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01143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docx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docx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是什么

a.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专用教室和校内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

b.什么是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冈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

本事所要探讨的是广义的课程资源,即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

目前已经出现多种对课程资源进行划分的方式。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直截了当地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有形资源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资源的范围更广,可以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什性资源两大类。

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力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日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资源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利网络化资源。

校内资源,主要包括本校教师、学生、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动植物标本、矿物标本、教学挂图、模型、录像片、投影片、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VCD、电脑软件、教科书、参考书、练习册,以及其他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等;校外资源,主要指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家长、校外学科专家、上级教研部门、大学设施、研究机构、有关政府部门、其他学校的设施、学术团体、野外、工厂、农村、商场、企业、公司、科技活动中心、少年宫、社区组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网络化资源主要指多媒体化、网络化、交互化的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校内外资源。

上述三种类型的划分有其理论的依据,但大多是学校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

只要是便于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采用何种方式划分都有其合理性。

总体上说,三种课程资源的划分都比以前更能够反映课程改革的实际,课程资源的范畴更大,也更科学。

但目前一些研究者和学校有将课程资源无限扩大的倾向,这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

课程资源如果被过于宽泛地界定,那么反而可能造成学校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困难。

学校建立起自身对课程资源比较合理和科学的观念,有助于课程资源得到合理的拓展和整合,从而对课程实施产生实效。

2.为什么

a.现阶段教育改革要求.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新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b.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只有充分重视开发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有效地发挥教师的潜能,有利于教师的不断成长,我们的课改才有实质性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实更主要的还是还为了学生。

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首先是学生的发展。

这里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学生的发展将受益于大量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等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是课程活动的重要基础,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资源。

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服务。

也就是说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会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而且学生的经验、疑问、情感、态度等也是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第二,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有助于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

传统的物理教学过分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在教学中割裂了各个学科的关联性和综合性,限制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结合。

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的信息容量增大,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

第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课程资源开发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体现之一。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即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

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

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掌握更多资源。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习或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这需要教师首先要深入理解科学探究和探究式教学,才能指导学生,另一方面,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常常是通过引领学生走学习。

c.小学社会课资源开发的意义

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到:

随着课程改革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新课程正一步一步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教室,德育新课程也是如此。

翻开《品德与社会》新教材,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

全新的教育内容,全新的呈现方式,浓郁的人文气息,与原教材《思想品德》相比,其变化可谓是脱胎换骨,令人耳目一新。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高度整合的综合课程在新的课程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和学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

它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对学生进行品德、思想、政治、社会常识教育,使学生初步接触家庭与社会、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等问题,为他们成为有文化、有责任感、有觉悟的公民,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打下基础,对于增长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教育学生思想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品德教育过于理想化、程式化、成人化,在内容上陷入教条化,在方式上强调说教式,脱离儿童的生活。

这种教育不仅违背了儿童道德观念养成的基本规律,而且使儿童在此方面产生了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

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在立足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相结合的同时,应力求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突出实践环节,克服形式主义和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学生熟知的知识和经验都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竞争和对话,为学生构建开放、宽松、平等的多元文化教学环境,让教学“活”起来,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公正对待各种知识乃至自身经验的理性态度。

积极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小学社会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

小学社会课具有综合性,社会性,时代性,实践性,常识性,开放性,趣味性等诸多特点。

这些特点要求教学活动要立足于“社会这个基本点”,使教学活动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要求面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的打课堂,广泛吸收社会信息,拓展教学内容,要求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在相对固定的社会主题下,师生共同开发利用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社会课主题的学习。

积极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小学社会课程的根本宗旨多决定的。

实现学生个体的社会化,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是小学社会课程的根本宗旨。

学生社会只是的之类积累和内化,社会能力的加强和积极的社会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是学生主体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通过积极探究,亲身体验来实现的。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开发课程资源,例如到博物馆,图书馆,音像厅等收集资料,开展社会调查,收集社会资料。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社会热点,从而形成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培养。

