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域地貌划分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84922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陆域地貌划分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陆域地貌划分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陆域地貌划分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陆域地貌划分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陆域地貌划分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陆域地貌划分汇总.docx

《陆域地貌划分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陆域地貌划分汇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陆域地貌划分汇总.docx

陆域地貌划分汇总

陆域地貌划分

一.引言

地貌是自然环境最基本的组成要素,不仅复杂多变,而且在不同尺度上制约着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等其它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在军事战争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要素,因此,对地貌的认识与研究十分重要。

地貌区划是在系统深入研究地貌类型及其组合特征、分布、成因及其异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划分若干等级的地貌区域。

其目的是为了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地貌类型特征、组合及其演变趋势的区域差异,以便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利用。

中国幅员辽阔,地势起伏大,形成地貌的营力过程复杂多样,使得地貌类型与自然景观极为繁多,进行地貌区划对军事行动和生产研究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近些年来,我国地貌界在区域地貌和地貌分类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地貌的分类的方法主要包括基本地貌类型和地貌成因类型两大系列的分类方案。

基本地貌类型是在传统的山地和平原的基础上,依据地貌形态特征和起伏高差来分为七大类,然后根据五大海拔高度划分为28个基本的地貌类型(表1)。

地貌成因类型上主要参考1:

100万地貌图例系统来进行汇编,共划分为海积、海积湖积、海积冲积、湖积、盐湖沉积、湖冲积、冲积、冲洪积、洪积、干燥洪积、风积、黄土堆积、冰水沉积、冰碛、熔岩堆积、剥蚀等16种地貌成因类型。

二.各级地貌区划分标准和依据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地貌组合复杂,不同区域的基本地貌类型及其组合的

规模差异很大,因而在进行全国地貌区划时通常采用多级分区。

一般采用3~4级分区,

即:

大区、区、地区和小区,分别表示第一级地貌区至第四级地貌区,即将全国分若干地

貌大区,一个大区内分若干个地貌区,依此分级。

从高级地貌区域到低级地貌区域,地貌类型组合通常由复杂到简单,所包括的类型组合数目逐渐减少,地貌类型组合的规模由大而小。

在地貌区划中高级地貌区域通常以内营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为依据,而低级地貌区域中以外营力塑造的地貌为依据,这一观点目前被普遍采用,但也并非绝对。

当在以内营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为依据划分的地貌区域中地貌组合较复杂,且内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类型主要决定区域内的地貌差异时,次级地貌区仍可依此为依据。

高级地貌区域中内营力作用控制的地貌类型组合基本相同,而外营力引起的地貌差异占主导地位,则以外营力地貌作为划分次级地貌区的依据。

当地表组成物质对区内地貌分异起着重要作用,也可以以岩性的相对一致性作为划分次级地貌区的依据。

如有无黄土覆盖可造成地貌侵蚀强度的明显不同,所产生的地面切割和沟谷发育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在黄土地区可以把黄土覆盖与否作为划区的标志。

较低级地貌区划通常以外营力形成的地貌为主要依据,但当区域中外营力作用基本相同,而其他因素作用有明显差异时,可以不按外营力为主导因素去进行区划。

全国同级的各个地貌区域的具体情况常常千差万别,因而目前难于提出一个统一的各级地貌分区标准。

如果全国某级地貌区使用统一的区划标准,一般也难于反映客观实际。

三.我国的地貌类别区划

按我国的情况,这里提出各级地貌区的面积等级如下:

一级区空间规模一般在106km2左右,二级区一般为105km2左右,三级区一般104km2左右,四级区一般103km2左右。

本文主要讨论较高的两级地貌区(地貌大区、地貌区)。

地貌大区(一级地貌区):

主要由大山脉、大高原、大山原、大盆地、大平原等规模的基本地貌类型组合构成,主要是受内营力控制的巨型构造地貌单元,反映了内营力造成的我国第一级巨地形轮廓的地貌差异。

