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文献综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99064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信息化文献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农业信息化文献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农业信息化文献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农业信息化文献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农业信息化文献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信息化文献综述.docx

《农业信息化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信息化文献综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信息化文献综述.docx

农业信息化文献综述

SichuanAgriculturalUniversity

中国农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学院:

农学院

班级:

农村区域发展12-1

姓名:

蒋雨兰

学号:

20126057

摘要:

农业机械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三化”),代表了当今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现代化的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农村建设物质条件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国外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具体做法及对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完善政策和对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必要性现状对策

引言: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农村经济建设需要以科技为支撑,科技的进步和应用则需要畅通的信息渠道,农民的增产、增收也需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

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业信息化是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

1.农业信息化的研究内容

关于农业信息化的涵义的认识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目前,

多数学者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以提高农业的

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

张晓军(2007)认为农业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将成为面向21世纪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对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亟待破解的课题;加强以分子育种为重点的基础研究和生物技术开发,建设以农业物联网和精准装备为重点的农业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体系,推进以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兴产业技术研发,组织重大农业科技攻关;启动农村流通设施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提升工程,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张振国(2009)指出农业信息化就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即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

续、稳定与高效发展的过程。

包括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新产品、农业教育、农业管理、农业金融及税收等方面的信息化。

2.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农

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中的应用、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等。

刘春华(2007)认为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建设现代农业,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应用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民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

罗保华(2010)指出农业市场化要求我们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认识农业发展过程,运

用市场机制连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并处理好生产、分配和消费间的关系,这一切都要依靠充分的市场信息。

农户信息化可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自身素质,更有利于农民获得广泛的尤其是跨地区的就业信息,能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户信息化有利于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

丁杰(2007)等认为农业信息是改变农民行为的必要手段。

信息是农民行为改变的认识和方法基础。

在农业信息的捕捉,传递、利用和反馈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农民的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技能不断提高,从而改变目前农村社会生活的状况、方式与观念。

农村信息服务业,将为农村社会的信息流通、科技和教育的普及与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等方面开创一个崭新局面。

农业信息是决策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

(二)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张宁(2010)总结了以下几个条件:

(1)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传感器技术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如速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力传感器等应用技术日臻成熟,而所有这些成果为农业机械走向智能化、信息化提供了前提条件。

(2)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经过短短10多年的发展,已经实现超大规模集成芯片的研制,从而使其处理数据的能力越来越强、速度越来越快,不仅加快了工业等领域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进程,而且对农业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3)遥测遥感技术的发展。

我国多年来已先后研制出几代遥测系

统,用以装备我国各主要测量基地及其他工业部门,遥感技术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由于该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其发展速度特别迅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我国于2001年由国家科技部批准组建的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ECITA),是专门从事农业及农村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的国家级科研机构。

陈威(2013)总结新的技术的产生,女口:

精细作业技术与智能装备、农业智能机器人、农业物联网技术与装备等。

3.国外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做法和经验

(一)国外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具体做法

王丞、安森东(2009)在国外农业信息化比较研究及启示中归纳出一些典型国家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措施。

在研究美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历程上,王俊鸣(2010)、王恒(2009)总结了美国农业信息化的特点与启示。

1.美国

作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第一大国,美国的农业信息化程度更是非常发达。

由于美国的信息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而美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也非常充分,因而,美国的农业信息化在这两者的推动下也得到同步发展。

(1)美国的市场需求形势决定了农业信息化必须高度发达

(2)采用政府投入与市场运营相结合的投资模

(3)构建政府为主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4)保障农业信息的质量和安全

(5)发展精确农业

2德国

刘继芬(2008)在德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指出德国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具体做法:

(1)注重开发完善的农业信息系统

(2)注重建设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

(3)科学技术的应用程度高

3法国

陈国秀(2008)在法国农业信息化及其动力因素分析中指出法国

的措施:

(1)提高农民的信息技术素质

(2)多元化的农业信息服务

(3)多渠道的信息资源发布

4•澳大利亚

喻洁、潘薇、王鹜飞(2008)在农业学科信息门户的发展特点及其模式研究中指出澳大利亚借助农业信息化的科技力量,有力地带动了农业的发展。

因为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荒漠化严重,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对农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但澳大利亚政府独辟蹊径,开辟了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又一新路子。

(1)普及计算机、互联网

(2)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5.日本

李秀莲(2007)在中日两国信息化比较研究认为日本的做法:

(1)强大的资金保障体系

(2)广泛的计算机普及

(3)灵活的信息来源

(4)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

(5)成熟的农产品电子商务

6.韩国

张媛(2009)在日韩现代农业发展中认为韩国的措施:

(1)多功能的农业信息系统

(2)多样化的农民培训计划

7•印度

印度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优势在于其软件业已高速发展,是世界第

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国,仅次于美国。

但相比起优势,他的劣势更是显而易见:

人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率非常低,印度甚至还处在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过渡期。

还没有进入现代农业阶段的一个国家,谈何发展农业信息化?

