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85370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二、曹操、曹丕

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既是建安时代政治的中枢,又是文坛的领袖。

他们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吸引了许多文人,以其鲜明的文学个性与共性,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开创了一代文学风气。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出身微贱,少时任侠放荡,好权术,喜“刑名之学”。

年轻时被当时名士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孙盛《异同杂语》)。

曾随袁绍讨伐董卓,后迎献帝迁都许昌,自任大将军和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操多才多艺,对书法、音乐、围棋都相当精通。

于戎马倥偬之余,不废吟咏,创作了不少出色的诗歌。

王沈《魏书》说他“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曹操的诗现存20余首,都是乐府诗,内容和写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脉相承。

曹操诗的内容可概括为“闵时悼乱,歌以述志”,即反映汉末战乱的现实,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锺惺《古诗归》卷七),同情人民的疾苦,表达统一天下的理想。

这也是建安文学的主要精神。

《苦寒行》用士兵的口吻来写,表现的是士兵劳苦思家的情绪。

《蒿里行》写初平元年(190)关东义军联合讨伐董卓的历史事件,对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和百姓造成的灾难、痛苦,深表关怀和同情,也体现了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欲整治国家、统一疆土的胸怀和抱负。

他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则正面表达了自己的宏大理想与志向。

《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不过它并非单纯摹写山水,诗中的大海那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魄,也正是诗人博大襟怀的写照。

而《龟虽寿》“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主题,更是情怀慷慨,真气回荡。

至于《短歌行》,则充分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以及统一天下的壮志。

这是一篇用于宴会的歌辞,由两个相互联系的主题组成:

一是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一是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重建天下的雄心。

正因为生命短暂,它才弥足珍贵;追求不朽的功业,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而且是为了使个人有限的生命获得崇高的价值。

从“人生几何”发唱,以“天下归心”收结,诗中流动着一片悲凉慷慨、深沉而雄壮的情调,这正代表着建安诗歌最为感人的一面。

曹操现存21首诗,全是乐府诗,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学习汉乐府,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诗风古朴真率,慷慨悲凉。

胡应麟说曹操《短歌行》等诗是“汉人乐府本色尚存”(《诗薮》内编卷一);锺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敖陶孙说:

“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诗评》)陈祚明评其诗“跌宕悲凉,独致超绝”(《采菽堂古诗选》卷五);冯班评其为“慷慨悲凉”(《钝吟杂录》)。

可见曹操的诗的确个性鲜明。

曹操继承和发扬《诗经》的传统,创作了许多四言诗,为已经板滞僵化了的四言诗体注入了活力。

曹操又是“改造文章的祖师”。

他的文章不受任何陈规的约束,说话大胆,辞锋爽利,一扫汉代儒生的文章动辄援引经义、迂远空阔的习气。

如《让县自明本志令》,自述生平之志,略无掩饰做作之笔。

文中自称: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虽是实情,然非他人所敢言。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

他博学多识,勤于著述,对文学创作也很重视。

诗作现存40首,其中乐府歌辞约占一半,不少作品沿用民歌题材,善于写游子思乡、思妇怀远之情。

语言也明显带有民歌的特点,通俗流畅,不过比一般民歌略显得精致;抒发感情,以委婉细致见长;诗风清丽婉转,低回哀怨。

沈德潜:

“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古诗源》卷五)《燕歌行》写女子秋夜不眠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

《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曹丕的《杂诗》(其二)写怀才不遇的游子的漂泊之感,能明显看出“古诗十九首”的影响。

曹丕与文人诗酒唱和,开创了魏晋六朝文人雅集的先河,已具备了文人集团的性质。

三、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四子。

“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性简易,不治威严,與马服饰,不尚华丽。

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以致引起他和曹丕围绕继承权的一场明争暗夺。

由于“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同上),缺乏政治家所需的成熟与老练,曹植最终落败。

220年曹操死后,曹植备受曹丕的猜忌迫害,名为王侯而行动不得自由,动辄获咎,如同囚徒,在忧愤中死去,谥“思”,世称陈思王。

曹植的文学创作以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歌主要歌唱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

如《白马篇》塑造出—位以身报国的“幽并游侠儿”:

“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无疑是诗人理想人生的形象写照,字里行间迸发出慷慨激昂的炽烈热情,洋溢着高迈不凡的蓬勃朝气。

后期则表达因受到猜忌和压抑,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而激起的悲愤。

《杂诗》(“仆夫早严驾”)是一首述志诗,诗末说: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充满慷慨之音。

《美女篇》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主旨改变了。

诗中逐一铺写女主人公的美丽、高贵之后,这样结束: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透露了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痛苦。

《吁嗟篇》以蓬草为风所吹,四处飘荡的形象,象征自己屡被迁徙,不能与亲人相聚的命运,表达“愿与根荄连”的愿望。

《七哀》用思妇、弃妇寓托身世,表白心迹,也很有代表性,命意曲折,感情凄婉,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而《野田黄雀行》以少年拔剑破网救雀的故事为喻,悲叹自己不能解救挚友于危难之中。

长篇名作《赠白马王彪》更结合任城王曹彰在洛阳暴毙的事件,指斥曹丕同室操戈的残忍,同时也倾诉了自己骨肉分离的悲伤以及对人生绝望的情绪。

作品以悲苦之辞,发愤慨之音,笼罩着悲愤抑郁的气氛。

全诗篇幅宏肆,笔力非凡,采用辘轳体的章法,即除首章外,其余各章之间顶真蝉联,每章一韵,意随韵转。

方东树称:

“此诗气体高峻雄浑,直书见事,直书目前,直书胸臆,沉郁顿挫,淋漓悲壮……遂开杜公之宗。

”(《昭味詹言》卷二)

此外,曹植在现实世界中处处碰壁,功业无成,就常常幻想在神仙世界中得到解脱,于是写下了许多游仙诗,如《远游篇》。

曹植诗歌的特点:

1.钟嵘《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很能概括曹植诗歌既华丽峻茂又浑厚雄健的艺术风格。

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是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2.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现存90多首诗歌中有60多首是五言诗。

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但又“不离闾里歌谣之质”(黄侃《诗品讲疏》)。

3.曹植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富于独创性:

工于起调,善用比兴,形象生动,词采华美,韵律和谐,讲求对仗和炼字,给人以新鲜绮丽之感和青春蓬勃的朝气。

不过其诗有时过于雕饰,同样影响到后代文人诗歌的创作。

曹植的诗歌为什么受到后人的推崇?

其主要原因,一是文采富艳,二是对五言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三是曹植本人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

作为失意文人的典型,其坎坷的命运,使无数文人深表同情。

所谓“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文心雕龙·才略》)。

四、建安七子及蔡琰

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为“七子”。

他们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繁盛局面。

王粲、刘桢的成就最突出。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

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

《七哀诗》通过“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描写和饥妇弃子的特写场面的刻画,深刻地揭示出军阀混战所造成的凄惨景象和人民的深重灾难。

方东树评王粲为“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昭昧詹言》卷二)。

刘桢(?

~217),字公幹,东平宁阳(今属山东)人。

以五言著称,多抒发个人情怀,表现出高远脱俗的志趣,饶有清刚之气,钟嵘《诗品》:

“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如《赠从弟》三首。

“建安七子”中陈琳、阮瑀、徐干等人,也都有比较著名的作品。

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假托秦代筑长城之事,描写繁重的徭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颇具现实意义。

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遭受后母虐待的情状,从侧面反映出汉末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

徐干的《答刘桢诗》,表现他与刘桢的诚笃友情,颇能反映建安时人通脱真率的精神面貌。

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建安时期杰出的女诗人。

她被掳至南匈奴,嫁左贤王,生二子,后被曹操用金璧赎归,重嫁董祀。

她的《悲愤诗》长达540字,为自传体五言长诗,真实地记述了自己从遭掳入胡直到被赎归汉的经历,将记事、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写出了时代的动乱、胡兵的残暴、民众的悲惨遭遇和个人不幸的命运,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血泪斑斑的历史画卷。

第二段写归汉前文姬与儿子生生别离,最为沉痛,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悲愤诗》深受汉乐府叙事诗的影响,可以和《孔雀东南飞》比美,杜甫的《北征》等诗显然受到它的影响。

