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逆反心理的原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515610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心理逆反心理的原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学生心理逆反心理的原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学生心理逆反心理的原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学生心理逆反心理的原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学生心理逆反心理的原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生心理逆反心理的原因.docx

《中学生心理逆反心理的原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心理逆反心理的原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生心理逆反心理的原因.docx

中学生心理逆反心理的原因

中学生心理逆反心理的原因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疏导

刚上初中的孩子,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

变。

生理上在变,心理上也在变。

这个时候,老师常常会发现个别学生难管教;许多家长也会抱怨孩子越来越任性。

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在当前,逆反心理是中学生中存在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很有可能出现青少年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更严重者可能出现犯罪心理。

   我们从教十几年,一直担任思想政治课教师,在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方面做出过许多研究与尝试。

如何应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何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家长、学校、教师都要有所   “为”,有所“不为”。

   家长——走进孩子内心世界

   父母应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信任孩子,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而只有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了解他们丰富的智慧和细腻的内心世界,才能与孩子更融洽地相处。

还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允许并积极邀请他们参与家庭的管理。

比如,让孩子利用周末尝试做家长,由他们安排各个成员的活动,这不仅展示了孩子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做到了换位思考,加强了与父母的情感。

家长应该避免以下4种错误的教育方式:

(1)打骂、体罚。

这种教育方法不但不能使孩子认识到错误,还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从而愈发倔强、暴躁,甚至走向极端。

(2)哄骗、利诱。

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目的性,不利于孩子健康价值观的养成。

(3)讽刺、挖苦。

这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学习的信心,对家长的教育产生反感。

(4)溺爱、迁就。

这会使孩子变得娇生惯养、更加为所欲为。

   教师——用“赞扬”杜绝“破窗”

   中学阶段,学生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与那些优秀的学生相比,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教育。

这时候,肯定、鼓励和表扬显得尤为重要。

泰戈尔说:

“聪明的人懂得如何教育,愚昧的人知道怎样打击。

”多找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谈谈心,帮助他们树立“我能学好”、“我能成功”的信念,让他们真正感觉到老师在关心他、帮助他,永远不会放弃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促使其转变。

   要用积极、鼓励的教育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破窗户理论”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科学家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相同的环境里,其中一辆车的引擎和车窗都打开,另一辆则封闭如常,保持原样不动。

三天后,打开车窗的汽车被破坏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辆则完好无损。

科学家又在剩下的车窗上打了一个小洞,只有一天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内部的东西全部丢失。

这表明,人们往往认为坏的东西让它再坏一些也无妨。

而对于完美的东西则会主动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

   学生的心灵好比是车,是否完好无损,就看教育工作者的态度和维护的技巧了。

表扬、赞美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更能使孩子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青少年——换位思考、克制自己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青少年往往缺乏正确的认知能力。

这时候,要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家长、老师,抱着宽容的态度理解他们,还应该把握自己,经常提醒自己,虚心接受老师和父母的教育,遇事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克制住自己烦躁和倔强的情绪。

同时,青少年还要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发展自我价值。

   不可否认,逆反心理也有一定的正面效应,如自我意识较强、勇敢、坚强、好胜、能求异、能创新。

还可以防止一系列不良品质的形成,如孩子在不顺心受压抑的时候,敢于发泄,不会有畏缩心理,也不会保守、逆来顺受。

在充满竞争的年代,我们应善于发现青少年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和优良品质。

中学生心理逆反心理的原因

   1、生理原因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

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的大脑发育趋于健全,脑的机能日趋发达。

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对事物进行独立的批判,很多复杂的思维形式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其中就包括逆向思维。

但是这个阶段的青少年社会经验不足,思维的运用也欠成熟,对待事物的见解和观点容易偏激片面,同时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虚荣心较强,不允许别人轻易否定自己的思维成果,把它看作是对自己尊严的强烈挑衅,对父母老师的管教产生强烈的逆反。

逆向思维的形成,为逆反心理提供了基础,而思维形式的成熟与思维内容的贫乏为逆反心理提供了可能。

可以说逆反心理是思维能力高速发展与社会经验相对停滞的矛盾带来的,究其原因是成长的烦恼。

  2、心理原因

  进入中学阶段,青少年有了自我意识,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自我,思想上不再依托他人而存在,产生了一种思想独立的心理需要。

即希望自己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思想表明自己思想上的独立,进而表明自己人格的独立,向众人表现出一个独立于别人的自我。

