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冲刺卷02解析版.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冲刺卷02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冲刺卷02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冲刺卷02解析版
期末冲刺卷02
一、积累与运用。
(2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琐屑(xiè)栅栏(zhà)池沼(zhǎo)惟妙惟肖(xiāo)
B.颓唐(tuí)妥帖(tiē)着眼(zháo)介胄之士(zhòu)
C.轩榭(xiè)气氛(fēn)纤细(xiān)迥然不同(jiǒng)
D.濒临(pīn)踌躇(chú)脂粉(zhī)情郁于中(yù)
【答案】C
【详解】
A.惟妙惟肖(xiāo)——xiào;
B.着眼(zháo)——zhuó;
D.濒临(pīn)——bīn;
故选C。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2分)
A.臃肿考订侯车厅重峦叠嶂
B.休憩嬉戏煞风景满院狼藉
C.神密缅怀密匝匝巧妙绝伦
D.焦躁飓风懒洋洋诚皇诚恐
【答案】B
【详解】
A.侯车厅——候车厅;
C.神密——神秘;
D.诚皇诚恐——诚惶诚恐。
故选B。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4分)
2019年12月,《语言文字周报》编辑部发布了“2019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
与往届相同,本次入选的流行语条目,幽默诙谐,①(反应/反映)社会民生,描摹世事民情。
例如“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原是电影《流浪地球》的台词,走红网络后,在各行各业掀起了全民造句的热潮,如“法律千万条,守法第一条”“健康千万条,预防第一条”等,层出不穷。
又如“阿中”一词,意指拥有14亿粉丝的“明星”——中国,这是网友们亲昵地表达着爱国之情。
这些鲜活的网络流行语在②(潜移默化/潜滋暗长)中影响着人们的表达方式和社交方式。
它们犹如一面镜子,③。
(1)在这段文字横线①②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2分)
(2)结合语境,在横线③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2分)
(甲)折射出多面的社会生活,展现了中国的时代风貌。
(乙)记录着历史的变化轨迹,展现了多面的社会生活。
(丙)展现了中国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历史的变化轨迹。
【答案】
(1)反映潜移默化
(2)【甲】
【分析】
(1)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词语。
第一处:
反应:
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
反映:
指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此处形容“流行语条目”体现“社会民生”,应为“反映”;
第二处:
潜移默化:
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潜滋暗长:
形容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此处形容“网络流行语影响人们的表达方式和社交方式”,应用“潜移默化”。
(2)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充句子。
联系原文“这些鲜活的网络流行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表达方式和社交方式。
它们犹如一面镜子”可知,作者把网络流行语比作是镜子,镜子只可折射,不能记录,所以排除【乙】;从语义上来分析,应先古后今,【丙】句应先“折射出历史的变化轨迹”再“展现了中国的时代风貌”,排除【丙】;“多面的社会生活”语义较小,应在前,“中国的时代风貌”语义较大,应在后,故选【甲】。
4.古诗文默写。
(8分)
⑴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春望》)
⑵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醉不知归路。
(李清照《如梦令》)
⑸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一诗中最能表现诗人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由个人推论到国家,分析国恒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浑欲不胜簪芳草萋萋鹦鹉洲月下飞天镜常记溪亭日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