第二节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1.政治理想的高扬。

东汉末年的动乱,既使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造成了当时诗歌的“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文心雕龙·时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人生苦短的感叹。

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态度:

一种是“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刘桢)般的单纯的哀叹;一种是“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曹操)般的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一种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曹操)般的力图突破天命的限制,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

后两种思想体现了建安诗人积极的人生观,对后世有志之士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3.强烈的个性表现。

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

他们在进行诗歌创作时,总是努力展现自己独特的风貌。

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诗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

  4.浓郁的悲剧色彩。

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建安诗歌“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慆荡,辞不离于哀思”(《文心雕龙·乐府》),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而以曹植诗最有代表性。

  上述这些时代特征,其实也正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

第三节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一、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的不同: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在魏国司马氏擅权,大肆屠杀异己,政治黑暗,权力斗争残酷而血腥,“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晋书·阮籍传》)。

活着的人,或放浪形骸,寄情山水,以逃避祸端;或曲折为文,以发泄不满。

文人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歌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少了,表现出深刻的理性思考和人生悲哀,并逐渐与玄理结合,风格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体现出独特的面貌。

“竹林七贤”:

魏晋之际文学的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的名称始见于《世说新语·任诞》:

“陈留阮籍、谯郡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

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实际上是个名士集团。

山涛、王戎后来投靠司马氏,其余五人都崇尚老庄,任性嗜酒,寄情山水,反对礼法名教,对司马氏的篡权夺位不满。

“七贤”中能代表正始文学最高成就的是阮籍和嵇康。

二、阮籍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

“旷达不羁,不拘礼俗”(《三国志·阮籍传》)。

司马昭当政时,“闻步兵校尉缺,厨多美酒,营人善酿酒,求为校尉,遂纵酒昏酣,遗落世事”(《三国志》本传引《魏氏春秋》),世称“阮步兵”。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

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晋书·阮籍传》)然其内心极度痛苦,终于忧愤而卒。

  《咏怀》八十二首是阮籍的代表作: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所作。

这些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是作者政治感慨的记录,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咏怀》诗的内容:

(一)充满苦闷、孤独的情绪。

《夜中不能寐》、《独坐空堂上》、《一日复一日》。

(二)有不少篇章写游仙和隐居。

《嘉树下成蹊》。

(三)讥刺时政。

《驾言发魏都》、《洪生资制度》。

阮籍诗歌的艺术特点:

(一)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和人生悲哀。

过去还从未有人把人生描述得如此孤独、悲凉。

(二)阮籍的咏怀诗把深刻的哲理引入诗中,同时与一系列的艺术形象相结合,表现手法多用比兴、象征寓意,形成了曲折幽隐的风格特点,所谓“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使诗歌的内涵更为深厚。

(三)阮籍继承了《诗经·小雅》、《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歌的传统,拓展了五言诗的创作,使五言诗完全脱离了模仿乐府诗的阶段,首创了我国五古抒情组诗的体例,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

阮籍的散文,以《大人先生传》最著名。

三、嵇康

嵇康(224~263),字叔夜,谯国铚县(现安徽宿州境内)人。

康风度极佳,“人以为龙章凤姿”(《晋书·嵇康传》)。

康娶沛穆王曹林女为妻(曹林与曹丕、曹植是异母兄弟),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释私论》)。

由于在政治上与司马氏政权的不合作态度,再加上恃才傲物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是个悲剧人物,最终为司马氏集团所害。

康不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一,在整个魏晋文艺界和思想界,他都是一位极有魅力的人物,其人格和文化影响巨大而深远。

嵇康散文的特点及《与山巨源绝交书》:

嵇康是魏晋之际最著名的论说文作家。

其特点,一是思想新颖,好标异说,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富于批判精神;二是情绪激越,文字泼辣,极具个性。

《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反复申说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个人的性格、爱好,提出了“七不堪”、“二甚不可”为不能出仕的理由,说自己不能舍其所乐而从其“九患”。

信中鲜明地表明个人意识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这正是魏晋文学最显著的特色。

写法上,主要用冷嘲热讽、嬉笑怒骂的笔调进行反语讽刺。

放言无惮,辞锋犀利,用生动的语言写出作者的真实感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鲁迅的杂文受魏晋散文影响很大,我们从他的大量杂文中可以看到嵇康散文的影子。

