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电大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最新答案倒着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32097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电大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最新答案倒着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电大电大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最新答案倒着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电大电大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最新答案倒着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电大电大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最新答案倒着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电大电大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最新答案倒着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电大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最新答案倒着写.docx

《电大电大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最新答案倒着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电大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最新答案倒着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电大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最新答案倒着写.docx

电大电大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最新答案倒着写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参考答案

答案顺序: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4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3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2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

政府经济学作业4

一,财政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的涵义

 我国政府提出和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有其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和政策涵义的。

 其一,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就政策作用大小的比较意义而言的。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出现了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趋于弱化,“吃饭财政”难以为继的窘境。

面对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之后出现的需求不足、投资和经济增长乏力的新形势及新问题,特别是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必须使我国财政政策尽快从调控功能弱化的困境中走出来,对经济增长发挥更加直接、更为积极的促进和拉动作用。

这就是“更加积极”或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主要涵义。

 其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就我国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而言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也日渐突出,成了新形势下扩大内需、开拓市场、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

而作为结构调整最重要手段的财政政策,显然应在我国的结构优化和结构调整中,发挥比以往更加积极的作用。

此外,由于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国有企业改革中下岗、失业人数增加,城市贫困问题的日渐显现等原因,作为社会再分配唯一手段的财政政策,也必须在促进社会公平、保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至为关键的调节功能。

这是市场机制和其它政策手段所无法替代的。

形势的变化,紧迫的客观需要,使中国的财政政策不能不走上前台,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其三,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一种政策类型,而是一种政策措施选择。

中外的经济理论表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政策,大体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种类型。

如本世纪3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及其与之配套、至少实行了10年之久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日本自60年代以来所奉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等,都具有这种政策特征和政策取向。

而我国当前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只是在适度从紧财政政策大方向下,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始料不及的某些外部因素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性财政政策举措,并非是一种政策类型。

积极财政政策的性质和特点

 

(一)政策的阶段性。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当前我国出现了需求不足,投资、出口和经济增长乏力,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剧等特殊情况下,在政策环境允许的限度内,所采取的一种阶段性或暂时性的适度扩张政策。

 

(二)政策的定向性。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在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企业机制转换也尚未完成,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等情况下,不宜也不能实行全面扩张的财政政策,而只能实施既有利于增加投资、开拓市场、扩大内需,又有利于调整和优化结构,促进体制改革深化的财政政策,即应该实行定向性的财政政策。

 (三)政策的复合性。

扩大内需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就其自身而言,没有局限于扩大财政对基础设施投资这一个方面,而是以扩大需求为主旨,注重多项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政策复合性。

 财政政策原则或政策取向的合理确定与适时调整,对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政策效应的优劣,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这方面,我国已经和正在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当的货币政策,应注意和力求做到下述几个“兼顾”或几个“结合”:

 第一,在政策重点的选择上,把增加投资规模与刺激、拓展最终消费需求相结合。

 第二,在政策力度的把握上,使总量的适度扩张与结构的调整、优化相结合。

第三,在政策倾向的掌握上,应把支持国有经济与鼓励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相结合

 第四,在政策效应的考虑上,使扩大内需的当期政策效应与长期政策效应相结合。

积极财政政策的适时调整

 既然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非一种长期的政策选择,那就必然有一个政策调整或政策转换的问题,这是我们必须预作准备的。

我以为,从中长期看,这样的因素或拉力有如下几个方面:

 1、市场和消费替代。

 2、民间和企业投资替代。

 3、出口需求替代。

积极财政政策风险实证分析

 积极财政政策风险是指积极财政政策的预期目标不能实现或失败的可能性。

其风险的表现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政策决策风险,二是政策执行风险。

这说明积极财政政策风险不是局限于某一个环节,而是贯穿于政策的全过程。

一般而言,导致积极财政政策风险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财政政策目标确定方面的偏差。

(2)在财政政策决策和执行的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对称和未来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

(3)财政政策决策者和执行者的水平和能力也影响积极财政政策风险程度。

(4)财政政策工具选择上的失当,且政策工具之间缺乏有机配合。

(5)财政政策严重滞后,没有随经济运行状况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

(6)财政政策作用的力度过大或过小。

(7)在财政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特定利益集团的阻挠或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理解上的偏差。

 以上只是从纯理论的角度对积极财政政策风险的含义、表现及成因进行了抽象分析,对中国积极财政政策风险的分析不能停留于此,而必须密切联系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实践来具体进行分析。

防范积极财政政策风险的基本对策

 1.在积极财政政策目标的确定上,必须从片面追求年度经济增长转移到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上来。

