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大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515225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大全.docx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大全.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大全.docx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大全

一、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小学阶段课程的特点:

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课程特点是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一)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二)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及精神实质

主要内容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精神实质:

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加强课程与社会联系、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结合、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高中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等。

三、简述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活动5、班主任工作

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1、行政方法2、法律方法3、教育方法4、经济方法5、学术方法

五、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1、制度管理法2、民主管理法3、学生自主管理法4、情感沟通法5、目标管理法

六、小学班级管理的原则1、民主性2、整体性3、高效性

七、怎样设计教育研究方案?

1、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

2、选择研究对象3、分析研究变量。

4、形成研究方案。

八、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环节1、研究的构思与设计2、研究的组织与实施3、成果的分析与总结

九、教育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4、教育性原则

十、小学生的卫生保健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保持正确姿势,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

(2)保护牙齿,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习惯。

(3)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4)保持合理的营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5)注意用脑卫生。

十一、常用的小学教学方法有哪些?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

十二、沟通在学校的管理作用传递信息、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十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心理辅导.

十四、布鲁巴奇的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十五、教学原则定义及有哪几个原则?

注意事项

答: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原则:

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知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直观教具可分为两类:

一是实物直观;二是模象直观。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的知识。

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

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他善于用启发式来激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即著名的“产婆术”,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着助产的作用。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激发学生主动性、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要求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记》强调“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否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循序渐进的“序”,包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之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和认识活动本身之序,是四种顺序的有机结合。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最早见于朱熹的概括“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与擅长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的因材施教。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十六、教学方法

答: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等。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一、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

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

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

二、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方法。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讲授要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

三.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2)用以演示的对象要有典型性;(3)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4)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四、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2、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3、严格要求。

五、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3)要做好讨论小结。

十七、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答: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 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历史上还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等。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1)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系统的传授知识。

  (4)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而且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

 

(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3)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决定。

学生的动手机会少,实践性不强,缺乏独立性。

 (4)教学内容、时问和进程的程序化,难以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难以创新。

 (5)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使教学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

 

十八、课堂教学总结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答:

归纳总结式结束、比较异同式结束、练习检测式结束、悬念式结束、活动式结束、拓展延伸式结束、表扬激励式结束。

 

十九、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什么?

   答:

主体参与策略、合作探究策略、知情融合策略、个性发展策略  

二十、简述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

 

(1)讲授式的教学方法。

 

(2)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3)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

 (4)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二一、小学班主任的作用?

 答:

第一、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第二,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

 第三,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

 第四,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二二、小学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

 4)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

 5)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二三、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包括哪些方面?

   答:

(一)了解学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三)建立学生档案 (四)个别教育   (五)班会活动  (六)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七)操行评定  (八)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二四、班级活动的特点。

   答:

自愿性、自主性、差异性、广泛性、灵活性 

二五、简述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二六、组织班级活动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易操作原则4、整体性原则5、创新性原则6、多样性原则 

二七、班级活动的形式。

  

1、论理式班队活动2、交流式班队活动

3、文艺式班队活动4竞赛式班队活动

5、纪念式班队活动6、实践式班队活动 

二八、小学教育研究的内涵,方法,特征,类型。

 

内涵:

教育科学研究是研究者借助教育理念,以有价值的教育现象或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应的科研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

基本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历史法、比较法、个案法 

特征:

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 

类型:

按研究目的分(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综合性研究) ;按研究的功能分(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预测性研究) ;按研究的对象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按使用的方法(历史研究、描述研究、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 

二九、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1、终身学习 2、行动研究 3、教学反思 4、同伴互助5、专业引领6、课题研究7、网络远程研修8、教师成长记录袋9、开展微格教学

三十、常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于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三一、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素养。

 

职业道德: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教书育人  4、关爱学生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

教育素养:

1、教育理论知识2、教育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心育能力和课程能力)3、教育机智4、教育科研能力

三十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型3、身心发展的阶段性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三三、加涅的8层次5分类

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

①信号学习。

②刺激一反应学习。

③连锁学习。

④言语联结学习。

⑤辨别学习。

⑥概念学习。

⑦规则或原理学习。

⑧解决问题学习。

前三类是人和动物共有,后五类是人类所特有。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后来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把它们看做是五种学习类型。

分别是:

①智慧技能。

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做”。

②认知策略。

学会学习的核心部分。

③言语信息。

④动作技能。

⑤态度。

三四、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

1.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

2.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直到青年、成年。

第三阶段:

“好孩子”取向。

第四阶段:

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

柯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年和成人的道德推理就属于这级水平。

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三五、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复述策略(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多种感官参与3、复习形式多样化4、画线、5排除互相干扰6整体识记与分段识记)

精细加工策略:

1、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法诀、谐音联想法、视觉联想、语义联想)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组织策略:

1、列提纲2、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3、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

(二)元认知策略(调节策略、监视策略、计划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策略、学习环境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三六、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

内容:

1、科技活动2、学科活动3、文学艺术活动4、体育活动5、社会活动6、传统的节日活动形式:

(一)群众性活动

(二)小组活动10-20人(三)个人活动

三七、教学设计原则、步骤、要求、内容、依据

原则:

系统性原则、程序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反馈性原则

步骤:

1、教学目标的阐述2、教学重难点分析3、教学准备4、教学课时计划5、教学设计过程6、板书设计7、教学反思

要求:

1、导入环节2、问题设计3、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4、练习设计5、教学后记

内容:

1、教学目标的设计2、教学内容的设计3、教学措施的设计4、教学评价的设计

依据:

1、学科性能2、教学任务和要求3、教学内容的特点4、教学原则的要求5、教师本人的教学特点和风格6、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教案的基本内容 1.课题 2.教学目标 3.课型、课时 4.教学内容 5.教学重点和难点  6.教学方法 7.教具 8.教学过程 9.作业布置 10.板书设计

三八、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践经验及个性特点

三九、新课程改革下的有效情境创设应注意几点?

1、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让情境生成学习材料问题2、巧妙设计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3、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寻找知识经验的联系,创设情境。

4、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情境

四十、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具体应用1、借助实物图像创设教学情境2、借助动作(活动)创设教学情境(操作、表演、演示、活动)3、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朗读、描述、比喻)4、借助新旧知识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创设教学情境5、借助背景创设教学情境6、利用儿歌谜语创设教学情境7、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8运用想像创设教学情境

四一.简述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般方法。

(1)必须从小抓起,从儿童抓起。

因此,家长应注重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2)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3)要建立三结合教育网。

学生除受学校教育影响外,还受家庭、社会的影响,因此,应建立三种教育力量结合点,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创造有利条件。

(4)要有科学的管理与评价。

四二、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2)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3)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4)教师人格修养的发展

四三、小学生美育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

(2)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

(3)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

四四、简述激发小学生动机的基本方法。

(1)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恰当进行奖惩:

(2)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

(3)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增强对成功的期望:

(4)培养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成功的自信心:

(5)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习动机的激发者;(6)注意个别差异。

四五、简述操作技能不同于心智技能的特点

(1)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

(2)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技能的执行是通过外部显现的肌肉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3)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四六、教师职业角色①引导者促进角色;②参与者角色;③开发利用者角色;④评价者角色和研究者角色。

四七、简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四八、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四九、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生理基础;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作用,但其作用不能夸大。

2、环境: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具有其独特的功能,例如加速个体发展、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等得功能。

4、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五十、简述教育调查报告的一般结构

(1)引言在引言部分应简要讲明本次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方法与步骤(3)材料分析,材料包括用来对比或说明现象结构的背景材料、其他调查材料、典型调查材料以及文献资料。

(4)总结。

总结包括结论、预测、建议和对调查的估价。

五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式的理解

(1)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2)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二、简述最近发展区概念及意义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五三、教学反思的内容和类型教学前反思:

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类型:

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

五四、课堂气氛的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消极的课堂气氛和对抗的课堂气氛

五五、福勒和布朗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五六、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1、复习要及时2、复习要合理3、复习活动即要避免无限过度,又要坚持适当超额,超额学习程度达到150%效果最佳。

五七、简述小学教师反思的基本内容1、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2、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3、对教学特色进行反思4、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5、对教学有点反思

五八、简述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条件

1.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2.学习者认知结构种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固定点),便于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也就是具有必要的起点。

3.学习者还必须具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地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的倾向。

4.学习者必学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五九、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2)小学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础(3)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六十、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1、复杂性。

首先,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其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最后,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体现在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和教师的“教育机智”三个方面。

3、示范性。

指教师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长期性。

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影响具有滞后性。

6、系统性。

教师劳动的系统性是由教育的系统性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

六十一、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

其基本错误是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2、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著有《教育史教科书》一书。

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劳动起源论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运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阐述人和人类社会起源的观点,从恩格斯的“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类本身”这一基本命题出发,推断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六十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六十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六十四、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和规定,是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作用有:

1.导向作用 教育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