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57299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0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

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一是戏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被刻画成一个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

图二是史书上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

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看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

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二、新课讲授

1.多媒体展示: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

2.教师讲述: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

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3.创设情境:

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

4.教师讲述:

东汉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

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究竟谁能统一北方?

5.多媒体展示:

官渡之战示意图

6.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复述官渡之战的过程。

7.问题思考: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8.教师归纳:

曹操:

①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

将汉献帝接到许昌,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②经济上:

开荒屯田。

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

军事才能出众。

典韦、许褚等皆是东汉末年的猛将。

④重用人才。

官渡之战中的刘晔、荀攸、荀彧(yù)皆是有名的谋士。

袁绍:

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9.教师归纳:

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10.教师过渡:

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公元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而当他凯旋回朝时,途经渤海,写下一首《龟虽寿》,其中有四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此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他的“壮心”究竟是什么?

1.多媒体展示:

赤壁之战形势图

2.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复述赤壁之战的过程。

3.问题思考:

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分别是什么?

赤壁之战中曹操为什么失败?

4.教师补充:

(1)公元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2)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①曹军来自北方,士兵疲惫,水土不服,且不习水战。

②曹操骄傲自满。

③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④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

(根本原因)

5.材料展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教师提问:

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这一战役有何历史作用?

提示: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多媒体展示:

三国鼎立形势图

2.表格展示: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情况。

提示: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220年

曹丕

洛阳

221年

刘备

成都

222年

孙权

建业

3.教师提问:

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

提示:

魏: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蜀: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吴:

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拓展延伸

(1)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首先,一分为二,从其功、过两方面去评价。

要看他一生的主要作为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功过界定:

是否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是否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

其次,论从史出。

例子:

评价曹操。

(2)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补充:

曹操能谋善断,“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他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诗作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三、课堂总结

教材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曹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本节课在导入部分时采用其戏剧中的形象和史书中的形象进行对比,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课涉及的时间较多,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史实的时间,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如在讲述三国鼎立的知识点,通过画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

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内容的难点,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教师先对人物评价的方法进行指导,然后再指导学生对曹操进行评价。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本课教学中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晋的建立和统一及八王之乱,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提高全面看问题的能力;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知道东晋十六国对峙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

教学难点:

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

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司马衷,但司马衷却对报告的人说:

“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报告的人听了,哭笑不得,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的肉粥呢?

由此可见司马衷是如何的愚蠢糊涂,也由此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西晋为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灭亡。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二、新课讲授

1.教师讲述:

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263年,魏灭蜀。

(2)魏中期,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2.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复述西晋建立和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的经过。

3.教师补充:

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4.腐朽的统治:

(1)在治国方略上,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皇室及许多大臣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

(2)统治阶级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1.多媒体展示:

八王之乱示意图

2.问题思考:

阅读教材,分析八王之乱的背景。

提示:

西晋年间,为了巩固司马家族的统治,采取了大封同姓诸王的政策,后来又让封王移封就镇,导致宗室诸王势力强大。

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3.合作探究:

西晋的统一为什么如此短暂?

提示:

(1)晋武帝大封皇族,使封王掌握大量实权,造成了封王专权、中央统治不力的严重政治后果,这是导致社会腐败、战乱发生的祸根,也是西晋衰落以至灭亡的原因之一。

(2)皇族和豪贵昏庸贪婪,奢侈腐化,社会上层腐败,不顾民间疾苦,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

(3)“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社会动荡、经济衰退,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南迁,这也是西晋衰落以至灭亡的重要原因。

长期奴役和剥削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使得少数民族不断起兵反抗,这是西晋灭亡的直接原因。

目标导学三: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多媒体展示:

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2.教师提问:

阅读教材,简述北方民族内迁的基本史实:

时间、主要的民族、内迁的方向和大体过程。

提示:

(1)时间:

东汉、魏、晋时期。

(2)内迁主要民族:

匈奴、鲜卑、羯、氐、羌。

(3)内迁方向和大体过程:

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3.合作探究:

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提示:

(1)原因:

一方面,西晋统治者不关心人民疾苦,对发展社会经济不够重视,人祸天灾下,中原人民无法生存,于是开始向南迁徙。

另一方面,为争权夺利而发动的战争持续十几年,严重破坏社会生产。

与此同时,西北各族人民为了反抗西晋汉族统治者的民族奴役和剥削政策,不断起兵反抗,战争连绵不断。

(2)影响:

虽然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客观上却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技术带入迁入地区,并使这些先进的科技、文化得到迅速传播,从而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对后世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归纳十六国时期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统一时间、人物及主要措施。

提示:

(1)时间:

4世纪后期。

(2)人物:

前秦皇帝苻坚。

(3)前秦统治:

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5.思维拓展:

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

议一议,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

提示:

(1)为了证明自己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2)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兼容性特点。

说明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三、课堂总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了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知道了北方十六国和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及分布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大家也学会了与其他同学合作探究。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采用了读图分析法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学会从图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史实的能力。

能够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知识。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的历史,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

过程与方法

利用魏晋南北朝地图了解朝代更替历史,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南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到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认识维护和平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

江南地区的开发。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唐)白居易

战火纷飞百余载,朝阳初起忆江南。

上述图片中的江南好美,上述文字都在怀念“江南”,尤其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歌,生动描绘了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末句“能不忆江南”充分流露出作者对江南的怀念之情,对江南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你知道“江南”是指哪里吗?