它们从宏观上控制了外营力作用的分异,空间规模上一般是106km2级。

如青藏高原大区是晚新生代以来强烈隆起形成的巨型构造地貌单元,绝大部分为各类高海拔和极高海拔基本地貌类型。

中国地势上的三大地貌阶梯及其近南北向山地控制着地貌组合的宏观差异,在考虑大地构造、新构造运动和外营力差异性基础上,可将中国划分为面积在260×104km2~115×104km2的6个地貌大区。

地貌区(二级地貌区):

在地貌大区内,根据内营力作用造成的较大规模山地、高原、山原、盆地、平原等次级基本地貌类型组合、地貌形态(包括海拔高度起伏高度)、大面积的物质组成和外营力过程(如:

黄土、沙漠、喀斯特和干旱荒漠气候地貌…)等的区域差异,划分为空间规模一般在105km2左右的若干个地貌区。

根据这些地貌组合在东西、南北向宏观差异可以将中国地貌分成了6个地貌大区。

第一级地貌阶梯单独划为一个地貌大区——青藏高原大区。

第二级地貌阶梯南部划为一个地貌大区——西南亚高山中山大区,北部以贺兰山为界,西部为西北高、中山盆地大区,东部为中北中山高原大区。

第三级地貌阶梯南部为东南低、中山大区,北部是东部低山平原大区。

这六个大区的地貌类型组合主要受内营力巨型构造单元控制,反映了内营力造成的我国第一级巨地貌轮廓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也控制了外营力作用的分异。

图1中国地貌区划图

表2中国地貌分区表

各大区内部基本地貌类型、外营力及区域性地表组成物质的差异所形成地貌类型及其组合差异是地貌区的划分依据。

据此,可将我国的6个地貌大区分别进一步分区,共划分了38个地貌区(图1、表2)。

四.我国主要边界的地形地貌特征

我国的陆地邻国共14个,东北与朝鲜接壤,东北、西北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邻,正北方是蒙古国,西部毗邻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相接,南面有缅甸、老挝和越南,东部是太平洋,。

对于各个边界的地形地貌划分类别如下统计(表2)。

表我国与主要相邻国家的地形地貌类别统计表

接壤国家

省份

长度(估)

地貌大区

地貌区

代码

中朝

中俄

 

中蒙

辽、吉

黑龙江

黑、内

新疆

内蒙古

甘肃

新疆

675km

1115km

630km

900km

41km

820km

1785km

65km

640km

430km

B.长白山中低山地

A.完达山三江平原

D.小兴安岭中低山

A.大兴安岭低山中山

B.阿尔泰亚高山

A.新甘蒙丘陵平原

C.内蒙古高平原

A.新甘蒙丘陵平原

C.准格尔盆地

B.阿尔泰亚高山

ⅠB

ⅠA

ⅠD

ⅢA

ⅣB

ⅣA

ⅢC

ⅣA

ⅣC

ⅣB

中印

 

中巴

新疆

西藏

新疆

222km

63km

1185km

395km

I.喀喇昆仑山极高山

I.喀喇昆仑山极高山

H.喜马拉雅山高山极高山

I.喀喇昆仑山极高山

ⅥI

ⅥI

ⅥH

ⅥI

中越

广西

云南

250km

123km

85.2km

176km

210km

B.淮阳低山

B.鄂黔滇中山

B.鄂黔滇中山

D.川西南、滇中亚高山盆地

E.滇西南亚高山

ⅡB

ⅤB

ⅤB

ⅤD

ⅤE

中老

云南

293km

E.滇西南亚高山

ⅤE

中缅

云南

955km

491km

E.滇西南亚高山

D.横断山高山峡谷

ⅤE

ⅥD

中哈

 

中阿

新疆

 

