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58501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1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x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毕业设计指导书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Codeforseismicdesignofbuildings

GB50011-2010

1(0(2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2(1(9建筑抗震概念设计seismicconceptdesignofbuildings

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2(1(10抗震措施seismicmeasures

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2(1(11抗震构造措施detailsofseismicdesign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3(3(3建筑场地为?

、?

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3(4(1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

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严重不规则的建筑不应采用。

注:

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Ratio-Dx,Ratio-Dy:

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建筑结构的总信息--各层刚心、偏心率、相邻层侧移刚度比等计算信息--Ratx1,Raty1:

X,Y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70%的比值,或上三层平均侧移刚度80%的比值中之较小者。

建筑结构的总信息--楼层抗剪承载力、及承载力比值--Ratio_Bu:

表示本层与上一层的承载力之比。

3(5(2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3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4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3(6(3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重力附加弯矩大于初始弯矩的10,时,应计入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

注:

重力附加弯矩指任一楼层以上全部重力荷载与该楼层地震平均层间位移的乘积;初始弯矩指该楼层地震剪力与楼层层高的乘积。

建筑结构的总信息--结构整体稳定验算结果--结构刚重比Di*Hi/Gi

3(6(5质量和侧向刚度分布接近对称且楼、屋盖可视为刚性横隔板的结构,以及本规范有关章节有具体规定的结构,可采用平面结构模型进行抗震分析。

其他情况,应采用空间结构模型进行抗震分析。

3(9(2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最低要求:

1砌体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普通砖和多孔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b7.5。

2混凝土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不应低于C30;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他各类构件不应低于C20;2)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梯段),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且钢筋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

3(9(3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尚宜符合下列要求:

1普通钢筋宜优先采用延性、韧性和焊接性较好的钢筋;普通钢筋的强度等级,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不低于HRB400级的热轧钢筋,也可采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HRB335级热轧钢筋;箍筋宜选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不低于HRB335级的热轧钢筋,也可选用HPB300级热轧钢筋。

注:

钢筋的检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

5(1(1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2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

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3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

5(1(2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应采用下列方法:

1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

2除1款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5(1(3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

各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按表5(1(3采用。

5(1(4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

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5(1(4—1采用;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5(1(4—2采用,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

5(1(5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图5(1(5)的阻尼调整和:

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要求:

1除有专门规定外,建筑结构的阻尼比应取0.05,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应按1.0采用,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直线上升段,周期小于0.1s的区段。

2)水平段,自0.1s至特征周期区段,应取最大值(αmax)。

3)曲线下降段,自特征周期至5倍特征周期区段,衰减指数应取0.9。

4)直线下降段,自5倍特征周期至6s区段,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应取0.02。

5(1(6结构的截面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26度时不规则建筑、建造于?

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7度和7度以上的建筑结构(生土房屋和木结构房屋等除外),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抗震验算。

5(2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5(2(1采用底部剪力法时,各楼层可仅取一个自由度,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列公式确定(图5.2

(1):

5(2(3水平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扭转耦联地震效应应符合下列要求:

1规则结构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时,平行于地震作用方向的两个边榀各构件,其地震作用效应应乘以增大系数。

一般情况下,短边可按1.15采用,长边可按1.05采用;当扭转刚度较小时,周边各构件宜按不小于1.3采用。

角部构件宜同时乘以两个方向各自的增大系数。

5(2(4采用底部剪力法时,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的地震作用效应,宜乘以增大系数3,此增大部分不应往下传递,但与该突出部分相连的构件应予计入;

5(2(5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周期、地震力与振型输出文件--各层X、Y方向的作用力(CQC)--整层剪重比

5(4截面抗震验算

5(4(1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应按下式计算:

5(5抗震变形验算

5(5(1表5(5(1所列各类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其楼

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应符合下式要求:

5(5(2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的弹塑性变形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下列结构应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1)8度?

、?