如果仅仅依靠一本教科书,把学生的活动局限于教堂,把学生知识停留在书本上,不实现教学的开放,不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内校外的课程资源,社会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没可能实现。

积极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提高小学社会课实效的需要。

很多观念认为小学《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载体就是教材,教学目标也基本停留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上,导致我们的教师“课内教得过细;课外统得过死;对学生的学习潜能估计得过低”的教学行为,严重地制约了《思想品德》这门学科应有价值的发挥。

现在,新的课程《品德与社会》已开始使用,课程资源的定位和开发势在必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

那么,这些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呢?

学生怎样才能学得生动活泼呢?

本文想就这些问题作些探索。

3.怎么做

观点一:

策略一:

立足课堂学习,开发教材资源

与纸质印刷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教材一直是我国课堂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主阵地,也是师生开发利用教材资源的过程。

因此,只有充分开发教材资源,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做教材的对话者

以往的德育教材基本是单向传递知识和信息的工具,是写满道德条文的“美德袋”,是编者的独白文本。

新教材主人工与学习者年龄相仿的儿童,是一个个的“伙伴”《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要抓住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感悟动情的诱导物,让学生走进“伙伴”的情感世界,从而获得启示,有悟有感。

心中有疑,向“伙伴”咨询;心中有感,向“伙伴”诉说。

教室中的儿童与教材中”的伙伴“交往、对话、共鸣:

“伙伴们”不断地讲述自己的生活经验,引起教室中的儿童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回顾;“伙伴”不断提出问题,激发教室中的儿童去反思、议论、交流;“伙伴”不断地发出倡议,引导活动,激发教室中的儿童去观察、访问、探索、实践……教室中的儿童与教材中的儿童在相互交往、相互激发、相互作用中使认识不断地融合,建构出新的意义世界。

教师也可模拟作者、编者、文中主人公,与学生相互对话。

如此,学生的灵魂就投入课文的怀抱,品尝它的滋味,呼吸它的气息,把握其内在价值,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

例子: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温暖的家》,其中有一个主题是“爸爸、妈妈抚育我”,文中有一段小文的作文摘选。

摘选中记录了小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事情虽小,却反映出父母对孩子心灵成长无微不至的关心,这样的事例应该说绝大多数的孩子有过体验,此时,如能让文中的小文一样,让学生倾诉一下自己的感受,必能起到激发情感的强烈作用。

2、启发思维,引导学生做教材的创编者

从教材资源开发来看,课堂上除了知识资源、情感资源的开发,更要重视以教材为凭借的创新经验资源的开发,也就是开发多样化的教材资源载体形式。

可以让学生尝试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延伸教材内容,使学生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唤醒课堂学习中学生的生命意义。

新教材有一个创新处,安排了留白。

留白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拓展,有利于对话、有利于开放、有利于实践、有利于探索、有利于使用地方教材和实施校本课程。

所以,充分使用留白,发挥好教材的资源。

例子:

《天天助残日》一文中主要介绍了三种为了方便残疾人而建的设施,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残疾人的困难还有很多,以此为例,让学生想象不同的残疾人可能在生活中会碰到了困难,然后,共同探讨怎样才能更多的为残疾人服务。

在这样的想象中,在这样的探讨中,学生会忘却自己的身份,投入到残疾人的世界,从而达到品德学习的目的。

策略二:

拓展教育时空,开发校本资源

从《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活动空间来看,课堂成为重要的条件性课程资源。

课程的实施还应该拓宽课堂和学校的空间和途径,要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优化组织课程资源。

在校园中,学生的视角之处皆为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之处。

学校的人文环境本身就是品德课程资源,学生应当在大校园中感受品德教育。

1、硬环境布置

品德教育,人文教育要靠环境熏陶。

环境布置应显人文化、人情味。

墙壁上传统的伟人像如能换上身边各方面榜样的同学的照片,学生是否会觉得更亲切,而不再是那么地遥不可及呢?