 2.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应该从拉动需求转移到改善供给上来。

 由此可见,以扩大国债规模和财政支出规模为主要内容的旨在拉动需求增长的财政政策已没有多大的回旋余地。

 3.在积极财政政策目标及政策的重心发生转移的情况下,对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4.正确认识财政政策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5.积极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及其风险的防范,还需要其他经济政策及经济制度的密切配合。

答案2:

货币政策的管理答案

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这是货币政策性质和货币政策调控方向的重大转变。

这种转变,是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我国经济冲击的明智之举,是有效提振内需、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用的重要举措,是防止经济大幅下滑、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有力保证。

 在我看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至少包括三重含义:

其一,这是“适度扩张”而非“完全扩张”的货币政策。

两种政策的区别不仅在于扩张程度的差异,还在于其各自运用时所面对的宏观经济态势的不同。

完全扩张型货币政策通常在经济发生危机或经济萧条时采用。

作为一种“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其实施目的在于缩短经济危机或经济萧条的时间过程,拉动经济复苏;适度扩张型货币政策则适用于经济显著减速或即将进入下降周期的经济环境,实施目的在于维护经济增长的动力,遏制经济下滑,确保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很显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选择,与我国现实的宏观经济态势是吻合的。

 其二,这种政策无论是在质的规定上,还是在“量”的变化上,都有别于从紧的货币政策。

质的规定自不待言,“量”的变化也是如此。

尽管没有一个可以用来衡量“适度”的、公认的、统一的标准,但体现货币政策能量和实施程度的一些宏观金融变量指标,如贷款增量、贷款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等的总体水平,应明显高于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时期。

 其三,货币政策的组成部分,如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以及存款准备金比率一类的货币政策工具都应该是放松的,尽管它们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作用程度会有差别。

以扩张信贷规模和降息为主基调的信贷政策与利率政策,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承担着主要角色,而汇率政策的作用也不应低估。

面对我国出口下滑导致外部需求明显萎缩的情况,应改变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加大人民币汇率向下浮动的幅度。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旨在拉动内需,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从投资需求看,实施这种政策一方面有利于增加企业投资资金的可得性,扩大投资资金来源,增强企业的投资能力;另一方面,会调低利率总水平,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

这两方面归结到一起,是有利于刺激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的投资热情,扩大投资需求。

但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要提高投资效率,使投资更好地发挥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必须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使投资资金更多地流向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如“三农”、节能环保、保障性住房、自主创新高科技等行业。

应改善投资环境,消除行业和市场壁垒,给民营资本以“国民待遇”,使其能够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公平参与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资。

对某些总量型的货币政策措施,应赋予其结构调控功能。

仅以央行作为经常性政策调控工具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为例。

应改变“一刀切”的存款准备金比率,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对主要的商品粮基地所在地区、金融资源相对贫乏的经济落后地区,可实行相对较低的存款准备金比率。

这样做,既可以增强政策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有利于促进地区间经济的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消费主要受劳动者收入制约,因而货币政策刺激消费需求的作用有限。

在扩大消费需求方面,货币政策作用的支点,应是强化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结算等方面的金融支持,促进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拉动消费。

同时,货币政策应和产业政策、收入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政策密切协调配合,形成拉动消费需求的合力。

政府经济学作业3

一、名词解释

转移性支出:

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

转移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

资源税:

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应税数量征收的一种税。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采《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的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为资源税的纳税义务人,应缴纳资源税。

二、单项选择

1.B2.C3.B4.A5.C6.A7.A8.D9.B10.B

三、多项选择

1.ABCD2.BCD3.ABD4.ABC5.ABCD

四、简述题

1、试述公共物品私人供给需要的条件。

答:

(1)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一般应是准公共物品。

(2)准公共物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这容易使消费者根据一致性同意原则,订立契约,自主地通过市场方式来提供。

由于消费者数量有限,因此达成契约的交易成本较小,从而有利于公共物品的供给。

(3)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

(4)更为关键的是,私人若想成功地提供公共物品必须要有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

2、简述财政补贴的含义和特征

答:

所谓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

财政补贴具有以下特征:

1)政策性,财政补贴的对象、补贴的数额、补贴的期限等都必须按照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来制定。

2)灵活性,财政补贴不是一经确定就长期保持不变的,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政策需要及时修正和调整财政补贴。

3)时效性。

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策手段,是为国家政策目标服务的,必须依据一定时期国家的政策需要来制定。

当国家的某些政策发生变化时,财政补贴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3、简述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

答:

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有:

(1)税收制度

(2)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3)宏观经济政策(4)

