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例》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492870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例》教案.docx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例》教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例》教案.docx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例》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比例

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中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的规律,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比例。

2.经历观察、操作与交流等活动,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3.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发展空间观念。

4.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观察、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单元重点:

1.能根据比例的意义要求写出比例,能根据“比例中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能利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结合具体图形说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的

图形放大和缩小。

单元难点:

1.能根据比例的意义要求写出比例,能根据“比例中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能利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结合具体图形说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的

图形放大和缩小。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此前的学习活

动中学生已经知道了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求比值,比的化简、按一定的比进行

分配相关知识。

本单元学习的比例、比例尺等知识与前面已学习的比、除法、分

 

数、方向与位置等知识都有一定的联系,知识的综合性比较强。

而且比例和比例尺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是学习其他知识及其相关应

用的基础。

单元课时:

7课时

课时安排:

内容

课时数

比例的认识

3

比例的应用

比例尺

3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练习二

1

 

第一课时比例的认识

(一)

教学内容:

比例的认识

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下P16-18

教学目标:

1.结合“图形像不像”“调制蜂蜜水”等情境,找到相等的比,理解比例的意义,

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等方法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

比例。

2.经历观察比较,自主探究等活动,提高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等方法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等方法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渗透情感,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国旗画面,学生观察,激发爱国情操。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校园升旗仪式、教室场景、签约仪式

师:

四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象征;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2.媒体出示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

长5米,宽10/3米。

校园升旗仪式:

长2.4米,宽1.6米。

教室场景:

长60厘米,宽40厘米。

签约仪式:

长15厘米,宽10厘米。

师:

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

是不是这中间隐

含着什么共同点呢?

师生交流。

3.学生探索,发现问题。

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二、认识比例,发现特征

1.引出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媒体出示操场上的国旗和教室里国旗长和宽。

学生计算出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

比值。

并板书:

2.4∶1.6=3/2

60∶40=3/2

师指出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并指出像这样

的式子叫比例。

并板书:

2.4∶1.6=60∶40

2.认识比例,知道比例各项的名称。

(1)学生照样子利用主题图仿写一个比例,并说出自己是怎样写出来的。

(2)学生尝试说说什么叫比例。

(3)教学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自学课本第16页的第一段话,初步认识比例各项的名称。

出示其中一个比例,指出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说说自己写的比例的各项的名称。

(4)教学比例的另一种写法,学生尝试将自己写的比例换一种写法。

(5)判断下列几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媒体出示,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6∶10和9∶15

20

∶5和1∶4

1

1

和6∶4

0.6

3

1

2

∶0.2和

3

4

4

 

(6)思考:

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自主思考,集体交流,了解比例和比的联系和区别。

三、巩固练习,提高认识

1.基本练习

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

∶3和8∶5

0.2

∶2.5和4∶50

1

1

1

1

1.2

∶3/4和4/5∶5

3

2

6

4

2.拓展练习。

比一比,谁写得多。

在1、2、3、4、5、6、7、8、9这九个数中,任选四个数组成比例,并说说是怎样写出来的。

3.书P17第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书P17第2题。

独立完成,代表板演,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课,升华认识:

学生回顾全课,说说比例的意义。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比例的认识

 

第二课时比例的认识

(二)

教学内容:

比例的认识

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下P16-1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各部分名称,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等方法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观察、计算,发现并理解“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并能根据这一规律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经历观察比较,自主探究等活动,提高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并能根据这一规律判

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

理解“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并能根据这一规律判

 

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认识,谁知道什么是比例。

2.判断。

教师出示几组比,学生根据求比值和化简比判断是否成比例。

二、探究新知。

1.媒体出示

8∶4=()∶()15:

10=()∶412∶()=()∶5媒体依次出示三道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思考:

为什么这样填?

你有其它的发现吗?

 

2.师提出问题:

在一个比例中,它们项有什么特点?

3.学生观察以上式子,自主思考,尝试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4.集体交流,发现性质。

学生自主交流,发现: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5.观察自己写的其它几个比例,验证发现。

6.小结性质

学生尝试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媒体出示学生的发现,教师指出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

1.书P18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判断的依据。

2.书P18第4题。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3.书P18第5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书P18第6题。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5.书P18第7题。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说说思考的方法。

四、全课总结:

学生回顾全课,说说比例基本性质。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比例的认识

 

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

第三课时比例的应用

教学内容:

比例的应用

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下P19-20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多种方法解决“物物交换”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理解

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会正确解比例。

教学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

方法,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会正确解比例。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

方法,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会正确解比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物物交换”提出问题

1.介绍”物物交换“的背景知识。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

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用一头羊换一把石斧。

我们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就从“物物交换”开始。

2.呈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并尝试提出问题。

二、尝试解决,体会联系

1.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在草稿本上。

2.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物物交换”的过程中,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

3.请学生介绍每种方法的思考过程,并强调尽管思路不同,但各种方法都围绕玩

具汽车个数与小人书本数之间的比例关系面展开。

三、引进新知,拓展策略

 

1.教师引导:

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同学们能否根据题意列出比例?