阅读篇目:

曹操《蒿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苦寒行》;曹植《白马篇》、《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王粲《七哀诗》(西京乱无象)、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蔡琰《悲愤诗》;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独坐空堂上)(嘉树下成蹊)(驾言发魏都)(洪生资制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思考·阅读·笔记:

1.“建安风骨”;“建安七子”;“竹林七贤”。

2.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3.曹操、曹丕、曹植的诗歌风格与文学成就。

4.阮籍、嵇康的代表作与文学成就。

5.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的不同。

第二章两晋文学(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两晋诗坛的基本风貌;2.了解两晋诗坛的代表作家作品。

第一节西晋文学的基本风貌

太康诗风:

文学史上所说的“太康文学”,是指从“泰始”(晋武帝司马炎年号,公元264年)到“元康”(晋惠帝司马衷年号,公元299年)约30多年间的文学。

这一时期文学兴盛,钟嵘《诗品序》说:

“太康中,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一左(左思),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

”太康诗风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繁缛”,即忽视内容与意境的创造,追求辞藻的靡丽、描写的繁复和对偶的工整。

《文心雕龙》:

“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

西晋覆灭、东晋初建之际的重要诗人是刘琨和郭璞。

他们诗歌的内容风格与潘、陆却很不同。

刘琨的诗表现了爱国志士的热情与悲痛;郭璞的诗则以“游仙”为主,歌颂高蹈遗世的精神。

二人的诗反映了当时的士人在动乱危难的环境中不同的人生态度。

第二节西晋主要作家

陆机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

陆机的诗歌现存100多首,数量多于同时作家,在当时影响很大。

内容多所模拟,而以“缘情绮靡”(《文赋》)为准则,主要追求形式的华美整饬,词藻的富赡繁缛,所谓“才高词赡,举体华美。

气少于公干,文劣于仲宣。

”(钟嵘《诗品》),代表了太康文学的主要倾向。

沈德潜说,到了陆机,“西京以来空灵矫健之气不复存矣”(《古诗源》)。

《赴洛道中作》(其二)。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县东)人。

少有才名,热衷仕进,媚事权贵,人品颇遭非议。

其诗文均以善叙悲哀之情著称,不但为自己写,还常常代别人写。

诗歌的代表作有《悼亡诗》三首,是追悼亡妻之作。

太康时期最杰出的诗人当推左思。

左思字太冲,临淄人。

其“构思十年”、精心覃思之作《三都赋》,曾使“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然而,由于出身庶族寒门,左思仕途坎坷,沉沦下僚,内心愤愤不平。

其五言诗的代表作是《咏史》八首,以刚健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强烈不满,不再是“就史叙史”,而是借咏史以咏怀,是班固以来咏史诗的创造性发展。

钟嵘《诗品》评其诗“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

左思的诗再现了建安风骨,因此被称为“左思风力”。

《咏史》以外,左思的《招隐》和《娇女诗》比较著名。

西晋末年的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今属河北)人。

其诗感情深厚,风格雄峻,亦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

《诗品》:

“善为凄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

《扶风歌》、《重赠卢谌》表现出“英雄失路,万绪悲凉”(沈德潜《古诗源》卷八)的特色。

两晋之际的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以《游仙诗》十四首为代表。

在玄言诗已广布天下时,郭璞别具匠心,借游仙来咏怀,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了鄙弃尘俗、高蹈遗世的意趣。

与阮籍《咏怀》诗相近。

这些诗“词多慷慨,乖远玄宗。

……乃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

”(钟嵘《诗品》)。

第三节东晋文学的基本风貌及代表作家

玄言诗:

玄言诗是一种以阐释老庄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徒具诗的形式,缺乏诗歌所应有的美学意蕴和特质。

作为一个诗歌流派,它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

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庾亮、桓温等。

钟嵘《诗品序》:

“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

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但东晋玄言诗中也酝酿着山水诗的萌芽。

在东晋玄言诗中酝酿着山水诗的萌芽,是因为:

一方面,玄学为了追求人的精神的超越升华,注重对自然的体悟,崇尚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另一方面,江南山水佳丽可人,对于来自北方的士大夫富有新鲜的刺激,更引起他们对山水自然的兴趣。

