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51065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唐诗五首

【教材分析】

《唐诗五首》是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包含五首唐代律诗。

“唐代是诗的时代。

”五位诗人笔下描绘的山川风物各有灵秀,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歌咏,寄寓了五位诗人不同的情怀。

学习这五首诗歌,要指导学生积累唐诗知识、律诗知识及王绩、崔颢等诗人的生平和主要文学成就,学会诗歌阅读鉴赏的方法,领略律诗的艺术魅力。

同时,通过本课的教学,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及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作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八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诗句,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并不陌生。

但怎样真正走进诗歌意境,充分咀嚼其思想情感与艺术之美还缺乏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时必须依学定教,充分考虑学情起点。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

2.发挥联想与想象,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3.品析重要诗句的意境及表达妙处。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了解五位诗人的生平、写作背景及创作成就)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读准字音:

东皋、萋萋、燕然、荆门、白沙堤。

注意字形:

徙倚、落晖、征蓬、候骑。

2.边读边悟

(1)诵读五首诗,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大意。

(2)结合诗人写作背景,思考:

借助描绘的景物,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体会五首诗不同的写作手法。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古代文学长廊中,“唐诗”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有人说,唐诗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读,都能把我们的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

读唐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下面就让我们步入唐诗的殿堂,领会唐代大诗人的精神世界。

二、赏读《野望》

(一)检查预习,落实基础

1.试读全诗,正字正音。

2.作者档案(关于王绩的生平思想及主要文学成就)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通之弟。

常居东皋,号东皋子。

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

后弃官还乡。

放诞纵酒,其诗多以酒为题材,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流露出颓放消极思想,表现对现实不满。

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东皋子集》(一名《王无功集》)。

3.写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万荣)之时。

(二)角色扮演,进入诗境

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选4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目的一是激发学生兴趣,二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角色:

1名扮王绩,1名扮牧人,1名扮猎人,1名旁白。

情节:

王绩称病辞官回到老家,心情比较郁闷,秋日傍晚,登上东皋,纵目眺望,满山秋色,落晖染霞。

这时牧人赶着牛群下山、猎人扛着猎物回家,他们从王绩身边走过,看了看王绩,王绩也看了看他们,相互都不认识。

王绩摇了摇头,不禁感慨万千,面对茫茫群山,高声吟诵起《诗经•采薇》里的诗句: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反复这几句)

(扮演完毕)。

教师提问“王绩”:

你为什么要唱这几句诗呢?

你当时是想到了哪些人呢?

(面向全体同学):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王绩为什么要唱这几句诗呢?

下面,让我们来一次“穿越”,跟王绩一起“野望野望”,看看他当时究竟是怎样想的呢?

(三)朗读成诵,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注意听清字词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

2.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检查点评。

3.对照课文注释自读,教师补充注释。

①依:

归依。

②唯:

只。

③落晖:

落日。

④顾:

看。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5.把握内容,指导背诵。

⑴问:

你能结合注释,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意吗。

学生思考,提出疑难,教师点拨。

然后指名学生解答这一问题。

明确: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⑵学生练习朗读,限时背诵。

(四)合作探究,领略诗美

合作探究:

《野望》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学法指导1:

引导学生诵读《野望》,划出表明意象的字词,体会画面特点。

明确:

树树、山山、落晖,秋意浓烈。

学法指导2:

划出表明人物活动的词语,体会画面特点。

明确:

驱犊返、带禽归、相顾、无相识,歌采薇,山村农家生活景象:

自由快乐,宁静安闲。

学法指导3:

引导学生归纳画面内容。

明确:

山村秋色图,山村农家生活景色,树树秋色,落晖染山,牧人驱犊,猎人带禽,下山返家。

学法指导4:

合作探究:

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预设:

全诗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他惆怅、孤寂的情怀。

这是因为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品格高洁,其个性追求与人生理想与众不同,诗作中的思想感情可以理解。

(五)美读品味,赏析语言

品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在诗中的表达妙处。

 预设:

“皆”“唯”说明秋色落日外,四处同有其色彩,“树树”“山山”说明范围广,无处一处不有。

“驱犊”“带禽”说明山村农家生活富裕,“返”“归”说明他们生活闲适宁静。

这种生活景象恰与作者心情形成鲜明对比。

这四句诗写诗人伫立家乡东皋远眺所见景象。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与首联及尾联写诗人孤独无依、无人能识的惆怅落寞形成鲜明对比。

(六)主题概括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三、赏析《黄鹤楼》。

(一)检查预习,落实基础。

1.试读全诗,正字正音。

2.作者档案(关于崔颢的生平思想及主要文学成就)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二)朗读成诵,整体感知

1.反复诵读。

①教师示范朗读②学生自由朗读③抽学生朗读。

朗读要求:

一是听示范朗读,划分节奏,标出重读的字词,对自己读不准的字注音。

二是自由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2.整体感知。

⑴指导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解释诗句。

⑵讨论后互相译读。

⑶教师小结诗句大意。

明确: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

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三)合作探究,领略诗美

合作探究:

《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学法指导一:

诵读《黄鹤楼》,划出有关神话传说的字词并理解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

昔人、乘黄鹤、去,一去不返。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朝代更迭,王侯将相,是非恩怨,皆为过去,岁月沧桑,人事不居,暗含一种历史沧桑感和惆怅之情。

2.学法指导二:

划出标明眼前景物意象的字词语,理解景物特点。

明确:

黄鹤楼、晴川、汉阳树、芳草、鹦鹉洲。

黄鹤楼已无仙人登临,昔盛今衰。

春日景丽,芳草鲜美,碧树青青,与昔盛今衰、仙人已去的黄鹤楼形成鲜明对比。

3.学法指导三:

划出标明能作者情感的词语,并体会作者情感。

明确:

已、空余、空、何处、愁。

诗人写黄鹤仙人乘黄鹤远去,千百年来只剩下黄鹤孤,千百年来只有悠悠白云自卷自舒,汉阳的春树再历历分明、鹦鹉洲的芳草再鲜美嫩绿、即使黄鹤楼春景再美,但再无仙人登临观赏了,将古代神话传说与眼前美景对比描写,突出昔盛今衰、岁月沧桑之慨,为结尾写自己思念故乡、内心孤独埋下伏笔。

4.学法指导四:

全诗抒发了诗人什么的情感?

明确:

抒发了岁月不再、光阴荏苒、人世苍茫的感慨,思念故乡、精神落寞的思想感情。

(四)美读品味,赏析语言

合作探究:

品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在诗中的表达妙处。

预设:

春日天清气朗,晴空万里,汉水北面的碧树历历可见,鹦鹉洲的芳草,茂盛青翠。

“历历”写树木清楚分明,“萋萋”描绘芳草茂盛。

这两句诗写伫立黄鹤楼纵目远眺所见美景,与前两联写黄鹤楼昔盛今衰、岁月沧桑及尾联写诗人日暮思乡形成鲜明对比,乐景衬哀,以倍增其哀,使诗人主观的愁思更强烈。

 

(五)主题概况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漂泊异地的伤感,思念故乡的情怀。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2.结合课后补白《关于律诗》,具体说说两首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五、情景导入

(播放“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片头,感受中国诗词的艺术魅力---)

(课件呈现并师生齐诵)

诗词是传承古今的歌唱,诗词是感动天地的情怀,

诗词是勇担使命的理想,诗词是创造未来的力量。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是灿烂辉煌的晴空,让我们穿越唐代,随王维远赴边关,慰问守军,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风光,与李白一同乘舟,出巴蜀,穿三峡,同游辽远无际的荆楚大地吧,静静地聆听他们心灵的吟诵,感受伟大灵魂里那诗意翩飞的艺术之美吧!

六、赏读《使至塞上》

(一)检查预习,落实基础

1.试读全诗,正字正音。

2.作者档案(关于王维的生平思想及主要文学成就)

王维,唐代诗人。

字摩诘。

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进士。

累官至给事中。

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3.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二)朗读成诵,整体感知

1.反复诵读。

①教师示范朗读②学生自由朗读③抽学生朗读。

朗读要求:

一是听示范朗读,划分节奏,标出重读的字词,对自己读不准的字注音。

二是自由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2.整体感知。

⑴指导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解释诗句。

⑵讨论后互相译读。

⑶教师小结诗句大意。

明确: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三)合作探究,领略诗美

联系全诗,说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什么被称为“千古绝句”?

怎样理解这两句在诗中表达的妙处?

1.引导学生诵读《使至塞上》,联系写作背景,感受首联、颔联写诗人出使边塞的心情怎样?

明确;抓住“单车”“征蓬”“归雁”写自己出使边关,慰问将士,本是神圣使命,庄重之行,但一辆单车,如“征蓬”“归雁”,孤独无依,被贬被排挤的苦闷心情隐藏于诗行之间。

2.引导学生体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预设;引导学生抓住“大漠”想象浩阔无边的边塞景象,无风无雨,狼烟直上云天的壮阔,“长河”即黄河,滔滔滚滚,广阔无边的背景下,一轮落日圆圆的形象。

抓住“直”“圆”,理解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3.揣摩诗人心情:

前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益于海”,如此壮阔之景,想象诗人慰问边关将士的神圣使命,胸襟豁然开朗,苦闷心情一扫而光。

4.引导学生抓住尾联“萧关”“燕然”理解胜利的喜悦,抓住“候骑”及其回答的内容“都护在燕然”,理解边关将军英勇善战、为国守边的英雄气概,揣摩诗人崇敬赞叹之情。

5.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这两句在诗中表达的妙处?

