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84868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届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届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届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届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8届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严重缺铁的人比正常人更容易产生乳酸中毒

B.淀粉和蛋白质彻底水解后,得到的产物相同

C.脂肪分子中氢元素的含量远远多于糖类物质

D.豌豆叶肉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共含有4种碱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要求考生理解相关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严重缺铁的人血红蛋白含量少,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能力弱,比正常人更容易产生乳酸中毒,A正确;淀粉彻底水解得到的产物是葡萄糖,蛋白质彻底水解得到的产物是氨基酸,B错误;脂肪分子中氢元素的含量远远多于糖类物质,故同质量的脂肪氧化分解消耗的氧气比糖类多,C正确;豌豆叶肉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DNA,共含有4种碱基,D正确。

2.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鉴定样液中的葡萄糖时,先加NaOH溶液,振荡后再加CuSO4溶液

B.制作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时,洋葱根尖解离后直接用龙胆紫溶液染色

C.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将大蒜根尖制成装片后再进行低温处理

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使用过氧化氢酶不能得到预期实验结果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教材中的相关实验,要求考生理解相关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把握实验材料和试剂的选择,熟练操作并完成实验的能力。

鉴定样液中的葡萄糖时,应将NaOH和CuSO4溶液先混合均匀,再加加入待测溶液,A错误;制作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时,洋葱根尖解离后先漂洗再用龙胆紫溶液染色,B错误;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将大蒜根尖低温处理后经卡诺氏固定液固定后再制成装片观察,C错误;过氧化氢自身的分解速率也受温度变化影响,故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使用过氧化氢酶不能得到预期实验结果,D正确。

3.下列酶活性的影响时,使用过氧化氢酶不能得到预期实验

A.纤维素组成的细胞骨架与细胞形态的维持有关

B.在细胞生命历程中,溶酶体参与细胞的凋亡过程

C.内质网上核糖体合成的性激素与第二性征的位置有关

D.中心体与有时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和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答案】B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要求考生掌握不同细胞器的分布和功能,理解相关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细胞骨架的成分是蛋白质,细胞骨架与细胞形态的维持有关,A错误;在细胞生命历程中,溶酶体参与细胞的凋亡过程,B正确;性激素的成分是脂质中的固醇,由内质网合成,与核糖体无关,C错误;中心体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有关,而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D错误。

4.某同学用洋葱紫色鳞片叶表皮细胞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细胞图像。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原生质层由图中的1、2、6三个部分组成

B.7处细胞液的浓度一定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C.细胞失水过程中1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D.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7处的颜色逐渐变浅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1表示细胞壁,2表示细胞膜,3表示细胞核,4表示液泡膜,5表示细胞质,6表示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的外界溶液,7表示液泡。

图中4液泡膜、2细胞膜、细胞膜和液泡膜之间的5细胞质构成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A错误;此图无法判断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还是质壁分离复原现象,故无法确定7处细胞液的浓度一定小于外界溶液浓度,B错误;1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C正确;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发生渗透失水,7处细胞液中的水分减少,浓度增大,颜色逐渐变深,D错误。

5.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在生物体外也能催化相应的化学反应

B.酶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并为之提供能量

C.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D.温度过高和过低对酶活性影响的原理相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明确酶的概念和本质,理解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机制。

只要提供合适的反应条件和底物,酶在生物体外和生物体内均能催化相应的化学反应,A正确;酶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会为反应提供能量,B错误;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蛋白质或RNA),C错误;温度过高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变性失活,而低温仅降低酶的活性,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两者对酶活性影响的原理不同,D错误。

6.RuBP羧化酶可催化C5与CO2结合生成C3。

将某种植物叶片置于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测定不同的细胞间隙浓度下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

据图作出的推测不合理是

A.A→B,肉细胞吸收CO2速率增加

B.A→B,暗反应消耗ATP的速率增加

C.B→C,叶片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D.B→C,RuBP羧化酶量限制了光合速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要求考生理解光合作用过程,明确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环境条件改变对叶肉细胞内C3、C5、[H]和ATP等物质含量的影响。

