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智慧.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95116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智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智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智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智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智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智慧.docx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智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智慧.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智慧.docx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智慧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智慧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智慧周山研究员在上海社科院的演讲2019年4月7日05:

05-思想者稿件来源:

解放日报作者:

周山思想者小传周山1949年生,上海市崇明县人。

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周易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逻辑学会副会长。

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代表著作有《中国逻辑史论》、《近现代的先秦名家研究》、《周易解读》、《中国学术思潮史》等。

近年来注重于中国文化重心当代转移的研究,发表有《从黄河文化到长江文化》、《中国文化重心的转移》等多篇论文。

人类社会中的道德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中国传统社会,历来注重对启蒙儿童的道德教育。

在家庭生活中,也主张道德教育宜严不宜宽,认为严厉的家教能给家庭带来莫大好处,乐于家法之宽难免会有羞辱家门之事降临。

今天,我们一起重温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道德教育的表述,或可作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参考与借鉴。

道德修养是一种自我行为修身养德的根本目的是,只求自身完美,不求他人的理解或接受。

名利之心的存在会伤害道德的积累。

在中国人心目中,圣人是道德修养的楷模。

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往往以君子自诩,却从不以圣人自居。

可见圣人的道德境界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圣人也就只是人们心目中的崇拜偶像。

然而,圣人的道德境界,也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的。

荀子对于人的成圣过程作了这样的描述:

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

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荀子认为,圣人不仅是崇拜的偶像,普通人也能经过坚持不懈的实践,从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德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成为一个圣人。

由此可见,道德修养是一种自我行为,只求诸己,不求诸人。

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

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也。

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

(《吕氏春秋必己》)以敬爱他人为例,对他人的尊敬或爱护,只问这种敬与爱是否出自真心,是否做得彻底,而不必计较对方是否理解或接受你的敬与爱。

所以,修身养德的根本目的是,只求自身完美,不求他人的理解或接受。

正因为道德修养是一种自我行为,所以,名利之心的存在无疑会伤害道德的积累。

清代学者唐甄有这样一段分析:

盖名者,虚而无实,美而可慕,能凿心而灭其德,犹钻核而绝其种。

心之种绝,则德绝;德绝,则道绝;道绝,则治绝。

人人为学,而世无真学;人人言治,而天下愈乱。

(《潜书去名》)名利思想,有者多无者少。

唐甄将名之于道德的危害,比作钻核绝种,确实振聋发聩。

倘若人人都是为了名而治学,世间哪里还会有真正的学问?

道德修养,又从何谈起?

唐甄把名利思想与道德修养作为一对矛盾加以分析,匠心独具,值得我们借鉴。

由此联想到《道德经》的作者老子。

他说: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之人从不认为自己有德,所以他拥有真正的德;下德之人总认为自己从不离开德,所以他不能拥有真正的德。

道德修养虽然是一种自我行为,却也不能自我欣赏,更不能自我陶醉。

谦虚是一种美德人际间的谦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对待自己的成绩和错误,二是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

越是德高望重,越要谦和待人。

谦虚是道德修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易》古经中,就专列有一个《谦》卦。

该卦的下卦为象征山的艮,上卦为象征地的坤。

山本来是高出地表之物,现在反而处在地之下,卦象体现了谦虚的精神。

该卦通过谦谦、鸣谦、劳谦、?

谦等四个概念,阐述了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如何保持谦虚这一品性。

谦虚品性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初出茅庐,缺乏经验,即便有书本知识,实际能力也不一定够。

只有用谦虚的态度约束自己,才能赢得他人支持,获得锻炼机会。

有名望便得意忘形,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病。

鸣谦,有了名望仍保持谦虚品性,也就显得难能可贵。

因为前期的厚积,涉世之后事业顺利,并且有了一点儿名声,此时仍能保持谦虚待人、甘居人后不争先等美德,就一定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帮助,既有同行、同事的关爱,更有上司的培养和提携,发展前景一定很美好。

居功自傲,也是人的一种通病。

劳谦,意即有功劳而不自满,值得骄傲而不骄傲,一如既往,依然保持谦逊的态度。

这种君子风范,勉强一时,或许不难;能够保持始终,则只有真正的君子才能够做到。

?

谦,意思就是准确把握谦虚的分寸。

这是一个身居高位者所需考虑的问题。

对上的谦逊方式、谦虚内容,与对下的谦逊方式、谦虚态度,不可能一视同仁。

其间的差异,有大有小,细微处的分寸把握,是一门复杂的技巧,也是一种智慧。

当今社会,尤其是当地球日益变小、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和复杂的情况下,处理邦国关系尤其是大国与小国关系时的态度与方式,尤需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谦下理念。

春秋末期的老子曾经作过这样一个分析:

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大国对小国谦下,可取得小国的信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可取得大国的信任。

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主动权在大国,所以老子的结论是:

大者宜为下,大国尤须注意谦下。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样如此。

汉代人戴圣说: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过行弗率,以求处厚;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

是故君子虽自卑而民敬尊之。

人际间的谦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正确对待自己的成绩和错误:

不夸大自己的业绩,知错即改。

二是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

要真心诚意地彰显别人的善行,由衷地赞美别人的功绩。

这样做,虽然把成绩和方便让给了别人,却能赢得更多敬重。

南北朝时期的刘勰,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

圣人知盛满之难持,每居德而谦冲:

虽聪明睿智,而志愈下;富贵广大,而心愈降;勋盖天下,而情愈抑;不以德厚而矜物,不以身尊而骄民。

这一番话,简直就是《谦》卦的翻版。

刘勰还有一段话,则与老子的大国以下小国的话相似:

谦则荣而愈高,损则显而弥贵。

高必以下为基,贵则以贱为本。

在贵而忘贵,故能以贵下民;处高而遗高,故能以高就卑。

这一番谦虚之论,虽然富有哲理,但也有功利主义之嫌。

操守是一种自我约束人的地位境遇有变化,人的道德操守不能变。

无论遇到好事还是坏事,都要头脑清醒。

即便是在生死关头,也不能做出背离道义的事情。

操守涉及人的志行品德,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孔子说: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只有笃信,才能好学,笃信是好学的必要条件;只有守死,才能善其道,守死是善道的必要条件。

笃信而不好学,是因为笃信未必正;守死而不足以善其道,死亦枉然。

笃信好学是基础,守死善道是结果。

怎样践行守死善道?

孔子举了三个例子:

其一,不可去危邦谋事,当发现所居之邦政纲紊乱时,应该尽早离去。

其二,天下有道,可以入仕途;天下无道,就应当隐居起来。

其三,在社会秩序良好的情况下,因谋生乏术而处于贫困卑贱的状态,应该感到羞耻;在社会秩序紊乱的情况下,不顾自己的操守而与无道的社会同流合污,即便获得了富贵,也应感到羞耻。

善养浩然之气的孟子,关于操守的坚持,气势更足。

他有一句千古名言,2019多年来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人的操守如何,往往面临三种考验:

一是如何面对富贵。

古人有一句话:

饱暖思淫欲,一个人钱多了,社会地位高了,便容易贪图享受,甚至腐化堕落。

因此,富与贵是检验人的操守是否坚定的一面镜子。

二是如何面对贫贱。

俗话说:

人穷志短。

一个人为了急于摆脱贫困,往往以放弃自己的信仰和处世原则为代价。

因此,能否安贫乐道、面对贫困坚持自己的道德操守,也是人生中的一种考验。

三是如何面对权威。

在权力威势面前,要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不为权势所屈服,不让权势扭曲自己的人格。

荀子虽然在性善性恶上与孟子持相反意见,但是在道德操守方面的看法,与孟子的观点一致:

贵而不为夸,信而不处谦,任重而不敢专。

财利至则善而不及也,必将尽辞让之义然后受;福事至则和而理,祸事至则静而理。

富则施广,贫则用节。

可贵可贱也,可富可贫也,可杀而不可使奸也。

一个人有了地位时,不可以骄狂;受到上级信任和重用时,更要注意谦和待人;当握有权力时,不要专横跋扈;无论遇到好事还是坏事,都要头脑清醒;即便是在生死关头,也不能做出背离道义的事情。

总之,人的地位境遇有变化,人的道德操守不能变。

《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很重视操守教育。

他说: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

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

在有些情况下,人应该爱惜自己的生命,在有些情况下,人应该不惜自己的生命。

这些行为,是坚持道德操守的具体展示。

隐退中的道德情怀隐退现象古已有之,而且关于隐退的道德思考也早已形成。

其中,既含有操守问题,也含有谦让等问题。

隐退的原因大致有三种,一是儒家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隐退者一般是处于弱势的一方。

二是功成身退,如春秋时期辅助勾践复兴越国的范蠡,如秦末辅助刘邦谋取天下的张良。

三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新的领袖人物横空出世时,居于高位者主动让贤退隐,如尧让位于舜,舜让位于禹。

《周易》中有《?

》卦,专门讲隐退,可见不仅隐退现象古已有之,而且关于隐退的道德思考也早已形成。

其中,既含有操守问题,也含有谦让等问题,比较系统地表达了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应持有的道德品性。

按第一、第二爻辞所表达的?

,属于第一种原因造成的隐退,即政见不一致,又处于弱势状态,便选择了隐退。

按中国传统的说法,叫做小人势盛、君子势弱,为了避免遭受伤害,自动退出政界。

当然,按有种所谓大隐隐于朝的说法,最大的隐退是身在庙堂而不发表己见,耐心等待复兴的时机。

?

尾,厉,勿用有攸往。

应该隐退时不可犹豫不决;当已经错过了隐退的最佳时机时,面对危情,宜以静观变,不可作积极的对抗,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无论小隐于野,还是大隐于朝,勿用不是放弃自己的主张,而是在心里坚守自己的正确理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第三、第四爻辞表达的?

,属于第二种原因之下的隐退,即功成名就之后的急流勇退。

当一个人建立了功劳、有了很高的地位之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