而急于突破前人的青少年在成长起来之后会突然发现世界上的规则全都是由成年人制定的,孩子只能执行,不能反抗,这种反抗传统规则,突破禁忌的冲动被暂时压制在内心深处。

随着学生的成长,这种叛逆的想法越来越强,而又没有找到合适有效的渠道通家长老师沟通或宣泄,这种想法最终会爆发为行动,转化为和父母老师的对抗。

  3、社会原因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正在逐渐转为强调自我,张扬个性。

当前,几乎所有面向青少年的商品大到流行偶像、小说影视小到文具服饰,广告商无一例外的贴上“个性”的标签,标榜自己的商品是最有个性的,只卖给最有个性的人。

叛逆已经由贬义词变为中型词,甚至在青少年眼中成为了褒义词。

如前所述,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特殊阶段,本身就存在逆反的基础和条件,当今社会在这种社会舆论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当代的青少年较之其“前辈”更不容易对自己做内省的思考,也就更不容易改变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所以表现出来当代的中学生逆反心理尤其严重。

  二、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危害

  根据我的观察,并且结合少量的案例分析,当代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不屑一顾

  这是比较常见也是比较含蓄的表达反叛情绪的方式。

表现为对同伴间流传的某些新鲜事物不报太大的好奇心,显得比较矜持自重,一副“没什么大不了,我早就知道了”的架势。

因为这样的表现一方面可以和周围同伴的惊讶好奇形成反差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并且在表达新观点的同伴面前不显得无知,从内心深处抚平心理上的落差。

对于家长和老师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显得比较不耐烦,特别是对有的老师空洞的形式化的教育和母亲重复的唠叨尤其反感,对这种教育往往应付,甚至消极抵抗。

  2、反面思考

  有相当数量的中学生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

他们有些以社会上某些个别事例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有些甚至是带有嘻皮色彩的哗众取宠也就是老师们反映的喜欢在课上跟老师抬杠的“杠头”。

用精神分析的观点解释,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使其潜意识里产生一种颠覆成人世界固有规范的冲动,他们往往对身边的成年人(老师、家长)所犯的错误感到尤其的兴奋,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以及课间操、升旗、考试等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小错误,学生们的第一表现往往不是不满,而是兴奋。

这正是这种潜意识的表现。

正是这种希望成年人犯错的心理预期使得中学生有意无意的总在日常的教育和交谈中寻找成年人的错误,或者找出相反的特例。

  3、全盘否定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事迹来教育激励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据我个人调查中学生对家长提到的周围同事邻居家的同龄人学习上的先进经验和事迹反感相当的强烈,即使是平时比较内向的女生也不例外,而偏偏家长最喜欢主动和孩子谈及的话题之一就是周围同龄人的情况。

而教师比较喜欢谈及的话题则是前几届学生的学习如何如何好。

久而久之,激化了学生和家长老师的矛盾,有一些学生会变得固执偏激,对某些事情,比如某个老师的话简单否定,这样的学生往往心胸不够宽广,固执己见,一旦认定的事实很难自我纠正,教育过程中难度比较大。

  4、叛逆挑衅

  中学生追求叛逆往往不是对所作的事情本身感到向往,更多的是希望事情带来的后果能让成年人吃惊。

以流行文化为例,事实上我们只要仔细回忆我们自己的学生时代就会发现,每一代年轻人都是自己那个时代风行的服装发型偶像,甚至休闲、娱乐方式。

从台球厅到滚轴再到网吧,每一代年轻人都在选择让成年人受不了的方式挥霍自己的青春活力,当台球被社会主流认同并成为一项成人世界的高雅休闲活动的时候,年轻人自然而然的选择了放弃;当老年人把直排轮滑当作锻炼手段清晨在公园滑行的时候,滚轴也就失去了在青年人中独特的号召力;以此类推不难想象,当有一天互联网真正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退休在家的大娘每天早晨从网上为外孙定购早点,当菜农在自发的在网上投票选举“卖菜宝贝”或者“洋白菜西施”的时候,当时的中学生也就自动的离开了网吧,去选择更加激进,更加让当时的成年人受不了的休闲娱乐方式。

  话扯远了,在学校教育中中学生也在扮演着叛逆的角色。

在一些中学生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

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则被肆意讽刺、挖苦。

这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当代中学生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中学生宁愿暂时牺牲自己的道德底线,也要捍卫自己叛逆的形象,以换取独立于成年人之外的独立的人格空间,他们真的是太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和认同了。

  逆反心理标志着中学生自我意识真正的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观念交错冲突矛盾斗争的开始,是中学生开始系统形成自己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如果这一阶段的问题处理不好,会对整个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