分析图形可知,A→B随着细胞间隙CO2浓度升高细胞内C5的相对含量降低,说明暗反应中CO2与C5反应生成C3的速率升高,因此暗反应中还原C3消耗的[H]和ATP的速率也升高,故叶肉细胞吸收CO2速率增加,暗反应消耗ATP的速率增加,AB正确;B→C随着细胞间隙CO2浓度升高细胞内C5的相对含量基本不变,说明RuBP羧化酶量不足限制了二氧化碳的固定,因此限制了光合速率升高,C正确;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叶片的光合速率应大于呼吸速率,C错误。

【点睛】解题技巧点拨——环境因素骤变对物质含量动态变化的判断:

(1)分析方法:

①需在绘制光合作用模式简图的基础上借助图形进行分析。

②需从物质的生成和消耗两个方面综合分析。

如CO2供应正常、光照停止时C3的含量变化:

(2)含量变化分析过程与结果:

条件

过程变化

C3

C5

[H]和ATP

模型分析

光照由强到弱,CO2供应不变

①过程减弱②③过程减弱,④过程正常进行

增加

减少

减少

光照由弱到强,CO2供应不变

①过程增强

②③过程增强

④过程正常进行

减少

增加

增加

光照不变,CO2由充足到不足

④过程减弱,①②③过程正常进行,随C3减少②③减弱,①过程正常

减少

增加

增加

光照不变,CO2由不足到充足

④过程增强①②③正常进行,随C3增加②③增强,①过程正常

增加

减少

减少

7.研究发现,秀丽隐杆线虫有两种性别:

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是雌雄同体,XO(缺少Y染色体)为雄体;在发育过程中,一个受精卵分裂形成1090个细胞,但成体只含有959个细胞。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雌雄同体与雄体交配产生的后代均为雌雄同体

B.雄体为单倍体,是染色体不正常分离所造成的

C.X0个体只产生雄配子,且配子中染色体数目相同

D.秀丽隐杆线虫在发育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细胞凋亡

【答案】D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性别决定、染色体变异与减数分裂、性别分化和细胞凋亡等知识,要求考生理解相关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根据题意,雌雄同体与雄体交配产生的后代即XX×XO→XX:

XO=1:

1,所以后代有雌雄同体和雄体,A错误;单倍体指体细胞染色体数等于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雄体XO只缺少Y染色体,但常染色体数正常,故雄体不是单倍体,B错误;XO个体产生雄配子X、O(不含性染色体)两种类型,其中X型比O型多一条性染色体,两者的常染色体数相同,C错误;在发育过程中,一个受精卵分裂形成l090个细胞,但成体只含有959个细胞,细胞减少为细胞凋亡所致,D正确。

8.果蝇长翅和残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灰身和黑身是由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一对长翅灰身果蝇杂交的子代中出现了残翅出轨出现了残翅雌果蝇,雄果蝇中的黑身个体占1/4。

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B.两对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

C.子代不会出现残翅黑身雌果蝇D.亲本雌蝇只含一种隐性基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显隐性性状和基因位置关系的判断,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先判断出题中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再结合遗传定律和题给条件分析、推理,确定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此题难度较大。

根据题意,一对长翅果蝇杂交的子代中出现了残翅雌果蝇,说明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且该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双亲的基因型均为Aa;亲本灰身果蝇杂交后代出现了黑身果蝇,说明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若该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为XBXbxXBY,子代雄果蝇中的黑身个体占1/2,与题意不符,因此该对基因也位于常染色体上,故双亲的基因型均为AaBb,B正确,D错误;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双亲的基因型均为AaBb,这两对基因无论是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这对灰身长翅果蝇杂交,其子代都会出现残翅雌果蝇,子代雄果蝇中的黑身个体都占1/4,A错误;若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或A和B连锁(a和b连锁),该对灰身长翅果蝇杂交,子代都会出现残翅黑身雌果蝇,C错误。

