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分方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0讲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限时规范训练30.docx
《增分方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0讲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限时规范训练3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增分方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0讲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限时规范训练30.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增分方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0讲荒漠化与水土流失限时规范训练30
限时规范训练30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时间:
45分钟
(2019·丹东模拟)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千米,全线有140千米在沙漠中穿行。
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的铁路段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据此完成1~3题。
(12分)
麦草方格沙障
1.此治沙防沙的方法也可施用于( A )
A.新疆B.海南
C.福建D.河南
解析:
四个选项中只有新疆沙漠广布,荒漠化严重。
2.图中绿洲在发展种植农业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农业生态问题是( A )
A.土地盐碱化B.水土流失
C.土壤酸化D.地面沉降
解析:
该地区绿洲附近引水灌溉发展种植业,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且该地区蒸发旺盛,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
3.为促进图中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D )
A.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
B.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C.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
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发展旅游业
解析:
沙漠景观、麦草方格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对东部发达地区居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故该地区发展旅游业有一定的优势,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小。
(2019·湖北黄冈调研)下图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某城市局部微规划示意图。
图中砂层和砾石层由上部砂层和下部砾石层组成。
该地区一次降水过程中,土层含水量一般未达到饱和。
入渗率是指一次降水过程中从地表渗入土层的水量占本次降水总量的百分比。
据此完成4~6题。
(12分)
4.图示区域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大小的排序正确的是( D )
A.坡地>浅凹绿地>停车场
B.停车场>浅凹绿地>坡地
C.浅凹绿地>停车场>坡地
D.浅凹绿地>坡地>停车场
解析:
影响蒸发的因素有温度、风力、含水量等。
由于图示区域为某城市局部微规划示意图,所以影响三者实际蒸发量的主要因素是含水量的多少。
显然浅凹绿地下渗水量最大,且受地形影响,该处地下水位浅,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实际蒸发的水量最多;城市停车场往往为水泥下垫面,地表水下渗少,蒸发量最少;坡地下渗量介于两者之间,且受地形影响,地下水位比浅凹绿地深,蒸发的地下水有限,实际蒸发量居中。
所以D正确。
5.若其他条件相同,下列关于图中坡地入渗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降水强度越大,入渗率越大
B.降水时间越长,入渗率越大
C.土壤湿度越大,入渗率越大
D.土壤黏度越大,入渗率越大
解析:
影响下渗的因素主要有:
下垫面(性质、地形、土壤);降水(总量、时间、强度)。
往往植被覆盖率高、地形平坦、土质疏松、降水时间长、降水量大更利于下渗。
所以B正确。
图中坡地入渗率状况是降水强度越大,径流越快,入渗率越小,A错误。
土壤湿度大,说明土壤含水量较多,不利于地表水的下渗,C错误;土壤黏度大,说明土质紧密,空隙小,不利于下渗,D错误。
6.下列关于该城市微规划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布置浅凹绿地主要是为了绿化城市环境
B.布置浅凹绿地主要是为了减少水土流失
C.砂层和砾石层对下渗雨水净化作用明显
D.土层和砂层对下渗雨水净化作用较明显
解析:
浅凹绿地主要是为了汇集收集雨水,防止城市内涝,A、B错误;孔隙小利于下渗雨水中杂质的净化,而孔隙大利于雨水的储存。
土层和砂层孔隙较小,砾石层孔隙较大,所以土层和砂层主要净化下渗雨水,砾石层主要储存被净化后的雨水,C错误、D正确。
贵州省中部的安顺、普定等地喀斯特地貌发育,自然条件复杂,加之人为活动干扰,石漠化问题严重。
下表为该地区石漠化不同阶段主要指标数据。
据此完成7~9题。
(12分)
7.该地区石漠化过程中,生物量(单位面积内生物有机体的质量)减少最大的时段是( A )
A.原生阶段—初期阶段B.初期阶段—中期阶段
C.中期阶段—后期阶段D.后期阶段—末期阶段
解析:
生物减少量要根据群落类型、乔灌层盖度和植被高度综合考虑。
乔木、灌木和草丛之间的生物量差别非常大,原生阶段—初期阶段植被高度下降幅度大且明显大于其他阶段,因此生物量减少最大。
8.关于该地区石漠化发展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基岩裸露率与乔灌层盖度呈负相关
B.植被类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降水的减少
C.随着石漠化发展,区域小气候趋于旱化
D.草地覆盖率呈下降趋势
解析:
基岩裸露率与乔灌层盖度不是必然线性关系,分析数据可知,盖度较高的森林也可能基岩裸露率较高。
该地区在表格所示时段植被类型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
在整个过程中,植被群落从以乔木为主向以草丛为主变化,草地覆盖率是上升的,整个植被的覆盖率是下降的。
植被和地表土层的变化,导致该地区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减少,呈现旱化,进而影响到区域气候的旱化。
9.石生苔藓具有耐旱、喜钙、石生的特点。
研究表明,石生苔藓在石漠化严重地区的治理中具有“先锋拓荒”作用,主要体现在( D )
A.抗旱作用强
B.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C.更好的水土保持功能
D.加快基岩风化和表土生成
解析:
关键词是“先锋拓荒”作用,该地区石漠化的治理首先需要选择适应性强的植被改善初级自然环境。
苔藓类生物可产生大量的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随着苔藓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
石生苔藓具有耐旱、喜钙、石生的特点,可加快基岩风化和表土生成,故具有“先锋拓荒”作用。
(2019·广东六校联考)黄土高原河流的径流和泥沙主要来源于几次大的暴雨过程。
延河流域分别在1977年7月和2013年7月发生了两次极端降水事件,而洪水过程及水沙特征表现差异较大。
读图和表,完成10~11题。
(8分)
10.关于延河流域泥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B )
A.1977年流域泥沙颗粒较大,泥沙颗粒越大数量越多
B.2013年小粒径泥沙比重明显增加,泥沙颗粒明显变细
C.2013年流域泥沙颗粒较小,0.01毫米以下粒径泥沙最多
D.2013年较1977年,各粒径泥沙数量均有明显增加
