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学习智慧推荐学习副本 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560707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的学习智慧推荐学习副本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孔子的学习智慧推荐学习副本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孔子的学习智慧推荐学习副本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孔子的学习智慧推荐学习副本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孔子的学习智慧推荐学习副本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孔子的学习智慧推荐学习副本 2.docx

《孔子的学习智慧推荐学习副本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的学习智慧推荐学习副本 2.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孔子的学习智慧推荐学习副本 2.docx

孔子的学习智慧推荐学习副本2

大智慧:

孔子的学习智慧

有人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有效学习的人。

每个人都是学习者,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学习。

很多孩子学习不好,就是因为不会学习,学习往往低效甚至无效。

如何才能学会高效学习呢?

这就需要了解学习的真谛:

学习有哪些方式、方法,怎样学习,如何有效学习。

孔子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学习只有两种,一种是自己生成知识,一种是接受现成知识。

我们从《论语》中的一段话来谈孔子的学习智慧。

孔子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这段话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孔子是谈人,把人分为四等;一种认为孔子是谈学习,把学习分为四种。

人民文学出版社给中学生的推荐读本《论语通译》的译文是:

“生来就有知识,是上等;经过学习而有知识,是次一等;遇到困难然后学习,是再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这样的百姓就是下等了。

这种把人分为四等的理解,很值得商榷。

有没有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人?

没有!

老百姓是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人吗?

不是。

孔子这段话不是谈人,而是谈学习。

一、人类学习的四种情况

(一)生而知之

孔子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

这一句中,“生”这个字的理解最关键。

“生”在这里不是指“出生”或“天生”。

没有天生就有知识的人。

这里的“生”,意思是产生、生成。

从自己大脑或心里“产生出来”,是自己生成的。

比如说自己的创造或发明,自己的领会或感悟,都是从自己心里生成的,就是生而知之。

“生而知之”与佛语说的“法由心生”,两个“生”一样,都是指从自己心里生成。

(二)学而知之

“生而知之者,上也”就是:

“生成知识,上等。

“学而知之者,次也”就是:

“接受知识,次等。

这是学习知识的两种途径:

“生而知之”,是自己生成知识。

“学而知之”,是接受现成知识。

比如万有引力是牛顿发现的,对牛顿来说,万有引力的知识是生而知之。

我们是通过书本知道的,对我们来说,万有引力的知识就是学而知之。

比如说“他想了一个好办法”,这个好办法是他想的,就是生而知之。

如果是“他听说了一个好办法”,这个好办法是他听来的,就是学而知之。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什么是“生而知之”,什么是“学而知之”,我们讲个故事。

###飞瓦击竹的故事###

古代有个“飞瓦击竹”的典故。

唐代的灵佑禅师是智闲禅师的师兄。

一天,灵佑禅师问智闲:

“都说你绝顶聪明,闻一知十,闻十知百。

不过那些都是从经书上背记的知识,我问你一个书外的问题,看你参悟得怎么样。

智闲说:

“师兄请问。

灵佑禅师问:

“父母未生你时,什么是你本分事?

意思是问,父母没有生你时,你生命的本原是什么?

也就是说,我们没有脱生成人时,我们的生命是否存在?

如果存在,是怎样存在的?

存在哪?

智闲左思右想,不知如何应对,惭愧地说:

“请师兄为我解说。

灵佑禅师说:

“我的理解只是我的,于你无益。

如果我现在给你解说,今后你会骂我的。

智闲回屋翻遍经书,也没有找到一句可以应对的话。

他叹息道:

“说食不能当饱,画饼岂可充饥?

只是嘴里说吃米吃面,吃鱼吃肉,说的再多,也不能填饱肚子;画的饼又怎能充饥呢?

意思是嘴里说的饭不能吃饱,纸上画的饼不能充饥,背记再多经书上的知识也没有用。

他一怒之下,烧了经书,去云游四方。

经过河南南阳时,他住在一家寺院。

一天,智闲禅师在院里捡到一个瓦片,随手一扔,刚好砸在一根竹子上,发出“砰”地一声。

砰!