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两句话写出比例的,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尝试列式,并说说写出比例的主要根据。

3.教师启发学生思考:

列出比例的主要根据是什么?

主要是“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10本小人书,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这两句话。

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特征呢?

4.学生独立解比例。

教师重点追问,不管哪种思路都能转化出“4x=140”,这一步的根据是什么,让学生会运用“两个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四、专项练习,巩固新知

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尝试解比例。

2.组织交流。

第一小题说成每一步的依据,再次明确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转化成方程解决。

第二小题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求解时,引导学生发现“内项的积、外项的积”实际上只要“对角两个数相乘”即可,再引导学生把x的值代入比例进行验算。

3.教师小结解比例的基本方法,关键是根据“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写成等式,

再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五.课堂作业,深化认识

1.书P20第1题。

学生独立审题,完成两个小题。

再汇报解题思路。

2.书P20第2题。

学生根据情境直接写成比例,并求未知数。

反馈时,教师改变其中一个比的前后项,让学生判断是否合理,进一步明确列比例时要符合比例的意义。

3.书P20第3题。

独立完成,代表板演。

说说解比例的依据及验算的方法。

4.书P20第4题。

独立审题,先假设,再根据题意列出比例。

5.书P20第5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六、回顾展现,总结收获

今天这节数学课,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哪些新知识?

还有什么疑问

吗?

七、作业:

八、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比例尺

(一)

教学内容:

比例尺

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下P21-2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

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和

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和

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

1千米=(

)米

1

米=(

)厘米

1000

厘米=(

)米

4千米=(

)米

5

千米=(

)厘米

3000000

厘米=(

)千米

1千米=(

)厘米

200千米=(

)厘米

60000000厘米=(

)千米

2.化简下面的比

6cm:

12m3cm:

6km

 

二、探究新知

1.同学们,我们做了这么多的题,大家一定很累吧,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来一个脑筋急转弯,一个蚂蚁10秒钟从北京爬到了上海,你知道为什么吗?

2.下面我们再来看几副地图。

大家观察一下,在这些地图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3.想一想,画一画

刚才大家已经看到了,我们把960万平方千米的祖国展示在了我们的大屏幕上了,你能把我们的数学课本按一定的比例缩小,画到你的本子上吗。

集体交流学生作图情况。

(展示学生的图案)

4.试着写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5.教师小结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比例尺

学生交流自己所作图中比例尺的含义。

6.说一说你都在什么地方见到过比例尺?

7.教师展示比例尺,学生说说这些比例尺表示的含义。

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或多少千米?

8.学生交流这些比例尺的特点。

9.填空。

(1)在比例尺是1:

2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米。

(2)在比例尺是1:

25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千米。

(3)在比例尺是1:

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实际

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

10.试一试:

求比例尺。

在一副图中,量得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是4.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900千米。

你能计算出这副图的比例尺吗?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教师强调换算单位。

 

11.练一练:

笑笑的卧室实际长是4米,量的平面图上长是4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

少?

三、练习设计

1.我是小小裁判员:

(1)小华在绘制学校操场平面图时,用20厘米的线段表示地面上40米的距离,

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2。

()

(2)某机器零件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为1︰1,说明了该零件的实际长度与图

上是一样的。

()

(3)比例尺是一个比。

()

(4)比例尺越大,实际距离就越大。

()

2.择优录取:

(1)用

1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9千米,这副图的比例尺是

)。

A:

1∶900000

B:

1∶90000

C:

1∶900

(2)1∶240000000表示图上

1厘米,实际(

)千米。

A

24

B:

240

C:

2400

3.智能积累:

(1)笑笑的卧室实际长是4米,量的平面图上长是4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2)如果量的平面图上宽是3厘米,那么,实际宽是多少?

实际面积是多少?

(3)笑笑在平面图上用8厘米表示自己卧室的长,你知道他画的平面图的比例

尺是多少吗?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六:

板书设计:

比例尺

 

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

第五课时比例尺

(二)

教学内容:

比例尺

 

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下P21-2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和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和

根据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和

根据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说什么是比例尺?

