石风化后的产物,残积土的工程特性。

答:

岩石的风化可分为物理风化(温差、冰冻)化学风化(水化、氧化、水解、溶解)和生物风化(生物机械作用、新陈代谢析出的酸作用)三种类型。

岩石风化后的产物:

岩石碎屑。

岩石风化后产生的碎屑物质残留在原地称为残积土。

残积土的工程特性:

残积土与它下面的母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其成分与母岩成分及所受风化作用的类

型有密切关系;残积土比相同重度的其它类型的沉积物的力学强度压要高;残积土厚度变化很大,在同一个建设场地内,有的地方岩石有露头,而有的地方岩石埋深达十几米。

在残积土上进行工程建设时,要注意地基土的不均匀性。

1、地表流水地质作用及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的形成。

答:

地表流水地质作用取决于水量和流速。

地表流水对岩石的作用有冲刷、冲蚀、搬运、堆积。

地表水冲刷地表,形成各种堆积物,主要有坡积土、洪积土和冲积土。

坡积土的形成:

岩石风化产物在雨水、融雪水的地质作用下被缓慢地洗刷剥蚀,顺着斜坡向下逐渐移动,沉积在斜坡下部和坡脚处而形成的沉积物。

洪积土的形成:

山洪急流冲刷风化岩石,形成冲沟,把大量碎屑物质搬运到沟口或山麓平原而成的堆积洪积土。

冲积土的形成:

在河流的地质作用下将两岸基岩及其上部覆盖的坡积物、洪积物剥蚀后搬运、沉积在河流坡降平缓地带形成的沉积物。

2、海洋区域的划分,海洋地质作用及海相沉积物。

答:

海洋按海水深度及海底地形划分为:

海岸带(海水高潮与低潮之间的地带),海水深0~20米;

浅海带(大陆架),海水深20~200米,坡度很平缓;

次深海带。

海水深200~3000米,坡度一般不超过二十几度;

深海带,海水深3000~6000米。

海洋地质作用有:

1)破坏作用(冲蚀、磨蚀、溶蚀),海浪是破坏海岸的主要力量。

2)沉积作用:

海岸带沉积物都是粗碎屑及砂,是由海岸岩石破坏后的碎屑物质组成的

浅海带沉积物主要是较细小的碎屑沉砂(黏土、淤泥、砂)以及生物化学沉积物

次深海带及深海带沉积物是浮游生物的遗体、火山灰、大陆灰尘的混合物。

沉积物主要是些软泥。

3、湖泊的地质作用及湖泊沉积物。

答:

湖泊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破坏作用和沉积作用。

湖浪和湖流冲蚀湖岸;四周岩土被湖水浸湿发生松软,能使建筑物下沉;岩石边坡也可能因为湖水作用出现崩塌或滑动。

湖泊沉积作用:

植物、灰尘、细砂、黏性土。

4、风的地质作用及风积土。

答:

风对岩石的地质作用有破坏(吹扬、磨蚀)、搬运(风可以将碎屑向更高的地方搬运)及沉积(风积黄土、风成砂)。

风所搬运的物质,在风力减弱或途中遇到障碍物时,变沉积下来形成风积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