例子:

再如,在班级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布置,如《温暖的家》,就可以布置一块“家庭照”园地;《生活中的你、我、他》可以收集一些新兴行业的工作人员的工作照。

学生在校园的物理环境布置中耳濡目染,有较大的机动时间和自主空间,开发、利用更新环境资源,及时吸纳各种信息。

2、软资源利用

每个学校,都有各种专用教室资源,如图书室、体育场馆、标本室、校史室等。

让学生到学校的各个地方去走走、访访、活动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接触类文化、现实生活以及本校的办学历史、取得荣誉等,从而切实提高校本资源价值。

例子:

如《集体荣誉靠大家》,组织参观学校的荣誉室、校史室,了解学校取得过哪些荣誉,曾经走过的路,知道是谁为学校取得了这些荣誉、成绩。

软资源不仅包括学校的人文资源,还包括教师资源。

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资源。

教师的业务素质及各种人文素养都是丰富的课程资源。

策略三:

组织综合活动,开发社区资源。

社区资源是缄默的课程资源。

陶行知在20世纪20年代曾指出:

“中国向来所办的教育,完全走错了路:

教他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盖房不种林。

他教人羡慕繁华,看不起务农。

”时至今日,这种状况并未多大改观。

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越来越关注我们周围的生活。

生活是五彩的,社区是多样的,所以,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也应是缤纷的。

《学会生存》一书中也指出:

“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区,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

1、角色体验,感悟生活。

组织综合活动,首先重在体验。

我们可以组织“当一天小农民”、“当一天小交警”、“今天我当家”、“小小导游”等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体验甘苦,丰富内心世界。

从而充分开发社区资源,让学生充当社会中的一员,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角色体验,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生活交往,在生活交往中锻炼生活技能。

首先,在社会生活交往中,动口交往要文明,要让学生敢与别人交往、善于与别人交往,培养学生对生活世界变化的感悟力,以及由表入里的洞察力;其次,在生活交往中,动手做事要灵巧。

教师要经常设置生活交往场景,让学生动口动手,能静下心来做事,且会合作共事。

在不断动手做事中,培养学生一双灵巧的生活之手,进而提高生活的效率,享受生活成果带来的快乐。

还有,在生活交往中,动脑思考要灵活。

生活中处处需要留心思考,处处需要积累总结。

学生在生活交往实践中,要让思维参与整个活动过程,训练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创造性的活动方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去适应生活,能健康、安全、有责任地生活在集体中。

2、观察调查,发现生活。

品德学习需要心灵的震撼和理性的思考。

学校应有机开发社区资源,恰当地引导学生关心、去观察、去调查身边的事物,有效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让学生进行“我家的开销情况”、“邻里关系”、“小区安全状况”、“菜市场物价”等社会热点调查,再进行研讨交流,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向社会发起倡议。

这样,学生能洗涤自己的精神生活,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凸现品德与社会教育与培养人的紧密联系。

策略四:

设计崭新课型,开发网络资源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网络正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

随着Interne功能的日新月异,网络成为了不可缺失的课程资源。

网络正架设起学生学习的历史与未来的桥梁,《品德与社会》课程同样要充分利用这现代化资源。

而网络资源的开发,可以凭借设计新课型来实施操作。

1、网上探秘,变有限为无限

学生学会使用网络浏览器、网上资源搜索、文件传输和下载的技能后,教师可以根据学习需要给定一个主题或设定一个话题及范围,让学生进行网上阅览,搜索、探寻未知领域,使学生有限的知识经验得到不断拓展,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寻找无限乐趣、无限资源,遨游在网络资源的海洋之中。

网上探秘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动态,感受社会的瞬息万变,让学生在象牙塔内仍能了知天下事。