于是,玄言诗中便出现了山水的元素和内容。

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王羲之(303~361)和孙绰、谢安与孙统等41人,于晋穆帝永和九年(353)3月3日在兰亭(在今浙江绍兴)聚会,欣赏山水,唱和赋诗,成诗37首,编为《兰亭集》,王羲之作《兰亭集序》。

兰亭诗的主题是抒写山水游赏之乐,表现山水审美的情趣,和由山水直接抒发玄理。

兰亭诗标志着山水诗的兴起;兰亭雅集对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同时对诗歌流派的形成也有推动作用。

阅读篇目:

陆机《赴洛道中作》(其二);潘岳《悼亡诗》(其一);左思《咏史》(其一)、(其二)、(其五),《娇女诗》;刘琨《扶风歌》;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仙窟)、(青溪千余仞)。

思考·阅读·笔记:

1.“左思风力”与“建安风骨”的联系以及左思咏史诗的创新。

2.“太康诗风”以及西晋文学的代表作家。

3.郭璞游仙诗的特点如何?

4.玄言诗及其与山水诗的关系。

第三章陶渊明(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陶渊明所处时代的特点;2.掌握陶渊明生平、思想及其文学创作的成就。

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性格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

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今九江市西南)人。

陶渊明仕途上“四仕四隐”的经历尤其引人注目:

(一)29岁由于“亲老家贫,起为(江)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薄,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宋书·陶潜传》)

(二)36岁到江陵任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当时桓玄正阴谋篡夺晋室政权,陶渊明感到失望,第二年母亲逝世,他便趁机丁忧回家,闲居三年,躬耕田野。

(三)39岁做了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不久改任建威将军刘敬宜的参军,由于时局动荡,官场险恶,他又离开了官场。

(四)40岁时为彭泽令。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

‘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

‘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即日解印绶去职”(《宋书·陶潜传》),在官仅八十余日,从此不再出仕。

元嘉四年(427)深秋,他预感到将离开人世,写了三首《拟挽歌诗》和一篇《自祭文》,两个月后,便与世长辞,私谥曰“靖节先生”。

由于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就熟谙儒家学说,有“大济于苍生”(陶渊明《感士不遇赋》)的宏愿。

但同时,陶渊明也深受老庄思想影响,且东晋士族文人普遍向往隐逸生活,追求精神自由,风尚所及,他又厌恶世俗,不好荣利,热爱自然,所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这说明陶渊明是抱着一种矛盾的心态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的。

可以说,陶渊明的归隐,实际上是理想与现实无法调和的必然结果。

第二节陶诗的思想内容

陶诗题材主要有:

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田园诗。

在田园诗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因此田园被陶渊明用艺术的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极具艺术的魅力和精神的感染力。

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

1.陶渊明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归园田居》其一。

2.陶渊明不少田园诗还写到了自己内容丰富的归隐生活,如“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写邻居和自己一起谈史论文的情形,那种真率的交往令人羡慕。

又如《和郭主簿》(其一)。

3.陶渊明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

士大夫亲身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农耕体验的,陶渊明是第一位。

《归园田居》(其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4.他有些田园诗写了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

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归园田居》其四: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途。

陶渊明的咏怀诗与咏史诗:

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有相近之处,咏史也是咏怀,不过是借史实为媒介而已。

陶渊明的咏怀诗有些是以组诗的形式写成的,如《饮酒》、《拟古》、《杂诗》。

他的咏史诗所咏的对象偏重于古代的人物,如“三良”、“二疏”、荆轲,以及《咏贫士》所写的古代贫士;《读山海经》也可归入这一类。

这些咏怀、咏史之作,明显地继承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又有陶渊明自己的特点。

这就是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孤独无奈的情绪。

《杂诗》(其二)、《读山海经》(其十)、《咏荆轲》。

第三节陶诗的艺术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平淡与醇厚的统一:

(一)诗人惯于运用日常生活的朴素语言,描写最平常的村舍、鸡犬、锄头,豆苗、桑麻等乡间物象,表达最真淳的情感和心理,看似全不费力,一切平淡如水,没有夺人的气势,不追求强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