从短期的影响看,逆反心理没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轻则对老师和家长的肺腑之言置之不理,荒废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失去了升入更高级别学校深造的机会,重则学生被推到社会的另一面,对非法犯罪行为产生认同,对学生的一生带来不可挽回的影响。

  三、正确对待逆反心理

  1、正确看待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学生进入“心理断乳”期的正常表现,许多家长感觉:

孩子自从升入某所中学,就跟以前大不一样了,变得不听话了。

事实上,学生升入高一级别的学校,学生最近接触了什么人或者最近发生了什么事,都只是逆反心理产生的诱因,产生逆反心理的根本原因是孩子长大了,开始学着用不同角度批判的看待周围的事物了,因为思维运用的不熟练才会在前进的道路上磕磕绊绊。

叛逆意味着成长,成长意味着进步,成长中的问题只能在成长中来解决,只要家长和教师给予处在叛逆期的学生足够多的尊重和认同,再加上必要的耐心,帮助他们走过这一阶段,绝大多数的学生最终会选择回归,重新建立起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2、逆反心理体现了学生渴望被关注的需要

  逆反心理只是学生复杂心理斗争的一个缩影,一方面学生渴望和周围人不一样,希望突出自我,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和周围人一样,以获得足够多的认同,“别的同学都有”是很多学生让父母买东西是最常用的理由。

对整个学生人群而言,他们一方面要显示出与成年人的不一样,喜欢听让成年人血压上升的歌曲,说着成年人听不懂得名词,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早日成年,模仿成年人的生活,所以有的学生会用吸烟、早恋等标志性的符号给自己打上一个“我长大了”的标签。

总而言之逆反心理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学生凡事都要拧着干,处处和大人作对,只要学生有被认同的需要,他们就有机会被转化。

  3、合理疏导逆反心理

当  学生在课堂上发表出人意料的言论时,教师不能简单的认为他是在故意和老师作对或者是在哗众取宠,简单粗暴的训斥教育,也不能一味的采取“冷处理”,把学生晾在一边,而应该看到他背后隐含着的心理符号:

“我太孤独了,我太需要理解了,他们都不理解我,快来关注我吧”。

应该寻找机会多和他们沟通,多听听他们怎么说可以减轻他们的压力,增加他们被认同被肯定的感觉。

很多喜欢在课堂上“抬杠”让老师难堪的学生,他们这种逆向思维的能力完全可以开发利用到学习中,启发他们把这种挑毛病的习惯用在做题上,挑出题人的毛病,通过这种方法理解出题人的意图,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所学的知识结构。

  对于家长,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更加直接,简言之就是“不听话”,这一阶段的孩子是与父母吵架最频繁的时期,在这个敏感时期,对于孩子家长不能简单的程式化的训斥,因为千篇一律的批评激化孩子的逆反心理。

而一味的迁就乃至忍让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不恰当的,因为在这一阶段他们是体会不到父母的苦心的,相反会觉得父母一味的容忍自己,是对自己的敷衍,内心被关注的需要根本没得到满足,他们心中的叛逆情绪会变本加厉,不断的挑战父母的忍耐极限。

父母应该多和孩子在平等的气氛下交流,并且少做评价性的结论,多做陈述式的概括,让孩子在相对温和的环境下宣泄自己的情感。

但是对于某些个别问题,一旦孩子与父母不能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孩子选择激烈的方式发泄,作为父母要让孩子的这种情绪得到宣泄,不能在心中越积越深,同时又要选择好时间和场合,让这种宣泄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是激烈争吵之后,还是要有一个相对冷静的交流,哪怕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也要及时的进行,家长要知道到底是那句话激起了孩子巨大的反感,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冲突的再次发生。

  4、避免激化逆反心理

  大多数的中学生逆反心理发作最强烈的时期短则数月,长则一年,之后会和家长老师形成比较稳定的关系。

但是有个别学生这一阶段的问题没得到充分的解决,这样的学生始终带有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会显示出反社会人格的倾向,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不懂好歹”、“软硬不吃”。

这样的学生转化起来难度很大。

因为这样的学生往往比较敏感,害怕受到伤害,所以既渴望受到关注又排斥他人,一些教师常用的激励手段通常不起作用。

比如赏识和表扬,这样的学生听到两三次比较夸张的表扬就会心生警惕,认识到自己并不像老师表扬的那样好,继而怀疑自己以前受到的表扬有多少是真实的,从而加重内心的自卑感,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激化了叛逆的情绪。

这种情况下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表扬帮助他重拾信心是一件煞费苦心的事情,我称之为消极关注,即表面漫不经心,背后下足文章。

比如:

我希望让这个同学从回答简单的问题开始建立信心,寻找机会表扬,但是直接扔给他一个简单的问题会让他感到难堪,加重内心的自卑感,这就需要营造一个看似偶然的环境。

例如这个同学坐在第四排第四座,我就把最容易的问题放在第四个来提问,第一个问题让第一排第一座的同学来回答,第二个问题看似漫不经心的让第二排第二座的同学来回答,以此类推,这样让他回答第四个最容易的问题就顺理成章了。

再比如,我知道这个同学的学号是15,而讲课当天是5号,提问之前先故意问一下今天是几号?

