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57078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docx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docx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班级:

勘查技术与工程

姓名:

孙正松

指导老师:

毕乃双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2015年6月28日

 

目录第一章引言………………………………………………1

第二章地层……………………………………………………1

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3

第四章地质构造……………………………………………4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6

第六章结束语…………………………………………………7

参考文献…………………………………………………………10

附图金山镇地区地质剖面图…………………………………11

第一章引言

(依次:

图区地理位置、地势地貌特征、人文环境、资料介绍、报告完成人及工作量)

图区位于伏牛山东南麓金山镇地区,图区面积约216平方公里。

图区最高峰为北部的渚岭主峰,海拔1800米;有名的山峰还有奇峰、雨峰、伏牛山等。

从河流体系特点判断,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

图区人口4.5万,村镇主要分布于图区中部和东南地区,大部分位于河流附近地势平坦处,主要有金山镇、河北村、王家庄、安村、桑园、王庄等村镇。

所用资料为比例尺为(1:

100000)的《金山镇地质图》。

 

第二章地层

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但缺失早三叠世(T1)、侏罗纪(J)、古近纪(E)、新近纪(N)等时代地层。

2.1上古生界:

主要出露了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石炭系(C)、二叠系(P)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

中泥盆统(D2)砂岩、砾岩主要呈(区域块状)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

上泥盆统(D3)页岩主要呈(区域块状)分布于图区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

下石炭统(C1)砂岩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西部、中部、东南部,主要出露于奇峰、雨峰、五里河、诸岭、河北村等地,出露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

中石炭统(C2)砂岩主要沿东北方向呈(条带和环带状)分布于图区中部、西北部和东南部,主要出露于王庄、五里河、诸岭、及河北村等地,出露面积约为55平方公里。

上石炭统(C3)石灰岩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西部、北部及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60平方公里。

下二叠统(P1)砂岩主要呈(条带状和区域块状)分布于图区中部、西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32平方公里。

上二叠统(P2)石灰岩主要沿北偏东45度左右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东南部,北部地区也出露一小块,出露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

2.2中生界

主要出露了中三叠统(T2)、上三叠统(T3)及白垩系(K)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

中三叠统(T2)泥灰岩主要沿西南方向呈(条带和环带状)分布于图区中部安村、桑园附近,出露面积约为7平方公里。

上三叠统(T3)石灰岩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中部的安村,出露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

下白垩统(K1)砂岩主要呈(区域块状)分布于图区西北角伏牛山附近,出露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上白垩统(K2)砂岩主要呈(区域块状)分布于图区西北角及东北,出露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

 

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

图区岩浆岩类型主要包括(花岗岩)和(斑岩)。

前者主要位于(陵庄)一带,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表现为岩株,与围岩成(侵入接触)或(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侵入时间大约在晚三叠世(T3)以后,白垩纪(K)之前;后者以(岩墙)形式发育,见于(陵庄)附近,面积约为(0.7)平方公里,与围岩成(侵入接触)或(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侵入时间大约在(花岗岩形成)以后或晚三叠世(T3)以后。

图区没有变质岩显示,但可以推知在侵入岩体或岩脉附近存在小规模(接触)变质现象。

 

第四章地质构造

4.1构造层划分

从上述地层一章可知,研究区缺失上三叠统(T1),使得上二叠统(P2)与中三叠统(T2)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缺失侏罗统(J),使得下白垩统(K1)与下伏地层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因此,将构造层划分为D2-T3构造层、K1-K2构造层,其中D2-T3构造层又划分为D2-P2亚构造层和T2-T3亚构造层。

4.2褶皱褶皱总体组成及特点简述:

整个图区分布多个背斜、向斜,褶皱枢纽大致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主要受到西北东南方向的构造挤压作用。

f1河北村—金山镇线性背斜褶皱组;该背斜褶皱分布于东南部河北村附近,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

其核部为泥盆系地层,两翼为石炭系地层。

西北翼产状约为320°∠40°,东南翼产状约为120°∠40°,转折端为弧线。

枢纽近乎水平,为直线,轴面近于直立,属直立水平褶皱。

该背斜被多个正断层错段,形成于下二叠世之后。

f2安村—陵庄复式向斜褶皱组;该褶皱组由一个主要的向斜和多个次一级的皱褶组成,延伸较远,分布较广,但部分被左侧的逆冲断层切断覆盖,向斜核部沉积一块飞来峰。

f3五里河—诸岭背斜褶皱组;该褶皱分布在该地区五里河诸岭一带,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

其核部为下石炭统地层,两翼为上石炭统地层,为背斜。

西北翼岩层产状约为315°∠70°,东南翼岩层产状约为130°∠55°,转折端为弧线。

枢纽近乎水平,为直线,轴面向西北倾斜,倾角约为70°,属斜歪水平褶皱。

该背斜形成于下白垩世之前。

f4奇峰—雨峰—王庄背斜、向斜褶皱。

组该褶皱分布在西部,穿过雨峰、奇峰,并被一个逆掩断层切断,且被两个平移小断层错开,其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

核部为下石炭统地层,两翼为上石炭统地层,为背斜。

西北翼产状约为315°∠50°,东南翼被断层切断,转折端为弧线。

枢纽近乎水平,为直线,轴面向西北倾斜,属斜歪水平褶皱。

该背斜形成于下白垩世之前

4.3断层

图区发育3个大规模逆冲断层、4个平移断层、5个小规模正断层;

