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克讲二胡第6课文字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85931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萨克讲二胡第6课文字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萨克讲二胡第6课文字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萨克讲二胡第6课文字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萨克讲二胡第6课文字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萨克讲二胡第6课文字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萨克讲二胡第6课文字版.docx

《萨克讲二胡第6课文字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萨克讲二胡第6课文字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萨克讲二胡第6课文字版.docx

萨克讲二胡第6课文字版

萨克老师讲二胡6

大家好,很高兴我们这么快就相聚在这里。

我在昨天的课中说,今天除了要回答大家在这段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还要给大家介绍伟大的民间音乐家孙文明。

因为我一直都想让大家了解我们国家的音乐家、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上次已经介绍了阿炳,今天,我们讲一讲孙文明。

孙文明在我心中的地位远远超过阿炳,但还不能和刘天华抗衡。

孙文明出生在1928年,死于1962年,一生只活了34岁,在这三个音乐家中,他是寿命最短的,而他遭受的苦难最深。

新中国解放以后,他才过上几年好日子。

他的结局也非常悲惨。

他不像瞎子阿炳,阿炳的后半生虽然很凄凉,但他的前半生还是很好的。

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介绍过,阿炳的生活不检点,吃、喝、嫖、赌、抽他都占全了,但磨灭不了他对二胡的伟大贡献。

阿炳的寿命在这三个人当中是最长的,他活了57岁。

其次是刘天华,他活了37岁。

虽然刘天华生活的条件比其他两位都要好,但对于生活的乐观态度,他不如孙文明,因为他的思想比较复杂。

当他看到希望时,他就写了《光明行》、《空山鸟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悲观时,他写了处女作《病中吟》、《苦闷之讴》等很多伤感的曲子。

以后我们会专门介绍伟大的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刘天华,可能占用的篇幅会比较多一些,今天在这里只是简单提一下。

我们继续介绍孙文明。

他出生于浙江上虞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专门做西装的裁缝,叫“奉帮裁缝”,有人也叫他们“红帮裁缝”,这是一个专门的职业。

后来,他的父亲行走于乡下,当了给别人看病的江湖郎中。

江湖郎中在过去也不完全是贬义的,方圆多少公里都很有名气。

在当时的社会中,他的父亲也算是小有能耐了,但不能和刘天华的父亲相比,刘天华的父亲是一个秀才,非常厉害。

孙文明的家境虽然不错,但他的苦难生活从4岁时就开始了,他得了天花,双目失明了。

所以,他也和阿炳一样,是个盲艺人。

我有一张他的照片,粘过来给大家看一下。

关于孙文明学二胡有几种说法,我知道有三种。

一种是在他12岁的时候,他和他的姨夫学二胡。

他的姨夫是一个道士。

第二种说法是,他的妈妈孙大凤在他12岁那年去世了,孙文明很伤心。

后来,他的父亲又另娶了妻子,后母对他并不好,无奈之下,他跟着哥哥四处流浪,学算命。

孙文明一直恨他的父亲,要他的后妈不要他,所以把自己的姓改了,改随母亲姓了。

有一天他给别人算命,人家说,你算命没胡琴不行,过去算命的手里都有一把胡琴。

我在别的房间曾讲过,小时候我学二胡时,家里人也反对,我爸爸说,学二胡是乞丐做的事。

我们的二胡从民间走向舞台、走向世界是刘天华的功劳。

当时在民间中流传一句话,叫:

算算命,交交好运。

拉拉胡琴,脱脱晦气。

听了算命人的劝告,孙文明说,我不会拉琴,怎么办?

