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核算体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546730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3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docx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民收入核算体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docx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第十章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当你能衡量你所谈论的东西,并能用数字加以表述,你才真的对它有了几分了解,而当你还不能衡量,不能用数字表达它时,你的了解就是肤浅和不能令人满意的。

这种了解也许是认知的开始,但在思想上则很难说已经步入了科学的阶段

------------凯尔文

学习目标: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了解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掌握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两种方法

●掌握衡量国民收入的其他指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了解与国民收入核算相关的一些概念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概述

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当代宏观经济学发展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所提出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在经济学说史上称为凯恩斯革命。

那么凯恩斯革命到底是革谁的命呢?

事实上他革的是古典经济学者的命。

所以在我们学习宏观经济学之前,有必要先简单的了解一下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些看法。

在经济学说史上有一个年代是特别值得我们记住的,那就是1776年,在这一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为《国富论》。

《国富论》的发表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1776年7月,在美国的费城签署了《独立宣言》,《国富论》发表的前7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国富论》发表的后14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发表了《人权宣言》。

因而斯密学说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处于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在经济领域提出的要求和政策主张。

在《国富论》中,斯密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哲学思想,那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看不见的手”,斯密说:

每个人都在试图利用他的资本来使其自身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他所追求的只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

在他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

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他追逐的是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

其效果要比它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所得到的效果大得多。

斯密从资产阶级世界观出发,他认为人都是自私的。

因此每一个人追求的只是他个人的安乐,是他个人的利益。

但是斯密认为,如果有一种社会制度,能够保证每个人去追逐它自身的利益,这个时候的最终结果就能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利益。

按照这样一种经济哲学思想,政府在社会中的作用只有两个,1)保卫国防,2)建立一个制度,这个制度保证每一个人尽可能实现它自身的利益。

这就是斯密重要的看不见的手经济哲学思想!

在这样的一种思想下,政府的作用主要就是保证个人利益的实现,这样的思想被称为经济自由主义思潮!

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在经济学上的主要体现为一个所谓的“萨伊定理”,萨伊定理表现了当时经济学家对经济运行的看法。

萨伊定理可以简单表述为:

供给自动创造需求。

萨伊说:

当我们看一个交换过程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人卖了东西后,他马上又去买另一个东西,而货币只是在瞬间起作用。

因而萨伊定理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

1)一种商品的生产给另外一种商品创造了需求

2)货币交换的实质是产品和产品的交换。

3)某种商品的过剩是另外一种商品的供给不足所造成的,生产过剩的原因是供给不足。

4)局部的产品失衡可以通过价格来调整。

简单的说,萨伊定理表现的是当时经济学家对当时经济现象的认识。

当时的经济条件总体上来看是供给不足。

而需求被认为是无穷大的!

因此萨伊定理所提出的问题就是就是如何来增加供给,只要有供给,需求是不需要加以考虑的。

根据他的观点,只要有一个可以调节的柔性价格体系,那么供给和需求就能自动达到均衡。

如果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失衡,出现了一些发展的不平衡,那也只是暂时的局部的,只要有供给,社会就不可能没有需求!

萨伊定理在经济学界几乎统治了100多年。

它和当时的经济发展具有某种一致性!

然而萨伊定理在本20世纪初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这个挑战初步表现在1929年到1932年席卷欧洲和美洲的经济大危机!

大危机给当时的经济造成的冲击我们通过一组数据来看:

1929年-1932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4.7%,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28%

奥地利的工业生产下降了34.3%,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22.5%

德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0.8%,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15.7%

法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5.6%,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11%

1933年英国的失业率高达22.5%,美国25%

1933年美国住宅房屋维修总支出仅相当于1928年的10%

整个欧洲股市下跌了80%,仅在1932年,美国就有1400多家银行倒闭。

这场危机宣告着萨伊定理的破产,如果政府不干预经济,市场是否会像萨伊等人所宣称的那样自动达到平衡,对于这场危机,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凯恩斯作为当时一个新兴的经济学家,他指出,古典经济学家所宣传的市场自动实现均衡这样的一种思潮是存在问题的,并不是说只要存在一个柔性的价格体系,市场就自动达到均衡,他认为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运行的最终结果并不是供给创造需求,而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货币通论》,简称《通论》,《通论》中,它比较完整的提出了他的经济哲学思想,,同时创造了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凯恩斯的思想现代经济学者又把它称为凯恩斯定理。