新疆

136km

614km

532km

56km

B.阿尔泰亚高山

C.准格尔盆地

D.天山高山盆地

I.喀喇昆仑山极高山

ⅥB

ⅥC

ⅥD

ⅥI

中吉

中塔

中尼

中不

新疆

新疆

西藏

西藏

650km

349km

780km

665km

D.天山高山盆地

C.昆仑山极高山谷地

H.喜马拉雅山高山极高山

H.喜马拉雅山高山极高山

ⅣD

ⅥC

ⅥH

ⅥH

①中朝边界

中朝边界位于我国的东北角,横跨辽宁吉林两个省份,边界线绵延约675km,大区地貌为东部低山平原大区,位于第三级地貌阶梯的北部。

而中朝边界所属地貌为大区地貌东部的二级地貌-长白中低山地区。

平均海拔高度在500-800之间,主要相对高差在400-800之间,最高点是位于长白山白头山的白玉峰,海拔高度2691m。

受华夏和新华夏构造体系控制相对于西部隆起为长白山山脉,中朝边界仅为长白山山脉的一段,区域内以中起伏低山、中起伏中山和大起伏中山为主,大起伏的亚高山仅仅分布在长白山主峰周围。

长白中低山区域主要位于东亚季风湿润、半湿润区,区内流水左右为主要外营力,流经区内的主要河流有松花江和鸭绿江,其中的鸭绿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南麓,流径长白、集安、宽甸、丹东等地,向南注入黄海,全长795公里,是中朝两国的界河。

区内气候分异直接导致了地貌外营力作用的地域差异,在长白山区冰缘地貌分布比较普遍。

此外火山活动在本大区也比较活跃,主要分布于东北山地,在长白山火山带和小兴安岭火山带遗留新生代火山共有500多座。

主要的植被类型为针叶混交林。

图中朝边界的中低山地貌

②中俄边界

中俄边界位于我国的东北角以及西北角一隅,边界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和内蒙古,零星散落在新疆西北角,边界线绵延约2700km,中俄边界的大区地貌以东部低山平原和中北中山高原为主,另有长约41km的边界线分布在西北高中山盆地地貌大区,在第一、二、三地貌阶梯均有分布。

就二级地貌而言,分布在黑龙江境内的有完达山三江平原、小兴安岭中低山以及大兴安岭低山中山地貌区,在内蒙古境内的地貌区有大兴安岭低山中山地貌区,而在新疆境内与俄罗斯接壤边界所处二级地貌则为阿尔泰亚高山。

就边界线长度而言以完达山三江平原地貌类型的最长,计约1115km。

三江平原是东北平原三个相对独立部分之一,位于我国疆域的最东北角,海拔高度低于200m,是位于东部长白中低山隆起带和大兴安岭—太行山为代表的中国地貌第二阶梯前缘隆起带之间凹陷带。

三江平原,又称三江低地,即东北平原东北部,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

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平原广阔低平的地貌,降水集中夏秋的冷湿气侯,径流缓慢,洪峰突发的河流,以及季节性冻融的粘重土质,促使地表长期过湿,积水过多,形成大面积沼泽水体和沼泽化植被、土壤,构成了独特的沼泽景观。

沼泽与沼泽化土地面积约240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

湿生和沼生植物主要有小叶章、沼柳、苔草和芦苇等。

其中以苔草沼泽分布最广,占沼泽总面积的85%左右,其次是芦苇沼泽。

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等,而以草甸土和沼泽土分布最广。

三江平原素以"北大荒"著称,在50年代大规模开垦前,草甸、沼泽茫茫无际,亦有成片森林,野生动物繁多。

开垦后建有许多大型国营农场,"北大荒"已变成了"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完达山脉将三江平原分为南北两部分:

山北是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流冲积而成的沼泽化低平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亦即狭义的三江平原;山南是乌苏里江及其支流与兴凯湖共同形成的冲积-湖积沼泽化低平原,面积8800平方公里,亦称穆棱-兴凯平原。

图三江平原地貌区

小兴安岭中低山地貌区亦是中俄边界线所处的二级地貌区之一。

小兴安岭山势不高,海拔一般500-800米,整个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表现出明显的成层性,属低山丘陵地形。

东部和南部海拔800-1000米的山峰较多,超过1000米的山峰主要沿松花江和呼兰河的分水岭分布,最高峰平顶山,海拔1429米,其次为小城墙砬子,海拔1223米,此外尚有大青山等10余个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多属断块中山地形。