客人好心地说,不会拉也没关系,你只要拉响了,大家就都来算命了。

当时他没有钱,有资料记载说,他的一个朋友花了一百块钱给他买了一把二胡。

我也不知道这一百块钱在当时是什么样的钱。

他就有了一把唱戏人用的二胡,从此孙文明开始学拉二胡了。

这是第二种说法。

第三种说法是,在算命的途中,他有时候会流浪到庙里。

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他遇到了一个拉二胡的盲人——这有点像传说了。

盲人教会了他一些技法,从此他就学会了拉二胡。

当然了,这些都是传说,但不管怎么说,他流浪了,算命了,不得不学二胡了。

由于他流浪在外,常在苏南、浙北一带拉琴,接触了很多音乐,比如江南的丝竹。

长江以南的文化非常厉害,比起北方,它的形式也丰富得多。

以后我们会介绍到,南方有很多曲牌、戏剧等。

孙文明学会了江南特色的丝竹、锡剧、评剧、京剧,而且他还会很多很多的民歌。

我们在座的各位也是这样,无论想学好什么乐器,都要掌握大量的民歌。

民歌是音乐的土壤,没有这块土壤,就没有了生命力。

他对弹唱也很有研究,并且特别努力聪明。

讲到聪明,他和阿炳、刘天华都不一样,我认为他就是一个天才,这一点,一会儿我来讲述。

到了1950年,他在苏州演出,拉了160首曲子,他被推荐到南京学习广东音乐。

1952年,他被潘家招婿,改名为潘旨望。

1957年,在全国音乐舞蹈汇演中获得了荣誉。

1958年,参加中国全国民族民间音乐会演,获得第二名。

这段时间,无论是生活还是事业,他都如鱼得水,甚至还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大家想一想,如果现在李克强来接见你,那会是什么样?

马上你就不在这个房间和我们聊了,就成为教授了(笑)。

1959年,孙文明应上海民族乐团邀请,在上海讲学半年。

1960年,他受聘于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授课一年半。

在他生命即将结束的前两年,他是多么的辉煌啊!

1961年9月,孙文明返回奉贤。

他为什么要回到奉贤呢?

下午我查了一通资料,没有查到。

他出生在上虞,可是为什么回到奉贤呢?

我猜想,可能潘家在奉贤吧,这个不太严谨,各位如果谁能找到确切资料,告诉我们大家一下。

因为曾经得到过总理的接见、为上海著名乐团授课,他不愿再去茶馆卖艺,生活也因此而清贫。

这一点,他和刘天华有些相似。

刘天华曾经在大学里讲学,后来因为失业回到家乡,心情变得非常沉重,等讲到刘天华时我来详细告诉大家。

1962年春,他的爱子患麻疹夭折,他为此颇受打击,肺病越来越严重,并于1962年12月13日病逝。

还有他病逝于12月18日、12月23日的说法,对于我们来说这一点并不是很重要,因为我们不是专门研究音乐史,我们只要知道,他一生只活了34岁。

虽然解放后,他的确生活有所好转,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流浪在外,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

他和阿炳不一样,阿炳没有后人,我这里的后人指的是学生,没有人继承他,而且他只录下了三首曲子。

令人欣慰的是,孙文明留下了十多首曲子,而且这些曲子都是在专门的录音棚录制而成的,他的技法一会我们一起欣赏一下,特别高超。

他一共有六个学生,林心铭是其中之一。

林心铭于1980年整理出《孙文明二胡曲集》一册,后由香港上海书局出版,这在当时非常昂贵,要花一、二百块钱才能买到。

他的曲子很多人都没有,这又和阿炳不同了。

《二泉映月》塑造了瞎子阿炳,光是和《二泉映月》有关的散文、诗歌、电影等各种文学作品,可以说是铺天盖地,再加上日本小泽征尔的一句“这首曲子要跪着听”,一下把《二泉映月》和阿炳推上了顶峰。

而孙文明,似乎被大家遗忘了。

孙文明的一生非常坎坷,但他是一个天才,尤其在二胡方面。

下面我为大家演奏一首他的《流波曲》(演奏)。

谢谢大家!

我们接着讲孙文明在二胡曲创作中的演奏技法。

我为什么说他是个天才呢?

