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六校静海一中杨村一中宝坻一中等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5223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8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六校静海一中杨村一中宝坻一中等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天津市六校静海一中杨村一中宝坻一中等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天津市六校静海一中杨村一中宝坻一中等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天津市六校静海一中杨村一中宝坻一中等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天津市六校静海一中杨村一中宝坻一中等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六校静海一中杨村一中宝坻一中等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

《天津市六校静海一中杨村一中宝坻一中等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六校静海一中杨村一中宝坻一中等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六校静海一中杨村一中宝坻一中等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

天津市六校静海一中杨村一中宝坻一中等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六校联考

高二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下图是1954年在江苏丹徒出土的青铜器簋,内有铭文120余字,记述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赏赐他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

此历史文物可用于研究

①甲骨文②宗法制

③分封制④井田制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中书门下、通判、草市

尚书省、节度使、曲辕犁

郡国制、《氾胜之书》、耧车

中书省、宣政院、《农书》

A.②③④①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3.“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

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

直接原因是因为明代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4.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等阶段。

下列各项中属于“铁犁牛耕”阶段的耕作工具有①石斧②耦犁③耒耜④耕耙耱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5.明代江南民间丝织业最兴盛时,南京、苏州和杭州等市镇和乡村的织机总共为8万张,而官营织机大约为3500张。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商品经济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生产技术的进步 D.官营手工业衰落

6.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①海外贸易发达②长途贩运发达③区域经济发展④抑商政策松弛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①②

7.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与“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与朋友交,言而有信”B.“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C.“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D.“治大国,若烹小鲜”

8.“为人君者,取象于天。

”该语应出自

A.《韩非子》B.《春秋繁露》C.《明夷待访录》D.《日知录》

9.“从唐末到两宋,儒学终于消化了佛道两个思想体系,对儒家经典做出了创造性的新理解”。

下列内容属于这一“新理解”的是

A.致良知    B.理即天道    C.格物致知    D.经世致用

10.罗马法规定:

“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在未经个人许可时,即使国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

”该规定

A.注重法律程序B.限制贵族特权

C.具有人文精神D.强调社会和谐

11.“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绝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

”材料主要体现了

A.自由平等   B.三权分立    C.人民主权  D.天赋人权

12.“《权利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

”这一观点主要认为《权利法案》

A.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B.限制了英国国王的权力

C.创造了英国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   D.体现了国王统而不治的政治理念

13.托克维尔说:

“一个中央政府,不管它如何精明强干,也不能明察秋毫,不能依靠自己去了解一个大国生活的一切细节。

”这表明他主张

A.主权在民       B.实行三权分立

C.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D.地方拥有自治权

14.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人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

到17世纪,普通的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得益于

A.葡萄牙的殖民扩张      B.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C.西班牙的殖民贸易和掠夺   D.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15.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

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欧美诸国和日本。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开辟新航路      B.早期殖民扩张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6.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

影响变化的因素包括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工厂数(家)

46

46

12

2

①自然经济最终解体②第一次世界大战③国货运动的推动④辛亥革命的发生

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7.“在农民战争打击面前王朝的自我振兴,在外国侵略面前中国的自我图强。

”为实现这一梦想,当时的中国人进行了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8.1916年,陈独秀说:

“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

”此时他

A.反对民主共和制B.强调思想启蒙

C.宣扬民主共和D.主张君主立宪

19.有学者痛陈:

“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经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

”下列各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北京东交民巷成为侵华列强划的“使馆界”

③中华文明遗产遭到严重毁坏④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的割让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0.汪康年在《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中道:

“中国之言治者曰:

以君治民而已。

”文中所述现象结束于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

21.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位于下图中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2.从2017年开始,中国大陆教材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8年抗战”修改为“14年抗战”。

下列史料能对此次“修改”提供的证据有

 

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3.下图瓷盘图像绘制于1921年,盘上描绘了工人阶级站在生机勃勃、高效运转的工厂前方景象。

此时的俄国在列宁领导下

A.进行国内战争

B.农业推行余粮收集制

C.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实施“新经济政策”      

24.下表反映出

1929~1933年世界贸易统计(单位:

亿美元)

年份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金额

686

556

397

269

242

A.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贸易战  B.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C.各国工农业水平急剧下降     D.世界贸易额增长开始放缓

25.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业和信息业的人口,从15%上升到72%。

美国经济结构发生这一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B.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C.凯恩斯主义盛行       D.知识经济的出现

26.有学者认为:

“到1957年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的八年是一个大胆创新、成绩斐然的时代。

”其中“大胆创新、成绩斐然”应包括

①南优二号杂交水稻研制成功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7.1954年确立并被誉为“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的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8.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了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声明:

“我深信所有国家都会从缓和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得到好处。

”不久,他的北京之行

A.推动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消除了中美之间的政治分歧

C.促进中日建交  D.实现了中美两国的正式建交

29.阅读下表

时间

立法特点

20世纪80年代

通过了以《宪法》(1982年修订)为核心的一大批用以恢复和维护社会生活基本秩序的法律法规。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通过了以调整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为主的法律法规。

关于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立法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①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需求②适应计划经济的发展

③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要求④法制建设不断健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0.1979年初,一条牙膏广告在《天津日报》登出,这是文革后中国内地第一个出现在报纸上的商业广告。

香港《大公报》评论道:

“广告的出现犹如一声长笛,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巨轮开始起航。

”与这一事件相关的背景有①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②城市体制改革全面展开③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④天津成为第一批经济特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31.下面为某校高二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搜集的四幅图片。

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北约的成立不结盟运动会议世界贸易组织总部古巴导弹危机

A.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B.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C.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D.区域集团化

32.观察右边的漫画,为该图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

A.人类共享经济全球化成果

B.两极格局的最后谢幕

C.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平衡的世界经济?

D.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第Ⅱ卷(非选择题)

(33题17分,34题15分,35题20分,共52分)

33.(17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①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

[1]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

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

[2]④表明当时即已存在释奴现象。

注:

[1]《罗马法词典》[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

(1)材料一中哪些是对历史事实的叙述?

哪些是对历史事实的解释?

(4分,填写序号即可)

 

材料二2014年至2015年,我国进行了“丹东一号”的水下考古调查。

2015年,经过考察出水文物和各领域专家的质询、讨论后,确认“丹东一号”沉船为致远舰。

清代姚锡光在甲午战后根据当时被日军占领城市绅民的口述整理成《东方

兵事纪略》,详细记载了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的沉没过程。

图一

图二

2014年9月17日,一门11毫米10管格林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