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文综北京卷 解析版.docx
《高考试题文综北京卷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试题文综北京卷 解析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试题文综北京卷解析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卷共15页,共30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40分)
本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2016年8月21日-25日,第3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将在北京举行,往届大会曾在华盛顿等地举办,读图1,回答第1、2题。
1.本届大会期间,北京
A.适逢中国农历处暑节气B.八达岭长城漫山红叶
C.比首尔正午太阳高度大D.比华盛顿日出时间晚
2.图中举办地所在国家
A.位于北半球中纬度B.地处环太平洋灾害带
C.人口增长模式不同D.南部沿海有寒流经过
【答案】1.A2.B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题干信息知,本届大会期间,北京时间为2016年8月21日-25日。
处暑即为“出暑”炎热离开的意思,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A对;八达岭长城漫山红叶的时间为秋季,主要在10月份附近,B错;北京和首尔均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且北京比首尔纬度高,全年正
2.考点:
地球公转的意义,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判断。
【名师点睛】从题干中读取时间信息,从图表中读取纬度和所在时区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有效提取信息、综合分析信息,调用相关的地理基础知识,就可以解决问题。
图2表示某日20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及16~24时北京空气质量指数变化。
读图,回答第3题。
3.该日20时
A.北京大风扬沙,空气污染加重B.东海海域天气晴朗,风大浪高
C.低压天气系统中,P强度最强D.Q地位于暖锋锋前,出现降水
【答案】3.A
【解析】
试题分析:
仔细读图,16~24时北京空气质量指数变化图显示该日20时空气质量指数非常高,指数越大,级别越高,说明污染越严重。
再根据20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来判断,北京此时受冷锋影响,若暖气团较为干燥,北京会出现大风扬尘天气,空气污染加剧,A对;东海海域受高压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天气晴朗,风浪小,B错;低压天气系统中,Q强度最强,C错;Q地位于低压中心附近,冷锋锋前位置,可能出现降水,D错。
答案选A。
考点:
天气系统判读。
【名师点睛】从左上角图中读取北京20日的空气指数,是前提。
判读海平面等压线图时,读图中的海陆轮廓、等压线数值、等压线弯曲状况及锋线所在位置,结合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进行题目解答。
图3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
读图,回答第4题。
4.平顶海山
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答案】4.D
考点:
地壳物质循环。
【名师点睛】从图中读取岩浆涌出和岩石圈运动箭头信息,就可以解决问题。
图4为某流域局部景观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5、6题。
5.图中
A.①处冰川融化,湖泊水位升高B.②流量稳定,河流的落差小
C.③处谷宽、流速慢,适宜修建水库D.④处地形平坦,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6.若该图示意中国某流域,图中
A.地理按1:
10万比例描绘,特征清晰B.冰川地处新疆,覆盖范围山脊延伸
C.径流季节变化大,存在不同程度水患D.海域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港口数量少
【答案】5.D6.C
考点:
河流特征判读
【名师点睛】从图中读取山地、海洋、冰川、陡崖、湖泊、瀑布等信息,结合河流水文特征的判断与分析,进行综合分析。
图5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
读图,回答第7、8图。
7.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8.该山地
A.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B.因台风暴雨引发的滑坡多
C.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D.山顶海拔低于1000米
【答案】7.C8.C
【解析】
试题分析:
7.仔细读逐时气温变化图,图中7月份一天内等温线密集,温差相差大,所以气温日较差大。
答案选C。
8.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时间为6时,日落时间为18时,说明该地位于赤道上。
该山地冬季赤道低气压带控制,A错;该地不可能有台风发生,B错;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C对;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最冷月气温在15℃以上,若山顶海拔低于1000米,1月份的温度不可能低于8℃,D错。
答案选C。
考点:
气温变化,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名师点睛】从图中读取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时间为6时,日落时间为18时的信息,从而判断该气象站的纬度位置;从图中提取一年中逐时气温变化状况,就可以判断温差大小的月份。
读图6,回答第9-10题。
9.芬兰
A.盛行西风,终年温和多雨B.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城镇数量少
C.人口稀疏区大牧场放牧业为主D.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加工业发达
10.燕麦种植北界呈图示走向,主要是由于该国
A.东部地区的河湖密布,灌溉条件好B.西部受暖流、地形影响,气温偏高
C.东南部土层较深厚,耕作技术高D.西北部多晴朗天气,日照时间长
【答案】9.D10.B
10.燕麦种植北界呈西北东南走向,说明西北部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
东部地区的河湖密布,但灌溉条件并不是芬兰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A错;西部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明显,气温偏高,从图中丘陵分分布看,地形较为平坦,B对;难以判断出东南部土层较深厚,耕作技术的高低,C错;西北部受盛行西风和暖流影响,热量条件好,D错。
答案选B。
考点:
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判断,农业区位条件分析
【名师点睛】从图中提取芬兰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城镇分布、河湖分布、丘陵分布及燕麦种植北界走向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来推断其气候特点及经济发展特点。
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各功能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即出行能耗。
图7示意某大城市居民月出行次数与出行能耗的组合关系。
读图,回答第11题。
11.据图推断
A.甲区多公共服务设施,靠近住宅区B.乙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C.丙区商业网点等级低,服务半径小D.丁为中心商务区,能耗昼夜差异大
【答案】11.B
考点:
城市功能区布局。
【名师点睛】从题干中理解新概念“出行能耗”的含义,从图中提取从居住区到甲乙丙丁四个功能区的出行能耗和出行次数,结合城市功能区布局的特点,即可解答。
12.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图8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
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图8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答案】A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文学·《诗经》
【名师点睛】本题是通过地图的形式来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
题干中有干扰词“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初看好像要从空间角度分析试题,实际上此题我们首先要通过图片中的封国形势判断出此作品的时间是在西周时期,然后结合所学判断每个选项的时间是否与图片隐含的时间相符。
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
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题干中的“节度使”和“中书省”可以判断出题干中的历史事件应该发生在唐朝,因为节度使是唐代的地方军政长官,地方势力强大,中书省是三省六部制之一,故本题答案选B项。
汉代我国还没有节度使这一机构和中书省这一机构,A项错误;宋代的节度使已经成为虚衔,不可能出现题干中现象;D项错误,因为节度使在元代被废除了。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的节度使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但是要求具备扎实的系统的基础知识。
唐代节度使的设置,节度使设置目的是加强对边疆的保卫,后来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后果,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到了宋代吸取唐代藩镇割据的教训,削弱节度使的权力使其成为虚衔;元代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行省制,废除了节度使这一机构。
