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71156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

《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

六下第三单元教案

上课内容

10.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瞅、钊”2个字。

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李大钊先生的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作者。

结合预习,理清文章脉络。

难点:

分析重点句子,进一步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前置性作业:

1.课文按顺序,回忆了李大钊同志、、、的情景,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与深切的。

2.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和开头之间的关系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

3.我读懂的句子:

感悟: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由单元整组导入。

1.教师播放“五月的鲜花”这首歌曲导入。

2.师:

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三组课文的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将一起感受那一幅幅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

3.学生读题,教师在关键词下面做上记号:

十六年前的回忆

4.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质疑:

学生读题。

学生质疑:

谁回忆?

回忆谁?

回忆了哪些事情?

为什么说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读书反馈。

(1)读词。

(课件出示本课生字中容易读错的词语、多音字)

书籍  抽屉 严峻 瞅了瞅披散  散步 勉强 

待了一会儿含糊、尖锐、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2)读题,说说自己对课题都有了哪些了解。

(3)整体感知。

师:

女儿李星华在文中主要回忆了父亲李大钊的哪些事?

同学们可以迅速地再浏览一下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

师板书:

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

(对课文内容进行理序。

师:

(指板书)同学们,其实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父亲李大钊身上的故事。

看来,大家已经对课题和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同学们真会读书。

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读词。

读题,说说自己对课题的了解。

浏览课文,简述课文的内容。

三、交流课前收集资料。

1.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2.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时代背景以及人物的生平。

师:

同学们,对于李大钊这个人,对他所处的时代,对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我们都可能不太了解。

我和大家一样,我也作了预习,给大家提供这样一些资料──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跨越时空,和作者一块回到那令人难忘的岁月。

1927年,有大批的革命党人被反动军阀杀害。

看,在当年执政府门前的石栏上还依稀可见斑斑的血迹。

李大钊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共写下577篇文章。

这是他在狱中写的最后一篇文章。

看,他的字迹依然是那么清楚、工整。

这是敌人绞杀李大钊时用的刑具。

为了延长他的痛苦,敌人对他用刑的时间长达40分钟,比别人多了整整一倍。

那一天,是1927年4月28日。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初步了解李大钊。

四、独立阅读,走近人物内心。

1.师:

同学们,这篇课文我当学生的时候读过,当老师以后也读过,但每一次读,我的心里都会有一种深深的感动。

2.小组合作:

(1)细细读文,他说的哪些话,做的哪些事令你感受最深?

一边读,一边做批注。

(2)小组内优秀交流。

(观点鲜明)

 

按照要求小组合作。

五、集体交流走进人物内心。

(一)学习“被捕前”这部分。

(课文的第二——七自然段)

1.指名读,教师相机出示重点段,学生扣住段中的重点句子,先议后读。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

“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生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上挂至课文的2-6自然段的内容,通过“局势越来越紧张”和父亲态度的对比,感受人物的内心。

(3)引导学生扣住段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有感情朗读。

学生此时表达的是自己读书后的感受,观点可能不太相同。

教师引导学生少说空话、套话,要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预设如下:

 

──由“坚决”体会到李大钊说话时的毫不犹豫;态度的坚定;留下的决心。

──由“不能轻易”、“哪能离开”体会到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离开的。

──由“现在是什么时候”“多么重要”体会到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2.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读中体会李大钊不同于普通人的地方──是一个把党的工作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

(二)学习“被捕时”这部分。

(课文第八——十七自然段)

1.学生选读课文的第11自然段,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语“不慌不忙”,走进人物内心。

师:

“不慌不忙”。

同学们,“几声尖锐的枪声”父亲是听见了,他也看到了女儿充满恐怖的目光。

可他“不慌不忙”,想象一下,他当时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

他的心里早就做好了牺牲的思想准备。

2.学生选读课文的第17自然段,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语“态度严峻”,走进人物内心。

师:

“严峻”?

可以是“严肃”。

你从“严峻”想到什么?