凯恩斯定理简单的说:

需求自动创造供给,整个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并不可能是供求相等,而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国民生产总值从支出的角度看=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主要决定于消费和投资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用于消费的增长是赶不上收入的增长,

消费需求上的不足,就需要投资来弥补了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人们在增加投资时,预期得道德利润率是递减的,这样的规律是得资本家对未来缺乏信心。

从而引起投资需求不足

3)流动性偏好人们喜欢保留一部分货币在手中,除了应付日常的消费和应急,还作为投机之用。

由于这三条心理规律的存在,总需求是小于总供给的,凯恩斯称为是有效需求不足。

由于这三条心里规律,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而市场机制本身并没有力量去克服这一点。

凯恩斯学说的一个结论就是必须政府干预,经济才能恢复到稳定状态。

凯恩斯的经济主张和古典经济学者所提出的经济自由放任,通过市场自动达到均衡,刚好是对立的。

凯恩斯的经济哲学思想在经济学上称为国家干预主义。

二、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下文简称《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宏观经济学正式诞生。

区别与我们上学期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将一个国家(或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变动及相互关系,以揭示整体经济运行状况及规律,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同属于一个理论体系,二者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的行为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供给与需求行为,因此,二者的主要相同之处就在于都是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并且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需求曲线一样,一般都是向右下方倾斜,也即是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存在着负向的相关关系;而供给曲线都是右上方倾斜,也即是价格和供给量之间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

这就是说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着相同的供求曲线形状,它们的交点决定着价格和产量。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既有一定的联系,二者在研究对象,试图解决的问题,分析方法上有很多不同之处。

首先从研究对象来看,微观经济学考擦单个经济单位(如单个消费者,厂商、市场)的经济活动,宏观经济学则将整个经济作为研究对象,从诸如国民收入、就业、总物价等经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研究整体经济运行与规律。

形象地说,如果说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树木”,那么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则是整个“森林”

其次从要解决的问题来看,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

社会既定资源如何达到最优配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通过市场来配置,微观经济学认为通过既定的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所以,微观经济学通常可以高度概括为价格理论。

宏观经济学则以资源最优配置为前提,解决如何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资源的利用涉及到以下相关问题:

充分就业问题,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问题、国际收支与汇率问题、宏观经济政策。

而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也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由于宏观经济学将国民收入作为最基本的总量,以国民收入的核算,国民收入的决定,国民收入的管制为一条主线,所以在研究上述问题的宏观经济理论中,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其中心理论。

最后从分析方法上来看,微观经济学通过个量分析、逻辑推理等方法刻画出一个理性经济人的最优化行为,宏观经济学则用总量分析方法,所研究的总量是通过对具体、特殊的东西加以抽象,从总体上加以把握而得到的。

三、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最核心的内容是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

国民收入的决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民收入的度量问题即国民收入的核算理论

(2)静态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

(3)动态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变动问题

(4)国民收入的管制问题即宏观经济政策理论

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是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

(1)介绍西方学者有关失业的几种理论,失业如何衡量,如何消除等。

(2)了解西方学者对于通货膨胀形成的各种看法以及通货膨胀的治理的各种政策主张。

(3)研究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第三个问题是经济周期的问题和经济增长的问题。

了解关于经济周期的各种理论,为什么出现经济增长,哪些因素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有些什么样的规律。

4.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第四个问题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问题。

国际收支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所以首先要有定义和计量总产出和总收入的一套方法。

国民收入核算就研究这套核算方法。

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中,衡量一国产出的最综合性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rossdimesticproduct,GDP).GDP是一国国民产出的总价值,更准确的说,它是经济社会(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运用各种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和劳务)市场价值。

对于整个定义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

只要在这个地域范围之内,不管你是不是这个地域里的人,你所创造的价值都应该计算到这个地域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

