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540062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5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docx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

学。

教育学任务:

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

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

不愤不启,不

悱不发,学思结合;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主要思想: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

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

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还提出“不陵节而施”,“长其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等。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

分三步:

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二、独立性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

性的原则。

他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位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

强调教育学的两个基

础:

哲学的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

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

以及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特点。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实际上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主张“做中学”;

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规律的教育学。

(杨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

著作。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各学科相互渗透,逐渐深化,内容更加丰富。

1956年,布鲁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

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1963年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

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一书,全面阐述了他的实验教学论的体系,系统地叙述了学生的发

展过程,介绍了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

第一章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保证人

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

把“教”与“育”连在一起,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人才而教育之”,

自此,便有“教育”一词。

**广义的教育是一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活动。

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由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

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教育内容和手段)

三、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阶段性相对独立性。

P18—19

四、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神话起源论;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教育学的心理起

源论(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教育的社会起源论,

认为教育最根本的起源首先是劳动;其次,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最根本的源泉

首先是劳动)

五、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教育(教育特点见P22)

(二)奴隶社会教育(教育特点见P24)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奴隶社会的

国家—(埃及);在中国历史上,(夏朝)就已有名曰“庠”和“序”的学校。

学校教育的生产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简答)

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三)、封建社会教育(教育特点见P25)

(四)资本主义社会教育(教育特点见P25)

(五)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它是(全民性)教育

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

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的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

制度,简称学制,指各级各类学校系统。

她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

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简答,多选)

1、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

2、学制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

3、学制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

二、我国学校教育体制发展概况

(一)建国前的学制发展

我国的学制,产生于(商周);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始于(清朝末年);(1902)

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1922年又颁布了(“壬戌学制”)也叫(“新

学制”)即所谓的(“六三三制”)。

(二)、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1985年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1986年4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

性别、民族、种族都应当入学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

三、当前我国学校的主要类型与系统

主要类型: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主要学校系统:

普通教育的学校系统;专门教育的学校系统;成人教育的学校教育

四、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简答)

1、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2、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

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4、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

5、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

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第三节、义务教育

一、义务教育概述

(一)、义务教育概念: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

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二)、义务教育的特征:

强制性和普遍性

*二、义务教育的意义(简答)

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2、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三、从(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义务教育法》到新《义务教育法》的修订实施,我国的普

及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四、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义务教育法;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

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简答)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

(四)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在生产的重要途径

(三)教育能够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

*教育对劳动力的再生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教育能使(潜在的)生产力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变为(专门化的)劳动者

3、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4、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5、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者转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多选)

(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制约着受教育权

(三)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

(四)政治制约着教育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简答)

(一)教育能够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

(二)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促进社会政治民主

(三)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制度的发展

第三节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一)宏观上,文化通过为教育提供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发生影响

(二)微观上,社会文化深入到学校内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构成(多选)

1、社会文化影响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

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社会文化直接影响课程文化

3、社会文化影响教师文化

4、社会文化影响学生文化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多选)

(一)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

(二)教育能偶选择文化

(三)教育能够整理文化(四)教育能够活化文化

(五)教育能够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吸收和融合(六)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

第四节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结构

(二)科学技术影响学生

(二)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四)科学技术影响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简答)

(一)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的后备力量

(二)教育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

(三)教育能够加速科学与技术的转化

(四)教育能够姜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人的发展,指的是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方面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人的心理发展包括:

(认识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

人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大脑及

其神经系统发展情况制约着心理活动及其发展。

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并刺激生

理的进一步成熟。

影响人因素有:

(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

二、关于人的发展的动力观

(一)内发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

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

(孟子);(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最

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威尔逊)把“基

因机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格赛尔)则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

展的决定作用。

(二)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

代表人物:

(洛克)的白

板说。

华生

(三)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

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p68-75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简答/填空)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巨大作用)简答

1、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p72

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

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有活动的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这表明了学校教