政府的职责范围

一、论述题

1、在直接民主制度下,1、全体一致原则,是指由于所有的人都能从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受益,社会成员可就公共物品供给与其所需要征收的税收达成一致。

即所有成员一致同意征收一定数量的税收,以提供相应数量和质量的公共物品。

全体一致原则,就要求社会成员就每个人纳税份额和公共物品的提供数量达成一致意见,其选择过程表现为在一系列的纳税份额组合中寻找均衡点,直到最后达成协议。

全体一致原则的优点是,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应,也可达到林达尔均衡。

即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公共物品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承担自己应分摊的税收或费用,公共物品供给量可以达到最具效率的水平。

但其缺点是该原则存在两个问题:

(1)假定人们在投票时是诚实的,每个人都能真实地表露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要;

(2)找到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的税负分担比率可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两点解决起来都有一定困难。

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中之所以存在所谓“免费搭车”的问题,就是因为有人不能真实地表露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要,只愿意从政府得到公共物品服务,但不愿意为之纳税。

再是为了达成全体一致,就税收分摊比例进行反复协商,随着社会成员的增加而难度增加,甚至不可能达成一致。

2.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

即现收现付式、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

(1)现收现付式。

具体做法是:

第一,对当年或近期内各项社会保险所支付的费用进行测算。

第二,按照需要分摊到参保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同一比例提取,当年支付,不为以后年份提供储备金。

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调剂职能,简便易行,也可避免物价上涨后基金贬值的危险。

但由于只以实现收支为基础,使得被保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缺乏数量上的长期规划,调剂能力较差。

同时当保险费用逐年增加、提取比例不断上升后,还可能出现企业、国家负担过重的困难。

(2)完全基金式。

这是一种以长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基金筹集模式,要求劳动者在整个就业或投保期内,采取储蓄积累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具体办法是:

首先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失业率、退休比率、指数化工资率、预期平均寿命、利息率等相关指标进行预测,综合测算出参加社会保险的成员在整个投保或退休期享受各种社会保障待遇所需的基金总额;然后采取先提后用的办法,将其按照一定的提取比例分摊到整个投保期间,由投保人按期提取;同时,对已提取但尚未支付的保险基金进行有计划的管理和运营。

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的储备职能,使社会保险有一个较为稳定的经济保证。

在这种模式中,进行长期预测的科学管理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由于时间跨度大,储备基金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金的保值与增值的压力非常大。

(3)部分基金式。

这种方式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相结合,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金,凭此确定收费率。

这种方式是建立社会保障基金较为灵活的模式。

一方面它可以避免收费率的频繁调整,使企业和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负担均衡;另一方面,由于储备数量少,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就小,能够比较好地保证社会保障基金受益者的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

由于部分基金是同时具备了前两种模式的优点,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用这种模式。

2.论述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及各自的优劣。

1、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

即现收现付式、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

(1)现收现付式。

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调剂职能,简便易行,也可避免物价上涨后基金贬值的危险。

但由于只以实现收支为基础,使得被保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缺乏数量上的长期规划,调剂能力较差。

同时当保险费用逐年增加、提取比例不断上升后,还可能出现企业、国家负担过重的困难。

(2)完全基金式。

这是一种以长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基金筹集模式,要求劳动者在整个就业或投保期内,采取储蓄积累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这种模式中,进行长期预测的科学管理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由于时间跨度大,储备基金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金的保值与增值的压力非常大。

(3)部分基金式。

这种方式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相结合,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金,凭此确定收费率。

这种模式兼具前两种的优点,为广大国家所采用。

政府经济学作业2

例文: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政府投资力度,促进农村相关消费的增长

  基础设施服务接入水平的提高和供给质量的改善对消费需求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这一方面是由于基础设施服务本身就是一种消费品,比如电信服务;同时基础设施服务的扩展和改善也有利于对其它消费品的获取,如给排水和电力的供给会影响家庭对家用电器的需求。

国际上一项利用秘鲁的数据进行分析的研究表明,将其它变量加以控制后,家庭基础设施服务的接入水平对人均消费具有正面的影响。

该研究发现,接入两种基础设施服务的家庭比没有接入任何基础设施服务的家庭的消费水平要高10%;而接入四种基础设施服务(电、给水、排水和电话)的家庭的消费水平要高出37%。

研究还发现,电力服务对农村家庭消费的影响最大;而电话服务对城市家庭消费的影响最大。

另外还要看到的是,基础设施的改善通常有利于扩展就业机会和市场交易机会,促进居民收入的增长并带动消费水平的提升。

  中国的基础设施部门由于长期面临着一些体制性的束缚,导致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同时供给质量也相对低下。