默写时要做到不填字、不丢字、不改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簪、萋萋、溪亭、拂士”等字词易错。
5.名著阅读。
(5分)
在那些青青的草丛之中,隐藏着△的住所。
在这里,即便是下一场滂沱的暴雨,也会立刻就干了。
△的住所有一个有一定倾斜度的隧道。
这个隐蔽的隧道,最多不过九寸深的样子,宽度也就像人的一个手指头那样。
隧道按照地形情况,或弯曲,或垂直口总有一叶草,把进出洞穴的孔道遮蔽在黑暗之中。
那微斜的门口,仔细用扫帚打扫干净,收拾得宽敞整洁。
这里就是它们的聚会平台,每当四周很宁静的时候,△就会悠闲自在地聚集在这里,开始弹奏它的四弦提琴。
它们一点儿也不嫉妒那些在空中翩翩起舞的花蝴蝶,相反倒有些怜惜它们。
它们那种怜悯的态度,就好像我们常看到的那种有家庭欢乐的人,每当讲到那些无家可归、孤苦伶仃的人,都会流露出怜悯之情。
(1)上面的文段选自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昆虫记》,作者是法国的法布尔。
文段中的“△”处指的是他笔下的__________。
(2分)
(2)请根据选段说说《昆虫记》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3分)
【答案】
(1)昆虫的史诗蟋蟀
(2)《昆虫记》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
如在选文中用“弹奏它的四弦提琴”来描述蟋蟀的叫声等,充满了情趣。
语言富有文学性,可读性强。
【分析】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
《昆虫记》是法国作家法布尔的作品,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根据语段的内容“悠闲自在地聚集在这里,开始弹奏它的四弦提琴”,可知其所介绍的对象为蟋蟀。
(2)本题考查名著写作语言特色的掌握。
《昆虫记》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
这部作品最大的特色是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
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如,本段中写蟋蟀“悠闲自在地聚集在这里,开始弹奏它的四弦提琴”,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蟋蟀叫声的喜爱。
6.学校正开展“二十四节气与我”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6分)
(1)阅读下边图画,按要求答题。
①这幅图画是描述“二十四节气”中的__________节气。
(2分)
②这幅图画介绍了与这一节气相关的哪些内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韵》文学社决定在12月10日下午2点举办“二十四节气”知识讲座,并拟写了通知。
通知中有两处错误,请指出并提出修改意见。
(2分)
通 知
同学们:
校《春韵》文学社将在西报告厅举行“二十四节气”知识讲座,欢迎同学们积极参加。
2020年12月8日
《春韵》文学社
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雨水上面图画介绍了这一节气的时间、习俗,雨水增多的气象特点,在这节气期间要注重养身保健。
(2)错误1:
缺少具体时间。
修改意见:
在“校”字之前加上“12月10日下午2点,”。
(或在“将”和“在”之间加上“于12月10日下午2点”)错误2:
通知的落款有误。
修改意见:
将“2020年12月8日”和“《春韵》文学社”的位置对调。
【解析】
(1)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及图文转化能力。
①根据图中“龙抬头雨增多”,时间是“公历2月19日”可知,这幅图画是描述“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雨水。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②考查图文转化能力。
观察图画中的文字信息和图画信息分析。
正上方文字是“公历2月19日,农历正月初一”,下方又介绍了具体的时间和时辰,由此可知图画告诉了我们节气的时间;由左边的文字“龙抬头雨增多”“养脾胃忌寒食”,由此可知图画介绍了这个节气的习俗、气象特点和在这个节气中应该注意的养生保健知识。
(2)本题考查了通知类应用文的写作知识。
根据通知类问题的常识,题干提示“决定在12月10日下午2点举办‘二十四节气’知识讲座”可知,此通知正文没有具体的时间,应改为:
12月10日下午2点,校《春韵》文学社将在西报告厅举行“二十四节气”知识讲座。
右下方的落款处应该单位在上,时间在下。
将“2020年12月8日”与“《春韵》文学社”互换位置。
二、现代文阅读。
(27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14分)
如果说人生如远行,那么在我蒙昧和困惑的时日里,让我最难忘的就是我的一位师长窗前的灯光。
记得那是抗战胜利的时候,有一次,我写了一篇作文,抄袭了冰心先生《寄小读者》里面的几个句子。
作文本发下来,得了个漂亮的好成绩。
我虽很得意,却又有点儿不安。
偷眼看看那几处抄袭的地方,竟无一处不加了一串串长长的红圈!