3.朗读课文。

交流被捕前的重点段,抓关键词句谈感悟,并有感情的朗读。

 

交流被捕时的重点段,抓关键词句谈感悟,并有感情的朗读。

作业

A、1.复述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的情景。

B、2.抄写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3、朗读这两部分课文。

板书

被捕前

10.十六年前的回忆被捕时

被捕后

 

上课内容

10.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大钊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并了解语言、神态、动作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重点语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读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体验。

难点:

分析重点句子,进一步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书籍军阀魔鬼匪徒绞刑严峻僻静

2、复述李大钊被捕前和被捕时的情景。

听写词语。

复述内容。

二、继续研读走进人物内心。

(一)集体交流“被捕后”这部分,

1.学生选读课文的第19自然段。

(1)学生读议第19自然段。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表的变化谈感受。

2.依循学生的阅读需要,以课文的第22自然段为切入点,上挂下联。

(1)生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2自然段。

(2)根据段中的第1.2句话,挑起疑问。

师:

这是我们被捕十多天之后,亲人间的第一次见面,其实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人之常情,我们多么希望父亲能对我们说些什么啊!

可是,文章怎么写的?

请同学们读一读第22自然段的第1句和第2句话。

生:

(朗读课文)

师:

“没有说一句话”,为什么?

我在想。

父亲是不是不爱他的孩子?

谁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3)联系上下文19-28自然段,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4)教师小结,紧扣段中的重点句子。

师:

是的,先生子女后来的访谈和传记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对孩子的爱。

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他是孩子的父亲,他是妻子的丈夫,他爱深深地爱着他们。

可是为了不连累亲人,为了不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丝毫的软弱,他把爱深深地埋在心里。

这是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事情啊!

这种力量从何而来?

(5)联系上下文,同桌互相探讨,在探讨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精神的伟大。

        

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重点朗读这段话,在读中感悟人物之所以不平凡的内在原因。

(6)总结全文。

师:

正是因为他的心被这样一种力量占据着,所以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局势,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面对魔鬼般的敌人,他依然保持着他那严峻的态度;面对凶狠的法官,亲人的呼喊,能那样的镇定、从容。

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为什么?

因为他的心──生:

(齐读重点句)

师:

就是这样一个不平凡的人,他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交流被捕时的重点段,抓关键词句谈感悟,并有感情的朗读。

二、创设情境,体会表达方式。

1.出示课件(李大钊临刑前的一张照片,并配上了音乐)教师激情述说:

“1927年4月28日,这是一个春天的下午,李大钊与另外19位年轻的革命者一起走向了刑场。

他们的青春本来应该像春花一样灿烂,而此刻他们面对的是两台巨大而阴森的绞刑架。

大钊先生深情地望了一眼亲人和同志,然后头也不会的第一个走上了绞架,“神色未变,从容就死”。

他牺牲时还不到38岁。

2.再读文章的首尾两个部分,体会他们在内容上的联系和情感表达的作用。

 

再读文章的首尾两个部分,体会他们在内容上的联系和情感表达的作用。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三、总结升华。

1.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又是一个4月28日即将来临,今天,让我们在这小小的教室里,面对李大钊先生的画像,以我们特殊的方式来缅怀先烈,表达我们的哀思,诉说我们内心的崇敬。

2.总结:

有一个同学在他参加了为革命烈士扫墓活动以后,在文章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是谁战死沙场?

是谁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

又是谁带给祖国繁荣进步?

面队烈士纪念碑,缅怀无数为祖国建设抛头颅、撒热血的先辈们,我想大声说:

你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而我们也将在你们的期望中生活得更加美好!

”他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也说出了我们六一班每一个人的心声。

是的,无数先辈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他们的遗志,在他们的期望中做有意义的事情,好好生活。

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四、拓展作业。

自选作业:

要求:

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性地完成以下课外作业

A.摘抄文中的好词句或找出感受深刻的句子纪录下自己的感受。

B.找一些革命题材的书籍来看,让我们化“深深的怀念”为动力,让我们的生命之花开得更美更艳!

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局势严重  工作紧张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课后反思:

 

上课内容

11*灯光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歼灭、憧憬、千钧一发”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3.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悟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

4.掌握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倒叙。

教学重难点

点:

1.抓住三句带有“多好啊!

