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翻译.docx
《21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翻译.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1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翻译
1A
1|人在自然界|亚历山大·斯伯金人类生活在大自然的王国里。
他们时刻被大自然所包围并与之相互影响。
人类呼吸的空气、喝下的水和摄入的食物,无一不令人类时刻感知到大自然的影响。
我们与大自然血肉相连,离开大自然,我们将无法生存。
2人类不仅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同时也在改变着大自然。
人类把自然资源转变为各种文化,社会历史的财富。
人类降服并控制了电,迫使它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效劳。
人类不仅把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转移到不同的气候环境,也改变了他生活环境的地貌和气候并使动植物因之而发生转变。
3随着社会的开展,人类对大自然的直接依赖越来越少,而间接的依赖却越来越多。
我们远古的祖先生活在大自然的威胁及破坏力的恐惧之中,他们常常连根本的生活物资都无法获取。
然而,尽管工具不甚完备,他们却能同心协力,顽强工作,并总是有所收获。
在与人类的相互作用中,大自然也发生了改变。
森林被破坏了,耕地面积增加了。
大自然及其威力被看成是和人类敌对的东西。
譬如,森林被认为是野性的和令人恐惧的,因此人类便想方设法使其面积缩小。
这一切都是打着“文明〞的旗号进行的,所谓“文明〞,就是人类在哪里建立家园,耕耘土地,哪里的森林就被砍伐。
4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类越来越关注的是在何处得到和如何得到生产所需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的问题。
科学与人类改变大自然的实践活动已经使人类意识到了工业在改变地球的进程中对地质产生的重大影响。
5目前,人与自然以及自然与社会整体之间过去存在的动态平衡,已呈现崩溃的迹象。
生物圈中所谓可替代资源的问题变得极为锋利。
人类和社会的需求,即便是简单得像淡水一样的物质,也变得越来越难以满足。
去除工业废物的问题也变得日益复杂。
6现代技术的特征是生产和使用日益丰富的人工合成产品。
人们生产成千上万的人工合成材料。
人们越来越多地用尼龙和其他人造纤维把自己从头到脚地包裹起来,这些绚丽的织物显然对他们无益。
年轻人或许很少注意到这一点,他们更关注的是外表,而不是健康。
但是上了年岁之后,他们就会感受到这种有害的影响。
7久而久之,这些合成物质转变成废弃物,那些原本毒性不大的物质在自然循环中变为极其有害的物质。
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如今都在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人类对生物圈的破坏难道是无法防止的吗?
8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的危机——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这一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理性而明智地协调生产和对大自然的关爱之间的关系,这不仅要依靠个人、企业或者某些国家的力量,而且要依靠全人类的力量。
解决人与大自然关系危机的方法之一,就是使用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资源,以及其他尚不为人所知的宇宙中的自然能。
9但是,回到我们原先的主题上,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是那些违背了自然规律、破坏了生物圈和谐的人类行为将会带来灾难,而这种灾难也许是全球性的。
古代东方智者的话讲得真是恰如其分:
朋友们,你要是亲近大自然,大自然就会用那永恒不变的规律永远呵护你!
1B
1|物种灭绝——过去和将来|理查德·利基我在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湖东岸工作时度过了生命中最冲动人心的一些日子,寻找我们人类祖先的化石残骸。
我们并不总是想找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但是,除了我们祖先的遗迹外,每天都会发现更多的东西。
那些化石,有些相当完整,有些仅是碎片,道出了另一个世界。
在那个世界,约150万年至200万年前,许多今天非洲哺乳动物的祖先漫游在肥沃的草原和森林边缘。
当时的环境与现在非洲雨水更多的一些草原没有太大区别,但那里当时到处生活着今天早已灭绝的令人称奇的动物。
2不仅非洲如此,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化石记录下来的一切,都是一样。
据估计,在过去的6亿年中,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物种,有95%以上都已灭绝了。
3工农业不断的扩展加速了当前物种灭绝的步伐,因此,我们该不该关心一下这个问题?
有没有必要尽力去减慢这个永不停止的过程呢?
4我认为是应该的。
我们知道,人类的健康开展与其他许多物种的健康开展紧密相关,而我们不能确知哪一种生物对我们的生存最为重要。
5但是,解决物种灭绝的危机问题决非易事,因为世界上许多生物多样性地区位于最贫穷的国家,尤其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这些国家划拨土地,兴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而禁止人类侵入甚至接近它们,人们能接受吗?