得意从我心里跑光了,剩下的只有不安。
直到回家吃罢晚饭,我一直觉得坐卧难稳。
我穿过后园,从角门溜到街上,衣袋里揣着那有点像赃物的作文簿。
一路小跑,来到学校,我侧身进了校门,悄悄踏过由古槐树冠洒落的浓重的阴影,曲曲折折,进入一座小小的院落里。
那就是住校老师们的宿舍了。
透过浓黑的树影,我看到了那样一点亮光——昏黄、微弱,从一扇小小的窗格内浸了出来。
我知道,崔老师就在那窗内的一盏油灯前做着他的事情。
我迎着那点灯光,半自疑又半自勉地,登上那门前的青石台阶,终于举手敲了敲那扇雨淋日晒以至裂了缝的房门。
“进来。
”老师的声音低而弱。
我肃立在老师那张旧三屉桌旁,低着头,没敢吭声,只从衣袋里掏出那本作文簿,双手送到了老师的案头。
两束温和而又严肃的目光落到了我的脸上。
我的头低得更深了,嗫嚅地说:
“这、这篇作文,里头有我抄袭人家的话,您还给画了红圈,我骗、骗……”
老师没等我说完,一笑,轻轻撑着木椅的扶手站起来,到靠后墙那架线装铅印的书丛中,随手一抽,取出一本封面微微泛黄的小书。
等老师把书拿到灯下,我不禁侧目看了一眼——那竟是一本冰心的《寄小读者》!
还能说什么呢?
老师都知道了,可为什么……
“怎么,你是不是想:
抄名家的句子,是谓‘剽窃’,为什么还给打红圈?
”
我仿佛觉出老师憔悴的面容上流露出几分微妙的笑意,心里略松快了些,只得点了点头。
老师真的轻轻笑出了声,随之用他那低而弱的声音说:
“我问你,你自幼开口学话是跟谁学的?
孩子从母亲那里学说话,能算剽窃么?
”
“可,可我这是写作文呀!
”
“可你也是孩子呀!
”老师望着我,缓缓归了座,见我已略抬起头,就眯细了一双含着倦意的眼睛,看看我,又看看案头那本作文簿,接着说,“口头上学说话,要模仿;笔头上学作文,就不要模仿了么?
学童习文,得人一字之教,必当终身奉为‘一字师’。
你仿了谁的文章,自己心里老老实实地认人家做老师,不就很好了么?
模仿无罪。
学生效仿老师,谈何‘剽窃’!
”
我的心,着着实实地定了下来;却又着着实实地激动起来。
也许是一股孩子气的执拗吧,我竟反诘起自己的老师:
“那您也别给我打红圈呀!
”
老师向椅背微靠了靠,眼光由严肃转为温和,只望着那本作文簿,缓声轻语着:
“从你这通篇文章看,你那几处抄引,上下也还可以贯串下来,不生硬,就足见你并不是图省力硬搬的了。
要知道,聪明些的模仿,难道不该略加奖励么——我给你加的也只不过是单圈罢了……你看这里!
”
老师说着,顺手翻开我的作文簿,指着结尾一段。
那确实是我绞得脑筋生疼之后才落笔的,果然得到了老师给重重加上的双圈——当时,老师也有些激动了,苍白的脸颊,微漾起红晕,竟然轻声朗读起我那几行稚拙的文字来……读罢,老师微侧过脸来,嘴角含着一丝狡黠的笑意说:
“这几句么,我看,就是你从自己心里掏出来的了。
这样的文章,哪怕它还嫩气得很,也值得给它加上双圈!
”
半年以后,我告别了母校,升入了当时的北平二中。
当我拿着入中学后的第一本作文簿,匆匆跑回母校的时候,心中揣着几分沾沾自喜的得意,因为,那簿子里画着许多单的乃至双的红圈。
可我刚登上那小屋前的青石台阶的时候,门上一把微锈的铁锁,让我一下子愣在那小小的窗前。
听一位住校老师说,崔老师因患肺结核,住进了医院。
临离去之前,我从残破的窗纸漏孔中向老师的小屋里望了望——迎着我的视线,昂然站在案头上的,是那盏油灯:
灯罩上蒙着灰尘;灯盏里的油,已几乎熬干了……
时光过去了近四十年。
在这人生的长途中,我确曾经历过荒山的凶险和陋巷的幽曲,而无论是黄昏还是深夜,只要我发现了远处的一豆灯光,就会猛地想起我的老师窗内的那盏灯,那熬了自己的生命,却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振奋,给人以光明和希望的,永不会在我心头熄灭的灯!