”的句子,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难点:

体会“灯光”的含义。

教学准备

1.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多好啊!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过三次。

第一次是在时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第二次是在时自言自语说的,他当时可能想到。

第三次是跟谈话时说的,他当时可能会想到。

3.文中回忆往事这一部分,可以按事情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分别是:

、、。

4.想想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词简介作者。

1.师:

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

然而,我们今天要学的《灯光》一课,要向我们讲述一个感人的故事。

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灯光”会有更深的理解。

板书课题:

11*灯光(齐读))

2.简介作者资料。

导入新课

齐读课题

感知作者资料

二、整体感知,理清条理。

1.快速读一读课前的自学提示,看看本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

2.出示学习任务:

①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多好啊!

”这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

会想到什么?

③课文以“灯光”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3.检查自学情况:

①认读生字词,写一写“黑魆魆”。

②课文主要内容:

作者在天安门广场的灯光下,回忆郝副营长为了照亮前进的道路,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自己的故事。

③理清课文表达顺序:

快速浏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作者的回忆?

(3——11自然段)

那么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写什么?

你发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

一、勾起回忆(1—2)

二、回忆往事(3—11)倒叙

三、怀念战友(12)

(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样,本文采用倒叙的写法,由天安门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写灯光,首尾呼应,结构紧凑。

明确学习任务

 

前置性作业检测,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理清课文表达顺序,认识倒叙的写法及首尾呼应的特点。

三、小组合作,学习重点。

1.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清单: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出现“多好啊!

”的句子,共有几处,画下来。

(2)想想这些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

会想到什么?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组长有序组织。

2.集体交流汇报。

(1)出示1: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生赞叹:

“多好啊!

”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

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

(说话的人是在欣赏天安门广场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赞叹,引起作者对往事的回忆。

(指导学生朗读“多好啊!

”,读出赞叹的感觉)

(2)出示2:

他并没有点烟,却接着微弱的灯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光下聚精会神的读书。

他注视着那张幅图,默默地沉思者。

(郝副营长借着微弱的亮光,看着书上的一幅插图时说的,联系上下文可知道当时是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人没有见过电灯,作者和郝副营长也没有见到过,他对插图上那个在灯下看书的孩子非常羡慕……)

想象当时他的心情,再读“多好啊!

”,读出羡慕,渴望的语气。

(3)出示3: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说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联系刚才的“沉思”,从他的语言可以了解到什么?

(他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孩子们将来都能在灯下读书,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希望)

抓住“憧憬”,再读“多好啊!

”读出满怀憧憬的语气。

按要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集体交流三句带有“多好啊!

”的句子,体会句子的含义。

 

自由感情朗读

4、走进郝营长,体会献身精神。

1.师:

正是为了让孩子们过上能够幸福的在灯光下读书的日子,在战斗打响的时候,

在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郝副营长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的8——11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2.出示句子: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理解“千钧一发”,找出课文中写“千钧一发的时刻”的句子。

(守敌的围墙……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师:

是的,当时战斗到了关键的时刻,如果找不到突破口,里面的突击连(学生接说:

会被敌人消灭);如果找不到突破口,外面的后续部队(学生接说:

进不去,会在外面遭到敌人炮火猛烈的攻击);如果找不到突破口,这次战斗(学生接说:

就会失败,损失会非常惨痛。

)在这生死攸关、命悬一线的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学生接读第10自然段)

3.师:

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郝副营长清楚会有这样的后果吗?

这样做是为了谁?

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

出示: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灯光。

(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孩子们幸福生活,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默读第8—11自然段,找出感动的句子。

 

联系上下文理解“千钧一刻”词语,感受郝副营长为了下一代的上幸福生活,英勇献身的精神。

 

五、理解课题,升华主题。

1.师:

郝副营长为了心目中美好而神圣的憧憬,不惜献出了年轻而又宝贯的生命,却没来得及看到一眼他一直深情憧憬的灯光,这是多么令人遗憾啊。

可他为革命胜利,不惜壮烈牺牲而又感到毫无遗憾,表现他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

2.同学们,课题“灯光”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灯光”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是郝副营长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作者对英雄的无限怀念,“璀璨灯光”是今天幸福生活的象征!

因此,这“灯光”不会熄灭,必将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中。

感悟品质,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理解课题“灯光”的含义。

六、拓展练笔。

1.每当夜幕降临,我们都能在灯下学习生活,又怎能忘记像郝副营长那样的英雄们,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为他们点赞!