9.图甲和图乙与细胞分裂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CD段一定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

B.精原细胞经图甲AB段后肯定进行减数分裂

C.图乙中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AB段和E时间点

D.图乙中CD段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正常体细胞的一半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要求考生理解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及核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甲、乙两图中曲线各段对应的细胞分裂时期,进而判断各选项,此题难度较大。

分析曲线可知,图甲中CD段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导致的,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也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错误;甲图中AB段变化的原因是间期的染色体复制,精原细胞经图甲AB段后可能进行减数分裂也可能进行有丝分裂,B错误;图乙中AB段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CD段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DE段为受精作用过程,因此乙图中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AB段和E时间点,C正确;图乙中CD段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其中后期着丝点分裂,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正常体细胞相同,D错误。

10.两个红眼长翅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

设眼色就基因为A、a,翅型基因为B、b。

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表现型

红眼长翅

红眼残翅

白眼长翅

白眼残翅

雌性

3

1

0

0

雄性

3

1

3

1

 

A.BbXAXa、BbXAYB.BbAa、BbAAC.BbXa、BbXaD.BbXAXA、BbXAY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及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应用,要求考生理解常染色体与伴X染色体基因遗传的特点,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表中数据,判断出两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的位置关系,进而判断出亲本的基因型。

根据题意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两个红眼长翅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后代雌蝇中全是红眼,没有白眼,雄眼中红眼与白眼的比例为1:

1,说明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即亲本基因型为XAXaxXAY;后代雌蝇中长翅与残翅比为3:

1,雄性果蝇中长翅与残翅比也为3:

1,说明翅形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长翅对残翅为显性,即亲本基因型均为Bb;两对性状综合起来考虑,可知亲本基因型为BbXAXa、BbXAY,所以A正确,BCD错误。

1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部分DNA片段进入R型菌内并整合到R型菌的DNA分子上,使这种R型菌转化为能合成夹膜多糖的S型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R型菌转化为S型菌后的DNA中,嘌呤碱基总比例会改变

B.整合到R型菌内的DNA分子片段,表达产物都是荚膜多糖

C.进入R型菌的DNA片段上,可有多个RNA聚合酶结合位点

D.S型菌转录的mRNA上,可由多个核糖体共同合成一条肽链

【答案】C

【解析】R型菌转化成S型菌后的DNA中,虽然DNA中碱基总数增加,但由于嘌呤与嘧啶总是配对的,所以嘌呤碱基所占比例始终为50%,A错误;荚膜多糖并不是基因直接控制合成的产物,所以整合到R型菌内的DNA分子片段,直接表达产物应该是相关的酶,最终通过合成的酶来控制荚膜多糖的合成以及组装,B错误;进入R型菌的DNA片段上,有多个基因,也就有多个RNA聚合酶结合位点,C正确;一条mRNA上连接多个核糖体,每个核糖体各自合成一条肽链,只是不同肽链的氨基酸序列是相同的,D错误。

12.将15N标记的大肠杆菌(其DNA经密度梯度离心后如甲图),转至以14NH4Cl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培养,每20分钟繁殖一代,收集并提取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如图为离心结果模拟图。

已知大肠杆菌DNA中胞嘧啶个数为X。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繁殖过程中所需的嘌呤数等于嘧啶数