孙文明幼时曾经跌伤了右手的手腕,所以他的持弓方法与众不同,弓子出来后,很多音都带音头。

他发明了带顿弓、碰弦、透波音、双弦双马尾、不用千斤、中指回滑音、小指移把、托丝。

说实在话,这些技法里,有很多我也不懂。

就在几个月前的一天,我开车去看望我的老师,他让我拉琴给他听,我就拉了《流波曲》。

老师听了比较满意,问我:

“孙文明还有很多乐曲你知道吗?

”我说:

“知道,我有很多他的资料。

但是,他的《志愿军归国》是怎么拉出来的?

”我的老师说:

“我也不会。

”我曾经看过一份资料,说有个研究生,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专门研究孙文明的曲子,并且都录制了下来,我觉得非常了不起。

一会我要讲讲,我们的二胡究竟要往哪儿走,二胡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我们一定要知道孙文明,知道他的历史,知道二胡中我们还不曾了解的技法。

我有两张孙文明的唱片,一张是他亲自拉的,一张是很多演奏家拉的,但是到了《志愿军归国》模仿火车时就演奏不了了。

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孙文明自己拉的那张碟,如果共享里还有可利用的空间,我就把它传上去。

有一个网友和我要,但他一直没在线,我发离线也发不过去。

一会儿我发给“听歌练琴”或者“金太阳”,“金太阳”辛苦一下,加我好友,我把它传给你,你再上传到群里,好的资料大家共享,对我们有帮助。

我记下的孙文明他作的曲子共有十首,《弹乐》是其中一首。

《弹乐》就是江南丝竹的三六。

模仿琵琶、三弦的发音,没有千斤,五度定弦。

还有《流波曲》,没有哪个曲子比它定弦再低了,它用的是E、B定弦。

还有《四方曲》,52弦,还有《人静安心》,22弦,DD定弦等。

他有的时候听京剧,京剧中有京胡,京二胡。

京二胡和京胡是反调的,京胡拉二簧52弦的时候,京二胡就拉15弦,它是反腔。

孙文明听过以后发现,空弦定位很重要。

于是他就发明了反调,同度的、八度的、五度的、四度的,他特别厉害,发明了很多,只是我们在这里没有时间一一再讲了。

孙文明的琴有什么特点呢?

他这么穷的乞丐去哪儿弄那么好的琴呢?

有一种说法,是他一个朋友送他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他在旅馆里,别人给他一个铜制的床撑子,他就把它当成琴杆,让工匠装上轴,用铜皮作了一个筒,蒙上蛇皮、蟒皮,然后用火柴杆叠起来当做琴码。

他的弓毛不多,但他把它们分成两股,拉出双音,你看多厉害呀,我来放一下大家听听(播放音频)。

我对电脑不太懂,把所有的曲子转成一个格式了,如果有会做的朋友,我把它发给你,你做好后上传到共享里。

第一首是《弹乐》,你能听出那种弹拨乐器吗?

他是又拉又弹呀。

还有一首是评弹味,唱的是杜十娘。

你看他多厉害,像人唱的一样。

听听,多么细腻。

一个受了那么多磨难的人都那么厉害,咱们天天吃得饱,穿得暖,睡得好,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学呢?

更精彩的在后面《志愿军归国》,这里有升旗、行进、口令,还有火车的声音。

这是孙文明亲自拉的,用一把二胡模仿了这么多的声音,而且他的二胡肯定没有我们今天的二胡好。

好,就欣赏到这里,以上就是伟大的民间音乐家孙文明拉的。

我一直这样认为,有关他的介绍太少了,对阿炳的认识太多了,我认为对孙文明来说这有些不公平。

其实,孙文明非常了不起,而且,他是一个天才。

你们听过一首西洋乐曲《“太平洋”231》吗?

就是描写火车的,是一个大的交响乐队演奏的,而孙文明只用一把破旧的二胡就能拉出很多声音,是不是很伟大?