明确:

写出了边塞雄浑奇特的大漠风光,诗人将化孤寂之情、苦闷之心融化于壮阔无边的自然之景,体现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升华全诗主题,提升了全诗高昴雄壮的格调。

(四)美读品味,赏析语言

合作探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诗中表达的妙处。

学生讨论后明确:

写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写出了边塞雄浑奇特的大漠风光,诗人将化孤寂之情、苦闷之心融化于壮阔无边的自然之景,体现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升华全诗主题,提升了全诗高昴雄壮的格调。

(五)主题概括

此诗以简练的笔触叙述了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描绘了旅程中所见的雄浑壮阔的塞外风光,隐约地透露出自己受排挤而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七、赏读《渡荆门送别》

(一)检查预习,落实基础

1.试读全诗,正字正音。

2.作者档案(关于李白的生平思想及主要文学成就)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3.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

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

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二)朗读成诵,整体感知

1.反复诵读。

①教师示范朗读②学生自由朗读③抽学生朗读。

朗读要求:

一是听示范朗读,划分节奏,标出重读的字词,对自己读不准的字注音。

二是自由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2.整体感知。

⑴指导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解释诗句。

⑵讨论后互相译读。

⑶教师小结诗句大意。

明确: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三)合作探究,领略诗美

李白乘舟东下,离蜀入荆后,他看到了怎样壮丽雄浑的自然风光?

诗人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1.引导学生抓住首联“渡”“远”“外”“来从”“游”等词语,理解诗人离蜀游楚,行程匆匆,可见少年李白青春之气、英姿勃发之态。

2.引导学生体会颔联“山随平原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意境,抓住“平原”“大荒”,想象李白穿三峡、出夔门、突然来到荆楚大地,眼前所见景象:

原来的崇岭峻岭消失已尽,滚滚长江仿佛在辽远无边的原野流淌,看不到尽头,原野平坦广阔,辽远无际,想象其气势,揣摩诗人心中的豪气之气,青春勃发的理想之光。

3.引导学生体会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意境,抓住“天镜”“海楼”,想象:

圆月倒映江中,仿佛天下一面明亮的镜子飞落下的美丽景象,伫立浩阔的长江边,江面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仿佛海市蜃楼,绮丽多彩。

4.引导学生抓住尾联“仍怜”“送”揣摩诗人的思乡之情,从江水角度思乡饶有情致:

江水奔流,出川入荆,这是江水的自然本性,并无一路相送诗人之意,但诗人思乡心切,想象江水乃故人,故一路相伴相送,衬托出诗人对故乡情意深长。

5.合作探究:

他看到了怎样壮丽雄浑的自然风光?

诗人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

荆楚大地,原野平坦广阔,辽远无际,江上云蒸霞蔚,绮丽多彩,仿佛海市蜃楼,月映江中,好像天镜飞落而下,景象奇特。

青春少年,英气勃发,心怀理想,志存高远,昂扬奋进,但初离家乡,思乡之情强烈。

(四)美读品味,赏析语言

合作探究: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在诗中表达的妙处。

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五)主题概括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八、赏读《钱塘湖春行》

(一)检查预习,落实基础

1.试读全诗,正字正音。

2.作者档案(关于白居易的生平思想及主要文学成就)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

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其诗语言通俗。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3.写作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

这首《钱唐湖春行》当作于长庆三、四年(823、824年)间的春天。

(二)朗读成诵,整体感知

1.反复诵读。

①教师示范朗读②学生自由朗读③抽学生朗读。

朗读要求:

一是听示范朗读,划分节奏,标出重读的字词,对自己读不准的字注音。

二是自由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2.整体感知。

⑴指导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解释诗句。

⑵讨论后互相译读。

⑶教师小结诗句大意。

明确:

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三)合作探究,领略诗美

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体现出这些特点?

诗人游览西湖有怎样的心情?

1.引导学生诵读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体会诗境,抓住“水面”“云脚”的特点“初平”“低”,想象春水上涨、堤岸与水面刚刚齐平、云脚低沉的西湖早春特点。

2.引导学生诵读“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体会诗境,抓住“早莺”“新燕”,想象它们“争暖树”“啄春泥”的情景,早莺叽叽喳喳,争先恐后飞往向阳的树木,新燕出双入对,忙着衔取春泥建筑新巢,“几处”“谁家”符合早春莺、燕生活的特点,诗人观察细致,描写贴切,“争”写出早莺快乐而兴奋的情态,感到春的可贵与难得,“啄”写出新燕忙碌而勤奋的情态,展现一幅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揣摩诗人心情:

兴奋欢快。

3.引导学生诵读“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体会诗境,抓住“乱花”“浅草”早春的特点:

纷繁的花朵渐渐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春草刚刚能遮住马蹄。

想象诗人与游客游览西湖胜景的热闹情景,“渐欲”“才能”体现出花草的早春景色。

4.引导学生联系作者任杭州刺史期间,勤于政务,主持疏浚六井,以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

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杭州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百姓幸福,诗人游览西湖,体验到的,不仅是西湖美景带给自己的快乐,更有与民同乐、治理杭州取得成功的政治快乐。

(四)美读品味,赏析语言

合作探究: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在诗中表达的妙处。

讨论后明确:

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

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五)主题概括

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九、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三首诗。

2.完成分层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