围绕中山的是低山和丘陵,海拔500-800米,向西北降为丘陵状台地,到孙吴至黑河一带成为海拔300米左右的宽广台地。

小兴安岭南北两坡由于新构造运动上升的不对称性,地貌对比差异十分显著,南坡山势浑圆平缓,水系绵长;北坡陡峭,成阶梯状,水系短促。

在东部,北东-南西向和南北向的山文线比较明显,但总体来说,山脉走向很乱,几乎无明显的方向,分水岭蜿蜒曲折。

小兴安岭山区的主要河流有:

属于黑龙江水系的逊河、沾河、乌云河等;属于松花江水系的有汤旺河、呼兰河等。

在西北部,黑龙江和逊河有较宽的冲积平原,东南部除汤旺河上游有一些较宽的谷地外,其中游和下游山势高峻,河流侵蚀强烈,多悬崖绝壁及V形峡谷,水流湍急。

小兴安岭构成黑龙江水系与松花江水系的分水岭。

小兴安岭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有不连续的岛状多年冻土存在。

其中,鹤岗北部的乌拉嘎矿区,多年冻土分布在河漫滩地带,厚度约为5-10米,平均地温-0.5--10℃,多为小面积的岛状多年冻土,所以这一带融冻作用较强,形成一些融冻泥流阶地、冻胀丘等冰缘地貌。

图小兴安岭中低山地貌区

其次就是大兴安岭的低山中山地貌区,本大区地貌结构的宏观总体格架受EW和近NS向两大构造体系控制,大兴安岭山脉就是受NS向构造体系控制的地貌类型之一,大兴安岭低山中山地貌区总体呈现条带状分布,是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分水岭。

兴安岭平均海拔1,200~1,300米,最高峰达2,035米。

山脉北段较宽,达306公里,南段仅宽97公里。

形成于侏罗纪造山运动时期,沿东侧的走向断层掀升翘起,成为掀斜断块,造成东西两坡的斜度不对称。

东坡较陡,西坡则向蒙古高原和缓倾斜,海拔790~1,000米。

大兴安岭大部为火成岩,地形平滑,山顶浑圆,山坡较平缓。

山脉东坡被嫩江及松花江的许多支流深深地切割。

此外,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茂密,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

图大兴安岭低山中山地貌区

③中蒙边界

中蒙边界位于我国疆土的北部,边界线横跨内蒙古、甘肃、新疆三个省份。

蒙古国是与我国边界线十分绵长,约3800km,是14个相邻国家中最长的。

中蒙边界的二级地貌类型包括内蒙古高平原、新甘蒙丘陵平原、准格尔盆地以及阿尔泰亚高山。

其中,后三者均属于西北高中山盆地的地貌大区,内蒙古高平原则属于中北中山高原地貌大区。

四种地貌区类型中以内蒙古高平原居多,占比约50%。

内蒙古高平原处于太行山-吕梁山和贺兰山两大南北向构造隆起带之间的偏北部地区,在新构造运动时期,表现为大面积的缓慢的整体隆升,发育为典型的中海拔的高原地貌。

内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边境一带是断续相连的干燥剥蚀残丘,相对高度约百米。

高原地面坦荡完整,起伏和缓,古剥蚀夷平面显著,风沙广布,古有“瀚海”之称。

地质上古生代末期华力西运动使蒙古地槽褶皱隆起,燕山运动只发生广泛而和缓的挠曲和断裂。

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使高原普遍抬升,并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溢,填充了低洼处形成熔岩台地,广布于高原东部,台地呈阶梯状,台面略有起伏。

新生代以来,气候虽有冷温干湿的交替,但均属半干旱和干旱气候,高原面分割轻微,过去形成的剥蚀夷平面大部得以形成平坦而较完整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从西北向东南略呈弧形分布:

高原西北部边缘为砾质戈壁,往东南为砂质戈壁,高原中部和东南部为伏沙和明沙。

伏沙带分布于阴山北麓和大兴安岭西麓,呈弧形断续相连;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干沙漠、浑善达克沙地、乌珠穆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