这些问题在广大农村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

从城乡差异看,在用水普及率上,2002年城市地区达到了92%,而农村地区只有68%,两者相差了24个百分点;在排水普及率上,城市地区达到了69%,而农村地区只有29%,两者相差了40个百分点;在电话普及率上,2001年大城市以外地区每千人电话主线数为132,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42。

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农村地区在供水和排水接入方面比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低了5%和25%。

在大城市以外地区电话主线密度上,也仅仅与1997~2003年的世界平均水平持平,而比中等收入国家低了27个单位。

  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和居民购买力相对较低,规模效应相对较弱,因此农村基础设施的经济效益通常不明显甚至无经济效益,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和公益性特征,民间资本一般不愿进入,需要政府承担主要的投资责任①。

但长期以来,中央财政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靠农民自己投入,从而造成了城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拉大。

为此,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

  在扩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

(1)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合理分工。

要按照分权化的原则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的作用。

这样做主要是基于效率的考虑:

(A)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成员数量较少的“小集体”较之成员数量较多的“大集体”具有更高的公共产品供给效率。

(B)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异必然会导致各地使用者对基础设施服务的不同偏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能更准确地对当地的需要作出反应和决策,能更有效地提供符合当地偏好和当地具体条件的基础设施服务。

与此同时,对于跨区性或具有全局性的农村基础设施服务,中央政府则负有主要的供给责任,而且鉴于各地财力上的差异,中央政府也需要通过转移支付协助地方政府担负起对地区性基础设施服务的供给责任。

(2)提供与生产的区分。

也就是把投资与运营分开,将某些生产经营环节(如建设与维护)和服务环节通过经营权拍卖、招投标制度以及承包和委托经营等形式,外包给民间部门,以此提高公共供给的效率,减少政府在基础设施日常运营和维护上的支出。

政府经济学作业1

1、什么是政府经济?

如何理解政府经济?

答:

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

(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

(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

(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

例:

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化

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进入分配不公平区间。

又因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还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加以具体解决。

现阶段的基础性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社会整体的分配体系构筑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为此就需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和调整现行收入分配政策,将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到社会可容忍的区间。

各国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根据国际惯例所计算的基尼系数。

它的经济含义是:

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测算,我国在1978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16,属于绝对公平;20世纪80年代末基尼系数达到0.28;1995年达到0.39;1996年是0.42;1997年是0.43;1998年是0.46。

自1999年到2000年底,基尼系数平均为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

2001年至2003年基尼系数稍有回落,到2004年又超过0.4。

这标志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城乡居民之间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在增加,但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

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1981年的2.92扩大到1995年的3.02,目前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例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0%。

这种城乡差距大大高于国际标准。

国际上的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极少超过2。

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

可见,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业已出现一定程度的相对贫困现象。

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很多。

如前所述,历史上城乡收入的差距就很大。

近年来还由于以下原因加剧了此情况的发生:

1.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刚刚脱困,效益不高,下岗和失业的职工还比较多。

2.由于市场化发展不平衡,某些行业仍存在垄断强势,因而一些人收入过高。

3.国家税收杠杆调控不力,对高收入者征收个人调节税力度不够;而国家转移支付能力不足,致使在提高城镇居民住房等各项补贴的同时,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方面出现明显滞后。

4.行政干预不当使劳动力和资本长期分别扭曲地集中于农村和城市。

由于劳动力和资本缺乏统一的市场配置,在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存在的情况下,城乡经济效率差距很大,必然引起收入上的巨大反差。

在全国年均GDP增长7.2%以上的同时,还应看到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增长不平衡。

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效率不高,职工收入增速减缓,又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使近年来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

讨论提纲: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到底应该是效率优先呢,还是应该首先考虑公平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

公平的概念侧重于社会人文价值判断,而效率的概念则更为强调物质成果的有效获得。

追求效率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效率只能产生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式的公平。

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形成合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则、制度和实现机制。

社会主义社会整体分配体系构筑的原则是: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体现以下几点:

1.以生产力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必须要求效率优先。

因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加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

把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就是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

这样才能为有效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的收入水平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2.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需要有多层次的社会过程,要将其放在相应的领域中作为侧重点分别加以解决。

例如,在生产领域,因为它与生产力发展直接相关,就需要侧重效率优先。

而在国民收入和再分配领域,则要侧重考虑解决兼顾公平的问题。

还应看到,从普遍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不能超越必要的历史阶段。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体现了构筑社会整体分配体系,全面合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大思路。

为了有效地促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实现,还需要建立四个层次的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