B.要得到图丙所示结果至少需要40分钟

C.图乙是大肠杆菌转入14N培养基中繁殖一代获得的结果

D.出现丁结果至少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为4X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要求考生理解双链DNA的结构特点,理解其半保留复制过程中相关数值规律,分析、推理、计算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大肠杆菌的DNA是双链DNA,双链DNA分子中嘌呤类碱基数与嘧啶类碱基数相等,因此大肠杆菌繁殖过程中所需的嘌呤数等于嘧啶数,A正确;DNA复制特点是半保留复制,根据题意可知,结果模拟图中,试管内的重带对应的DNA特征是两条链均只含有15N标记,轻带对应的DNA特征是两条链均只含有14N标记,中带对应的DNA特征是一条链只含有15N标记另一条链只含有14N标记;根据题意可知,亲代DNA离心结果对应的是甲图;子一代DNA离心结果只有中带,对应其中的丙图,故要得到图丙所示结果至少需要20分钟,B错误;子二代及以后各代的DNA离心结果中都应该出现中带和轻带,对应其中的丁图,可见无论是哪一代的DNA离心都不可能得到乙图,C错误;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出现丁结果至少需要繁殖两代,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为(22-1)×X=3X,D错误。

【点睛】解题方法指导——DNA分子复制中相关计算的规律方法:

DNA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若将一个被15N标记的DNA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复制)若干代,其结果分析如下:

(1)子代DNA分子数:

2n个。

①无论复制多少次,含15N的DNA分子始终是2个。

②含14N的有2n个,只含14N的有(2n-2)个,做题时应看准是“含”还是“只含”。

(2)子代DNA分子的总链数:

2n×2=2n+1条。

①无论复制多少次,含15N的链始终是2条。

做题时应看准是“DNA分子数”还是“链数”。

②含14N的链数是(2n+1-2)条。

(3)消耗的脱氧核苷酸数。

①若一亲代DNA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则经过n次复制需要消耗游离的该脱氧核苷酸为m×(2n-1)个。

②若进行第n次复制,则需消耗该脱氧核苷酸数为m×2n-1个。

13.下图表示染色体DNA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发生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酶Ⅰ和酶Ⅱ的作用不相同B.③过程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C.③过程可能需要四种脱氧核苷酸D.该过程发生在原核细胞中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DNA剪切和DNA复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确定图中①②③过程表达的含义,进而确定相关酶的种类和功能,再做出正确的判断。

根据题意分析图形可知,酶Ⅰ和酶Ⅱ的作用相同,都是破坏脱氧核苷酸单链内部的磷酸二酯键,A错误;③过程是以正常单链为模板补齐损伤部位的,因此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B正确;③过程需要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料,但需要的脱氧核苷酸种类不确定,C错误;原核细胞中没有染色体,其DNA呈环状,D错误。

14.下列有关链状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DNA双螺旋结构使DNA分子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B.DNA分子一条链中相邻两个碱基通过氢键相连接

C.DNA聚合酶催化两个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D.复制后产生的两个子代DNA分子共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答案】D

【解析】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使其具有较强的特异性,A错误;DNA分子两条链中相邻碱基通过氢键连接,DNA一条链上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B错误;DNA聚合酶催化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与DNA链上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C错误;由于每个DNA分子中均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因此复制后产生的两个子代DNA分子共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D正确。

【考点定位】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

【名师点睛】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测。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NA分子复制的特点:

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两条子链的合成方向是相反的。

15.下列关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碱基数为n的DNA分子转录的mRNA的碱基数为n/2

B.在细胞周期中,mRNA的种类和含量均不断发生变化

C.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均在DNA上

D.细菌的一个基因转录时两条DNA链可同时作为模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及DNA复制,要求考生理解DNA复制过程和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并能对两者进行分析、比较,以及相关的计算。

由于DNA分子中含有非编码序列,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碱基数为n的DNA分子转录的mRNA的碱基数为少于n/2,A错误;在细胞周期中存在不同蛋白质的合成,mRNA的种类不变,但含量会不断发生变化,B错误;DNA聚合酶催化DNA复制过程,RNA聚合酶催化转录过程,二者的结合位点均在DNA上,C正确;细菌的一个基因转录时两条DNA链中只有其中一条链可作为模板,D错误。

16.如图为细胞核内某重要生理活动的示意图,A—E代表不同的物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D物质是游离的氨基酸,需要tRNA协助参与B的合成

