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乡土教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57364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蒙自乡土教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蒙自乡土教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蒙自乡土教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蒙自乡土教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蒙自乡土教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蒙自乡土教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docx

《蒙自乡土教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自乡土教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蒙自乡土教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docx

蒙自乡土教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

蒙自乡土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

开发和利用

【内容摘要】

乡土文化教材内容是学校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相辅相成,必不可少。

乡土内容教材是地方文化艺术与人文特征的再现,深入挖掘整理乡土文化并在教学活动中实施是传播、弘扬、保护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依据上述教育原则,我利用我市蒙自本地的自然资源和民间美术特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表现生活,激发创造,开发极具本土特色的乡土教材课程来更有效地推进美术课程改革。

【关键词】乡土资源美术教学开发利用

【正文】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

随着人们对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和美术教师应该成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美术教材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

过去,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一方面是有教育意义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未纳入美术教育资源的范畴,美术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另一方面是美术教师、学生和家长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对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

由于学校教育体系的封闭性,资源拥有者缺乏为社会、为教育服务的意识,不了解学生需求和教育规律,造成各种校内外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现象十分突出。

我试图通过对本土乡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充分发挥美术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

我还试图通过本土乡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

我的家乡——蒙自,他蕴涵的人文自然景观资源是很丰富的。

我以人文自然景观为线索搜寻本土的乡土美术资源,利用的乡土资源丰富,取材简单,可行性高。

一、蒙自乡土资源的无穷生命力

蒙自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文化发达,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集边地文化、中原文化、党史文化、军旅文化、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为一体的丰厚历史积淀和文化资源富矿。

蒙自在云南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云南近代历史文化名城,清末民初,云南80%以上的进出口物资通过蒙自转运,近代云南第一个海关、电报局、邮政局、外国银行、民营铁路、外资企业、驻滇领事馆、火电站等“诸多第一”先后在这里产生,成为云南近代工商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1928年,中共云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蒙自查尼皮村召开。

1938年,西南联大文学院、法商学院曾迁来蒙自,闻一多、朱自清等著名教授驻蒙讲学,留下了大量文化遗迹。

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项。

县域内居住着汉、彝、壮、苗、回等19个民族,各民族历史文化及传统习俗既一脉相承又风格各异,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和风土人情,是红河多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地。

蒙自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为历代屯兵重镇,有“中国兵城”之称,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重要军事事件。

蒙自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旅游资源景点有185处。

,堪称一座彪炳史册、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名城。

为此,对蒙自市的人文景观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其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一)文物古迹秀历史

蒙自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很多的名胜古迹如:

蒙自南湖、蒙蛮古道、马鹿洞旧石器时代遗址、鸣鹫镇缘狮洞、海关旧址,玉皇阁、新安所文化古镇等。

马鹿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在蒙自县南7公里黄家山麓,为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洞坐东朝西。

1989年进行发掘,洞内文化层堆积厚5米,出土人类头骨,牙齿化石,打制石器,角制品等,并存人类用火遗迹,经测定距今约10000余年。

1991年公布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鸣鹫镇缘狮洞(清代的古老建筑群)——是缘狮洞景区神奇的自然景观,缘狮洞具有“苗岭奇景”、“滇南第一洞天”等美誉。

传统的人文景观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就是我们研究本土历史美术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通过介绍这类传统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认识本地的璀灿的艺术奇葩,认识先辈们创造的珍贵美术文化,领略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理解传统文化思想,体会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和高度的智慧,启发学生学会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使我们的民族美术更能发扬光大。

(二)民族服饰藏瑰宝

少数民族服饰向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

本课题的民族服饰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以蒙自的两大少数民族彝族、苗族为主。

1、彝族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休休现。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在彝族物质民俗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彝族服饰类型根据彝族服饰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现,可将彝族服饰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种类型,各种类型又可分为若干式样。

蒙自彝族属于红河型中的建水式。

红河型:

沿哀牢山流经滇南的红河水系区域中的彝族人民创造了纷繁多彩的服饰称为红河型。

本型男装各地基本一致,多为立领对襟短衣、宽裆裤;女装则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长衫,也有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普通着长裤,系围裙。

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泡或绒线作装饰。

可分为元阳式、建水式及石屏式。

建水式:

主要流行于建水、石屏、新平、峨山、蒙自、个旧、开远、通海、江川,玉溪、易门、双柏,男装以衣襟密钉长襻或饰银币扣为特色。

女装为大襟衣、宽腿长裤,衣外或套坎肩,或戴围腰,也有同时着甩的。

上衣分宽博和紧身两种。

着紧身衣的,围腰—般较小.装饰工艺多集中于此,中心绣饰多为菱形或扇形适合纹样,着宽博衣的——般不穿坎肩,衣、裤、围腰均有绣饰,设色沉郁、典雅。

近几十年来,紧身衣逐渐取代了宽博衣,成为广为流行的一种。

头饰各有特色,蒙自妇女则饰以毛,巾或头巾裹成菱角状。

佩饰品则主要有银围腰链、耳坠等。

2、苗族

苗族的历史悠久。

据考证,远古时代的"盘瓠"部落,即为苗族的先民。

远在2000多年前,他们就定居在今洞庭湖和沅江流域一带,从事渔猎和农业生产。

红河州的苗族大部分是清代中叶因避战乱、灾荒和寻找可开垦的处女地先后迁入的。

民国年间,屏边北部新华、和平、白云等地的苗族有一部分于40年代迁入蒙自山区的期路白、芷村、冷泉等山区乡镇。

境内苗族人口逐渐增多,有“蒙陪”(花苗)、“蒙是”(青苗)、“蒙豆(白苗)、“蒙刷”(汉苗)四个支系,解放后,少部分苗族迁入坝区红寨、多法勒等乡镇,杂居于彝、壮族等村寨。