④中蒙、中哈、中吉

西北高中山盆地地貌大区共包含5种二级地貌区,分别为新甘蒙丘陵平原地貌、准格尔盆地地貌区、阿尔泰亚高山地貌区、塔里木盆地地貌区及天山高山盆地地貌区。

其中有三在中蒙边界线有出现,包括在蒙古、甘肃出现的新甘蒙丘陵平原地貌,在新疆地界的准格尔盆地地貌区和阿尔泰亚高山地貌区,与哈萨克斯坦的国界的二级地貌亦处于这一地貌大区,包括准格尔盆地、阿尔泰高山和天山高山盆地,而与中吉的边界二级地貌则仅为天山高山盆地地貌区,在地貌类型上具有相似性和整体性,这里我们就不展开赘述,仅综合介绍西北高中山盆地地貌大区。

西北中高山盆地大区地处第二级地势阶梯西北部,位于贺兰山以西,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以北,分别与青藏高原大区和中北中山高原大区接壤,西、北分别到国界。

本大区地面的平均海拔高度约1370m,最高峰为位于天山西部的托木尔峰(7443m)。

大区内基本地貌类型差别显著:

盆地为平原、台地、丘陵(含复合型沙丘和沙山)和少量小起伏山地构成的基本地貌类型组合,占本大区总面积近9成;盆地外围的山地为中、大起伏亚高山和极大起伏高山山地,其面积之和仅占全大区的1成多。

本大区主要的大地构造单元是比较稳定的塔里木准地台和准噶尔准地台,围绕这两个地台的是活动性强的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造山带。

各构造单元之间往往以深大断裂分界,它们控制着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对于塑造本区大地形的轮廓起着重大作用。

受地质构造的控制,本大区最显著的地貌组合特点是亚高山、高山为主的山地与中海拔平原为主的盆地相间分布,形成山系—盆地体系。

天山山脉横亘中部,将本大区分隔为南北两部分。

北部为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的准噶尔盆地,南部是天山与昆仑山—阿尔金山之间的塔里木盆地,天山以东地区为吐哈盆地、哈顺戈壁、北山山地、阿拉善高平原和河西走廊丘陵平原。

大区地处欧亚大陆的腹部,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温带荒漠气候特征,降水量远比同纬度其它地区为少,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

但天山、阿尔泰山的高山、极高山部分降水较多,成为荒漠中的“湿岛”。

在这种气候格局下,盆地中干燥剥蚀和风沙作用旺盛,形成干燥剥蚀和风成地貌;山地中自山麓至山顶粉尘堆积作用、流水作用、冰缘作用和冰川作用依次变化,重力作用和湖泊作用夹杂其间,形成黄土地貌、流水地貌、冰水地貌、冰缘地貌、冰川地貌的垂直分带。

此外,湖成地貌、重力地貌等点缀其间。

我国风蚀地貌亦以本大区为最典型,自两大盆地的边缘至中心,地貌呈明显的环状条带分布,依次发育干燥作用的亚高山、山前干燥剥蚀丘陵台地、干燥洪积台地、干燥洪积平原(戈壁)、洪冲积平原、沙漠或冲积湖积平原和盐湖。

现代冰川和冻土分布于天山的高山、阿尔泰山的亚高山和两者之间准噶尔西部穆斯套岭亚高山地区,其中天山山系是我国现代冰川作用中心之一。

图塔里木盆地地貌区

阿尔泰山:

阿尔泰山位于新疆最北部,延伸于中国与蒙古、俄罗斯边界,是中国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界山。

总长近2000公里。

阿尔泰山,蒙语的意思是“金山”。

中国境内的阿尔泰山脉分布于额尔齐斯河以北,东段在蒙古境内,在新疆境内山段属山脉南坡,呈西北至东南走向,长约500公里。

山势较低,山脊线海拔约3000米,主要有阿勒泰市及青河县境内的阿尔泰山,奇台、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北部的北塔山和青河县南部的阿尔曼特山,最高峰友谊峰海拨4373米,位于中、俄、蒙三国边界。

主要山脊高度在3000米以上,北部的最高峰为友谊峰,海拔4374米;西部的山体最宽,愈向东南愈狭窄,高度亦渐低下;从东北部国境线,向南西逐渐下降到额尔齐斯河谷地,呈4级阶梯,山地轮廓呈块状和层状;只在高山阿尔泰山脉地区有冰蚀地形并有现代冰川;除沿北西向断裂作串珠状分布有断陷盆地外,无大型纵向谷地;阿尔泰山堪称典型的断块山。

