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493807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

《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x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魏学洢《核舟记》)

   一乐工能刻木为舟。

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

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

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

【注释】①壶觞:

酒器。

②饾饤:

dòudìnɡ,供陈设的食品。

③欹:

qī,斜。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

①绝类弥勒________

②诎右臂支船________

③二人对酌于中________

④皆有机能动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3)两文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

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

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1)像;同“屈”弯曲;相对饮酒;机关

(2)①都能就着(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一个(这样的)船必须要一两白金,喜欢多事的人竞相争着买木舟。

(3)①《核舟记》通篇是对核舟的正面描写且描写详细、生动、可感;《刻木巧匠》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但描写较概括、简略。

②开放性试题。

如果认为核舟精巧,理由如下:

桃核体积小,所刻事物繁多,刻物情态毕备。

如认为木舟精巧,可抓住木料体积较小,所刻事物较多,且活动自如。

【解析】【分析】

(1)“绝类弥勒”翻译为“佛印极像弥勒佛”,“类”意思是“像”。

“诎右臂支船”翻译为“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诎”同“屈”意思是“弯曲”。

“二人对酌于中”翻译为“两个人在其中对饮”,“对酌”意思是“相对饮酒”。

“皆有机能动”翻译为“都是有机关灵活能动的”,“机”意思是“机关”。

(2)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句中“罔不”意思是“无不”,“因”意思是“就着,顺着”。

②“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竞”意思是“争着”。

据此翻译即可。

(3)①甲文中通过描写核舟的整体和局部构成,对细节进行的具体刻画,都是正面描写。

乙文“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

二人对酌于中,壶觞饾饤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

”是正面描写,“好事者竞趋焉”是侧面描写。

②属于开放性试题。

对二者的态度和评价,有观点,结合各自的特点,有理由支撑即可。

故答案为:

⑴像;同“屈”弯曲;相对饮酒;机关

⑵①都能就着(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一个(这样的)船必须要一两白金,喜欢多事的人竞相争着买木舟。

⑶①《核舟记》通篇是对核舟的正面描写且描写详细、生动、可感;《刻木巧匠》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但描写较概括、简略。

②开放性试题。

如果认为核舟精巧,理由如下:

桃核体积小,所刻事物繁多,刻物情态毕备。

如认为木舟精巧,可抓住木料体积较小,所刻事物较多,且活动自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生要读懂文章,选定角度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甲)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把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样是不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的。

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小船游览赤壁的图案。

   核舟从头到尾长约有八分多,约有两个米那么高。

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

船舱旁边有小窗户,左边和右边各有四扇,总共八扇。

打开窗子看,可以看见雕花的栏杆,左右对称。

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了石青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一同在看一轴字画手卷。

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侧,左手搭在鲁直的肩背上。

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两膝互相靠近,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

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都能一粒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个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撑船的人。

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茶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的声音。

   (乙)一个乐工能把木头刻成舟。

大小只有二寸,船篷桅杆船船舵等东西俱全,两个人在其中对饮,酒壶,豆子,放满了桌,一个人挽着船篷的绳索,一个人拿着橹浆一个人掌舵,都是灵活能动的,放在水中,能够随着风而行,从来不会侧翻。

一个这样的船必须要一两白金,喜欢这个的人都争着抢购。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唐太宗诲太子

(宋)司马光

   上谓侍臣曰①:

朕自立太子②,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曰:

“汝知稼穑③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

”见其乘马,则曰:

“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

”见其乘舟,则曰:

“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见其息于木下,则曰: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三》)

【注释】①上:

指唐太宗李世民。

侍:

在尊长旁边陪伴。

②太子:

指唐高宗李治。

③稼穑:

泛指农业生产。

稼,耕种。

穑,收割。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见其饭/见往事耳

B.汝知稼穑之艰难/人不知而不愠

C.上谓侍臣曰/权谓吕蒙曰

D.木从绳则正/择善而从

(2)请用三条“/”给文中的画线句子断句。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读了这段文字,你受到哪些启发和教育?

【答案】

(1)C

(2)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要懂得君与民、上级与下属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百姓,尊重下属;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解析】【分析】

(1)A.见其饭/见往事耳(见:

看见/了解)B.汝知稼穑之艰难/人不知而不愠(知:

知道/了解)C.上谓侍臣曰/权谓吕蒙曰(曰:

都是“对……说”的意思)D.木从绳则正/择善而从(从:

按照/跟从)

(2)语句“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的意思是:

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掀翻,老百姓就好像水,皇帝就好像船一样啊!

故正确的句读为: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从“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的启示;从“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可得到要尊重下属的启示;从“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可得到要懂得君与民之间的关系的启示;从“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可得到人要能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要努力克服缺点的启示。

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

⑴C;

⑵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⑶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要懂得君与民、上级与下属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百姓,尊重下属;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断句。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进行断句。

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内容,对重点语句要正确理解和概括,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回答。

【参考译文】

   唐太宗对自己身边的大臣说:

我自从立太子以来,遇到什么事物就拿来教育他,见他吃饭,就说:

“你懂得农事的艰苦劳累,就会常有饭吃了。

”见他骑马,就说:

“你知道马也有劳累的时候,不使它疲劳过度,就会常有马骑。

”见他乘船,就说:

“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掀翻,老百姓就好像水,皇帝就好像船一样啊!

