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教师韩传达老师讲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期末复习问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506968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持教师韩传达老师讲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期末复习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主持教师韩传达老师讲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期末复习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主持教师韩传达老师讲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期末复习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主持教师韩传达老师讲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期末复习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主持教师韩传达老师讲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期末复习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主持教师韩传达老师讲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期末复习问题.docx

《主持教师韩传达老师讲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期末复习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持教师韩传达老师讲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期末复习问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持教师韩传达老师讲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期末复习问题.docx

主持教师韩传达老师讲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期末复习问题

主持教师韩传达老师讲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期末复习问题

一、关于期末考试:

1、期末考核形式:

闭卷考试。

2、考试时间:

120分钟。

3、考试命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一命题。

4、考卷卷面分数:

100分。

5、试卷分数分配:

按《考核说明》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为:

一般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要求,比例大约是:

“了解”的约占30%,“掌握”的约占30%,“重点掌握”的约占40%。

  一般了解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作品、文章的知识点有全面的一般的了解(例如作品的作品的作者、书名(文章题目)、主要内容等);

  掌握是要求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够对问题有较深入的认识,能够对教材中的知识和理论进行条理化的归纳总结(例如能总结、归纳作品的内容、文论名词的理论内涵等);

  重点掌握是要求学生对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能够以所学理论和知识为指导、解释和鉴赏中国文学(特别是古代文学)史上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

6、试题类型:

(1)填空题,

(2)名词解释题,(3)选择题(单项选择或多项选择),(4)翻译并回答题,(5)问答题等。

二、关于答题方法:

1、如何解答填空题?

  解答填空题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只是要记忆,但是要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就更容易些。

填空题答案有惟一性,往往只有一个答案(个别有特殊情况,但也只是一个答案的几种不同说法而已)。

记忆如果很清楚,答题时应该毫不犹豫答出正确答案,如果记忆不清楚,可以暂时放弃,想起是再答,想不起,就放弃,不必在一题一空上多化时间。

2.如何解答选择题?

  选择题与填空题相同,也只是要记忆,也是要在理解基础上记忆。

选择题有单项的、多项的,我们现在只讲单项的,单项选择题答案也是惟一性,往往只有一个答案(个别有特殊情况,但也只是一个答案的几种不同说法而已)。

选择题如果记忆清楚,就可以肯定正确答案;如果记得不太清楚,还可以用排除法,即排除错误答案,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

3.关于翻译并回答问题题:

  这类题和以前的翻译题不完全相同,就是不仅要翻译,而且要指出这段文论原文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上的意义。

回答这类题,首先,应该读懂原文,翻译之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出原文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上的内涵。

认真读原文是惟一的办法。

一般来说,翻译题在重点和掌握层次的文章里面,我们已经在平时作业上做过练习,并在“电大在线”教学网上公布了一些重要原文的译文,大家也可以参看。

4.如何回答名词解释题?

  回答名词解释题,主要靠记忆和理解。

可以归纳为三个步骤:

提出,内容(内涵),影响。

即这个名词是谁、在什么地方(哪部著作或文章)中提出来的;其内涵是什么;有什么重要影响(影响如果不是特别大,可以不说)。

5.如何解答问答题?

  有的问答题也可以说是分析论述题。

回答问答题主要靠记忆和理解。

回答问答题要抓住重点,简要答出问题所要求的主要内容:

要答出论点,提出论据,进行简单的论证,写出一篇短小的论文。

三、 本学期复习的内容和重点是以下十个内容:

  1、先秦:

《论语》选录;

  2、两汉:

司马迁文论选录(《史记·屈原列传》节选、《报任安书》节选);

  3、魏晋南北朝:

刘勰《文心雕龙》选录(《原道》、《神思》、《体性》、《风骨》);

  4、魏晋南北朝:

钟嵘《诗品》选录(《诗品序》);

  5、隋唐五代: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6、隋唐五代:

司空图诗论选录(《与李生论诗书》、《与极浦书》、《与王驾评诗书》);

  7、宋金元:

严羽诗论选录(《沧浪诗话·诗辨》);

  8、明代:

李贽文学论著选录(《童心说》);

  9、清代:

金圣叹小说论著选录(《读第五才子书法》选录);

  10、近代:

王国维《人间词话》选录。

1.1、《论语》选录应该掌握的内容:

  

(1)《论语》论文与道的关系——“诗教”说;

  