下课的时候我把这个音频发给“金太阳”,你把它分开后上传到群里。

“金太阳”很辛苦,为大家奉献了许多,还有“听歌练琴”,我们都应该感谢他们,相信有了这样一群人,我们这个房间会越办越好。

今天下午我备课的时候,看见群里来了一个年轻人,告诉大家要多拉练习曲,我估计是专业院校刚毕业的学生。

这样的人才,大家应该把他挽留下来,这个房间能讲的、能拉的,越多越好,以后我们这个房间要发展成白天晚上都有人上课,成为呱呱里最棒的房间。

下面我再讲讲自己的感想。

我在一个群里曾经讲过二胡发展的几个阶段,讲到最后一个阶段,我说二胡向着小提琴去发展了。

我们国家一个非常有为的年轻人,到国外拉了一首《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他自认为拉得非常了不起:

看,这么有难度的小提琴曲我都能拉!

结果他国外的朋友听了,说,你拉的不像中国的二胡,像小提琴。

这是表扬还是讽刺呢?

我再提一件事。

有一天,一个叫“鹂儿”的网友听到我讲二胡的演奏技法、练习方法很多地方落后于小提琴,她对这种说法很生气,说,你怎么能说我们二胡落后呢?

如果今天她在这个房间非常好,我今天是站在民间的立场来说,我们的二胡不落后于小提琴。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二胡还是向小提琴上靠,都拉《流浪者》,都拉《查尔达什》,都拉《野蜂飞舞》。

这些曲子本身就是小提琴的,你和它比啥呢?

所以,从民间角度来说,小提琴能拉出火车声音吗?

如果今天“鹂儿”在,她应该高兴地看到,我今天讲的是,从民间的角度讲,二胡并不落后于小提琴。

有关孙文明、有关二胡我今天就讲这么多,总结一句就是,民族的特色是我们的根。

如果二胡一味地模仿、追求西方音乐的话,最后丢失的就是我们民族的土壤。

那个时候,二胡不叫二胡,小提琴不叫小提琴,这种损失是巨大的。

我并不反对二胡拉小提琴的曲子,甚至可以拉交响乐的曲子,但是我反对丢弃民族的东西。

我一直希望二胡能够多元化发展,有人专门演奏抒情的歌曲或戏曲,有人演奏小提琴乐曲,但一定要有人演奏孙文明(就是我们本民族的东西),否则的话,二胡就危险了。

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有不同意见,大家可以共同切磋。

顺利地讲完了孙文明,肯定是挂一漏万,因为我的知识面比较窄,很多东西查的也不全面,以后如果发现新的内容我会给大家补上去的。

下面的时间,你可以问任何问题。

下午我曾和网友交流说,我很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回答所有的问题。

但是到最后,我不担心了。

因为我是抱着谦虚而且诚恳的态度来解答大家的问题,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

所以当我说,这个问题我解释不了时,你也不要失望,因为我和大家一样,是个普普通通的人。

下面我来解答大家的问题。

“勇闯天涯”朋友说总是拉不好47页练习六。

其实这个不难,你只要掌握好弓子的合理使用就好办了。

这里,

“1、4、3”是长音,用长弓,“2”是短音,按我们以前说的是,短音应该用短弓,但在这里不行了,因为你要用短弓,后面的“656”就没有弓子可用了。

所以怎么办呢?

到“2”的时候,把弓子推进去,轻一点,速度快一些,然后腾出弓子给第二小节的“656”,到了“5”是一样的处理方法。

听明白了吗?

“乐乐”问,内弦拉出的音发闷是怎么回事。

我来告诉你,内、外弦的音色是不同的,内弦本来就比外弦柔和。

你的琴是什么样的我也没看到,不好的琴,内外弦音色差距特别大。

也许是你的演奏方法,但我现在判断,是不是你的琴的问题,你用别人好一点的琴试试。

我以前讲过,换弦要一付一起换,这样,一个品牌的弦,同一时间出厂、材料相近,它是标准的,这样音色会更统一一些。

这个我没有看到,只能这样回答你了。

“林韬”问,练习时什么时候用保留指,什么时候不用,保留指有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我们很多人都忽略了保留指。

不知道这个朋友听没听过我以前的课,我在上节课中也讲过几句话:

能不换把就不换把,能不换弦就不换弦,能不抬指就不抬指。

这里不抬指,就是指用保留指。

我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说明为什么要用保留指。

比如拉“6、7、6”,我把“6”保留住,只动一个手指就行了,如果不用保留指,两个指头都抬起来,“7”的时候把一指抬起,到“6”的时候再按下去,多了一次手指的抬起、按下,就复杂了。

别人一个手指完成的,你两个手完成任务,那么你看,再快速度也拉不过保留指啊。

如果想你以后拉得快,不保留,就吃亏了。

别人一步就到了,你两步才到。

这个朋友还问,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

我是这样理解的,从某一个音到另外一个音又回到某个音,如果是上行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用保留指。

但有些时候,比如“5、6、7、(高音)2”,我们用小指够高音“2”的时候一指就不能保留了,如果保留,就相当于控制住了小指,这时只能保留一个手指(二指)或者不保留也可以。

你还问小指按弦的时候一定用保留指吗?

不,比如“(高音)121 6”这个可以保留无名指,如果是“(高音)12 6”,无名指就没有必要保留了。

因为它从某个音到另外一个音,回到的不是原来的音,就不保留了。

你还问,有实际运用中,保留指有什么具体作用?

我用最简捷的指法,最少的动作把它完成。

关于保留指,以后在讲到快弓的时候我会专门来讲。

“罗汉果”问怎么克服演出时的紧张心理。

演出时紧张是个很正常的现象,有的人自己一个人在家拉琴的时候,拉的非常好,可是一到人多或者演出时,腿都打哆嗦,自己不敢相信自己为什么会拉成这个样子了。

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舞台紧张感,这个紧张主要是心里不自信造成的。

那为什么会不自信呢?

比如说你打仗,你手里拿着长矛和大刀,敌人拿的是AK47,你说你心里会踏实吗?

怎么办?

你把你的功夫练到家。

对,“丽花”说的对,功夫不到家,心里就没底。

把功夫练好了,心里自然就自信了,对消除紧张是非常有帮助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艺高人胆大”。

特别是难度大的华彩片断或者快速的地方,或者有特殊技巧的地方,我们演奏时,每到过了这一关都会在心里暗暗松一口气。

关于克服紧张心理,在国外有人专门研究过,并写成了书,我举其中一个例子:

在演出之前,你使劲昂头,然后长出一口气。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使劲低头,最大限度地低到不能再低,然后体会这个放松。

我是用什么办法呢?

感觉到紧张时,叹口气,这是最好的办法。

还有个办法我也挺赞同,就是在感到紧张时,含胸,身体往前轻轻探,气沉丹田,千万不要喘大气,一喘大气又紧张了。

还有的办法比较朴素,就是把台下的观众不当成人,把他们当成树。

你先给自己家里人拉,然后给同事拉,然后给老年大学或公园里拉,逐渐锻炼自己的信心和胆量。

现在我们也可以在网上拉,我们这个房间的朋友都很大气,无论你拉成什么样,都会给你献朵小花。

所以我和有的朋友说,不要小看了在这里拉琴,每天一小时,积累起来,那就不得了了。

哪儿来的动力呢?

就是这一朵一朵的小花,它的鼓励远远超过了金钱和物质的鼓励。

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

景楼老师曾和我说过,萨克,你每次讲一个小时就行了,其余的时间随意讲点什么就可以了。

我说,不行。

为什么?

我告诉大家,有的网友发给我的聊天信息,非常非常感动,让我有时都睡不着觉,详细的信息我就不在这里读了。

有的朋友说,为了听你的课,我的歌舞会都没去看;为了听你的课,朋友的聚餐我都没有去……这么多感人的事,让我能不好好备课吗?

让我能只讲一个小时吗?

所以每次我都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有时候看到景楼老师在麦上占用我上课时间的时候,我心里真不是滋味,真想把它说出来。

今天我就说出来了,以后,我上课时间就是两个小时,我会上满上好的。

以后大家在这个房间大胆上麦拉琴,一点点就会锻炼得胆子大起来。

如果有人因为你拉错了而指责你时,你别怕,这对你是一种动力,是一个帮助。

就像如果有人指出我讲课中哪儿有不对的地方,我会立刻下来查资料,共同探讨,和他结为好朋友。

有个朋友问,拉外弦时,中指是不是往外顶?