当一个国家相当大一局部人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去花大笔钱挽救一些物种,这样做是否适宜呢?
6这些问题令我对倡导在贫穷国家中推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感到不安。
然而我相信我们能够——而且也应该——做大量的工作。
这是一个改变侧重点的问题。
大量资金已投入到对濒危物种的野外科学研究和会议上。
但是,能不能给那些保护野生动物使之不被偷猎的公园管理人员提供些胶鞋和车子?
能不能为那些靠伐木和种地为生的当地人提供别的经济出路,帮助他们开展?
这些资金很难获得。
7我们不应该要求贫穷国家的人们在自己的短期生存和长期环境需求之间做出选择。
假设他们的政府愿意保护环境,所需的资金应由国际组织提供。
我认为,答案是明摆着的:
要么富有国家现在就伸出援助之手,要么整个世界将遭受巨大损失。
8为此,我们需要在全球筹集专门用于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资金,这些资金应该主要由工业国家的政府和国际援助机构提供。
9至于如何使用这些资金,人们可能会无休无止地争论下去。
是应该由当地社团决定工作事项,还是由外面请来的专家控制这些资金?
野生动物园里应该允许有限制的打猎呢,还是禁止入内?
错误总是难免的,自然外貌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物种仍旧会继续消逝,但是这项工作的困难不应该使我们放弃希望。
地球上的许多自然栖息地已经永远消失了,但是也有许多栖息地可以挽救,并最终得到恢复。
1021世纪的一个主要挑战是保护尽可能多的自然栖息地。
让我们全力抵抗任何减少现有野生物种天然栖息地数量的行为。
让我们号召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提供资金,使这个抵抗行动成为可能。
这并不是对慈善事业的捐赠,这是对人类未来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的一项投资。
2A
1|技术与幸福|詹姆斯·萨洛维奇20世纪的美国人、欧洲人和东亚人都享受到了过去历代人都无法想象的物质和技术进步带来的乐趣。
譬如,在美国,从1950年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了3倍。
人们的寿命大幅度提高。
二战后生产力的迅速开展使商品变得价廉物美。
诸如乘飞机旅游和打长途等曾经是奢侈的事情成了生活不可或缺的一局部。
2那么,根据大多数标准衡量,你会说,现在的美国人比上个世纪中叶富裕多了。
不过,奇怪的是,如果你问美国人有多幸福,你会发现,他们并不比1946年时幸福〔1946年正式开始对幸福状况进行调查〕。
事实上,那些说自己“非常幸福〞的人所占的比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稳中有降——尽管20世纪40年代出生的人的收入在他们的工作生涯中平均增长了116%。
你可以在大多数兴旺国家找到相似的数据。
3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幸福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社会批评家和哲学家们长期研究的课题,然而,根本上还没有受到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的关注。
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在经济繁荣和幸福的关系方面进行了具有开拓性的研究,并于1974年发表了一篇题为“经济增长改变人类命运吗?
〞的著名论文。
伊斯特林说明,就兴旺国家而言,一个国家的收入和国民的幸福之间没有真正的相互关系。
伊斯特林认为,金钱买不到幸福,至少在〔金钱〕到达了一定程度以后是如此。
伊斯特林认为,尽管贫穷与苦难密不可分,但是,一个国家一旦到达稳定的中产阶级水平,富有似乎并没有让其国民感到更多的幸福。
4这好似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
实际上,研究幸福的学者们最重要的观点之一是:
人们对好消息很快便习以为常。
拿彩票中奖者为例。
一项重要的研究说明,尽管买彩票中奖的人中奖时会感到非常非常幸福,可这种兴奋很快就消逝了。
一段时间之后,他们的心情和幸福感与中奖之前没有什么两样。
5人们对待技术的态度也是一样的:
无论一种新事物多么引人注目,也无论它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么舒适,人们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技术世界,你每天都会看到这一原那么起作用。
曾经一度被视为非常神奇的东西很快就变得习以为常,更糟的是,当这些东西运转不正常时,还会令人沮丧。
要把新技术问世之前的情形牢记在心原来是如此困难!
6那么,我们对技术进步的快速吸收是否意味着技术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呢?