1、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F1)该断层位于该地区中部,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通过五里河、桑园、陵庄附近。

断面产状约为315°∠20°。

上盘出露地层为C1—P2,产状约为320°∠80°;下盘出露地层为T2、T3,产状约为320°∠80°。

上盘有一倒转背斜及构造窗;下盘有一倒转向斜和飞来峰。

该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倾角小,为逆掩断层。

该断层穿过花岗岩,形成于T3之后。

2、五里河构造窗、安村与孤峰飞来峰五里河低洼处只有800m,露出了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下盘,看到下盘的底层P2和T2,特点为大片较老地层中出现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较年轻地层,为构造窗,面积大约为0.8km2;孤峰高处为1200米,由P2、T2两部分组成,特点为原地岩块中残留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外来岩块,为飞来峰,面积大约为0.5km2。

3、奇峰—雨峰逆冲断层(F2)该断层位于图区中西部,通过奇峰、雨峰,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断层面产状约为320°∠25°。

上盘出露地层为C1、C2等,产状约为320°∠75°;下盘出露地层为C2、P1、P2,产状约为350°∠30°。

上盘有背斜及向斜,有地层重复;下盘从C1—P2,无地层缺失和重复。

该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倾角小,为逆冲断层,断距约为2.1km。

该断层在中部被两个平移断层错开,止于K2地层,形成于P2—K2。

4、王庄逆冲断层(F3)该断层位于图区西北,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

段层面倾向西北方向,倾角30°。

上盘为西北盘,上升,出露C1、C2、C3;下盘出露C2、C3、P1,下降,为逆冲断层。

上盘有向斜和倒转背斜,下盘有倒转向斜和背斜,形成于P2以后。

5、河北村正断层系(F4-F8)五个正断层面的走向垂直于河北村褶皱枢纽,延伸1—1.5km。

沿枢纽方向从北东至南西向每个断层面的倾向依次为北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

第一、二个断层面和第四、五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两地垒中间形成地堑。

6、走滑断层系(F9-F12)雨峰、奇峰走滑断层系,在雨峰、奇峰附近各有一走滑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延伸分别为1.5—2km),分别为左行和右行走滑断层,两端层面中间部分相对两边向北西方向移动。

王家庄走滑断层位于王家庄附近,为左行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延伸0.5km。

在河北村西北,金山镇西南方有一右行断层,走向为北东南西,延伸0.8km。

4.4断层与褶皱关系分析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为逆冲推覆构造。

断层东西两侧共形成一个飞来峰和一个构造窗,F1错断了五里河倒转向斜。

雨峰—奇峰逆冲断层,错断雨峰倒转背斜,同时被该处两个平移断层错断,使背斜的核部和轴迹都错开,平面上表现为岩层的错移。

王庄逆冲断层切断上盘倒转背斜和下盘倒转向斜。

河北村正断层系使该地形成了一系列地垒和地堑,这一系列正断层错断了河北村直立背斜,使其在上盘核部变窄,且所切断地层D2、D3、C1在平面上出露宽度发生变化。

王家庄和金山镇平移断层错断了C3、P1在地表的出露界线,使其错移。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中泥盆世时期图区位于海平面上,为陆相砂岩沉积;后地面下降,降到了海平面以下,并于晚泥盆世开始接受滨—浅海沉积,沉积了页岩。

晚泥盆世晚期地壳开始抬升,到早石炭世时,该地区已经抬升到地表,并且开始接受河流沉积,依次沉积了下、中石炭统砂岩、砂砾岩;中石炭世晚期,地壳又下降接受滨—浅海沉积,于晚石炭世时期沉积了上石炭统灰岩。

晚石炭世晚期,该地区地面抬升并并沉积陆相砂岩;而后地壳又下降,并且开始接受浅海碳酸盐岩沉积,沉积了一套上二叠统灰岩。

早三叠世时期,该地区地壳抬升出地表,接受风化剥蚀,或者沉积间断,因此缺失了早三叠世T1的地层;而后地面又下降到海平面以下,并沉积一套中三叠统泥灰岩和一套上三叠统灰岩;晚三叠世时期,该地区地壳抬升到地表,经受风化剥蚀,缺少整个侏罗系地层,并且在晚三叠世到晚侏罗世时期,该地区经受了巨大的构造运动,整个地区受到了北西—南东方向的强大的构造挤压应力作用,形成了一系列枢纽走向大致为东北

西南方向的褶皱构造;该时期同时或稍后,东北角发生了岩浆岩体的侵入,形成了花岗岩岩株和斑岩岩墙;褶皱形成后又形成了一系列的断层,并切断了多个向斜和背斜,并在断层F1上下盘分别形成一个构造窗和一个飞来峰。

最后图区北方沉积白垩系砂岩地层,并构成了如今的地貌。

 

第六章结束语

通过完成《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我学会了地质图的分析,了解到怎么去读褶皱、断层、岩浆体等地质构造,以及地层接触关系和构造演化史;并且学会了如何通过地质图作地质剖面图和地质纲要图;但也发现自己在一些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分析上还没有完全掌握。

构造地质学课程对于我们石油地质专业也是非常重要,对于指导我们从油气运移和储集问题上去勘探石油有重大意义。

感谢毕老师的课堂教学和课下悉心指导,也感谢多位同学的指点和疑惑的解答。

 

参考文献

杨坤光,袁彦明.地质学基础,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

舒良树.普通地质学.第三版.北京:

地质出版社,2010。

 

附图金山镇地区地质剖面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