就这一声,智闲禅师豁然开朗,恍然大悟,参透了玄机:

生命无所存在,又无所不在,只是某种机缘造就了自己的肉体。

就像“砰”这一声的产生,是飞瓦击竹而产生的,飞瓦能打中竹子,只是机缘巧合罢了。

声音,在现实中存在吗?

如果说存在,看不到摸不到,甚至有时也听不到;如果说声音不存在,而又无所不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东西一旦发生碰撞,就可以产生出声音来。

我们生命的本原也是如此,无所存在,而又无所不在。

一旦机缘巧合,发生了碰撞,造就了承载生命的肉体,生命就展现出来了。

道理往往都很简单,一说就知道,一听就明白,然而如果不是自己悟出的,不会有刻骨铭心的感觉。

现在,大家知道了生命的本原是什么,并没有多么激动的感觉,因为我们是学而知之。

而对智闲禅师来说,生命的本原是他悟出的,他的感觉就非常强烈。

他跪下来,向着灵佑禅师所在的方向遥拜道:

“师兄啊,我一生都感激不尽你的大恩大德。

如果当年您为我说破,哪有今天重生的快乐。

生而知之,会有重生的快乐,人的感受非常强烈。

智闲禅师所读经书上的知识,是“学而知之”;飞瓦击竹的顿悟,是他所悟出的生命本原,是“生而知之”。

(三)困而学之

我们现在知道了什么是“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那么什么是“困而学之”和“困而不学”呢?

孔子说: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并不是困难。

陷于艰难痛苦之中,遭受挫折磨难为“困”。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的意思是从遭受的痛苦、挫折中学习知识,又次一等。

人们常说:

“吃一堑,长一智”,意思是受一分挫折,长一分见识。

这所长的“一智”,是从挫折中学到的经验,是从吃亏中得来的教训,这就是孔子说的“困而学之”。

孔子说颜回“不迁怒,不贰过”,“不贰过”就是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吸取教训,这就是“困而学之”。

“困而学之”的知识,就是我们说的“教训”,好听一点叫“经验”。

(四)困而不学

“困而学之”是吃一堑长“一智”,那么“困而不学”就是“吃堑也不长智”,也就是吃亏不长记性,不吸取教训。

孔子说: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民在这里不是指百姓。

民的本义是无知,后来指代奴隶。

《说文解字》解释:

“民,众萌也。

言萌而无识。

”萌是懵懂无知的意思。

孔子在这里用的是“民”的本义:

无知,并不是指百姓。

不是说老百姓是困而不学的下等人,而是说困而不学是无知。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从挫折中吸取教训,是无知,这是最下等”。

孔子说:

“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有了过错不改正,这也是过错。

“过而不改”就是“困而不学”。

不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二、学习知识的两种途径

孔子谈学习的这段话意思是:

“自己生成学识,上等;接受现成学识,次等;从挫折中学到教训,又次一等;不从挫折中学习,无知,这是最下等。

孔子在这段话谈了人类的四种学习:

一是自己生成知识,生而知之;二是接受现成知识,学而知之;三是吸取经验教训,困而学之;四是不吸取教训,困而不学。

孔子之所以伟大,是他将任何问题谈到了本质。

学习就这四种情况,还有没有其他情况的学习?

没有。

在这四种学习中,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只有前两种:

一自己生成知识,生而知之;二是接受现成知识,学而知之。

困而不学没有获得知识,不必说。

困而学之获得的教训,如果是自己的,可归为生而知之;如果是别人的,可算是学而知之。

为什么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两种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上下之分呢?

接受现成知识,只是知道;而自己生成的知识,才真正属于自己。

孔子还说过这样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谈的也是同样道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者”就是“学而知之者”,“好之者”就是“生而知之者”,这句话就是:

“学而知之”者不如“生而知之”者,“生而知之”者不如乐之者。

为什么说“好之者”的意思是“生而知之者”呢?

“好”的本义就是产生。

“好”是一个会意字,从女子。

有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说古代造字的时候先是男人造的,表示贬义的字很多都是用女字旁,如奸、妓、嫉、妒等字。

后来有个女人掌握了造字的权利,就造出许多表示美好意义的女字旁的字来,“女子好也,少女妙也。

”实际上这两个字并不是这种组合的表义。

我们写“妙”字怎样写?