在世界各国都在持怀疑态度的时候,印度慢慢走出了自己的发展之道。

(1)与“知识信息计划”双管齐下

(2)与美国合作开发“邮车网络”计划

(二)国外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共性经验

尽管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和印度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水平不一、程度不同,但他们都从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路子。

因而,他们的农业信息化都能够长足发展。

综合分析、比较他们的成功经验,都具有以下特点:

1•因地制宜,适合本国国情

纵观上述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从本国国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如印度实行的“邮车网络”计划、与其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付能力息息相关。

而印度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和国民相对较高的英语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

2.政府重视,给予主导和扶持

上述国家在各自的农业信息化进程中,首先考虑的均是在政策上给予强大的保障,在投资上给予有力的支持,在投资主体上给予明确。

第二,政府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发挥着引导作用。

政府的主导作用始终贯穿于组织协调、管理监督、资金投入等各个环节。

这是农业信息化成功实施的关键。

如美国实行的投资模式上,始终强调政府的主体作用,除了提供稳定充裕的资金支持外,还在政策倾斜、减免税费等方面创造利于投资的条件。

还有,美国政府把财政补贴用在发展农业信息化上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建立和健全国家农业信息化法制建设,依法保证涉农信息的真实、有效、安全和信息网络的高效、畅通、稳定,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并积极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

3•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精确农业

德国国内的土地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为耕作带来不少问题。

于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德国政府创新性地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国内每块土地进行分析并建立数据库,以此引导农民针对不同地质种植不同作物。

这种新型的信息技术使投入和产出达到最大的优化一一既可减少两至三成的生产成本,又可提高单位产量,意义更大的是促进了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重视农业信息的高标准

为建立一支有专业知识、懂专业技能的农业信息人才队伍,上述国家对农业信息员均有严格的门槛和要求,同时,为确保信息来源的准确和质量,这些国家均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对提供虚假信息的机构或个人进行相应处罚。

另外,随着消费者对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的信息需求逐渐增加,农业追踪系统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

法国已经研发出完备的跟踪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系统,其中一部分已处于商业化过程中,并设有专业网站,用于随时更新、追踪农产品的动向和销售。

法国农业信息的时效性非常突出。

德国、美国等国家也对农业

信息的时效性非常重视,得益于政府的这些举措,农民才能根据市场的需及时做出正确决策。

5•保证农业信息服务的主体多元化和形式多样化

农业从生产、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中,参与的不只农民,还有中介、经营者和消费者,他们对农业信息有各自的需求,并且随市场变动而变化,具有动态性和多样性,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农业信息必须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以满足不同的农业信息服务需求;多元化的农业信息服务主体也必然要求配套多样化的农业信息服务形式。

这些

都被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化进程所证明了。

四.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目前,31个省(区、市)均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多数省份成立了农业信息中心,有1/3的省份具有较好的基础。

同时,我国还相继建立了100多个农业数据库,如由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等单位研制的“国家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包括141种作物,

27万份种质信息,1259万个数据项,总数据量590兆。

马雪(2008)指出虽然我国在农业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信息化水平较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据研究,美国农业信息化强度高于工业81.6%,而我国农业信息化强度则低于工业288.9%。

陈威(2013)认为目前我国引进了相当多的先进技术,也自主研发了一些因地制宜的措施,但是现状主要是科技转化率不高,并且在电子商务化的浪潮下,农业信息化的推进还需大大加强。

(二)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存在问题

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还有很多,文中列举丁杰、李莹(2007)等人的看法。

1.农业信息服务人才不足

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要有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农业信息服务人才。

而我国从事农业信息服务人才总量不够,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

这种现状在乡(镇)、村表现得尤为突出,难以适应农业信息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农业信息服务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农业信息传输渠道不畅。

目前,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在一些地方虽然得到了加强,传播途径越来越多,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但要真正解决信息传播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农业信息还不能及时、有效的传递给农民手中、中间始终存在时差问题。

3•农业信息服务手段落后

目前,农业信息服务手段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农业信息宣传资料、农村黑板报等传统媒体传递给农民,而现实中的市场需求变化莫测,新技术、新品种层出不穷,广大农民往往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和及时的信息而陷入被动。

4.农业信息服务面窄

表现在注重产中的技术推广服务,忽视产前,产后的配套服务。

导致广大农户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者不能在产前及时了解到品种信息、栽培技术措施、市场需求情况等有关信息,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结

构调整中表现出来的区域布局、品种布局趋于雷同,在生产上盲目跟风,最终导致生产的农产品销售困难、农民达不到通过调整结构增加收入的目的。

5.农业信息服务缺乏对农民的必要引导

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日益突出,农民收入的增长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变化更加敏感,市场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完善对策

(一)发展趋势

陈建国(2005)等认为随着信息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先导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有利于农业企业组织方式和农业经营管理方式的改革。

马雪则(2008)认为未来的信息农业将是高度智能化、信息化的系统产业,是将空间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机械、通信和网络等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等基础学科集成在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和农业管理系统。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呈现出6个趋势

性特征:

(1)集成化。

虽然数据库、信息系统、遥感、3S等单项技术在

农业领域已经应用,但是单项技术不能满足实际要求。

因此RSGIS

和GPS的融合发展,将构成一个功能完整和强大的空地采集处理系统,成为农业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是快速获取和更