14.“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
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
【答案】D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重点内容
【名师点睛】王安石变法的目的①直接目的:
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
②根本目的:
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①富国之法:
为改变积贫的局面——政策、措施: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
②强兵之法:
为改变积弱的局面——措施: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
③取士之法:
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措施: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本题是从王安石变法中增加财政收入角度考查的,通过材料的解读选出正确答案不难。
15.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
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这说明当时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可以看出①正确;由“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可以看出②正确;③中的“放弃”是对“政府许可”的曲解,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人的地位,④不选,排除C项和D项;故本题答案选A项。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的商业·明朝的商业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于中列出三组或组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
也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于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多项选择题取消后,该类选择题有增多的趋势。
解题方法:
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
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依此顺藤摸瓜,选出答案。
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委字列竖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16.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
这表明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答案】B
【考点定位】文化交流·东学西渐·儒家思想的外传
【名师点睛】本题是从东学西渐的角度考查儒家思想外传对欧洲的影响。
明清之际,欧洲的耶穌会士历经千辛,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当时的主体文化——儒学——程朱理学,用轮船运往17—18世纪的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结合,成为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主导精神——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
对于文明的交流复习过程中除了知道儒家思想对西方产生的影响外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西学东渐,即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7.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
图9和图10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
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图9图10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C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是图片类历史选择题,解读此类题目目时要最大要从图片(包括图片的标题、内容、出处)最大程度获取有效信息,将所得信息融入课本相关知识,并综合题干的要求分析判断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如本题要将广告中的广告词和辛亥革命等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大胆地排除掉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18.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此人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答案】B
【考点定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中国的革命家·陈独秀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陈独秀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情况,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难度不大。
教材中对于陈独秀历史事件相关有:
1新文化运动发起人“南陈北李”之“南陈”,创有刊物《新青年》;是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者之一,也是早期共产党组织的活动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是中共一大书记;在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右倾”,导致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损失惨重,从而向成熟转变。
备考中也可以以重大历史人物为主线梳理其他历史人物的主要历史事迹。
19.“走向世界丛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
该丛书的出版
①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
②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
③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
④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可以看出①正确;②错误,该丛书的出版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不是近代,不可能改变近代闭关锁国的局面,排除A项和D项;③正确,出版近代中国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是可以问80年代后的中国改革开放和融入世界提供历史借鉴的;④错误,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是新中国初期,该丛书的出版不是外交的表现,排除D项;故本题答案选C项。
【考点定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对历史的借鉴
【名师点睛】本题通过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的理解。
历史情境避免了历史试题的抽象枯燥,增加了历史试题的趣味,也体现了历史的生动形象,通过生动形象的历史情境考察抽象的历史知识已经成为近年来考试命题的一种方式。
解读此类题目要抓住新情境中隐含的历史概念、历史时间等关键信息。
20.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
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
①资本市场的发展②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④海外殖民掠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D
【考点定位】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早期的殖民扩张·荷兰和英国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荷兰和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荷兰殖民扩张①主要方式:
进行海外贸易,17世纪时,荷兰达到海上贸易的鼎盛时期,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殖民帝国和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②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
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拥有最大的储存仓库和金融设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③特点:
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
2.英国的殖民扩张:
过程:
①英国早期一方面进行正常的对外贸易,一方面从事海上掠夺,并得到政府的支持,被称为“海盗国家”。
②17世纪英国势力渐增,进行一系列商业战争,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等殖民国家。
③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成为最大的“日不落”殖民帝国
21.图11中①②③④代表四个国家,对其历史上发生的改革描述正确的是
图11
A.16世纪前期在①进行的改革,削弱了教会权力,实现了国家统一
B.19世纪初在②进行的改革,推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C.19世纪中后期在③进行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20世纪前期在④进行的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答案】C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俄国农奴制改革·意义