不是先写少再写女,而是先写女再写少,意思是女少最妙。

重男轻女的思想自然会认为是女人少了妙。

这个“好”也不是说女子好,男子不好。

“子”在古代指婴儿,“好”从女从子,“子”本义是指婴儿。

一个女人身边放了一个婴儿,“好”的字形表义是指女人生了孩子女人生了孩子,可以传宗接代,因此“好”的本义是传承。

女人生了孩子,能传宗接代,此事自然是美好的。

“美好”之意是由“传承”引申出来的。

生了孩子能传宗接代,是好事,因此引申出“美好”,尽而引申出“爱好”。

因此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不如自己悟到,悟到不如自己爱好。

人人都知道锻炼身体重要,而并不是人人都会注意锻炼,能坚持锻炼的往往是身体有毛病的人,因为有毛病的人自己悟到了锻炼的重要,故能坚持。

悟到而能坚持,不如以锻炼为乐的人。

当把锻炼变成一种乐趣时,这时锻炼的效果最好,也最能持久。

“乐之者”的意思是爱好、有兴趣,这是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是谈学习的兴趣问题。

我们在这里先谈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好之”与“知之”,也就是“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

思悟知识

我们先说学习的第一种途径,也是最佳方法:

生而知之。

“生而知之”是自己生成知识。

这里说的生成知识,是指从自己内心产生知识。

这知识并不专指是人类没有发现、发明的知识,也包括人类已经发现、发明的知识。

只要是自己又悟到了,从自己心里又生发出来了,都是生而知之。

生而知之的方式,叫思悟。

思考的思,觉悟的悟。

何谓思?

思的繁体写法是恖,从囟从心,不从田。

囟是囟门,指大脑。

用心用脑就是思。

何谓悟?

“悟”字的写法是“一个心,一个吾”,吾是我的意思,悟的字形表义是“我心所生为悟”。

用心用脑,自己生成知识的方式,就是思悟。

怎样思悟呢?

有没有可操作的方法?

有!

思悟而生成知识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发问,发现,体验。

发问

我们先说思悟的第一种方法:

发问。

孔子说: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亦未知如之何也。

不问怎么办怎么办,我也不会知道怎么办。

只有能问出为什么和怎么办,才会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和解决的方法。

爱因斯坦说:

“问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

学问学问,就是学会发问。

发问能力,就是创新能力。

然而现在学校教育只是教学生“答”,而不是教学生“问”。

很多学生只会回答问题,而不会问问题。

如何学会发问呢?

我们读《论语》,会发现孔子的学生很善于问问题,一本书几乎都是学生问,孔子答。

《论语》中,孔子培养学生发问能力的方法有四个:

凡事问、疑思问、明知故问、不耻下问。

凡事问就是什么都可以问,问题没有好坏深浅之分,只有问和不问之分。

疑思问是有了疑问就要问,要敢问会问。

明知故问是对重要的问题,故意再问,以求得到更确切的答案。

不耻下问就是什么对象都可以问。

可以问人,也可以问工具书。

一个知识,如果变成问题,就会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成绩差的学生,就是不会问,不愿问,不明白的地方不知道问。

学生会问,就会学习了,成绩就可以提高。

 

  

发现

思悟的第二种方法是发现。

知识大部分是发现的。

自己的发现,就是生而知之。

如何发现呢?

就是多观察。

孔子说: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就是观察的方法。

看做了什么,看怎样做的,想为什么做。

观察主要是察,就是想为什么而总结出知识。

观察是发现知识的最好方法。

有一节生物课,内容是学习蜗牛的习性。

上课了,每组学生桌子上都放了一只蜗牛,一盘牛肉,一盘粮食,一盘青菜,一杯带盖的热水和一杯带盖的凉水。

老师让学生先把蜗牛放在热水杯盖上,蜗牛爬来爬去,烦躁不安。

再把蜗牛放在凉水杯盖上,蜗牛一动不动,非常安静。

当学生把蜗牛放在有肉的盘子里,蜗牛不吃;放在有粮食的盘子里,蜗牛也不吃。

当把蜗牛放在有青菜的盘子里时,蜗牛慢慢小心地吃了起来。

学生观察后会想,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就发现了蜗牛的生活习性:

蜗牛不适宜在过高温度下生存,喜欢荫凉的环境;蜗牛不吃肉和粮食,吃的是蔬菜和青草。

这样一节课的知识,不是老师讲的,而是学生自己观察发现的。

这样的知识,是学生自己生成的,学生会记忆长久。

如果是老师把蜗牛的生活习性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学而知之。

这样讲课,可能几分钟就能让学生背会。

然而最终效果会如何呢?

虽然很快让学生掌握了,但是学生也会很快忘记。

回想一下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还记得哪些呢?

学生自己发现的知识,可以在他脑海中记忆长久。

在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还有一个好处。

如果知识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学生会非常兴奋,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不会厌学。

体验

体验是思悟的第三种方法。

知识可以发现,而能力需要体验才能掌握。

如何体验呢?

主要是模仿和实践。

模仿,可以使自己得到同样的感受,生而知之。

比如唱歌,我们只是知道唱歌的知识,并不能学会唱歌。

如果我们模仿歌手,做到和歌手一样用同样的“位置”、同样的“感觉”、同样的“意识”去控制发声器官,就能体验到如何唱歌,从而学会唱歌。

如果我们效仿成绩优秀的学生,体验优秀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感受学习的正确方法,也能学会高效学习。

实践是掌握能力的最好方法。

比如学游泳,如果只是知道游泳的知识要领,是学不会游泳的。

让学生跳到水中去体验,学生就能很快学会游泳。

学骑自行车,不用背记理论知识,只要自己去骑,多体验几次就能学会。

通过体验而学到的能力,永远也忘不掉。

如果几年不骑车,推上车还会骑。

而背记的知识,前天背记的,今天可能就会忘记。

体验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只有学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

思悟,就是用自己的头脑去发问,用自己的心灵去发现,用自己的感官去体验……

经过思悟而自己生成的知识,感受强烈,理解深刻,记忆长久。

这是每一个学习者所追求的学习效果。

那么可不可以只运用这种思悟的方法来学习呢?

不行。

孔子说: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整不吃整夜不睡去思悟,没有进益,不如学习啊!

为什么又说思悟不如学习现成知识呢?

因为思悟效果好,但不如学习现成知识掌握知识快,掌握知识多。

那么如何学习现成知识呢?

接受知识

学习的第二种途径是学而知之。

“学而知之”就是接受现成知识。

学而知之的方式是接受。

接受就是通过自己的外在感官学习现成知识。

思悟知识主要运用的是内在感官,如心、脑等;接受知识主要运用的是外在感官,如眼、耳、嘴、手等。

因此接受知识的主要方法是:

多看,多听,多说,多用。

多看

接受知识的第一种方法是多看。

孔子说:

“多见而识之。

”见识见识,见多就认识了。

学习要多看。

多看就是要多读书,古人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发问,这样学习的效果才好。

多看,除了多读书外,还要读人。

孔子说: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就是读人。

好的要吸取,不好的要改正。

多听

接受知识的第二种方法就是多听。

孔子提倡学习要多听,但不是提倡老师多讲,多听不是说要多听老师讲。

孔子说: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多听,要选择好的吸收。

既然说听要有选择,就不是听老师讲。

因为听老师讲不需要选择,都是要接受的,没有必要区分对错。

孔子说的多闻,主要是听同学讲,听别人说,是交流中的学习。

眼睛和耳朵是人接受信息的主要通道,自然要多听多看。

那么为什么还要多说呢?

多说

多听和多看是吸收知识,多说是巩固知识。

孔子说: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习要自觉地学,学了以后怎么办?