(2)《论语》论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3)《论语》确立了文学批评的标准,提出“思无邪”说;

  (4)《论语》论文学的社会作用,提出了“兴、观、群、怨”说;

  (5)《论语》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提出了“辞达”说;

  (6)《论语》提出其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的“尽善尽美”说;

  (7)《论语》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1.2、《论语》中的几个概念:

A、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从字面上解释,就是《诗经》内容的正大而无淫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也就是孔安国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集解》引)。

从音乐上讲,即提倡音乐的中正平和,从文学上讲,即要求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不能过于激烈,要委婉曲折,含蓄蕴藉,不要直露。

“思无邪”说的提出,确立了文学批评的标准。

B.“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可以说是《论语》中最重要的文学理论的观点。

教材中有较明确详细的论述。

这里不再讲述。

但同学们一定要牢牢掌握!

“兴观群怨”说,特别是“诗可以怨”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之大难以估量。

C.“尽善尽美”说:

  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主要应该指《论语·八佾》中的一句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中提出的“尽善尽美”。

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但何为“尽善尽美”呢?

《论语·为政》篇说过“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思无邪”就是文艺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都要正大而不淫邪,这样就是“尽善尽美”。

  总之,《论语》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就是孔子所说的“尽善尽美”。

怎样才能做到“尽善尽美”呢?

也是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即要求文学艺术作品的“中和”之美。

1.3、孔子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孔子对后世在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是为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诗可以怨”的思想,对文学干预现实、干预社会提供了理论根据。

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批评可以说无不受到孔子理论的积极影响。

1.4、先秦文论其他内容的要求:

  先秦文论的《孟子》选录和《庄子》选录不是重点内容,是要求掌握的内容。

《孟子》的文学理论观点,特别要掌握“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说;《庄子》选录应该掌握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虚静”、“物化”说,“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说。

但时间关系我们在这里不能讲解,请大家自己看书,不讲解不是不要求掌握,大家一定要注意!

下面遇到同样的情况也作同样的处理,不再注明!

2.司马迁文论选录应该掌握那些内容?

  “司马迁文论选录”是两汉文论的重点,主要应该掌握:

  

(1)司马迁的“怨”和“直谏”精神;

  

(2)总结历史上许多伟人逆境著书的事迹,提出“发愤著书”说;

  (3)《史记》的“实录”精神;

  (4)司马迁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观点的影响。

2.1、司马迁的“怨”和“直谏”精神:

  司马迁评论《离骚》时突出《离骚》“怨”的特点和屈原的“直谏”精神。

司马迁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这种对黑暗现实的怨愤情绪和“直谏”精神,乃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上进步的传统。

他自己的伟大著作《史记》也正是贯彻了这种“怨”和“直谏”精神。

2.2、“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总结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往往在逆境中作出伟大的事业、创作出伟大的著作,因而提出“发愤著书”说。

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抵是作家在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和政治主张,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即是“发愤著书”的产物。

他自己的伟大的著作《史记》就是“发愤著书”说的最好实践。

2.3、《史记》的“实录”精神:

  与“发愤著书”的进步文学思想相联系,司马迁还提倡并在《史记》写作中实践“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即不虚假地对统治者歌功颂德,不隐讳他们的凶狠残暴的恶行,一切都照历史的实际情况真实地予以记录。

司马迁《史记》在记录刘邦(汉高祖)、刘彻(汉武帝)以及许多酷吏时,正是实践了他的“实录”精神,既写了他们的丑恶罪行也写了他们的历史功绩。

2.4、司马迁对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1)“发愤著书”说是在总结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2)他的“实录”精神不仅影响我国古代史学著作的创作。

而且深刻地影响了许多作家的文学创作,杜甫、白居易等人的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也应该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实录”。

2.5、两汉文论其他内容的要求?