2、网页交流,变有形为无形

开设“网页交流”课就是让学生利用网页制作及网上聊天、幻灯制作、收发邮件等技能,每人制作自己的个人网页,并进行相互欣赏交流,进行网上评论,变有形的个人空间成为无形的群体交互式立体空间,从而达到资源交换、资源共享的境界,使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彰显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之中。

观点二

一.以“本”为本,巧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源。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由一系列反映儿童学习和生活画面的图片组成,为儿童喜闻乐见,体现了编者的智慧和心血,教材的作用不可削弱,教学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用有条理的语言说出图画内容,理解图画蕴含的情感倾向和德育内容。

读图,讲图的方式多种多样,可根据教学内容随机进行。

如第二单元《快乐的学校生活》中的《学会相处》一课有两幅连环画,反映了校园生活中儿童常见的矛盾纠纷,就可采用表演小品的方式,在学生兴趣盎然时,引发思考和讨论;《爱护我们的家居环境》中有一幅题为“下水道堵了”的漫画,可引导学生讲故事,想象画面以外发生的事;《丰富多采的学习生活》一课后画了一棵“智慧树”,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将自己的“智慧果”高悬在树上……

教材中还有一些评介性图表,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介非常有帮助。

如《健康生活每一天》附了“我的表现”图表,可引导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介,根据评介结果画上不同颜色的苹果,然后组织小组成员交流互评。

在各单元前或中间,教材还通过大幅图画展示了各种活动场面或学习成果的范例,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并开展教学。

二、联系教材,融合其它学科的知识资源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学科本身不要求学生掌握太多的知识和技能,但它可以与语文、音乐、美术、班队活动等课程紧密结合。

融合其它学科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如阅读、搜集资料、绘画、制作等,拓展课程空间,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让教育浸润在欢声笑语中。

如《走近残疾人》一课,指导学生搜集身残志坚,有着突出贡献的残疾人的资料,阅读海伦·凯靳的作品;《我们一起手拉手》中,朗读和抄写诗歌“同一片蓝天”;《让我们学会合作》中,组织学生进行手工制作,体会合作的乐趣……

有学习《我心中的老师》一课时,可以安排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1、开故事会,说一说老师(讲一讲你和老师相处时令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2、唱一唱老师(学唱歌曲“每当走过老师的窗前”);

3、画一画老师(画一画你最喜欢的一位老师,并在旁边写上你最想说的话);

4、作业:

搜集歌咏老师的诗歌办一期黑板报。

三、结合教材,调动儿童生活中的经验资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宗旨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仅仅用好教材是不够的。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所以,儿童熟悉的社会生活,已有的心灵体验,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矛盾和困扰是品德与社会课最有实效性的课程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教材每一课的编写都非常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

例如“学会相处”一课,教师只要稍一点拨,学生就有许多话要说。

同学相处时遇到的矛盾困扰,处理个人友谊和集体原则时遇到的问题,被同学误解产生委屈,这些都可以拿来做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在课堂上让学生一吐心声后,评选“超级调解王”,教学生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选出大家最喜爱的学生,让他们介绍如何与同学相处;用文字为好朋友“画像”,体验友谊带来的快乐……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在孩子心灵上留下深深的印迹。

四、走出课堂,开拓学生力所能及的实践资源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

这些实践活动包括观察、体验、调查、访问、游戏等。

例如,学习《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一课前要求学生利用闲暇时间观察理发、修鞋等劳动者的劳动过程,课后组织学生体验父母的职业活动;学习“我们生活在一起”一课后,分小组举行“我为小区做件事”的实践活动;学习《在学校里工作的人们》一课时,引导学生有计划、有准备地调查访问学校有关工作人员,了解他们的具体工作;学习《让我们学会合作》一课时,让学生从“五人六腿”游戏中体会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学习《走近残疾人》一课时,教师设计“单手穿衣”、“蒙眼走路”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残疾人的生活的困难……。

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并不难,难在能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认识、参与社会,收到实效。

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前有周详的计划,活动时有具体组织安排,活动后能有力地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