出示小练笔:

结合课文内容,以“灯光”为主题,抒发真情实感,赞美那些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

二星级:

选择填诗,并给诗加题目。

电灯心爱的书本全国人民的解放

火光生命的火光这次战斗的胜利一个光明的世界

一星(),就是你的生命,

一盏(),就是你的追求。

为了(),

为了(),

你点燃了(),

也点燃了()。

叔叔啊,亲爱的叔叔,

是你用生命点亮了()。

五星级:

自创颁奖词,赞美那些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

2.学生开始练笔。

3.练笔交流,评价。

4.同学们,无论过去多少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并为之发愤图强!

分层小练笔练习,集体交流,评价。

全文板书:

11*灯光

赞叹勾起回忆

多好啊羡慕在灯光下学习为了下一代过上幸福生活

憧憬幸福生活英勇献身

怀念伟大战友

课后反思:

 

上课内容

12.为人民服务》(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理解“彻底。

鸿毛、兴旺、寄托、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

理解文中含义深的语句,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阐述问题的思路。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感受本文的语言之美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之美。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为人民服务》是在悼念同志的追悼会上所做的演讲,赞美了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

他的死是比。

2.全文围绕这个中心着重讲了个方面意思:

3.读句子,做练习。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

或:

句子意思:

(二)联系课内外了解的知识,写出相关人物。

死得“重于泰山”的英雄有:

死得“轻于鸿毛”的罪人有:

(三)课前去查找有关张思德的资料、阅读文后资料袋。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揭示课题。

1.课前了解:

课前大家阅读了资料袋,你们捕捉到了哪些信息?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2.简介张思德。

(可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先说一说对张思德的了解,教师适当作一下补充。

       怀念张思德(课件出示)

  巴山蜀水多英雄,思德本是苦寒衣。

  革命事业无贵贱,伐薪烧炭一心红。

  虽言安邦赖股肱,平凡岗位亦建功。

  石峡峪里埋忠骨,领袖名篇传域中。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参加了一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他不仅亲笔写了挽词,而且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为人民服务》。

这位被领袖追悼的普通战士,就是张思德。

几十年间,“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的口号同张思德的名字一起响彻了中华大地。

3.板书课题:

12.为人民服务(齐读,读出气势))

4.告诉学生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

小组合作汇报课前预习。

 

读诗歌。

 

齐读课题,了解文本题材:

议论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思考:

本文以什么命题?

(中心)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2.检查初读情况。

(可指名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理清课文脉络。

三、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1.探究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1)从这段话中找出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一句话,齐读,做到读顺,读得响亮有气势。

出示: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自主阅读勾画句中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表达意思

(预设:

学生大都会勾画出‘完全”和“彻底”两个词语。

“完全”就是百分之百,除了为人民服务之外,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

“彻底”就是做到底的意思,不达到目的决不休止。

只有做到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者,一个人活着才有意义。

(3)教师小结:

这段话点明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

(4)再次朗读(以小组为单位——全体朗读)。

2.探讨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勾画这段的中心句。

出示: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教师引导:

作者围绕这个中心句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先引用司马迁的话作论据,然后具体讲了什么样的人死得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了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

(3)理解司马迁的话:

(可在理解句子含义之前,抓住“固”、“或”和“于”几个词语来理解。

“固”本来;“或”,有的;“于”,表示比较。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句子的意思,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

(4)谈一谈生活当中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例子。

(可让学生先组内交流一下,然后选几个有代表性的事例在班内交流。

如董存瑞、雷锋、孔繁森、赖宁……)

(5)读到这儿,你还能想到哪一位先人关于生死的豪言壮语呢?

同学们带上你们的情感,尽情地吟诵吧。

学生吟诵: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女英雄同样可以豪情万丈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英雄以身殉国,名垂千古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这是无私的爱的情怀啊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粉碎身躯何所惧,却让骨气长留存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

……

师:

毛主席引用古时候文学家司马迁的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说明死的不同意义。

(板书:

引用)

除了引用,还使用了什么方法?

(板书:

引用)

(6)出示句子: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板书:

对比)

这句话能用一个字概括吗?

(死)

你能给句子中第一个“死”换个词解释吗?

(牺牲,献身,就义,捐躯)那第二个“死”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