2.出示试一试情境图。

学生根据图上的比例尺说说比例尺的意思。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北京到上海的图上距离,求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尝试解决,组织学生交流。

(3)板书学生解题思路,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特别注意让选用解方程的学生说说列方程的依据。

2.求青岛到石家庄的实际距离。

(1)引导学生明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量出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

(2)学生独立测量,交流测量结果与测量方法。

(3)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尽可能地减少测量结果的误差。

(4)学生根据图上距离、比例尺求实际距离。

(5)集体交流,说说解题依据。

1.出示西安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求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尝试解决,组织学生交流。

三、巩固练习

 

1.书P23第4题。

独立完成,代表板演,集体订正。

2.书P23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填空,集体订正。

3.书P23第6题。

学生课前收集数据,课堂上绘制平面图,展示交流。

4.书P23第7题。

学生阅读,进一步了解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全课总结:

对于比例尺,你还想说些什么?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比例尺

34000000厘米=340千米340×3=1020(千米)

解:

设实际距离为x厘米。

3:

x=1:

34000000

X=3×34000000

X=102000000

102000000厘米=1020千米

答:

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约1020千米。

第六课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内容: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下P24-25

教学目标:

1.结合“设计巨人教室”的具体任务,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教学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图形的形状不

发生改变”

教学准备:

多媒体,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呈现图片,揭示课题

 

1.呈现图片。

教师呈现我校大门小图片,让后排的学生说说图片的内容。

教师换一张大的图

片,再让后排的学生说说图片的内容。

2.揭示课题。

你们为什么一下就回答出来了,告诉大家原因。

照片放大了,就是将图形放大

了,揭示部分课题——图形的放大;有放大必然有——缩小,揭示完整的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操作实践,学习新知。

1.呈现主题情境图。

让学生体会“巨人”与普通人的差异,想一想:

如果为“巨人”设计教师,可以怎样设计,需要注意什么。

2.呈现“巨人”与普通人的身高比,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设计的基本方法。

3.学生独立在方格纸上尝试为“巨人”设计教室。

4.组织全班交流:

表达“图形放大”的意思。

从多个方面理解图形的放大含义:

(1)放大后的长是放大前长的3倍;放大后的宽是放大前宽的3倍;

小结:

放大后的每条边的长度是放大前每条边长度的

3倍。

(2)放大后的长和放大前的长的比是4:

1,放大后的宽和放大前的宽的比是

4:

1;放大前的长和放大后的长的比是1:

4,放大前的宽和放大后的宽的比

是1:

4

小结:

放大前后对应边的比是4:

1或者1:

4。

(3)辨析4:

1和1:

4哪种合适。

4:

1合适。

原因1,研究的是图形的放大,放大应该在前;原因2,和4倍相统一;等等。

小结:

每条边都扩大了4倍、对应边的比是4:

1,我们可以叫做“按4:

1的比放大”。

 

(4)讨论辨析。

说说1:

16和16:

1的意思,表示面积扩大的倍数;讨论:

“图形的放大”的含义用“边”表述合适,还是用“面积”表述合适?

结论:

用“边”表述“图形的放大”的含义合适。

(5)操作实践。

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理解,再独立进行尝试。

教师指导学困生,三、完成练习,内化知识。

1.书P25第1题。

独立判断,交流判断的思考过程,形成判断的方法。

 

2.书P25第2题。

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3.书P25第3题。

4.书P25第4题。

学生先说说打算按比怎样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完成后再相互交流自己的画法。

四、全课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练习二

教学内容:

比例

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下P26-27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根据比例的意义要求写出比例,能根据“比例中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

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能利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练习,能结合具体图形说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的图形放大和缩小。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同学们对比例的知识掌握了不少,这节课我们一起来

总结、练习。

二、梳理知识结构

1.同桌合作,整理本单元所学知识点。

2.学生汇报,教师适当板书。

意义意义

比例基本性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应用放大或缩小

三、基本练习

1.书P26第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交流。

2.书P26第2题。

指名回答,说说判断的依据。

3.书P26第3题。

独立完成,代表板演,全班订正。

4.书P26第4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尝试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5.书P26第5题。

独立完成。

展示汇报。

6.书P26第6题。

独立完成。

7.书P27第7题。

理解题意,读懂比例尺,然后解决问题。

8.书P27第8题。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第八课时单元测试

一、填空:

1.在6:

5=1.2中,6叫比的(),5叫比的(),1.2叫比的()。

4:

7=48:

84中,4和84是比例的(),7和48是比例的()。

2.4:

5=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