B.B物质合成的同时可以立即与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过程

C.E物质内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与DNA复制过程完全不同

D.C物质是RNA聚合酶,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分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的转录过程,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区分真核基因与原核基因的表达过程,理解转录过程的条件及发生的场所。

分析图形可知,该图表示DNA复制过程,其中A是DNA,B是转录形成的RNA,C是RNA聚合酶,D是合成RNA的原料核糖核苷酸,E是DNA模板链与RNA形成的杂交区,A错误;B物质(RNA)合成后需经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然后才能进行翻译过程,B错误;E物质(杂交区)内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与DNA复制过程不完全相同,C错误;C物质是RNA聚合酶,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分布,能催化转录过程,D正确。

【点睛】易错知识点拨——用“两看法”判断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图:

17.下列关于DNA、染色体和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条染色体上可能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B.一个DNA分子由多个基因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C.DNA的特异性体现在A+C/T+G的比值上

D.DNA中基因的缺失或增添属于基因突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DNA、染色体和基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相关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染色体复制前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分子,染色体复制后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A正确;一个DNA分子中含有多个基因,但不含蛋白质分子,B错误;DNA的特异性体现在A+T/C+G的比值上,不同的双链DNA分子中A+C/T+G的比值都等于1,C错误;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或增添属于基因突变,D错误。

18.一个DNA分子转录形成的RNA中,腺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42%。

若该DNA分子中一条链的胞嘧啶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4%,腺嘌呤占30%,则另一条链上胞嘧啶、胸腺嘧啶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A.21%、12%B.34%、12%C.30%、24%D.58%、30%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计算,要求考生理解DNA结构及转录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能根据DNA结构特点及转录过程的特点进行相关的推理和计算。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可知,RNA中腺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42%,则DNA分子中的A+T=42%,A=T=21%,则G=C=29%。

若该DNA分子一条链C1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4%,T1占30%,根据2C=C1+C2进行计算,则另一条链上胞嘧啶(C2)占该链碱基总数为58%-24%=34%,同理T2=12%,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19.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没有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生物不会发生基因突变

B.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都会引起基因突变

C.基因突变可以产生自然界中原本并不存在的基因

D.基因突变的随机性体现的一个基因可突变成多个等位基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引起考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及特点,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在外界不良因素或生物体内部因素的的影响下,生物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不一定会引起基因突变,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会引起基因突变,B错误;基因突变可以产生自然界中原本并不存在的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C正确;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体现在一个基因可突变成多个等位基因,D错误。

【点睛】易错知识点拨——基因突变的“一定”和“不一定”:

(1)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即基因中碱基排列顺序的改变。

(2)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3)基因突变不一定都产生等位基因。

病毒和原核细胞的基因组结构简单,基因数目少,而且一般是单个存在的,不存在等位基因。

因此,真核生物基因突变可产生它的等位基因,而原核生物和病毒基因突变产生的是一个新基因。

(4)基因突变不一定都能遗传给后代。

①基因突变如果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一般不遗传,但有些植物可能通过无性生殖传递给后代。

②如果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以通过配子传递给后代。

20.研究人员将某实验动物的第5号染色体上的一段DNA敲除,结果发现培育出的实验动物需要甘油三酯极高,具有动脉硬化的倾向,并可以遗传给后代。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敲除的DNA片段具有遗传效应

B.动脉硬化的产生与生物变异有关

C.控制甘油三酯合成的基因就位于第5号染色体上

D.利用DNA片段的敲除技术可以研究相关基因功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敲除”,要求考生能根据所学知识解读题给信息,判断出敲除的DNA片段具有遗传效应,与甘油三酯代谢有关。

根据题意,将某实验动物的第5号染色体上的一段DNA敲除,结果发现培育出的实验动物需要甘油三酯极高,具有动脉硬化的倾向,并可以遗传给后代,说明该变异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敲除的DNA片段具有遗传效应,AB正确;上述信息只能表明敲除的DNA片段与甘油三酯代谢有关,不能表明控制甘油三酯合成的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