不,决非如此。
不管好歹,这只是把技术影响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我们先从负面影响谈起。
在某些方面,技术显然使得生活更加糟糕了。
譬如,我们马上会想到推销、交通阻塞以及身份资料失窃等情况。
这些都是让人们明显意识到不幸福的现象。
可是,现代的技术评论文章多半都没有把焦点集中在具体的、有害的技术上,而是集中在了技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上。
7在联了网的数据库世界里,隐私变得越来越脆弱。
在许多工作场所,诸如按键监控和全程录音之类的技术使得对员工的监视变得更加容易。
人们对电视的攻击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技术扰乱了人际关系、破坏了社区交往。
一些人甚至说,电视是美国人逐渐相互疏远的罪魁祸首。
同样也有人认为,互联网的负面影响进一步使人远离了我们常说的“真实世界〞。
8这种广义上关于技术影响人际关系的批评颇有趣味,尤与幸福的问题相关,因为我们真正有把握说清楚的事情没有几件,但其中之一是:
人们的朋友越多,关系越密切,就越幸福。
9今天的技术变化异常神速,购置某种产品时你就知道,再过几个月,比这个产品性能更好、运作更快的款式就会问世,而你却还得使用旧款式的产品。
换句话说,别人买到的产品要比你的好。
这种失望感仿佛从开始购置这件产品时就已经存在了。
10日常生活的压力,一种令人烦恼的失望感、对政府知道你的情况超出你所希望程度的恐惧感——这些显然都是技术降低了人们幸福感的几个方面。
然而,技术对人们的幸福感最重要的影响是在医疗保健方面。
工业革命以前,每三个欧洲人就有两个的寿命缺乏30岁。
今天,西欧妇女的寿命差不多是80岁,而且还会继续提高。
道理很清楚:
绝大多数人很乐意活下去,他们在地球上生活的时间越长,感觉就越好。
可是,不久前,绝大多数人还过着龌龊不堪、畜生般的生活,而且生命非常短暂。
技术改变了这种状况,至少对于富裕国家的人们来说是如此。
我们在该为医疗保健费用的提高和没有参加保险的人们的问题而担忧的同时,也应该记住,医疗技术带给我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好处是多么有价值。
11从更深的层次上说,我们在健康和长寿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却强调了在国家和全球层面讨论幸福问题的一个自相矛盾的说法。
即使人们不会更幸福,即使他们更加富裕并拥有更多技术,他们还会像以前那样渴望长寿。
这就像那个古老的笑话一样:
食品也许并不好,可我们都想让自己得到的那一份尽量大。
2B
1|该怨谁,是技术,还是使用技术的人?
|斯比洛斯·泽勒皮斯技术一直是人们当今谈论的“热门〞话题。
关于这个话题,人们发表了许多见解,撰写了大量的文章。
保卫技术的人和反对技术的人数旗鼓相当。
这两类人通常都不愿意花时间去考虑对方的观点,而是各自一味地强调技术的长处或短处。
至于那些对技术没有偏见〔既不偏爱技术,也不反对技术〕的人,他们的看法大致在这两种极端的观点之间。
技术就像一把刀:
我们可以用它切割食物,也可以用它去杀人。
这要看我们想用它去做什么。
我们是要用它改善我们的生活呢,还是要毁坏我们的生活?