还要尽可能多地给别人讲。

孔子在这里说的诲人不倦,不是指老师的品行,而是指学习的方法。

是指学习以后要讲说给别人听。

古人说教学相长,意思是给人讲能促进学习,学习了才能给人讲,讲和学能彼此促进。

讲说知识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方法。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看到一个好故事,如果给别人讲说一遍,就会记忆深刻,很久不会忘记。

而如果看完后没有给别人讲,很快就会忘记。

孔子非常注重让学生讲说知识。

他说“学之不讲”“是吾忧也”——学了不讲,这是我所担心。

讲说知识,一来可以加强记忆,巩固知识;二来可以锻炼提取知识的能力。

记忆包括记和忆两方面能力。

在平时学习中,人们注重记而忽视了忆。

忆就是对存贮信息的提取,提取次数多了,记忆就牢固了。

像我们的名字,想忘记都很难。

因为提取次数太多了。

讲说知识,是对知识的巩固,也是对知识的一种运用。

多用

学了就要多用。

应用知识,是加深记忆的最好方法,也是学习知识的目的所在。

孔子说: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了如果不用,只怕就要忘记了。

学了知识,就要运用。

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

”学识要时时应用。

在孔子看来,学识就是为人服务的。

他说: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代研究学术,是为自己服务,修养自己;现在研究的学术,是为人服务,自然要去用。

不然,背记再多的知识,又有何用呢?

多听多看而学习知识,多说多用而实践知识,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三、运用思悟的方式接受知识

以上我们谈了学习唯有的两种方式:

如何思悟知识和接受知识。

那么如何学习才能有效高效地学习呢?

用思悟的方式接受知识。

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是学习,主要指接受现成知识,学而知之。

“思”在这里的意思不是“思考”,而是“思悟”,是自己生成知识。

孔子说的意思是:

学习知识不思悟,就会忘记;思悟而不学习知识就会无益。

学而不思则无

为什么孔子说学习的知识不思悟就会忘记呢?

学习的知识,如果只是背记,没有经过自己大脑和心灵的感悟和内化,没有与自己的旧有知识发生连接碰撞,进行再生,自己不会有深切的感受,很快就会忘记。

有一位全国知名的化学老师,他的学生每年考入重点大学的非常多。

他很为此而自豪。

有一年春节,几个考入大学的得意弟子结伴去看望他。

师生闲聊中,他突发奇想,想看看这些得意弟子现在的化学水平。

他把这些学生当年考大学的化学卷子拿给他们做,结果出乎意料——当年几乎考满分的学生,这次竟没有一个人能及格。

他很奇怪:

“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笑说:

“一考上大学,我们就把知识还给老师,还给书本了。

这就是现实教育的悲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现在的学校教育,老师只是教给学生知识,让学生背记。

很多学生只是接受知识而没有思悟,是“学而知之”,而不是“生而知之”。

这样学习的知识就很容易忘记。

如果经过“思悟”——“生而知之”,就能变成自己的感悟。

只有自己有了真切的感悟,才能记忆长久。

因此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习的知识不思悟就会忘记。

只有经过自己思悟的知识,才能记忆长久。

思而不学无益

学习要思悟。

为什么说“思悟而不学习无益”呢?

因为只思悟而不学习知识,就会落入空想。

“思悟”必需在有一定学识的基础上“生而知之”,不然就会闹笑话。

鲁国有一个叫公孙绰的人,他一心想发明一种能起死回生的药。

他想啊想啊,突然想到如何让死人复活的方法了。

他跑到街上对人说:

“我找到让人死而复生的方法了!

别人问:

“什么方法?

他说:

“现在不是有一种药能治偏瘫的药吗?

偏瘫是身体的一半坏死,我把这药加用一倍,就能治全身。

不就能把死人治活了。

这种空想的回生之术,就是思而不学造成的,他根本就不知道治偏瘫是怎么回事,只是想当然罢了。

只是空想而不学习,这个鲁人留下了千年笑柄,如果这样的人真去给人治病,不是很危险吗?

创新知识,必需有扎实的知识做根基。

能够创新固然很好,然而创新不是无源之水,必需有深厚的学识做基础。

如何学习才能掌握深厚的学识,而不会忘记呢?

