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节 美苏争锋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5060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一节 美苏争锋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第一节 美苏争锋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第一节 美苏争锋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第一节 美苏争锋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第一节 美苏争锋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一节 美苏争锋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 第一节 美苏争锋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一节 美苏争锋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一节 美苏争锋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第一节美苏争锋导学案人民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节美苏争锋导学案人民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发展的基础知识。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目重点】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本目难点】

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两大国家利益的争夺。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辩证地认识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2、注重启发式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和谐、平等交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定和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教材要点】

1、世界格局的含义

所谓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

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经过不断消长和重新分化组合,终于从量变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均势、稳定的结果。

首先,任何一种国际关系格局都是相对的,时时处于变化之中,因此,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也不可能长期不变;其次,在国际关系中,“极”的构成包含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乃至文化等多方向的因素,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国家集团的某一方面力量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2、雅尔塔体制

在二战后期,同盟国举行了一系列会议,如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1943年10月)、开罗会议(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丘吉尔与斯大林关于巴尔干问题的会谈(1944年10月)、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等。

其中雅尔塔会议尤为重要,对上述会议的成果进行了完善、修改和调整,并使之法律化。

后面的会议是对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原则的补充和具体化。

雅尔塔体制就是以上这些协定的总和。

雅尔塔体制的核心内容是:

(1)确定了战后处置战败国的原则;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3)建立联合国;(4)对战败国的边界重新划分,对其殖民地重新分配;(5)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等。

雅尔塔体制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产物,它的确立就意味着近三百年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新的世界格局所取代。

这一局面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

3、“冷战”政策的形成过程

(1)“冷战”的公开信号: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领导人第一次公开发出“冷战”信号,为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做了舆论准备。

“冷战”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是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的表现。

(2)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发出了“冷战”宣言——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特别咨文,这篇咨文的内容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内容:

声称希腊和土耳其正面临“极权主义”的威胁,要求国会在1948年6月底以前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

影响:

美苏“冷战”全面展开。

特点:

以意识形态的分歧作为幌子,来掩盖全球扩张的目的。

(3)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目的:

用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实质:

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

(4)苏联的反击措施:

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一个社会主义世界市场,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

(5)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形成:

1949年,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建立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

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4、“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总体形势:

“冷战”局面形成后,美苏争霸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

具体表现有:

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

结果:

(1)美苏双方由于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并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3)不结盟运动发展壮大,第三世界崛起。

本目重点: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学习过程(问题设计)】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1)背景与条件

背景:

美苏两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加剧。

条件:

经济、军事、科技水平等居领先位置。

目的:

实现称霸全球的野心(政治上,美国企图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广到全球各国,控制利用联合国,作为推行全球扩张的工具;经济上为避免可能出现的危机,力图进一步打开世界市场)

根源:

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本性所决定的。

(2)“冷战”政策的含义: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期间,以美苏为主的两大阵营在全球范围内的对峙。

“冷战”的核心是遏制苏联,是美国由战前的局部扩张转变为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的开始。

(3)“冷战”的标志: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史料链接

材料一我相信美国的政策旨在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我相信我们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方式,造成其本身的命运。

——杜鲁门在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材料二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

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

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

我相信这种援助,在危机深重的时候,决不能根据零碎解决的办法。

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应该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读史感悟

①在材料二中,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目标是什么?

与材料一中杜鲁门表白的目的有何不同?

②对比上述两个材料的差别,你对“马歇尔计划”有何评价?

(4)“冷战”的主要内容

论从史出

 

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此表

政治:

杜鲁门主义

经济:

马歇尔计划

军事:

北约建立

柏林危机

原因

目的

内容

特点

实质

影响

2、苏联的反击措施:

建立“华沙条约组织”,确立了社会主义阵营。

3、两极格局形成的简要过程:

(1)基本原因:

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矛盾冲突加剧。

(2)形成过程

①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反共反苏演讲,主张遏制苏联。

发出信号。

②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美国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

③1947年6月,提出并实施“马歇尔计划”。

④1949年12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立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⑤1949年,德国分裂。

⑥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并派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⑦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针对北约的华沙条约组织。

这样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对峙的局面形成,也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4、两极格局的特点:

(1)美国、苏联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两个阵线都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大局。

(2)世界两极格局,实际上是以美苏为中心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

美国、苏联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3)“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最显著特点是在压制共产主义和稳定资本主义过程中不诉诸战争。

由此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5、“冷战”的影响:

(1)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

(2)经济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被人为地划分为几个封闭的经济体系),造成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3)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人类陷入新的战争威胁中。

(二)“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1、对德国的争夺:

德国分裂,先后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对朝鲜半岛的争夺:

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成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

3、古巴导弹危机,其结果表明战略优势在美国。

4、对越南的侵略,美国惨败,其殖民统治受阻。

5、“冷”、“热”交织的影响。

史料链接:

材料一乔治•凯南1947年发表文章称:

“……美国对政策的最主要方面就是长期、耐心、坚定和警惕地对俄国扩张倾向的遏制……遏制的目标可以分三层:

一是阻止苏联进一步扩张势力,将其影响限制在二战结束时范围内,维持战后的状况;二是促使共产主义世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瓦解社会主义阵营,从而大大削弱苏联的力量;三是苏联内政、外交朝西方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材料二杜勒斯攻击凯南的政策是消极的,注定要失败的,不道德的。

他说:

“美国的目标不能仅仅是把苏联共产主义限制在目前的范围内……美国政策的目标之一是最终恢复至今受莫斯科控制的亚洲和欧洲国家真正的独立,我们不参与旨在承认苏联对它目前控制下国家独裁组织的行为。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选》

读史感悟:

①材料一中美国对苏联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②材料二中杜勒斯和凯南的分歧是什么?

③杜勒斯和凯南的政策是否有根本分歧?

为什么?

小结:

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冷战”局面下的两极对抗与妥协,为各种力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和世界形势走向缓和。

【当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国成立“北约”主要是为了()

A、遏制苏联和东欧,称霸世界B、执行联合国的维和使命

C、武装“解放”东欧D、维持在德国占领区的社会治安

2、揭开“冷战”序幕的是()

A、雅尔塔体系的确立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的确立D、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3、20世纪50年代中期,欧洲政治格局的最大变化是()

A、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B、柏林墙的修筑

C、德国的分裂D、经互会的成立

4、南北朝鲜分裂的原因是()

A、日本法西斯对朝鲜分而治之的结果

B、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的规定

C、南北朝鲜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

D、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分别进驻朝鲜南部和北部

5、“马歇尔计划”实质上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其实质是()

A、帮助欧洲各国恢复社会经济B、实现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C、抵制共产主义D、排挤英法势力,控制整个欧洲

6、“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主要条件是()

A、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B、手中拥有核武器

C、防止战争带来更大损失D、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7、“二战”后,出现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抗的根源是()

A、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冲突B、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被战争打破

C、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D、美苏政治军事力量形成抗衡

8、北约组织与华约组织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由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B、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

C、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大国集团D、政治经济一体化集团

9、二战后,东西方长达近半个世纪对峙的实质是()

A、两种传统文化的竞争B、两种政治势力的争夺

C、两种军事力量的较量D、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10、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束表明()

A、美苏对抗基本清除B、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