阿尔泰山山体浑圆,山坡广布冰碛石,U形谷套U形谷,古冰斗成层排列,羊背石、侧碛、中碛、终碛等清晰可见。

阿尔泰山有多级夷平面,一般公认有4级,海拔分别为2900~3000米,2600~2700米,1800~2000米及1400~1600米。

地貌垂直分带明显,由高而低有:

现代冰雪作用带,海拔3200米以上,以友谊峰和奎屯峰为中心,发育了山谷冰川、冰斗冰川、悬冰川。

此外,阿克库里湖周围,阿克土尔滚与阿库里滚河上源也有现代冰川;霜冻作用带,2400~3200米,古冰蚀地形清晰,积雪长达8个月,以寒冻风化为主;侵蚀作用带,1500~2400米,以流水切割为主;干燥剥蚀作用带,1500米以下。

图阿尔泰亚高山地貌区

⑤中印、中巴、中阿、中塔、中尼、中不

中印、中巴、中阿、中塔、中尼、中不的边界位于我国疆土的西南部,主要分布的我国的西藏、新疆两个自治区。

接壤边界线十分绵长,多处的大区地貌是我国第一级地貌阶梯中的青藏高原大区,主要的二级地貌区为喜马拉雅高山极山区和喀喇昆仑山极高山区。

青藏高原区是一个由多个地块和活动条带(缝合带)组成的复合构造区。

古近纪晚期至新近纪早中期,发生两期强烈构造隆升和两期地面夷平,喜马拉雅高山极山区和喀喇昆仑极高山区就是在两期强烈隆升时期,主夷平面被抬升解体形成的巨型地貌单元。

喜马拉雅山脉最高、最年轻的山系,蜿蜒于西藏高原南侧,由许多近似东西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其主要部分在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的交界线上,全长2400公里,其中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耸立在喜马拉雅山中段的中尼边界上,周围有42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其中4座超过8000米。

喜马拉雅高山极山区的典型特征表现为扶摇而上的高度、极大起伏(大于3000米)的山峰、高山冰川和以及极大深切的地形的山谷与河流峡谷,马拉雅山脉自南向北大致可分为三带:

南带为山麓低山丘陵带,海拔700—1000米左右;中带为小喜马拉雅山带,海拔3500—4000米左右;北带是大喜马拉雅山带,是喜马拉雅山系的主脉,由许多高山带组成,宽约50—60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数十个山峰的海拔在7000米以上,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各山峰终年为冰雪覆盖。

图喜马拉雅高山极高山地貌

喀喇昆仑极高山区,从阿富汗最东部向东南延伸约480公里。

宽度约为240公里,长度为800公里。

平均海拔超过5500米。

塔吉克斯坦、中国、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印度的边界全都辐辏于这一山系之内,赋予这一僻远的地区巨大的地缘政治意义。

喀喇昆仑山脉总共有19座山超过7260米。

诸山峰通常具有尖削、陡峻的外形,其周围簇拥着数以百计的石塔和尖峰。

喀喇昆仑山是世界中、低纬山岳冰川最发育的地区,山势高大、宽阔,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众多,冰川规模巨大,雪线海拔5000米左右。

谷地中以中亚植物区系占优势,而较多的欧洲植被类型则见于海拔较高处。

大多数种、属分布在海拔3500~4000米的温带。

植物的垂直分带仅限于北坡和西坡,由谷底向上依次为干旱半干旱草原、阿蒂米西亚森林草原、湿润温带针叶林、亚高山桦属和梣属灌丛及高山植被。

植被带的界限,向北随干燥度的不断增加而升高,致使中间森林带范围渐小而终于消失。

在较温湿的南坡,从谷地到海拔约3000米处,有松林、喜马拉雅山杉生长,邻近河流处可见柳和白杨。

图喀喇昆仑山极高山地貌区

⑥中越、中老、中缅

写不动了,我要写水化学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