新农业数据的重要手段。

(2)实用化。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研制及应用大多还只局限于科研院所及示范基点,所以重点是开发及推广应用软件。

由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地域性、季节性等因素,造成信息化开发复杂困难,各部门、各学科的负责人以及农业生产专家要协同合作,研发出具有科学性、有效性、适应性的实用软件。

(3)普及化。

通过有计划的培训使大部分农民与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学习各种农业知识,加快农业科技的普及,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4)复杂化。

不同区域的企业、农户等主体信息需求不同。

对新品种、新技术、供求、价格、预测等信息成为需求热点。

(5)主导化。

从国内外一些市场经济地区的成功经验看,政府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6)多样化。

由于各地经济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不同,在农业信息服务方面,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呈现出多渠道、多手段综合应用、模式多样化的态势。

(二)完善对策

1.加快培养农业信息服务人才

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之所以得到广泛应用,从根本上说,就是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

因此,要加快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业发展,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教育,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尽快培养一批既有较强市场经济意识、熟悉农业专业技术知识,又懂得计算机操作、网络应用知识复合型的农业信息服务人才。

2.高度重视,迅速建立市、县、乡镇三级农村信息服务平台

首先,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引导加大投入,把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上议事日程,承担农业信息化的主体角色。

其次,应鼓励企业、个人、村民自治组织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投资信息化建设,积极利用民间投资启动农村信息化的建设。

3.转变职能,理顺农业信息化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政府应切实转变职能,各级农业部门也应为农民和农业产业化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提供包括新技术、新品种、市场供求、农业政策法规、农产品质量标准等各种信息在内的农业综合信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4.加强配合,广泛建立农业信息化服务的网络体系

可以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气象、农村广播、农村电信等与农户联网的方式,组建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并对有关人员加以培训,促进农村信息化不断发展。

5.强化质量,提高农业信息的时效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遵循信息采集的原则,注重信息采集的时效。

在信息采集的过程中,要按照主动、及时、真实、可靠、针对需求、全面系统、计划性、预见性等原则,收集有价值的原始信息,然后通过农业推广信息人员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工作,提炼出对本地区、本部门有用的或有指导性、预测性、导向性的信息,并通过适当的渠道一层层传递下去,让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农业推广从业人员、基层农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了解所需信息,各取所需地加以利用。

六・目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目前学者的研究的不足仍较滞后,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化的浪潮下显得落后。

目前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一些具体的技术和存在的问题,而在各行各业的巨头眼光纷纷投向电商、终端移动设备的时候,农业信息化的平台的建立依然较少,目前比较大的就有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兴农网,而这两个网站并没有引起农民的广泛参与,这说明农业信息化的电子商务化才刚刚开始,而手机上的App软件针对农

民的相关信息的提供也较少。

未来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些高科技的技术,还有与人们

生活息息相关的设备如App可以让农民广泛参与,是一种更为实用的生活状态,政府的补贴也可以通过大数据的运算精准制定更有激励性的政策,是效率更高的农业运作方式。

参考文献

[1]安秀敏.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发展机制探讨[J].现代情报,2005,(12).

[2]罗明英.论我国农业信息咨询业的发展环境与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

(2).

[3]刘振江.发展信息服务业推进新农村建设[N].农民时报,2007-

06-13.

[4]丁杰,李莹•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A].吉林省农

业区划研究所,1008-0821(2007)11-0061-02

[5]金蘅模,高焕文,王晓燕•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与推进模式•中国

农业大学学报,2005,5

(2):

45-47

[6]刘勇,杨方,金长江•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途径.现代化农业,

2005年第6期:

26-27

[7]韩金玉,卢博友,郭爱荣,等•我国农业自动化现状与发展趋势•农机

化研究,2003年第3期:

8-10

[8]蒋天弟,欧阳爱国•农业机械智能化与21世纪精细农业•农机化研

究,2002年第4期:

12-15

[9]白人朴.21世纪初叶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展望.中国农机

化,2000,(6):

8-9.

[10]白人朴.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农机化研究,2001,

⑷:

1-4.

[11]肖志刚,张曙光,么永强李雁.精确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Vol26,增刊:

256-259

[12]张振国•高校图书馆与农业信息化建设[A].河北工程大学科研

处,1673-9477(2009)01-0039-02

[13]耿效华•发展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必要性和

重点领域[A].中国农机化,1006-7205(2007)05-0050-03

[14]刘春华.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信息化问题的再思考[J].黑龙江

对外贸易,1002-2880(2007)06-0076-03

[15]侯宝鹰•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6,(3).

[16]陈斐,康松.加快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

(2).

[17]方晓波.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J].经济论坛,2006,(10).

[18]林涛,梁贤.走出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两大误区[J].广西农业科学,2006,(4).

[19]谭玲玲.关于农业信息化促进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思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5).

[20]顾洪森.新农村建设应重视和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7).

[21]张宁•基于EPC的农业智能信息化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38(11)

[22]张晓军.加强农业信息化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G].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0063-03

[23]陈威•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S]•农业工程

学报,2013.22.023

[24]2014中央1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

化的若干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