学习而思悟

要有效高效地学习,就是把接受的知识变成思悟的知识。

高效学习的方法有两个:

一是内化知识。

二是直接用思悟的方法学习。

我们先说第一种:

内化知识。

就是把学到的知识与旧知识整合,内化为自己再生的知识

我们把通过眼耳等外在感官接受到的知识,与自己旧有的知识衔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就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有的学生学习不好,就是不能将老师讲的知识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接,只是记忆老师讲的几句话,而没有在自己心里再生为自己的知识。

比如说当老师讲二加一等于三时,好学生会将老师说的二加一等于三与一加一等于二知识相对接,知道是又增加了一个。

这就有了自己的思悟,记忆就深刻。

有的学生只是记住了二加一等于三,而不去想与已有知识一加一等于二的关系,只是学而知之,而没有再生,理解不深刻,记忆不牢固,就是不会学习。

很多学生在听课中做不到内化知识,因此传统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只能适应少部分学生。

如何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成就全体学生呢?

就是让学生用思悟的方法来学习。

用思悟的方法来学习,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发问、发现和体验等方法来学习。

用思悟的方法学习,记忆就深刻了。

用思悟的方法学习,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而不是靠老师讲解。

如果老师把知识讲给学生,学生就是学而知之。

我们知道“学而知之”的记忆不深刻。

如果老师不设置问题,而是让学生发问,问出自己的问题来学习,就是生而知之。

如果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验,这就是思悟了。

思悟知识,必需是学生自己学习,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更不能靠老师讲解来灌输。

孔子的教学智慧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进行了八次大的改革。

这次的新课程改革,从课标、课本、课堂、教学理念及方法等,进行全面改革,轰轰烈烈。

新课改照搬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无法与中国文化有机地融合,被人称为水土不服。

其实,我国先贤的教育思想中,就有教学改革的先例和成功的经验。

孔子就是这些先贤中的典型代表。

孔子被人们尊为至圣先师,以表彰他在教育上的巨大贡献。

他的教学方法在今天仍然非常实用,可惜了解的人并不多,应用的人就更少了。

孔子成为伟大的教育家,也是经过两次大的教育改革。

今天谈孔子的教学智慧,主要是借鉴孔子是如何教学改革成功的。

孔子的教学改革,一次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一次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孔子教学内容的改革

要想搞好教育,首先要明确三个问题:

为什么教?

教什么?

如何教。

教什么和如何教是为什么教决定。

只是为了考学,就会教教材和满堂灌。

到底教育是为什么,人为什么要学习?

答案可能很多,但本质的回答是:

吃饭是为了活着,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然而,现在吃饭不是为了活着,于是就有了各种美食,花天酒地。

学习也不是为了更好地活着,而是越学越痛苦。

上学是痛苦地学,将来也只能痛苦地活。

如果只是为了考个好学校有个好工作,那是把人当成了机器。

孔子教育是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

他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这所做的正是该做的。

这样人活的才有趣味、才有幸福。

孔子说自己“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看来这一点不容易做到。

孔子教育的最基本目标是为社会培养社会需要的人。

那么如何把人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呢?

首先是教的内容,孔子教什么?

孔子教给学生的就是他的学说。

孔子的学说也是一步步完善的。

《论语》记载了孔子学术不断完善的进程。

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他说:

“我十五立志研究学术,三十学说建立,四十学说体系完善。

孔子最初建立的学术体系,是关于礼的学说:

“损益说”。

孔子在年轻时候,跋山涉水,考察夏礼、商礼和周礼。

他到杞考察夏礼,到宋考察商礼,到洛阳考察周礼,他发现,礼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当时他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是因知礼而闻名。

当他因知礼而被特批可以入太庙参与国家祭祀时,因为他对任何礼的细节都非常重视,明知故问,都再问一遍,有人还笑话说:

“谁说鄹人的儿子知礼呢!

孔子对礼,也就是现在说的道德,研究是很深刻的。

他的一个弟子子张问他:

“三百年后的礼能知道是什么样吗?

”孔子说:

“看看夏礼,看看商礼,知道商礼取舍了哪些;再看看周礼从商礼中取舍了哪些,别说三百年后的礼,三千年后的礼也知道是什么。

孔子说的很对,现在社会的公德,和两千年前很多是一样的。

孔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