  《毛诗大序》是要求掌握的内容,主要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讽谏说,六义说和情志统一说。

关王充《论衡》,主要要了解其“疾虚妄”和“为世用”的观点。

3.魏晋南北朝文论的重点内容是:

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

3.1、刘勰《文心雕龙》选录应该掌握的内容:

  

(1)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

  

(2)《文心雕龙》对艺术思维中想象问题的论述;

  (3)论述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

  (4)风骨论的内涵;

  (5)《文心雕龙》的影响。

A、《文心雕龙》对文学本质的看法:

  对文学本质的看法,主要集中在《原道》篇中。

简单地说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

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文是道的一种外化。

“人文”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文章。

天地万物之道和广义的文,表现在人身上即为心和文(人文)。

心之文即是“人文”,即是指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是狭义的文。

《原道》篇正是从广义的文和道关系来说明狭义的人文之本质。

B、《文心雕龙》论艺术思维中想象问题:

  《文心雕龙·神思》篇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

作者阐述了志气(情志、气质)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前者“统其关键”,后者“管其枢机”。

这实际上是想象活动的始与终,或曰动因和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刘勰认识到了艺术创作活动中思维与语言的非对应关系,即是认为思维中想象容易奇特,写成语言却往往大打折扣。

刘勰认为这是文学创作中的矛盾。

这实际上认为言表达意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这里提出的言意问题,使我们联想到《庄子》的“言不尽意”说,是《文心雕龙》全书创作论的纲。

C、《文心雕龙》论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

  《文心雕龙·体性》篇论述了文学作品的体载和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

“体”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体裁形式,如诗、赋、赞、颂等不同体裁;二是指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

“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

文学作品的体与性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至于个性的形成,刘勰提出有四个方面的因素;才、气、学、习。

刘勰实际上把后天的学和习放在先天的才和气之上。

这种认识比曹丕强调先天禀性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

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正是因为作家个性各有不同。

反之,常说的“文如其人”,正是风格与人格的统一。

D、《文心雕龙》风骨论的内涵: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

“风骨”的内涵,说法纷纭,现代著名学者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风骨》篇中说:

“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教材认为:

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E、《文心雕龙》的影响: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古代文论中最体大思精的一部,是我国古代前无古人,后未见来者的宏伟著作,对后世有具大影响:

《文心雕龙》的创作构思论、文学风格论、批评论、鉴赏论观点之沾溉后人更是不胜枚举,特别是风骨论更是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代创作家和文论家无不标榜“风骨”以反对柔靡繁缛的文风。

3.3、学习钟嵘《诗品》选录,应该掌握那些内容?

  “钟嵘《诗品》选录”是魏晋南北朝文论重点学习内容,主要应该掌握:

  

(1)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感情;

  

(2)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了“直寻”说;

  (3)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

  (4)钟嵘的“滋味”论;

  (5)源流论和品第论;

  (6)《诗品》的影响。

A.钟嵘的诗歌情感论:

  钟嵘在《诗品序》中表示了他比较喜欢抒发情感的诗歌作品,文中阐述了他对诗歌本质的认识,他说: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他明确地指出了诗歌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而其原因,是由于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发触动,即“物之感人”。

这个既包括了自然事物,更包括了社会生活内容的“物”,必须感人。

他在《诗品》中特别强调诗歌要抒发“怨”情,其所强调的“怨”,继承并发扬了孔子、司马迁、《毛诗大序》的以来的情感论,更接近了诗歌抒情的本质。

钟嵘的感情论既摆脱了儒家经学框框的束缚,又没有泛情主义的弊病,是难能可贵的。

B.提倡“自然英旨”的“直寻”说:

  钟嵘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同,提倡自然英旨,强调感情真挚,反对掉书袋(用典故)和过分讲究声律,直以抒情为主。

他说:

“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提出“直寻”说。

“直寻”说就是要求诗歌创作直接抒发情感,叙事写景,自然质朴,不假借用典用事,不过分讲求声韵格律。

“直寻”说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

C.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

  钟嵘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又要“润之以丹彩”。

“风力”与“丹彩”皆备,才是最好的作品。

钟嵘强调的“风力”,从他的论述可以看出,实则是“建安风力”,它具有慷慨悲壮的怨愤之情、直寻自然、重神而不重形以及风骨明朗简洁的特征。

D.钟嵘《诗品》“滋味”说和“诗有三义”说:

  钟嵘《诗品》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

只有“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

要做到作品有深厚的“滋味”,钟嵘提出“诗有三义”说,认为关键在于用好“赋、比、兴”的写作方法,“三义”中,他又将“兴”放在第一位,这就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

钟嵘的“滋味”就是后来诗论家们提出的“意境”,对以后来的“意境”论有所影响;而他的“三义”,就是达到“滋味”的手段,也丰富了“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E.《诗品》的源流论和品第论:

  《诗品》把所品述的诗人和作品分为上、中、下三等,又把诗歌作品分为《诗经》和楚辞两大系统,认为《诗经》和楚辞是诗之源,而后世诗人作品均分属这两个系统,为其流。

在评论某个诗人时,常指出其源流,说:

“某人出自某人”。

这就使读者对诗人及其作品的等第和渊源关系能一目了然。

其等第和源流的品评大抵也通达正确,但难免也有失当之处,而受人诟病。

如把曹操评为“下”,把陶潜评为“中”,就有失公允;而说陶渊明“其源出于应璩”后人也有认为是语无所据的。

F.《诗品》的影响:

  《诗品》的影响主要有:

(1)《诗品》强调诗要抒发“怨”情,是中国古代“诗可以怨”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2)钟嵘提倡诗要“直寻”,即直接抒情叙事,使后人反对形式主义诗风有了理论根据。

(3)其风骨论,特别是他强调建安风力,更为后人反对无病呻吟的柔弱诗风所标举,成为陈子昂诗歌革新运动的理论武器。

(4)其“滋味”论也影响到后代诗歌理论的“意境”论(如司空图、王土禛的韵味说,严羽的兴趣说等)。

3.4、魏晋南北朝文论其他内容的要求

其他要求掌握的内容是曹丕的《典论·论文》和陆机《文赋》。

要求掌握《典论·论文》文体论的“四科八体”说、“文以气为主”说和陆机《文赋》关于文学创作的构思论、“诗缘情而绮靡”说的内涵及其意义。

4.隋唐五代时期文论的重点内容

  隋唐五代时期文论的重点内容是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和司空图诗论选录;  

4.1、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应该掌握的内容

  

(1)对齐梁文学的批评;

  

(2)“兴寄”说;

  (3)“风骨”说。

A.对齐梁文学的批评:

  陈子昂对齐梁文风提出了两点批评:

一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二是“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前者是说齐梁文学只讲究华丽的辞藻,而缺少深微的情志寄托,缺少诗人真实情感的抒发。

后者是说晋宋之后的诗歌缺少汉魏诗歌有充实内容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劲要刚健的文辞表达。

这两点批评,概括了六朝,特别是齐梁诗文学的弊端,击中了要害。

B.陈子昂的“兴寄”说:

  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

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

C.陈子昂的“风骨”说:

  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

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对齐梁诗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应该就是指建安风力。

即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健康的情志和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

 4.2司空图诗论选录应该掌握的内容

  

(1)论“思”与“境”的关系,提出“思与境皆”说;

  

(2)把“味”作为诗歌的第一要义,提出“韵味”说;

  (3)追求含蓄蕴藉的诗歌意境,提出“四外”说;

  (4)司空图诗论之影响。

A.司空图论“思”与“境”的关系——“思与境偕”说:

  在《与王驾评诗书》中,司空图提出:

“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思”,可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

“境”与“思”相偕(即二者同在),相互融会,这就产生了作品的意境世界。

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刘勰、皎然,但比他们表述得更清楚,并用“思与境偕”概言之,应是司空图独特的体会。

B.司空图的“韵味”说:

  对于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司空图从鉴赏角度,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就是“韵味”说。

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强调诗歌要有“咸酸”之外的“醇美”之味,这就是他的“韵味”。

“韵味”说本于钟嵘“滋味”说,但有发展变化。

什么是“韵味”的具体所指呢?

那就是诗歌应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笼而言之,就是指诗歌要有丰富的醇美韵味,而这种韵味必须含蓄在诗歌的语言意象之外。

这并不是任何一篇作品都有的,只有有意境的作品才具有这种韵味。

他认为这种诗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C.司空图论“四外”说:

  司空图在论述诗歌“意境”时,追求含蓄蕴藉的境界,提出“四外”说。

“四外”说,包含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和《与极浦书》中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这也就是司空图“韵味”说的具体内容。

笼统地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分而言之,则是指作品的无尽的情致,启人深思的理趣和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

这种情致、理趣、境象,在作品中都是潜伏着的假存在,要依靠鉴赏者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去体会、召唤、再现出来。

D.司空图的影响:

  “韵味”说、“四外”说是司空图对诗歌意境理论深入而又精辟的阐述,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如宋代严羽的“兴趣”说、清代王士禛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都受到司空图诗歌理论一定的影响。

4.3、隋唐五代时期文论其他内容的要求

其他要求掌握的内容是皎然诗论选录和白居易诗论选录,了解韩愈诗文论选录。

  “皎然诗论选录”应该注意掌握:

关于诗歌创作中的“意”与“境”的关系,“取境”有易、难的两种情况,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

  学习韩愈的文艺思想应该了解他的“气盛言宜”论和“不平则鸣”论的内涵、继承关系和影响。

  学习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应注意掌握他的“为时”、“为事”论、诗讽谕现实的观点及其诗论的缺点。

5.宋金元时期文论的重点内容是:

5.1、 宋金元时期文论的重点内容是严羽诗论选录,要求掌握的内容较多,选其重中之重是:

  

(1)以禅喻诗的“妙悟”说;

  

(2)“兴趣”说;

  (3)“诗有别材、别趣”说;

  (4)严羽诗论的影响。

  其他,如他对宋诗学古的批评,强调学诗要以“识”为主和提出衡量诗歌的五个方面的特征等也要有所了解和掌握。

A.以禅喻诗的“妙悟”说:

  严羽的诗论观点最重要的是“以禅喻诗”,提出“妙悟”说。

他把汉魏至晚唐诗与佛教的大小乘做了一番比较,然后说: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提出了“妙悟”说。

“妙悟”说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

“妙悟”本是佛教禅宗词汇,指主体对世界本体“空”的一种把握。

《涅盘无名论》说:

“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

”就诗而言,“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真觉,一种感悟。

显然,这是诗歌创作最为独特的艺术规律,所以,严羽说: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即认为“妙悟”是诗歌创作的当行本色。

由于“悟有浅深”,各个诗人悟的深浅不同,因而造成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和诸家体制的高下不同。

B.严羽的“兴趣”说:

  “妙悟”是就创作主体而言,“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是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

严羽特别推重“盛唐气象”,认为盛唐诗歌即具有这种审美特征,他说: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所说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括出了诗歌艺术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C.严羽的“诗有别材、别趣”说:

  宋诗所缺少的正是唐诗的“兴趣”,即缺少唐诗那种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往往“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严羽以“妙悟”和“兴趣”为其理论基础,提出了“诗有别材、别趣”之说,批评反对宋诗的议论说理、夸示才学的倾向。

所谓“别材”,就是诗人有体现在“妙悟”上的特别才能,那是与学问、知识无关的才能。

他认为,韩愈学问高出孟浩然,但韩诗远逊于孟诗,这就是“诗有别材,非关书也”的注释;所谓“别趣”,是就诗的审美特征讲的,这里的“趣”便是“兴趣”,便是“尚意兴而理在其中”的理趣,而不是宋诗里充斥着的说教的道理、性理。

D.严羽诗论的影响:

  严羽诗论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他以禅喻诗,开了后世诗论以禅喻诗的先声,影响深远;其次,他的“兴趣”说继承钟嵘“滋味”说、司空图“韵味”说,影响了清代王士禛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另外,他的“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的论述,是对古代诗歌审美特征的总结,有益于后人对诗歌审美特征的探讨,但也造成了后代诗论里复古思想的蔓廷。

5.2、宋金元时期文论的其他内容:

  “欧阳修诗文论选录”主要要掌握他的文道关系论和“诗穷而后工”说;

  “苏轼诗文论选录”要求掌握他的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空静”观和“传神”的理论观点;

  “李清照《论词》”要求掌握的她的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主要应该掌握他的写诗必须要有真情实感的观点、崇尚诗歌的自然请新之美和崇尚雄浑刚健的风骨之美;

  张炎的《词源》主要要了解他的“雅正”说、“清空”说和“意趣”说。

6.明代时期文论的重点内容是

  明代文论的重点内容是李贽文学论著选录;

6.1、学习李贽文学论著选录主要掌握的内容

  

(1)“童心”说;

  

(2)李贽对《水浒传》的评论;

  (3)李贽文学思想的影响。

A.李贽的“童心”说:

  “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说: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什么是“童心”呢?

他说:

“夫童心者,真心也。

”因此,所谓童心,即童子之心,即不含一丝一毫虚假的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指儒家的正统思想教条)熏染的心。

他认为童心是一切作品创作的源泉,是评价一切作品价值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

从这种观点出发,他认为《西厢记》、《水浒传》等戏曲、小说是“天下之至文”,给予很高的评价。

B.李贽对《水浒传》的评论:

  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里对《水浒传》里作了专门的评论。

当时正统文人排斥通俗文学,李贽首先把《水浒传》放在与正统诗文相同的地位,说它是“发愤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