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简答)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简答)

(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实施

影响和指导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

(3)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发展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纳入教育

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

(4)现代学校教育有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作为依托,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更便利

的条件、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更为科学的方式方法和更丰富深刻的教育内容

(5)学校教育具有良好的纠偏机制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简答

1、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或条件性的因素。

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通过学生主体的参与以及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起作用

2、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所

付出的精力。

所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

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所以,(个体活动)能够使个体发展由潜在的可能变为现实,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

定性)因素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简答)

(1)人是通过活动而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并获得发展的

(2)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由活动的性质和水平所决定

(3)通过活动人可以改变环境,使之有利于人的发展

(五)在遗传、环境、教育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1、遗传决定论(内发论)

桑代克认为:

人的智力也同他的“眼睛、牙齿和手指”一样,乃是自然赋予的

2、环境决定性(外铄论)

华生说过“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

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

3、二因素论

第二节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性)

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做到认知与非认知,科学与艺术等方面的统一,教育者在

向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注意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的统一和谐发展,不能片面强调

心理或身体的超前发展,注重早教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

头部首先得到发展,而后是躯干和四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

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

教育者

在向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

级等顺序,逐渐地前进,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表明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三、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不同的社您发展总体特征,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

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例如,在学龄前的幼儿阶段,

儿童认识事物能力的主要特点是易于形成与事物相对应的、单个的概念。

儿童时期掌握事物

间联系的程度,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为一些

新奇刺激所吸引。

教育者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

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表明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平衡性。

例如,身体体重,第一个高

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

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有的

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水平,而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水

平。

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之后。

在心理方面,感知

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后,情感成熟更后,发展关键期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最

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五、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

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

六、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顺序性以及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

和速度,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相对稳定性。

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儿童的某些年龄特

征的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和存在差异。

七、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在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他们在

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

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有的儿童的身高是早长,有的则

是晚长;有的儿童在8岁时,抽象思维已有很好的发展,能够接受中等教育,有的儿童的抽

象思维到14、15岁时,才有显著的发展;“因材施教”;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

经过他们自身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第三节初、高等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

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基本特点:

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进取型、闭锁性、社

会性

第四章教育目

第一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念95: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及意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

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

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培养目

标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任务和受教育着的身心发展水平而制定

的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2、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96:

导向、调控、评价和激励功能(简)

(一)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简答)

1、对教育的社会性质有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人”作了明确规定

2、对人的培养有定向作用

3、对课程的选择及其建设有定向作用

4、对教师的教学方向有定向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调控作用

1、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2、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

3、通过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控

(三)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而且也是检查评价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

表现为:

1、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凭借

2、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

从教育目的制定的主体上看,可以分为(国家的)教育目的、社会团体的教育目的、(个人

的)教育目的;从实现与否上看,分为理想的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

1、国家教育目的:

即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

2、培养目标:

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

即教育者在完成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

化结果。

4、教学目标:

即预期教学结束时所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实际上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或细化。

二、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

(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人们的教育思想

三、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及代表人物101

1、无目的论(杜威):

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和积累,

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2、个人本位论(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罗齐):

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

本能需要出发、使人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教育目的不是根据社会需要而制定的,而是

根据个人发展需要而制定的。

3、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

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

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4、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

2、人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3、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的制约

4、人的发展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5、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

它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

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使他们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德

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2、(智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

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3、(体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

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4、(美育)又称审美教育。

它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

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5、(劳动技能教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受教育者初

步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第二节素质教育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

基础素质大致可以包括如下方面:

第一、身体和生理的素质第二、心理素质第三、社会文化素质

(三)(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征具体如下:

(多/简)

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2、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3、教育空间的开放性(单或空)

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而是积极开拓获取知识的来源和获得发展的空间,重视利

用课外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

展,这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4、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5、教育价值的多元化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做人、学会健身、学

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共同生活

(四)素质教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