类场地和9度时,高大的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横向排架;2)7,9度时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于0.5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框排架结构;3)高度大于150m的结构;

4)甲类建筑和9度时乙类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

5)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结构。

2下列结构宜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1)本规范表5(1(2—1所列高度范围且属于本规范表3(4(3—2所列竖向不规则

类型的高层建筑结构;

2)7度?

、?

类场地和8度时乙类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3)板柱-抗震墙结构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

4)高度不大于150m的其他高层钢结构;

5)不规则的地下建筑结构及地下空间综合体。

6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6(1一般规定

6(1(4钢筋混凝土房屋需要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震缝宽度应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结构(包括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高度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100mm;

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2、8、9度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层高相差较大时,防震缝两侧框架柱的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并可根据需要在缝两侧沿房屋全高各设置不少于两道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

抗撞墙的布置宜避免加大扭转效应,其长度可不大于1,2层高,抗震等级可同框架结构;框架构件的内力应按设置和不设置抗撞墙两种计算模型的不利情况取值。

6(1(5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框架和抗震墙均应双向设置,柱中线与抗震墙中线、梁中线与柱中线之间偏心距大于柱宽的1,4时,应计入偏心的影响。

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高度不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6(1(15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2、对于框架结构,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少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

3、楼梯间两侧填充墙与柱之间应加强拉结。

6(2计算要点

6(2(2一、二、三、四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

当反弯点不在柱的层高范围内时,柱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可乘以上述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6(2(3一、二、三、四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下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7、1.5、1.3和1.2。

底层柱纵向钢筋应按上下端的不利情况配置。

6(2(4一、二、三级的框架梁和抗震墙的连梁,其梁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调整:

可分别取1.5、1.3、1.2、1.1;对其他结构类型的框架,一级可取1.4,二级可取1.2,三、四级可取1.1

6(2(6一、二、三、四级框架的角拄,经本规范第6(2(2、6(2(3、6(2(5、6(2(10条调整后的组合弯矩设计值、剪力设计值尚应乘以不小于1.10的增大系数。

6(2(9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梁、柱、抗震墙和连梁,其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跨高比大于2.5的梁和连梁及剪跨比大于2的柱和抗震墙:

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抗震墙、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框支柱和框支梁、以及落地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

13(3建筑非结构构件的基本抗震措施

13(3(2非承重墙体的材料、选型和布置,应根据烈度、房屋高度、建筑体型、结构层间变形、墙体自身抗侧力性能的利用等因素,经综合分析后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非承重墙体宜优先采用轻质墙体材料;采用砌体墙时,应采取措施减少对主体结构的不利影响,并应设置拉结筋、水平系梁、圈梁、构造柱等与主体结构可靠拉结。

2刚性非承重墙体的布置,应避免使结构形成刚度和强度分布上的突变;当围护墙非对称均匀布置时,应考虑质量和刚度的差异对主体结构抗震不利的影响。

3墙体与主体结构应有可靠的拉结,应能适应主体结构不同方向的层间位移;8、9度时应具有满足层间变位的变形能力,与悬挑构件相连接时,尚应具有满足节点转动引起的竖向变形的能力。

4外墙板的连接件应具有足够的延性和适当的转动能力,宜满足在设防地震下主体结构层间变形的要求。

砌体女儿墙在人流出入口和通道处应与主体结构锚固;非出入口无锚固的5

女儿墙高度,6,8度时不宜超过0.5m,9度时应有锚固。

防震缝处女儿墙应留有足够的宽度,缝两侧的自由端应予以加强。

13(3(4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砌体填充墙,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填充墙在平面和竖向的布置,宜均匀对称,宜避免形成薄弱层或短柱。

2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实心块体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2.5,空心块体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3.5;墙顶应与框架梁密切结合。

3填充墙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mm,600mm设2Φ6拉筋,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6、7度时宜沿墙全长贯通,8、9度时应全长贯通。

4墙长大于5m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超过8m或层高2倍时,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高超过4m时,墙体半高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5楼梯间和人流通道的填充墙,尚应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

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

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