7.本文记叙了四十年前“我”与老师的一段往事。
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表格。
(2分)
情节
心情
作文得了好成绩,却发现抄袭处无不加了红圈
得意,不安
见老师取出《寄小读者》
①
②
踏实,激动
回母校得知老师患病住院,望见老师窗内的油灯。
失落,感动
8.为什么崔老师给“我”抄袭的作文打了个漂亮的好成绩,还加了红圈?
(2分)
9.本文以灯光为线索,多次对老师窗前的那盏油灯进行了传神的描写。
请你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4分)
(1)透过浓黑的树影,我看到了那样一点亮光——昏黄、微弱,从一扇小小的窗格内浸了出来。
(2)迎着我的视线,昂然站在案头上的,是那盏油灯:
灯罩上蒙着灰尘;灯盏里的油,已几乎熬干了……
10.结合具体语句,写出从崔老师教导作者写文章这件事上,你得到的写作上的启示。
(2分)
11.文章题目中“窗前的灯光”有何含义?
(4分)
【答案】
7.示例:
①惊讶,疑惑②接受老师“模仿无罪”的教导,反诘老师打红圈的原因(听老师朗读我的文字)
8.崔老师认为学生学写作应该模仿,而聪明的模仿,也还上下贯通是应该要略加奖励的。
9.示例一:
“一点”写出了灯光的昏暗、微弱,“浸”写出灯光在浓黑的树影下很显眼地透出来,表明老师深夜仍在微弱的灯光下辛勤工作。
示例二:
“站”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写出油灯依然坚守在那里,只是“蒙着灰尘”,油已“熬干”,暗示老师住院很久了,赞扬了老师为学生耗尽生命的奉献精神。
10.示例一:
“从你这通篇文章看,你那几处抄引,上下也还可以贯串下来,不生硬,就足见你并不是图省力硬搬的了。
要知道,模仿既然无过错可言,那么聪明些的模仿,难道不该略加奖励么”。
我的启示是:
写作要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善于向名家名作学习,多模仿;模仿重在融会贯通,引用语句要真正切合自己的文章。
示例二:
“这几句么,我看,就是你从自己心里掏出来的了。
这样的文章,哪怕它还嫩气得很,也值得给它加上双圈!
”我的启示是:
写作文应写出自己内心的东西,表达出真情实感。
11.①指我读书时看到的崔老师窗内的那盏油灯的亮光;②具有象征意义,因为老师熬了自己的生命,也更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振奋,给人以光明和希望;③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④暗示了老师对学生一生的无私奉献。
【解析】
7.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
①空:
根据6段“等老师把书拿到灯下,我不禁侧目看了一眼,那竟是一本冰心的《寄小读者》”和7段“还能说什么呢?
老师都知道了,可为什么……”可概括我的心情为:
惊讶,疑惑。
②空:
根据12段“模仿无罪。
学生效仿老师,谈何‘剽窃’”和13段”“我的心,着着实实地定了下来;却又着着实实地激动起来,也许是一股孩子气的执拗吧,我竟反诘起自己的老师:
‘那您也别给我打红圈呀’”可概括情节为:
接受老师“模仿无罪”的教导,反诘老师打红圈的原因。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12段“口头上学说话,要模仿;笔头上学作文,就不要模仿了么?
学童习文,得人一字之教,必当终身奉为‘一字师’”可知,老师认为学生学写作应该模仿;根据14段“你那几处抄引,上下也还可以贯串下来,不生硬,就足见你并不是图省力硬搬的了。
要知道,聪明些的模仿,难道不该略加奖励么”可知,老师认为我的模仿是用心的,是聪明的模仿,更应奖励。
所以给我的作文加了红圈对我进行表扬和鼓励。
9.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
(1)句可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角度入手,句中“一点”写出灯光的微弱,老师在如此微弱的灯光下工作,可见老师的敬业精神,蕴含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浸”形象生动,写出灯光透过黑夜,也暗含对老师精神的赞美之情。
(2)句可从修辞角度入手,用“站”形容油灯,属于拟人的修辞,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暗含对老师坚守岗位的敬业精神的赞美之情,“灯罩上蒙着灰尘”暗示老师生病住院时间之久,“灯盏里的油,已几乎熬干了”也暗示老师为学生耗尽生命的奉献精神。
10.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根据12段“笔头上学作文,就不要模仿了么?