然后回答问题的顺序按5,15,25来安排。

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的安排可以绕过学生排斥别人的心理防线,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接触集体生活,更多的被他人认同。

  与这样的学生的沟通语言措辞也要非常小心,往往在常人看来很正常的一句话,敏感的学生听到了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几个月的努力可能会因为一句话又重新开始。

比如很多教师在和学生谈心时都会用“我能理解你内心的感受”这类表示共情的言语,但对敏感的学生这句话就不适用,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排斥别人的关心,根本就不会愿意更不会相信别人能这么快理解自己。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和学生以诚相待,让他感受到你渴望关注他的愿望“我实在不能理解你刚才的观点,但是我很愿意努力地尝试,这需要你的配合,你能每周都和我做这样的交谈吗?

  成长是一个快乐的话题,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教育一个处于成长敏感期的学生是一道让人回味无穷的难题,与这些有强烈逆反心理的学生打交道给我个人的感觉是:

他们肯定不成熟,但他们很健全,成年人该有的情绪情感他们都有,而且他们一点也不傻,你对他们的真诚他们能够感受得到,你对他们的敷衍他们即使一时不会察觉,过后也会发现。

所以对这样逆反心理比较强的学生的教育转化必须要以诚相待,持之以恒,有了这样的决心就会发现,转化这样的学生需要的时间其实比预想中的要短。

对于特殊家庭的学生,学校对他们要用特殊的教育方式,对这样的学生,老师和同学对他们一视同仁,给他们以更多的关心、关爱、帮助、关心、理解、沟通尤为重要;二、多鼓励,多挖掘他们的优点,用他们的优点去消除自身的弱点;三、教师是影响他们学习的重要因素,这不仅体现在教师本身的知识技能上,还体现在教师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上。

融洽的师生关系会让他们觉得教师可亲可敬,而“亲其师,信其道”,这种亲近必然有助于提高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

在与其他班主任的交流中,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我越来越多的听到教师和家长对学生不听话、难管教的抱怨,学生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取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

其危害性不言而喻。

要正确地对学生加以教育和指导,必须先了解他们逆反心理的来源。

一、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成长期的必然规律

学生与成人相比,他们对于新事物具有更强烈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接受能力更强。

当我们只习惯于用老一套去教育他们,用我们认为好的东西去吸引他们,是无法对他们保持长久的吸引力的。

中学生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

2、好奇、对立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作出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

那些“青少年不宜”的影视广告就是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从而达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去观看的目的。

3、偏激心理。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面还相当缺乏,看问题过于简单,甚至相当片面,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却为此沾沾自喜。

二、个案分析

我班的吕玉国被查出偷偷吸烟,经过教育,我自以为他不会再犯。

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又接二连三的吸烟,而且每当我询问他,他总是信誓旦旦的说绝不再犯,这真让我火冒三丈。

到底问题出在哪?

我把吸烟的危害说得淋漓尽致,也告诉他盲目模仿成年人不可取。

怎么他就不能改掉呢?

经过深入的调查,我发现原来吸烟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小帮派,在这个圈子里,谁要因为被老师教育而不再吸烟,其他学生就会讥笑他。

出于逞能的心理,吕玉国就阳奉阴违。

明白了关键所在,我就找来了所有和他经常一起吸烟的学生,让他们自己说一说当时吸烟时的想法,当学生们敞开心扉的时候,他们自己就意识到了原来自己的一些想法是多么幼稚。

这件事也让我深深意识到错误原来也是学生学习的宝贵财富。

三、正确对待逆反心理

  1、逆反心理是学生成长阶段的正常表现

  逆反心理是学生进入“心理断乳”期的正常表现,许多家长感觉:

孩子自从升入某所中学,就跟以前大不一样了,变得不听话了。

事实上,学生升入高一级别的学校,学生最近接触了什么人或者最近发生了什么事,都只是逆反心理产生的诱因,产生逆反心理的根本原因是孩子长大了,开始学着用不同角度批判的看待周围的事物了,因为思维运用的不熟练才会在前进的道路上磕磕绊绊。