拉外弦的时候,一定要用到弓杆自身的重量,这一点很重要。

在演奏很有激情时,仅仅靠弓杆的重量、靠它的自然下垂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运弓时要注意我曾说过的四个字:

压、托、顶、钩。

这在第一课已经讲的很清楚了。

“品茶听音乐”说,有人说用保留指手指就会紧张,音就不容易准,最好不用,这种说法对吗?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有时候很抒情的一些曲子,保留指按在上面不动,它也是有一定压力的,有时候也不该用。

很慢的时候,你用保留指有什么意义呢?

它完全可以抬起来,保持自然的休息状态。

其实我们只要知道这一个道理,即这四个手指要有一个概念,叫轮流休息。

关于保留指,我认为就是更加简捷、快速演奏多个音的时候,要使用保留指。

很抒情的时候,他讲的保留指会使其它手指紧张,我也这样认为,多多少少会有一点紧张,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该保留的时候你不保留,这种错误更大。

有朋友问关于回转滑音的问题。

我们先来说一下什么是回转滑音。

从一个音到另外一个音又回到这个音,就叫回转滑音。

回转的要求不一样,有的要多一些,有的要少一些,这个要根据乐曲的风格来定。

一般来说,北方的滑音要大一些,南方的小一些。

这样回答你可能不是太满意,等我们下次再探讨。

“一目二胡”问:

“老师,我在拉琴的时候,琴弓总打琴筒,如何避免?

”这个问题我以前曾回答过。

琴弓打琴筒的原因不是单纯的一种,有个原因可能就是你的弓子不好。

我的二泉琴的弓子就没有这把弓子好,又短又窄,有的时候真的施展不开,它就打琴筒。

再有一个原因,就是怕打琴筒,所以就有意识地把弓子抬起来。

你越抬,越是用力紧张,越紧张,弓子越蹦,越这样蹦,它就越容易碰到琴筒。

如果你放松,让弓杆自然向外下垂,反而不打琴筒。

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放在地上不动了。

如果你把它崩得紧紧的,因为它充足了气,它就不老实,肯定要打琴筒。

你现在要做的是,不要怕打琴筒,让弓子顺着琴筒来,也许它就更听你的话了,你回去试一试。

我个人的经验是这样的,不知道你满意不满意。

在指序练习中,所有涉及小指的都很难练,怎么才能练好?

是这样的,小指当然难练。

关于小指的练习,如何按准音、按指方向等,我在第一讲中已经讲的很清楚,你一定要有侧重点地去练习。

不能把小指和一、二、三指看成一样的,特别是颤音,小指是最难练的。

要在掌握正确方法的情况下,多加练习。

这里要铺开讲就太多了,你去看看我第一课的录像吧,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

“白衣老兵”问为什么跳弓很难拉。

跳弓很难,既然是跳,就是有意识地在弓子里(应该是两弦之间)跳动。

为什么我说它很难呢?

因为二胡的琴弦把弓子局限起来了。

跳弓在小提琴的演奏技术当中是非常简单的,因为它的弓子没有局限性。

而在二胡,跳内弦可能碰到外弦,跳外弦有可能碰到内弦,要把握好这个分寸是很难的。

我就解释一下为什么跳弓难,等到具体讲跳弓时,我来教你怎么拉。

还有一个问题,音色怎么才能拉得好听。

这个我大致上说一下。

音色在音乐的表现中是非常重要的。

音乐的四大要素,音准、节奏、力度、音色。

什么样的技术最能影响音色呢?

揉弦!