学童习文,得人一字之教,必当终身奉为‘一字师’。
你仿了谁的文章,自己心里老老实实地认人家做老师,不就很好了么”可得出启示:
写文章可以模仿名家,要向名家名作学习;
根据14段“你那几处抄引,上下也还可以贯串下来,不生硬,就足见你并不是图省力硬搬的了。
要知道,聪明些的模仿,难道不该略加奖励么”可得出启示:
模仿时要用心,要融会贯通,使之和自己的文字融为一体;
根据15段“这几句么,我看,就是你从自己心里掏出来的了。
这样的文章,哪怕它还嫩气得很,也值得给它加上双圈”可得出启示:
写文章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11.本题考查题目的含义。
表层含义:
联系文章第1段“让我最难忘的就是我的一位师长窗前的灯光”和第3段“我知道,崔老师就在那窗内的一盏油灯前做着他的事情”可知,“窗前的灯光”指崔老师窗内的那盏油灯发出的亮光。
深层含义:
根据18段“而无论是黄昏还是深夜,只要我发现了远处的一豆灯光,就会猛地想起我的老师窗内的那盏灯”可得出:
指我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根据18段“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振奋,给人以光明和希望的,永不会在我心头熄灭的灯”可得出:
指老师对我的教导启迪,给我内心带来的光明和希望;根据18段“那熬了自己的生命”可得出:
指老师为学生耗尽生命的奉献精神。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3分)
病毒和细菌大不相同
①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要怎么治疗?
是不是要用很多抗生素?
②实际上,治疗病毒引起的肺炎并不需要抗生素,因为抗生素是针对细菌感染的药物,对病毒感染无效。
③皮肤和黏膜是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如果人体无皮肤损伤以及未被蚊虫等叮咬,病毒就无法通过皮肤进入体内,此时狡猾的病毒就只能通过呼吸道、眼睛等处于暴露状态下的黏膜进入人体。
④因此面对此次通过呼吸道感染的新冠病毒,聪明的你就会知道,科学佩戴口罩可以大概率阻止病毒接触到呼吸道,从而保护我们免受病毒感染。
⑤但对于细菌来说,虽然皮肤也是防止它进入人体的第一道屏障,但还存在不少特殊情况。
⑥有些细菌,比如布鲁氏菌,能够打破“皮肤”这道屏障感染人体,最终可能会导致流产以及不孕不育等严重后果;还有些细菌会选择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比如,当我们的水源被污染后,细菌就会在水中生长,在我们饮用了这些污染的水源后,细菌就会随之进入人体。
⑦不过,病毒进入人体后,要想达到感染人体的目的还需要进入细胞。
⑧一般来说,病毒常见的进入细胞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注射式侵入,多见于噬菌体的侵入;细胞内吞,常见于动物病毒的入侵;膜融合,多为有包膜病毒的入侵。
新冠病毒的入侵方法为细胞内吞,新冠病毒进入人体后,最外层的刺突蛋白能够与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最终通过细胞的胞吞作用进入细胞。
⑨此刻,你可能想问,那细菌如何进入细胞?