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它是指某国国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准确的说GNP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拥有的投入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

举个例子说:

一个在中国工作的美国人,所创造的价值要记入到中国的GDP中,但不能记入到中国的GNP中。

再比如说如果某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GNP超过了GDP,说明该时期该国公民从外国获得的收入超过了外国公民从本国获得的收入,而GDP超过了GNP,情况则相反。

20世纪9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主要侧重采用GNP和人均GNP。

进入90年代后,96%的国家纷纷放弃GNP和人均GNP,而开始重点采用GDP和人均GDP来衡量经济增长快慢以及经济实力的强弱。

GDP相对于GNP来说,首先在测量上更容易,其次,随着国际经济联系的加强,强调身份区别的GNP的重要性相对下降,重视地域范围的GDP的重要性相对上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各样的资本开始走出自己原来的国家或地区,当你用GDP进行核算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资本是谁的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资本在哪里创造价值.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为了避免重复计算,中间产品的价值不记入GDP。

现代市场经济中,许多产品都经历了若干生产和分配的阶段。

如上图所示,一件上衣,农民种植棉花,以15元的价格卖给纺纱厂;;纺纱厂把棉花制成棉纱,以20元的价格卖给织布厂;织布厂将棉纱织成棉布,以30元的价格卖给了制衣厂;成衣厂制成上衣后,以45元的价格卖给了经销商,最后经销商在市场上以50元的价格将衣服卖给了消费者。

一件上衣,经历了种棉、纺纱、织布、成衣等阶段前四阶段的产品都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下一阶段的生产中,其价值也随之转移到下一阶段的生产中,它们是中间产品;而最后一阶段的产品上衣是最终产品。

可见,中间产品是用于再出售而生产别种产品的产品。

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那么一件上衣的生产中,应该有多少价值记入GDP中呢?

答案是50元,即最终产品的价值。

如果不区分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将所有产品价值进行加总记入GDP,就会出现重复计算,而且社会分工越细致,中间生产环节越多,重复计算就越多,GDP的价值会被夸大。

计算最终产品的价值的一种方法是加总每一生产阶段的价值增加值,成为“增值法”。

比如上面例子中将每一个中间环节的增值加总(15+5+10+15+5)这也等于最终产品上衣的价值50元。

对于整个经济来说,一件最终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增值等于该最终产品的价值。

3.GDP只与现期(某一年)的生产有关。

也就是说某一年的GDP是指这一年生产的而不是所销售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并且要剔除往年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价值。

例如某企业生产了1000元的产品,但只卖掉了900元,剩下的100元应视作企业购买了自己的产品作为存货投资,同样记入本年度GDP。

相反虽然生产了1000元产品,然而卖掉了1200元,记入GDP仍然是1000元,只是存货减少了200元而已。

此外,一些非生产性的交易不能记入GDP,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三类:

债券股票的买卖,政府的转移支付(如福利补助,政府救济,公债利息)、个人转移支付(赠与)。

证券买卖仅仅是货币与证券之间的金融资产的所有权发生了转移,与生产行为无关;政府的转移支付只是把收入从一些人或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组织,并没有引起本年度生产价值的增加,只引起了国民财富的分配的变化。

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存量衡量是一个既定时点上的数量,而流量衡量每一个时间单位的数量。

举一个水槽中水的例子,水槽中水的量是存量,它是某一个既定时点上水的数量。

从水龙头中流出的水的量是流量,它是每单位加到水槽中水的数量。

比如某人找中介公司以100万卖掉一套旧房,这100万元不能记入本年度的GDP,因为它在生产年度已经计算过了。

但买卖这栋旧房的经纪人费用可计入GDP,因为这费用是旧房买卖过程中发生的劳务所支付的费用。

5.GDP一般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由于不以盈利为目的没有价格,所以不能记入GDP。

具体的说:

商品和劳务已经生产出来没有经过交换是不计入的,比如农民自己生产的产品,自己消费掉或者送给亲戚朋友是不计入GDP,一个女佣给一位单身男主人提供有偿家务劳动可以记入GDP,但是一旦她嫁给了男主人,同样的家务劳动却不能记入GDP。