白居易词中描述的“江南”是在什么时候开发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去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新课讲授

1.问题思考: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南迁的北方人怀念家乡,希望晋朝能够恢复中原。

他们的愿望是否能实现?

为什么?

2.教师讲述:

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3.多媒体展示: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4.问题思考:

东晋时期,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你能说说这是怎么回事吗?

这种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

在东晋初年,王导主政在内,王敦领兵在外,权倾朝野,故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5.教师提问:

西晋末年,祖逖要求司马睿出兵北伐,司马睿是否支持祖逖的提议?

得不到东晋统治者的大力支持,祖逖北伐的结果是什么?

6.教师总结:

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

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最终未能恢复中原。

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1.教师讲述:

东晋灭亡后,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2.问题思考:

(1)南朝时疆域最大、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的是哪个政权?

(2)为什么“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提示:

(1)宋。

(2)南朝时,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很大。

梁武帝萧衍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后,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

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建康失守,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

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目标导学三:

江南地区的开发

1.史料分析:

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放火烧荒,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西汉)

材料二:

江南是全国最繁荣昌盛的地方。

民户越来越多,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江南土地肥沃,百姓勤奋,丰收的年头,一年的收获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生产的丝绵布帛能供天下人穿用。

——《宋书》(南朝)

材料三: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2.合作探究:

(1)上述三则材料是对哪个地区的描述?

(2)汉朝与南朝时的江南经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出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3.教师补充:

(1)江南。

(2)因为汉朝时的江南尚未开发,南朝时的江南已经过三国、西晋、东晋的长期开发。

(3)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农业技术进步;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地区。

(4)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利于农业发展;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最主要原因);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南方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

4.教师讲述: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5.图片补充: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东晋的建立和灭亡,知道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政权,这四个政权的都城都在建康。

在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文字和图片创设历史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采用了史料分析的方法,设计了合作探究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

制作表格、分析图片、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潮流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淝水之战发生在淮南市寿县境内东淝河上。

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

同源而异归:

向西北流者,经200里,出寿县而入淮河;向东南流者,注入巢湖。

三国时,魏将张辽曾败孙权于淝水。

东晋时,谢玄亦败苻坚于淝水。

是有名的古战场。

特别是东晋的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二、新课讲授

1.多媒体展示:

东晋前秦形势图

2.教师讲述:

强大后的前秦,疆域辽阔。

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3.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复述淝水之战的经过

4.影响: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目标导学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1.教师提问:

北魏是何时建立的?

又是何时统一北方的?

提示:

北魏的建立:

4世纪后期;北魏统一北方:

439年。

2.问题思考: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提示:

背景: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原因:

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3.图片展示:

北魏孝文帝

4.教师讲述:

北魏孝文帝,原名拓跋宏,改姓氏后为元宏,是北魏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

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5.合作探究:

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意义。

提示:

措施

意义

迁都

迁都洛阳

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

汉化

措施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目标导学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教师提问:

什么叫民族交融?

提示:

即各个民族在交往中,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接近,相互认同,共同发展。

2.问题思考:

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特点及影响分别是什么。

提示:

(1)表现:

①经济: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②政治: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③文化:

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情感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特点: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3)影响: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到东晋和前秦之间进行的淝水之战的概况,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时间、内容及影响有了认识和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淝水之战古遗址激趣导入新课,采用淝水之战示意图分析淝水之战的概况,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淝水之战的形势。

对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主要采用了四人小组讨论,教师点评补充的方式突破重点。

具体分析民族交融的表现、特点及影响时,采用分组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

了解王羲之和《兰亭集序》、顾恺之和《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基本历史事实。

思考魏晋南北朝科技文化成就的取得与阶段的时代特征有着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

研读“材料研读”里《齐民要术》引文、祖冲之“相关史事”;赏析《锺繇楷书〈宣示表〉》、王羲之《兰亭集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观赏《云冈石窟第20窟中的主佛》《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直观感受其文化魅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科学和人文的价值,培养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接受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熏陶,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

教学难点:

祖冲之和圆周率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

祖冲之有哪些突出的贡献?

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以及文化成就?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图片展示: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书影

2.教师讲述:

贾思勰,山东人,生活在北朝的北魏和东魏两个朝代。

他重视农业,精心研究前人成果,认真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写成了《齐民要术》一书。

“齐民”,即平民,泛指当时向国家交租纳税的各色编户。

“要术”,指通过生产劳动的谋生之术。

顾名思义,就是“人民大众谋生的主要方法”。

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3.材料分析:

《齐民要术·种谷》写道: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想一想,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

提示:

他认为只有掌握天时和土壤条件来进行生产,才能获得好收成。

4.教师讲述:

《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是贾思勰把理论和实践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今天农业生产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目标导学二:

科学家祖冲之

1.展示图片:

祖冲之

2.教师讲述:

祖冲之(429-500年),字文远。

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的贡献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