【名师点睛】历史地图型材料选择题使设问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增强,有利于学生养成以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实现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
解答这类试题的正确方法策略:
抓住历史地图中关键性地名、国家和区域分界线等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与试题的相关信息建立正确的联系,并作出综合性判断,从而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例如本题首先就要正确地判断出四次改革的所在地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22.在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中,国务卿杰斐逊和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在内政外交等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他们的追随者之间随之发生冲突。
1796年大选中,选民因地域、职业和政治倾向的差异分裂成不同的集团。
这是美国一个重要制度的起源。
这一制度是
A.邦联制B.两党制C.议会制D.共和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由“1796年大选中,选民因地域、职业和政治倾向的差异分裂成不同的集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美国逐渐形成了两党制制度,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是美国独立后和1787年宪法前,与题干时间不符;材料中体现的信息不符合议会制的特点,C项错误;D项错误,1787年宪法就定下来美国是民主共和制了。
【考点定位】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代议制的确立·两党制的形成
【名师点睛】本题是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来考查美国两党制。
美国建国不久就出现了两个政党:
一个是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另一个是以杰佛逊为首的反联邦党。
这两个派别几经分化、改组,直至南北战争前正式建立民主党和共和党;以后它们轮流执政,正式形成了两党制度。
两党制虽然在具体议题和主张方面存在差别但是都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政党。
23.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
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
1948年,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
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③联合国成立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A
【考点定位】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二战后的美苏两极格局·冷战
【名师点睛】二战后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差异,美苏有昔日盟友开始反目成仇。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两国开展了以冷战为主要方式的对抗:
(1)政治上:
①杜鲁门主义(内容:
反苏反共)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②1948年,柏林危机成为美苏“冷战”的第一高潮。
(2)经济上:
①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出笼,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②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进行反击。
(3)军事上:
①北约的建立:
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1949年,美、英等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约。
②华约的建立:
为了对抗北约,1955年,苏、波、捷、罗等八国签订了《华沙条约》,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24.
以天津“泥人张”作品为依托,“梦娃”系列公益广告运用三维技术绘制的形象萌动可爱,表达主题所用的童谣朗朗上口,深受大家喜爱。
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①该公益广告是文化传播途径的新的成功案例
②该公益广告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表达
③该公益广告的成功表明面向人民大众的文化更富有生命力
④该公益广告的成功表明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C
【考点定位】文化的传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名师点睛】科技进步能改进文化传播的途径及手段。
但要注意文化传播的途径及手段所指不同,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强调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必须有行为、动作;文化传播的手段主要强调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必须是媒介。
该公益广告只能是传媒的媒介即传播的手段,不是传播的途径。
25.“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件经历过战争的铁器,诉说着推动历史前进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一副古旧的画卷,描绘出凄清荒凉的六朝时景,令后人触目伤怀。
。
。
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
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
①可以给文物保护部门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②是推动我们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④能够使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C
【考点定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名师点睛】本题借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来考查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历史文物是传统文化的见证与载体,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就是要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这应是我们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26.某国际学术期刊的封面,用中国山水画形象地表现了中国某生物研究组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山顶代表体细胞状态;连接各山顶的桥代表小分子,能够促进各山顶之间的衡越;山水中的小舟代表转基因方法,通过不同的路线实现重编程。
采用绘画形式表现科学研究成果反映了
A.科学与艺术具有相通性
B.科学与艺术都来自于创新思维
C.科学与艺术都可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
D.艺术的传播需要借助科学的力量
【答案】A
【考点定位】文化的表现形式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材料借山水画中山、桥、小舟之间的关系来表达体细胞与小分子、基因之间的关系,这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形象地表达了前沿的科技成果,同时也表明了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
27.针对学生群体中的“拖延症”现象,某校学生“创客”社团设计了一款手机应用软件,该软件具有如下功能:
同学们从哲学角度对这一设计进行讨论,下列分析合理的有
①“目标”强调意识的目的性,能使我心无旁骛,抓紧时间
②“任务拆分”把整体分解成部分,避免因为任务庞大而畏难不前
③“量化评估”创造了新的规律,督促我有条不紊地完成任务
④“同伴激励”强调外部矛盾的作用更为重要,大家会因此不甘落后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A
【解析】“目标”强调了意识的目的性,“任务拆分”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①②均正确;规律是客观的,是不能创造的,③错误;“同伴激励”强调了外因(即外部矛盾)对事物发展的重要性,但外因只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内部矛盾)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不能说外部矛盾的作用更重要,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
【考点定位】意识的能动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哲学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
在平常的学习中应该明确:
规律是不能创造的,人也不能摆脱规律的制约;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从地位上讲,不能说外因的作用比内因更重要。
跑步正成为许多人青睐的健身方式。
回答28、29题。
28.“奔跑,两腿以最简单的方式交替前行,无数次地重复,但每一步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