活着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和劳务,也已经经过交换但是逃避统计也不计入GDP,比如走私的产品,比如说地下经济行为的从业者所获得的收入,虽然发生了交换但因为都没有办法被统计到,所以不计入GDP。

第三节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的三种方法

在上一节中,我们介绍已经介绍到,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一年之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将一国各行各业一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的价值进行加总,就可以得到一个国家的GDP,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其他比较常用的两种方法,我们用简单国民收入的循环图来说明:

第一种核算GDP的办法着眼与企业,把他们生产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加总起来,所以叫生产法。

这种办法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现实操作起来会遇到两个困难:

一是无法找到明确的标准来区分最终产品。

二是即使找到也因其种类太多而无法加总。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物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庄子.秋水篇》贵州人民出版社P277。

第二种方法着眼与购买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支出,即购买本国各种最终产品的支出总和来求得GDP,因为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就是等于购买者的支出,未卖掉的看作企业的存货投资。

也即是总产出等于一个国家的总支出,这种核算GDP的办法称为“支出法”

在上一节内容中,我们举了一个虚拟纺纱厂的例子,纺纱厂将棉花纺成了棉纱,价值增加了5元,这5元是纺纱厂在上衣生产过程中对GDP的贡献,那纺纱厂是如何实现价值的增值的呢?

我们看一个报表:

收入

产出

工资和薪金   20000

利息      15000

地租      5000

利润      10000

生产出成品(纱)200000

减:

购买棉花 150000

总计收入    50000

产出(增值)  50000

纱厂把棉花纺成了棉纱需要雇佣纺纱工人(劳动力),需要使用纺纱机器(资本设备),需要使用厂房(土地)进行生产,还需要管理人员(企业家才能),所以可以这么讲:

纺纱厂利用了四种生产要素,将棉花纺成了棉纱,实现了棉花价值的增值,这5元的价值增值就被认为是这些生产要素共同创造出来的。

企业可以无偿使用这些生产要素吗?

当然不可以,企业使用这些生产要素是要支付给这些要素所有者报酬的,比如说雇佣的纺纱工人是要付工资的;向银行贷款购买机器设备,是要支付给银行利息;租的土地要付给土地所有者租金;聘请的高级管理人员也应该获得利润的回报。

这些要素所有者获得的报酬都被认为是这些要素在生产中作出的贡献。

因而5元的增值要转化为要素提供者的收入,如上表所示:

假定工资是2元,利息是1.5元,地租是0.5元,利润是1元。

加在一起就等于纺纱厂创造的价值。

这个过程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

新增价值总是由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支付要素报酬,而新增价值则恰为要素报酬之和,总的新增价值等于总收入。

因此第三种核算GDP的方法是把生产中这些收入加总起来,称为“收入法”

因为第一种方法现实操作有一定的困难,接下来我们重点介绍支出法和收入法核算GDP。

一、支出法

支出法又称为最终支出法,产品流动法,是从最终产品的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

如果我们形象的把一个国家一年的GDP比作是一块超大的蛋糕的话,支出法则可以理解为:

都有哪些人将要为这块蛋糕来买单。

现实生活中,最终产品的购买者无外乎四类人:

普通居民户、企业、政府、国外消费者。

这四类人将为GDP这块超大的蛋糕来买单。

因此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居民的消费,企业的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国外购买这些方面的支出总和。

1.居民消费(C)。

居民个人的消费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汽车、电视机等)和非耐用消费品(如食品、服装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的消费支出。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住房这种商品虽然比较“耐用”(一般为70年),但建造,购买住宅的支出不包括在内。

2.国内私人总投资(I)。

经济学的投资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理解的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等理财产品的投资是有区别的。

经济学中的投资指的是企业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存货)的支出。

按照资本资产可以将投资分为三类:

居民投资,企业固定资本的投资以及存货的投资。

企业固定资本的投资指的是企业购买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的投资。

居民购买的新住宅属于居民的投资,为什么不属于消费呢?