解析:
图示小于0.1毫米粒径的各级别中,小于基粒径的沙量比重都是1977年小于2013年,说明2013年泥沙粒径变小了,则B正确。
11.导致延河流域泥沙粒径变化的最可能原因是( C )
A.降雨量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少,侵蚀作用减弱
B.流域地形平坦,流速缓慢,沉积作用强
C.大量修筑淤地坝起到显著的拦沙效果
D.修建梯田,破坏坡面,水土流失加剧
解析:
上游大量修筑淤地坝,具有拦沙效果,可以使粒径较大的颗粒在上游沉积,从而导致下游颗粒减小,则C正确;材料显示2013年7月的降水量比1977年更大,因而侵蚀作用更强,则A错误;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则B错误;修建梯田,会减少水土流失,则D错误。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30分)
沙棘属多年生落叶性灌木,耐旱。
春、秋季新植幼株,3~4年后挂果,9~10月采摘。
果实有很高的营养及药用价值,但易变质。
早期工艺是沙棘果带枝采摘,连枝加工。
皇甫川流域多沟壑,是我国沙棘主要种植区域之一。
近年来,该地引进了品质优、产量大的俄罗斯大果沙棘替换本地品种。
图甲为皇甫川流域位置示意图,图乙为坡面沙棘林带景观图。
图甲
图乙
(1)坡面沙棘林通常沿等高线延伸方向逐排种植,试分析其原因。
(7分)
(2)该地秋季新植沙棘幼株成活率比春季的高,试分析其自然原因。
(7分)
(3)20世纪90年代,该地沙棘种植规模快速扩张,但经济效益不高,推测其原因。
(8分)
(4)你是否赞同该地引种俄罗斯大果沙棘,扩大产业规模?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8分)
答案:
(1)沟壑地形,地势起伏大,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沙棘林带与坡面径流方向垂直,能有效拦水拦沙,利于水土保持。
(2)该地春季降水少,蒸发强,干旱严重;夏季多雨,秋季土壤墒情好(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幼株易成活。
(3)保鲜技术差,储运成本高;加工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开发不足,销售渠道不畅。
(4)赞同。
理由:
质优高产,经济效益高;提升产业规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
不赞同。
理由:
可能破坏本地生物链的稳定,影响生物多样性;引进品种可能不适应本地环境,不宜盲目扩种;规模扩张过快,可能导致产品销售受阻。
解析:
第
(1)题,考查植被的生态保护功能,主要结合该地的地形特点与植被的作用进行分析。
读图可知,该流域多沟壑,地势起伏较大,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
沙棘林作为一种经济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沙棘林带与坡面径流方向垂直,能有效拦水拦沙,利于水土保持。
第
(2)题,结合当地的降水特点及土壤条件进行分析。
该地春季降水少,多大风天气,土壤水分蒸发较多,干旱严重;夏季降水多,秋季土壤的水分条件好于春季,幼株易成活。
第(3)题,主要从销售市场、产品的质量、生产成本等方面进行分析。
据材料知,沙棘果实有很高的营养及药用价值,但易变质,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易变质;果实的加工生产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不高;同时,交通不便导致销售渠道不畅,消费市场开发不够,影响销量。
第(4)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要说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针对性地分析。
若赞同,主要从增加就业、提高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角度进行分析。
俄罗斯大果沙棘品质优,产量大,能够提高产量,增加收入,经济效益高;扩大规模可以提高当地的就业率,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可以提升产业规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若不赞同,主要从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产品滞销等方面进行分析。
俄罗斯大果沙棘品质优,产量大,可能会导致产品供过于求,不利于产品的销售;外来物种可能会使当地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引进品种可能不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不适宜盲目扩大种植面积。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6分)
材料一 黄土高原地区煤、稀土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曾是植被茂密的地区,但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下,现在变成了沟壑纵横的地区。
近年来,黄土高原通过基本农田建设,实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生态修复、建淤地坝等,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
如图为黄土高原示意图。
材料二 鱼鳞坑是陡坡地植树造林的一种工程措施。
如图是鱼鳞坑剖面示意图(Ⅰ)和平面排列示意图(Ⅱ)。
Ⅰ
Ⅱ
(1)分析图中甲地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
(4分)
(2)材料一中甲地区工业发展有哪些区位优势?
(6分)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影响。
(8分)
(4)有人认为需要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建设鱼鳞坑,你是否赞同?
请说明理由。
(8分)
答案:
(1)地表覆盖着疏松的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位于季风区,降水变率大、多暴雨;地面裸露,植被覆盖少等。
(2)煤炭、稀土、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承东启西,位于三省交界地带,区际联系方便;国家政策支持。
(3)使地表更加崎岖;土壤肥力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气候趋于干旱;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易造成洪涝灾害。
(4)赞同。
利用鱼鳞坑拦截坡面径流,可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增大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不赞同。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大力建设鱼鳞坑会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在短期内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解析:
第
(1)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需要从地形、降水、土壤、植被等方面分析。
第
(2)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矿产资源丰富,再结合黄土高原示意图可知该地处于三省交界地带,区际联系方便,目前该区域的开发还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
第(3)题,需要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从水土流失对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的影响分析。
第(4)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赞同,从保持水土、提高植物成活率方面分析;若不赞同,可根据图中的引水沟判断,鱼鳞坑会对地表造成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