其实大多数的细菌是生活在细胞外的,它们并不能侵染进入宿主细胞。
⑩病毒之所以能让人生病,和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有很大的关系。
⑪当病毒入侵人体后,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会做出应答,在消灭病毒的同时,会产生一系列的炎症反应。
如果炎症反应过强,就会导致人体自身的部分细胞受损,从而释放出大量细胞内容物,机体内过多的内容物会引起免疫系统进一步工作,这种正反馈现象最终会导致人体崩溃,严重时甚至会引起死亡。
⑫以新冠病毒所引发的肺炎为例,因为这种强烈的免疫应答发生于人体的肺部,大量免疫细胞涌入肺部参与免疫反应,引起一系列的炎症反应、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人体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产生急速呼吸窘迫综合症、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最终导致肺功能衰竭,给我们的健康带来极大威胁。
⑬病毒能使人致病,危害人类健康生命;大多数细菌对人体和动植物无害,甚至有益。
⑭相比于可怕的新冠病毒,细菌就显得可爱一些,因为绝大多数的细菌都对人和动植物无害,甚至有益,只有极少数我们称之为病原菌的细菌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⑮病毒和细菌的区别如此之大,那么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有什么区别呢?
⑯尽管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都有可能引发发烧、咳嗽等症状,但是细菌感染脓性分泌物会较为常见,如脓鼻涕、脓痰等,但病毒感染少有脓性分泌物。
其次,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后,症状会明显改善,但对于病毒感染,抗生素却收效甚微,通常我们需要借助化验指标来判断到底是何种感染。
⑰鉴于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区别,我们的治疗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案,做到对症下药。
病毒感染需根据病毒感染的部位不同,使用不同的抗病毒药物,同时也要注意激发、提高自身免疫力;而对于细菌感染,多选用抗生素治疗,对于不同的细菌,选用不同的抗生素。
12.文章使用问句开头,有什么表达效果?
(2分)
13.关于病毒和细菌不同有很多,那么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了哪些不同?
(4分)
14.第⑫段主要说明新冠病毒引发肺炎的原因,联系第⑩⑪段内容,说说第⑫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15.文章第⑧段中加点的“一般来说”能否删掉?
为什么?
(3分)
【答案】
12.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3.⑴病毒和细菌进入人体途径不同。
⑵它们进入人体后,病毒需要进入细胞内才能感染人体,细菌大多数只能在细胞外,并不能侵袭进入宿主细胞。
⑶所有病毒都能使人致病,危害人类健康生命。
大多数细菌对人类和动植物无害,甚至有益,只有极少数细菌对人类造成伤害。
⑷病毒感染很少有脓性,抗生素治疗无效,需要用抗病毒药物。
细菌感染有脓性分必物,抗生素治疗效果好。
(细菌和病毒感染症状不同,治疗药物不同)
14.举例子。
通过举“新冠病毒引发肺炎”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病毒入侵人体后,人体自身免疫系统会做出应答,在消灭病毒的同时,会产生一系列的炎症反应”这一内容,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15.不能。
“一般来说”表示程度,起修饰限制作用。
如果去掉,句子就变成病毒常见的进入细胞的方式只有以下几种,再没有其他的方式了。
语意太绝对,与原意不符。
带上“一般来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解析】
12.本题考查开头语句的作用。
运用问句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同时问句“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要怎么治疗?
是不是要用很多抗生素”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可起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
13.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根据③段“如果人体无皮肤损伤以及未被蚊虫等叮咬,病毒就无法通过皮肤进入体内,此时狡猾的病毒就只能通过呼吸道、眼睛等处于暴露状态下的黏膜进入人体”和⑥段“有些细菌会选择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可知,病毒和细菌进入人体途径不同;
根据⑦段“病毒进入人体后,要想达到感染人体的目的还需要进入细胞”和⑨段“其实大多数的细菌是生活在细胞外的,它们并不能侵染进入宿主细胞”可知,进入人体后,病毒要进入细胞内才能感染人体,细菌大多数在细胞外,并不能侵袭进入宿主细胞;
根据⑬段“病毒能使人致病,危害人类健康生命;大多数细菌对人体和动植物无害,甚至有益”可知所有病毒都能使人致病,危害人类健康生命。
大多数细菌对人类和动植物无害,甚至有益,只有极少数细菌对人类造成伤害;
根据⑯段“细菌感染脓性分泌物会较为常见,如脓鼻涕、脓痰等,但病毒感染少有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