叛逆意味着成长,成长意味着进步,成长中的问题只能在成长中来解决,只要家长和教师给予处在叛逆期的学生足够多的尊重和认同,再加上必要的耐心,帮助他们走过这一阶段,绝大多数的学生最终会选择回归,重新建立起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2、逆反心理体现了学生渴望被关注的需要

  逆反心理只是学生复杂心理斗争的一个缩影,一方面学生渴望和周围人不一样,希望突出自我,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和周围人一样,以获得足够多的认同,“别的同学都有”是很多学生让父母买东西是最常用的理由。

对整个学生人群而言,他们一方面要显示出与成年人的不一样,喜欢听让成年人血压上升的歌曲,说着成年人听不懂的名词,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早日成年,模仿成年人的生活,所以有的学生会用吸烟、早恋等标志性的符号给自己打上一个“我长大了”的标签。

总而言之逆反心理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学生凡事都要拧着干,处处和大人作对,只要学生有被认同的需要,他们就有机会被转化。

三、逆反心理的疏导和克服

1、避免激化逆反心理

  大多数的中学生逆反心理发作最强烈的时期短则数月,长则一年,之后会和家长老师形成比较稳定的关系。

但是有个别学生这一阶段的问题没得到充分的解决,这样的学生始终带有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会显示出反社会人格的倾向,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不懂好歹”、“软硬不吃”。

这样的学生转化起来难度很大。

因为这样的学生往往比较敏感,害怕受到伤害,所以既渴望受到关注又排斥他人,一些教师常用的激励手段通常不起作用。

比如赏识和表扬,这样的学生听到两三次比较夸张的表扬就会心生警惕,认识到自己并不像老师表扬的那样好,继而怀疑自己以前受到的表扬有多少是真实的,从而加重内心的自卑感,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激化了叛逆的情绪。

这种情况下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表扬帮助他重拾信心是一件煞费苦心的事情,我称之为消极关注,即表面漫不经心,背后下足文章。

比如:

我希望让这个同学从回答简单的问题开始建立信心,寻找机会表扬,但是直接扔给他一个简单的问题会让他感到难堪,加重内心的自卑感,这就需要营造一个看似偶然的环境。

例如这个同学坐在第四排第四座,我就把最容易的问题放在第四个来提问,第一个问题让第一排第一座的同学来回答,第二个问题看似漫不经心的让第二排第二座的同学来回答,以此类推,这样让他回答第四个最容易的问题就顺理成章了。

再比如,我知道这个同学的学号是15,而讲课当天是5号,提问之前先故意问一下今天是几号?

然后回答问题的顺序按5,15,25来安排。

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的安排可以绕过学生排斥别人的心理防线,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接触集体生活,更多的被他人认同。

  与这样的学生的沟通语言措辞也要非常小心,往往在常人看来很正常的一句话,敏感的学生听到了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几个月的努力可能会因为一句话又重新开始。

比如很多教师在和学生谈心时都会用“我能理解你内心的感受”这类表示共情的言语,但对敏感的学生这句话就不适用,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排斥别人的关心,根本就不会愿意更不会相信别人能这么快理解自己。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和学生以诚相待,让他感受到你渴望关注他的愿望“我实在不能理解你刚才的观点,但是我很愿意努力地尝试,这需要你的配合,你能每周都和我做这样的交谈吗?

  成长是一个快乐的话题,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教育一个处于成长敏感期的学生是一道让人回味无穷的难题,与这些有强烈逆反心理的学生打交道给我个人的感觉是:

他们肯定不成熟,但他们很健全,成年人该有的情绪情感他们都有,而且他们一点也不傻,你对他们的真诚他们能够感受得到,你对他们的敷衍他们即使一时不会察觉,过后也会发现。

所以对这样逆反心理比较强的学生的教育转化必须要以诚相待,持之以恒,有了这样的决心就会发现,转化这样的学生需要的时间其实比预想中的要短。

2、把学生当朋友对待。

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若是一味压制,只能助长他们的逆反心理。

青春期学生可塑性极强,自立自主的欲望又特别强烈,老师和家长对待他们要象对待朋友一样,决不可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

那种看成“服从”与“被服从者”的观点非常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和心理疏导。

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要严禁使用命令,那种认为命令孩子服从是天经地义的想法是错误的。

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事不要随意发表评论,而要采取一种积极聆听的姿态,培养孩子独立分析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

作为班主任,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学会辨证地、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避免由于认识片面、视野狭隘造成自身认识错误。

同时,老师与家长要真正融入孩子的生活,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成为孩子真正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克服孩子的逆反心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3、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让受教育者明白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