而揉弦又变化无穷,它是把你内心的感受传达到手指上,手指再传到琴弦上。

等我专门讲到揉弦时我会讲。

还有就是弓子(擦弦发音)要很美妙,还有触弦点,按弦的多少,它的灵敏度和音色也是不一样的。

用手指最丰满的地方按弦和不丰满的地方按弦也是不一样的。

就好像我们用筷子敲桌子和用纸敲桌子,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音色除了要考虑左手的技术,还要考虑到右手的技术。

音色不是一节课就能讲完的,在这里我只能一带而过。

“耳东”问拉内弦时,弓毛与琴皮最合理的角度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越垂直于琴皮越好。

怎么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垂直于琴皮呢?

就是弓毛离琴杆越近越好,越远越不好,这两种情况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乐乐”问触弦点多好还是少好,触弦的力度怎么把握。

我认为触弦点少一些比较好,少一点灵敏度比较高,而且从音准的角度来说,少一点也比较好。

像阿炳和孙文明,他们根本不是用指尖按弦,而是用指关节来按弦的(发出的声音不好听),所以现在我们都改变了。

“雨中曲”说,有些老师不揉弦音色也一样好听。

她还问快弓揉不揉弦。

快弓没有时间揉弦。

至于不揉弦音色一样好听,对,不揉弦也是一种非常美的音色。

我给大家推荐一个日本女子合唱团:

行星合唱团。

她们就追求一种没有颤音的唱法,你下载来听听,非常好听,令人震撼。

揉弦与不揉弦是相辅相成的,二胡上有不揉弦,在特定的曲子中要做特定的处理。

比如滚揉很美,可是伤心的时候用滚揉不是开玩笑了吗?

压揉有时候催人泪下,但是该滚揉的时候用了压揉,不是不合时宜吗?

(“三人行”在麦上放小孩录像。

)看了这个小朋友拉琴,我觉得他很放松,这么小的孩子能做到这点已经很不错了。

节奏、速度都比较好。

我感觉他的板凳坐得太高了,影响了他的演奏姿势。

我们很多问题都是出在最初,就是坐姿、持琴、持弓。

改变一下椅子的高度,并把它固定下来,这一点不能忽视。

弓子拉得也不错,问题是拉琴的时候缺乏一种激情。

这首曲子拉完,你让他往下拉,量要大一些,注重培养他的表现力。

康乃馨拉的《良宵》很认真,问题出在指法上面,你没有按照谱面上的指法要求去做。

这是一首非常讲究的曲子,从整体意义上来说,我感觉它比《赛马》还要难。

听了你的演奏,我觉得,虽然有些音不大准,但是音准的概念还是有的,就是你的听觉没有问题。

《良宵》要注意开始的五个音“35612”,一定要“连”。

我以前讲过,凡是带“换”字的都难,这里面就出现了换弓,要求我们要没有痕迹,一弓拉过去,要有所准备,然后再换弓,把这五个音连起来。

这五个音,每个音都象橄榄球,从弱到强再到弱。

这五个音真不是太好拉,一定要刻画得非常细,才能一下把我们带到幽静、美好的夜晚,要有一定的意境。

由于《良宵》是南方乐曲,它的特点是打音快,具有弹性。

后面的“2”我认为换把好一些,有一个下滑音。

从前演奏到这里的时候都不换把,我觉得换把好听一些。

“6165 3523”这八个音要均匀,不能带附点,还要有似停非停的感觉。

最后一段,即将进入高潮,拍子要拖够,要有一种肯定的语气。

我认为后面这段要有变化。

我认为是刘天华和他的学生们拿起了筷子,敲起了碟子,很清脆,很激动。

那时的人和现在不一样,现在的人一激动会跳DISCO,那时的人要是跳起来,别人会笑话的。

在乐曲的高潮部分,要激动一些,然后过渡到第一主题上,更加柔美一些。

最后一个泛音长一点,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

说着、讲着,一个晚上又过去了,如果不是太晚的话,真想和大家在一起继续探讨,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就到这里了。

其他的问题,以后我再陆续回答,没有回答到的地方请谅解。

回答不对的大家多提出批评,对的呢,你就采纳。

最后,谢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我们下次见!

黑胡根据萨克老师讲课录音整理

2013.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