苗族服饰因地而异。

妇女衣裙有盛装和便装之分。

盛装制作精细,花工浩繁,用料很多,花钱过百上千元,需要一人用一年的时间刺绣缝制,多在赶街、节庆、串亲时穿用。

头饰、服饰因年龄差异,各具特点。

苗族自称“蒙刷”的未婚女子挽发髻,并将发髻偏朝一边;已婚女子偏发上插上一木梳,然后用黑布将长发缠成平顶大盘状,顶心露出木梳;老年妇女用深色线缠发,挽成上小下大呈角状的发形。

自称“蒙施”、“蒙碑”、“蒙抓”、“蒙把”的妇女分别用花纱、青纱、白布、黑纱绕发成平头型,顶部用月型梳子别住头发。

共同的打扮是戴银耻环、手镯和戒指,未婚女子喜戴项圈,长发盘髻,穿自织麻制褶裙,用刺绣布带缠腿。

男子穿着简朴。

穿青蓝布或自织麻布密纽对襟衣,领小袖窄;下身作麻布靛蓝宽裆裤。

普遍用青、蓝布带缠腿。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

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苗族刺绣,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

苗族妇女使用彩色丝线将独特、古朴、繁复和美丽的图样刺绣在服装上,其绣品色彩艳丽,对比强烈,设色单纯,图样取自苗族历史、神话、自然和生活,写意夸张,独具风格,其手法有平绣、辫绣、马尾绣和绉绣等二十余种。

苗绣和银饰,共同构成苗族女性盛装的主体特征。

苗绣具有强烈的表意功能,被誉为“身上史书”和“穿着的图腾”。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三)特色两节聚人气

蒙自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过桥米线之乡”和“中国石榴之乡”。

“蒙自过桥米线美食文化旅游节”“石榴节”也成了我市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我们可以在这一盛大的节日中用我们敏锐的目光寻找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服饰文化、环境艺术以及流行元素。

丰富的乡土人文自然景观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景物出发,让学生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接触不同地域、社区的美术文化。

二、蒙自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开发

1、利用既成性的教材文本,挖掘乡土美术课程资源

(1)突出亮点,以点带面的集中性挖掘。

面对一些内涵丰富,体量很大的教学主题,我们不可能在一两个课时内把整个主题全面地呈现给学生时,就要寻找并抓住主题中最能说明问题的经典性亮点,通过对这个亮点的重点突破,让学生“窥一斑以观全貌”,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

如在湘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家乡美》一课中出现了许多中国各个地区的不同风貌,我们可以启发学让学生自己发现家乡蒙自的美丽景色。

如:

蒙自南湖等。

(2)丰富内涵,自外涉内的创新性体验。

有的素材看上去平淡而且渺小,如果不去发现和挖掘,内容就显得十分单薄,甚至构不成一个教学主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的过程中深入挖掘,发现素材中能引发学生积极体验、思考、欣赏和审美表现的要素,进行创造性地利用,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创新性挖掘。

如湘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课《窗口》一课中出现了许多中国古代园林的木雕窗,我们可以启发学让学生自己去找寻来自我们本市的中国古代建筑等。

2、利用社会性文化力量,激活高中美术教育生命

(1)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他们的学术报告,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注重新理念的借鉴和汇通,积极拓展思维空间,可以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2)结合学科教育,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将这些馆藏文物成为学校教育的极好的补充。

(二)利用

1、合理利用乡土教材,在美术课堂教育中渗透乡土美术课程资源

小学美术教材以动手操作为主,学科教师在编写教案时适当地在将本土的资源融合于教案之中,使在课堂教育中也有带着浓浓乡情的本土艺术家,亦给学生带来了无比的亲切感,更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审美激情。

2、合理利用乡土教材,在美术课堂教育中充分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育往往都会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因为由于对专业知识的缺乏,学生在一般都会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知识。

但假如我们把一些他们熟悉的,并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审美元素——本土的美术资源放到教材中,会有非常好效果。

3、合理利用乡土教材,与统编教材建立“超级链接”以拓展教学空间

美术是一门国家课程,因此,归根到底基于地域优势的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是对国家课程的拓展和必要补充,对一些与统编教材有关联的内容应尽可能地与其建立“超级链接”,这一方面是对统编教材的有效拓展,可以丰富统编教材的教学内容,提高教科书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新开发内容的影响力,提高使用效果。

总之,开发和利用好乡土文化这片活水,对于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对于高素质教师的培养以及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开发、实践,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不断推进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用乡土教材充实农村美术课堂》杨明江著《贵州教育》2006年第15期

2、《汲乡土教材之营养培民族精神之沃土》姜慧琴、王勇著《小学青年教师》2004年第11期

3、《乡土教材研究文献综述》盖婷婷著《华章.教学探索》2011年第21期

(注:

本论文所用图片皆来至XX搜索网站。

 

【字数统计】49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