”见他在树下休息,就说:

“按照墨线来锯木料就能锯得直,皇帝采纳正确的意见就能通达事理,才智非凡。

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纪昀)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字词

①阅十余岁________

②竟不可得________

③是非木柿________

④据理臆断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②众服为确论。

(3)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

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

(1)阅:

经过,经历;竟:

终了,最后;是:

这;臆断:

主观地判断

(2)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②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3)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分析】

(1)本题中的“阅”是“经过,经历”;“是”是古今异义词,“这”的意思。

(2)①句中的“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几个词是赋分点;②“服(信服)、为(是)、确论(正确的言论)”几个词是赋分点。

(3)文章中,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石头逆流而上了。

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据此,可从“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的角度来谈文章蕴含的道理。

如:

实践出真知;不能主观臆断等。

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⑴①经过,经历;②终了,最后;③这;④主观地判断

⑵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②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⑶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

其实文章的主旨文中已经有所揭示,只要找出主旨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

【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

"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

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乘烛①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育臣安敢戏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乘烛之明。

秉烛之明,就与昧②行③乎?

”平公曰:

“善哉!

【注】①秉烛:

点亮蜡烛。

②昧:

暗。

③行:

一样,相同。

(1)解释文中画线词语的意思。

 ①辞________    ②暮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师旷曰:

“何不秉烛乎?

(3)从文中的画线句可以看出,人生学习的最好时期是哪个时期?

由此你得了什么启示?

(4)这两个文段都是劝别人学习的,从劝人的角度,孙权和师旷有什么不同?

【答案】

(1)推托;迟

(2)师旷回答说:

“为什么不点亮蜡烛(学习)呢?

(3)青少年时期。

启示:

①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时间学习。

②“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学好。

要活到老,学到老。

③如果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只争朝夕,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④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年纪、性别等限制不了一个人的成功。

(4)孙权用自己和吕蒙比较,现身说法;师旷用比喻说明老年学习的重要性。

【解析】【分析】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辞”“暮”都属于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点燃火把。

这是一个省略句,翻译时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充上。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师旷回答说:

“为什么不点亮蜡烛(学习)呢?

(3)划线句的意思是:

我是听说,年少又能好学,如同刚升起的太阳,阳光渐明。

年壮又能好学,如同中午的太阳,光芒四射。

年老又能好学,如同点燃的蜡烛。

由此可以看出少年时候学习效果是最好的。

好学,总不嫌晚。

师旷对晋平公说的一番话,对任何时期,任何年代想要学习的人都是忠言激励。

如今,世界发展很快,变化很大,过去学会学精的东西,今天并不一定适用、贴合;今天出现的新事物,还需要继续学习、理解。

社会在不断进步,竞争尤其剧烈,要迎头赶上,与时俱进,除了学习,增添新知识,增进新技能,没有别的再佳的选择。

少年如此,壮年如此,老年也不能例外。

古人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

根据文章内容及现实生活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甲】孙权开始全吕蒙学习的时候,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辞,不愿学习。

孙权就说,你的事务有我的多吗?

我还抽空学习呢!

于是吕蒙才开始学习最终大有长进。

【乙】当晋平公问师旷自己想学习但又担心年纪大了,已经晚了。

晋平公就说:

我是听说,年少又能好学,如同刚升起的太阳,阳光渐明。

年壮又能好学,如同中午的太阳,光芒四射。

年老又能好学,如同点燃的蜡烛。

点上蜡烛,总比不点蜡烛黑着强吧,意思是说,学总比不学强吧。

晋平公非常赞。

同由此可以看出本题的答案为:

孙权用自己和吕蒙比较,现身说法;师旷用比喻说明老年学习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

⑴推托;迟

⑵师旷回答说:

“为什么不点亮蜡烛(学习)呢?

⑶青少年时期。

启示:

①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时间学习。

②“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学好。

要活到老,学到老。

③如果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只争朝夕,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④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年纪、性别等限制不了一个人的成功。

⑷孙权用自己和吕蒙比较,现身说法;师旷用比喻说明老年学习的重要性。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以及概括从文中获得启示的能力。

答题时要再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从文中找出恰当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来说即可。

而概括从文中获得启示的,则要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分析,能从一个侧面谈受到的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⑷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

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②修辞手法;③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用典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等。

【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掌管大事,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来推辞。

孙权说: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与吕蒙讨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

“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的吴下吕蒙了!

”吕蒙说:

“读书人离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乙】晋平公问宫中的乐师旷,说:

“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 乐师旷回答说:

“为什么不点燃火把呢?

”平公说:

“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乐师旷说:

“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

我曾听说:

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的光明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把一样明亮,点上火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5.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乙)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

欲闻所戚戚,感激强其颜。

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

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

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

老父旧羸①病,何以强自扶。

木兰代父去,秣②马备戎行。

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

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③。

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

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

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韝④理丝簧。

昔为烈士雄,今为娇子容。

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

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

今也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

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

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

忠孝两不渝⑤,千古之名焉可灭!

(注)①羸(léi):

瘦弱。

②秣(mò):

喂养。

③干将:

代指宝剑。

④韝(gōu):

革制臂套。

射箭、架鹰时,用以束衣袖。

⑤渝:

改变,变更。

(1)解释下列句中横线的词。

①朔气传金柝________   ②赏赐百千强________

③欲闻所戚戚________   ④易却纨绮裳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3)请分别写出甲文和乙文中概括木兰从出征到凯旋全过程的诗句。

甲文:

________

乙文:

________

(4)甲、乙两文对木兰的征战生活都写得十分简略,为什么?

(5)说说两文塑造了木兰怎样的形象。

【答案】

(1)北方;有余;听到,听见;更换

(2)①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些得胜而归。

②忠孝两全,千古的英名哪里能够泯灭?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

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

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4)因为这两首诗的重点不在写战争过程,所以略写。

(5)孝顺、忠贞、坚毅、勇敢、热爱和平的巾帼英雄形象。

【解析】【分析】

(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强”:

有余。

“易”:

更换。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闻”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听到”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壮士”:

将士。

“渝”:

改变。

“焉”:

怎么,哪里。

还有“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