因为住宅像固定资产一样是长期使用的,价值慢慢的被消耗掉。

存货投资是企业在某年度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企业为了保持生产和经营的连续性,必须保留一部分存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存货同厂房、设备一样是被人们生产出来的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资本财货。

存货的变动被看作是投资。

如果企业年初存货为1000元,年末为1200元,则存货投资为200元;如果年初存货为1200元,年末存货为1000元,则存货投资为-200元。

存货投资可能为正也可能是负值,当存货增加时为正,存货减少时为负。

投资是一定时期,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资本流量,资本存量是经济社会在某一时点上的资本总量。

投资除了可以按照上述标准分类,还可以按照增加还是更换资本资产来进行分类。

增加资本资产称为净投资,表现为资本存量的变化,更换资本资产称为重置投资,资本存量不会发生变化。

重置投资又称折旧投资,是指为补偿固定资产损耗而进行的投资用。

其基本功能是维持社会简单再生产。

固定资产重置投资有两种基本形式:

为补偿固定资产有形损耗(如机器设备的老化造成的价值减少)而进行的重置投资和为补偿固定资产无形损耗(技术革新造成旧机器的价值减少)而进行的重置投资。

重置投资的资金来源是折旧。

从社会的角度看,重置投资就等于折旧额。

3.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G)。

如各级政府花钱设立学校,购买武器装备,建筑道路等方面的支出。

政府购买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的另一部分支出如转移支付不记入GDP,因为这类支出不是用于购买当年生产的产品与劳务,只是社会收入的转移。

比如政府给失业者的低保,并不是因为失业者向政府提供了劳务,而恰恰是因为他们不能提供劳务,政府给予的单方面援助。

4.净出口(X-M)。

用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

进口应该从本国总购买中减掉,因为进口表示本国收入流到国外,不是用于购买本国本国产品从支出。

而出口是国外收入购买了本国的产品的支出,应该加上。

将上述项目加总,就得到了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是:

GDP=C+I+G+(X-M)

 

二、收入法

如果将支出法核算GDP看作是从最终产品销售的角度来衡量最终产品的价值,那么收入法则是从最终产品生产的成本的角度来核算最终产品的价值。

最终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生产要素,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因为参与了最终产品的生产,所以应该获得相应的报酬。

要素所有者最终获得的收入,就大致等于最终产品的价值。

之所以要素收入不完全等于最终产品的价值,是因为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除了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虽然体现为生产的成本,但是不体现为要素收入,在核算时要将这些项目加上去。

因此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中止应包括以下一些项目:

1.工资、利息和租金这些要素报酬。

工资包括受雇人员的工资或薪金,还包括一些辅助项目,如保险费、津贴和福利项目。

利息是企业借入资本支付给要素所有者的利息,企业借入的资本,主要用于生产,对最终产品的创造做出了贡献,这种借贷所支付的利息应计入GDP,如企业债券利息,银行贷款利息,但政府公债利息属于转移支付,不包括在内。

租金包括出租土地,租赁房屋的收入以及出租版权,专利权等获得的收入。

2.非公司业主收入。

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的收入,他们使用自己的要素,自我雇佣,其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混在一起。

3.公司税前利润。

包括公司利润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

以上三项属于要素收入,应计入GDP。

但是还有些项目不属于要素收入,但却应视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成本,也应该计入:

4.折旧。

它不是要素收入,但却包含在总投资中,而且产品的市场价值中含有资本折旧,所以折旧应计入GDP。

5.企业的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

企业间接税如货物税、营业税、关税、增值税等,虽然不是要素收入,但却被企业视作成本反应在售价中,所以企业间接税也应计入GDP。

企业转移支付包括非营利性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这些也将会通过产品价格转嫁给购买者,应视作成本计入GDP。

这样按照收入法计得的总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从理论上说按收入法得到的“总收入”和按支出法得到的“总支出”应该相等,但在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还要加上调整和统计误差。

1、个人消费支出

$6257

1、工资或其他雇员补贴

$5332

耐用品

759

2、净利息

468

非耐用品

1843

3、个人的租金收入

146

服务

3656

4、企业间接税、调整和统计误差

815

2、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