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知识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5104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三知识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地理必修三知识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三知识总结.docx

《地理必修三知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三知识总结.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必修三知识总结.docx

地理必修三知识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

①层次性:

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有客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②整体性: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间有内在联系。

③差异性:

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

④可变性:

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异同

地理环境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不同点

地理位置

位于30°N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大致位于43°N~48°N,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温带季风气候区,虽雨热同期但降水较少,生长期也较短

土地条件

长期耕作改造形成水稻土,较为分散的水田,人均耕地面积大

肥沃的黑土,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大,集中连片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相同点

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区域

地理环境

耕作业

其他部门

土地类型

农作物

熟制

长江三角洲

良好的水热条件,河湖水面广

水田为主的耕地

水稻、油菜、棉花

一年两熟至三熟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

水热条件有限制,西部平原分布广

旱地为主的耕地

玉米、春小麦、大豆

一年一熟

西部发展畜牧业

3.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

区域

优越的地理环境

生产活动

长江三角洲

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

商业贸易发达

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轻工业发达

从国内外运进矿产资源

发展重工业

松嫩平原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发展重化工业

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一般特点:

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1)该地区地理环境

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

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2)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①开发早期

技术水平:

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限制: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②发展时期

技术水平: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克服限制条件:

船的使用使水网成为通道;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克服了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

农业生产发展较快

③农业社会

水稻具有单产高的优势

地理条件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

人口南迁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成为我国的粮食、桑蚕、棉花生产基地

④工商业发展时期

人均耕地面积小,农业生产的规模较小。

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也较低。

“粮食”地位让位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棉花生产比不上南疆和华北平原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及应用

1.概念:

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也已成为趋势,如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

二、遥感(RS)

1.概念:

就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置,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遥感的主要环节

(1)传感器是遥感的关键装置,是遥感的中心环节。

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

(2)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目标物(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传感器(收集传输)→遥感地面系统(信息处理,信息分析)→成果(专业软件统计数字)

3.遥感的特点和应用

(1)特点:

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且节省人力,财力。

(2)应用: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

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简称GPS。

2.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

(1)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

(2)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3)用户设备部分——GPS信息接收机

3.全球定位系统的用途和工作特点

(1)用途:

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2)工作特点:

全能型、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4.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

2.程序:

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3.应用:

可提供反应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信息,可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可应用于城市管理。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地理信息技术

①遥感获取地理信息数据;②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地理信息空间定位③地理信息系统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2.数字地球

(1)概念:

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3)作用:

将不同空间、时间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整合为主体、动态的显示,为生产、研究活动提供实验条件和试验基地。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一、荒漠化的概念和表现

1.概念:

荒漠化就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办湿润地区的工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工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二、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自然特征

(1)位置: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亚欧大陆腹地

(2)地形:

东部:

辽阔坦荡的高原

西部:

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气温:

温带大陆性气候(深居大陆内部,山岭重重阻隔)

(4)植被:

由东向西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1)气候干旱(荒漠化发生的潜在因素)

(2)气候异常是影响荒漠化进程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根本原因

(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直接原因)

(1)过度樵采

(2)过度放牧(3)过度开垦(4)水资源利用不当(5)工况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

(1)主要内容

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原则

①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②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荒漠化防治的重点:

因地制宜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进行综合整治。

2.荒漠化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①农耕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②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数量

③干旱内陆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①生物措施:

封沙育草;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被;营造防沙林带;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形成多层防护林体系

②工程措施→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②现有林地:

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

③灌草地带:

发展林业与牧业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

(5)控制人口增长

3.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

(1)建立了一批融科学实验、治理和开发利用于一体的防治荒漠化实验推广站,创造出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许多成功的治理措施。

(2)我国政府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一、森林的生态效益和分布

1.森林的环境效益

①大气:

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②水:

涵养水源,保护水土

③生物:

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④环保: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2.森林减少导致的问题

①全球性气候失调

②生态环境恶化

③自然灾害频发

④生物多样性锐减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雨林分布

(1)纬度分布:

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15°——25°。

(2)集中分布区: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3)最大分布区:

亚马孙河流域

2.全球环境效应

(1)影响着全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

(2)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能够吸纳滞蓄大量降水形成云雨;涵养大量淡水。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态优势:

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具有很高的生产力。

2.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①原因:

雨林群落生产力高;生物循环旺盛

②表现:

土壤贫瘠;雨林生长所需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植物体内。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被毁的原因

(1)根本原因:

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及跨国投资手段

(2)直接原因是人类开发:

过度的焚耕开垦;商业性伐木;开辟大型农牧场;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2.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亚马孙雨林的影响

历史时期

影响雨林的因素

产生的不利影响

20世纪50年代以前

①亚马孙地区周围的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②丛林的阻隔和湿热的环境一直未被开发

③印第安人生产方式落后,人口很少,对自然索取不多

对雨林系统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20世纪50——60年代

随和人口增长①实施大规模公路建造计划

②实施人口均衡的发展政策

③首都迁往内陆高原

加快对西部广大疆土的开发,使热带雨林地区受到空前的破坏

1970年

正式公布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加快雨林的破坏

3.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导致雨林的破坏

①大规模的农场和牧牛场随之出现伐木公司的运输更为方便

②沿线修建城镇居民点

③河川沿岸建立了造纸厂、炼铝厂等

(2)移民亚马孙平原

①客观条件:

亚马孙地区地广人稀,环境人口容量较大。

②促进移民的因素:

一是自然因素:

人口稠密的东北部是全国最干旱的地方;

二是经济因素:

东北部贫困人口多,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

三是政策问题:

受“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的政策驱动。

(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工业投资开发——雨林毁坏

巴西政府→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身负巨额外债,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和财政包袱。

发达国家→坚持保护本国的森林资源;雨林优质硬木的消费需求→提供巨额投资开发亚马孙等地区的雨林

发达国家→广阔的消费市场→毁林开荒,开辟大型肉牛牧场

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雨林开发与保护——当前背景下,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1)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对雨林必须采取严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