2当然,谁也不能反驳下面的事实:
由于技术,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科学家能治疗多种疾病;由于产品本钱降低,生产得以提高,许多产品得以被更多的人享用;人们的劳动减少了,空余的时间就多了;人们的视野开扩了;总的来说,由于技术,我们的寿命延长了,生活也好起来了。
3但是,事情的另一面也已经显现出来。
我们在谈论对大自然的无理破坏、自然资源的枯竭、现代社会的消费至上、许多科学家把自己的创造用于不道德的目的而产生的社会责任、以及工作的机械化把人类置于仅仅是机器操作者的地位等问题。
4让我们举一个医学上的例子,以便把问题讲得更清楚一些。
5技术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看一下在像美国这样技术兴旺的国家采用外科手术的种种可能性便清楚了,相比之下,有些国家是没有这种优势的。
另一方面,在医学研究上,许多方法的使用把综合保守型的思维方式变成了分析型的思维方式。
内科医生可以做许多事情,但都不是独立完成的。
今天的医生已经成为“良好的效仿者〞,但却不是“思考者〞,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把健康范围内的每一个参数转换成数字。
医患之间那种密切的关系和人际交往已不复存在。
病人感到自己更像一件东西而不是一个人。
6再者,让我们考虑一下生物工艺学的问题。
这门科学把人们撩拨得神魂颠倒。
科学家们觉得自己是在用生命的奥秘“做游戏〞,这一事实把他们的想法越推越远,指望会出现生物的永存或永恒。
尽管人们期待着遗传工程的奇迹,可大自然有其自身的神秘法那么,所有阻碍这些法那么的东西都要付出代价。
人们对大自然的本质知道的越多,就越对其本质感到困惑。
当科学家找到了治愈某种疾病的疗法时,更加糟糕的疾病又会出现,给人们带来恐惧。
7此外,想一想由于技术战争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
人们不再手对手地交战了,而是远距离作战;是技术使之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面对面打仗需要某些价值观,而在一个人按动按钮并指挥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情况下,这些价值观是不存在的。
8问题肯定不在技术方面,而在于我们最终对技术发出的指令。
人一旦丧失了价值观,技术就再也无法控制了。
只要人还有价值观,技术就会为人效劳。
9技术本身既不会行善,也不会作恶,这要看我们怎样使用它。
我坚信,现在是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了:
确保技术造福人类的责任只能由具有社会良知、尊重人类、尊重自然和自然平衡的那些人来承当。
3A
1|知识彩虹|克雷格·拉塞尔我这辈子四分之三以上的时间〔50年中有39年〕是在纽约的中小学或大学里度过的,不是在上学,就是在教学。
2于是,你或许会认为,经过这么长一段时间,我应该了解一些情况,确实知道一些东西,对知识和对生活该会积极地予以把握和肯定了。
可是,我却没有做到这一点。
事实上,我知道的东西越多,反倒越觉得自己无知。
3当然,说自己知道的东西越多,反倒越觉得自己无知,这种说法是矛盾的。
然而,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现实世界本身就是矛盾的。
科学家们对物质现实世界研究得越多,就越无法对它进行把握。
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了解的越多,知道的就越少。
4知识本身就是矛盾的。
打个比方,假设你的知识是一个点,就像这个句子末尾的句号一样。
请注意这个句号微小的圆周,假设它代表我们和未知的分界——换句话说,就是你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的认知。
5但现在想象一下那个小小的句号在渐渐扩大,它的黑色局部占据页面越来越多的地方。
随着它的扩大,它的周缘也跟着扩大。
如果那个正在增大的黑色局部代表你的知识的话,在知识增长的同时,你会意识到自己有许多不知道的东西。
也就是说,你知道的越多,就越觉得自己无知。
6你在求知过程中肯定有过类似的经历。
起初,你甚至并不知道还有某个学科的存在。
当然,这个学科是早就存在的,只是你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
1988年有了第一台电脑以后,我去杂志店,想找一些关于电脑操作方面的书,结果发现这类书琳琅满目,让我吃惊。
同样,当我有幸获得讲授电影分析这门课的时机时,我发现有关这个领域的专著也多得令我眼花缭乱。
7假设你决定研究这一课题。
你买了一本有关这一课题的书,一本你能找到的最好也是最全面的〔或是你认为是这样的〕书,或许你是从图书馆借来了这本书。
但你很快就会发现,阅读这本书只会给你带来更多的问题,而不是要解答你的疑问。
8譬如,今年早些时候,我非但不知道自己对技术和自由之间的关系有兴趣,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两者之间有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
于是,我开始阅读这方面的书籍,越读越意识到技术与自由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比起短短的几个月之前,现在我对这个课题的了解是多了。
但另一方面,所有这些阅读让我看到了自己真正懂得的东西是多么的少,而需要阅读、思考和写作的东西又是多么的多。
每读完一本书,我总是觉得需要再读三本书,才能更好地把握这个课题。
我的思考和写作也在同时进行。
事实上,正是写作让我接触了这一课题。
我们通常认为只有那些知识渊博、充满自信的人才会从事写作。
然而,在我看来却恰恰相反。
写作并不是总结,而是拓展。
9身为作家,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被这个矛盾所困惑——知道的越多,越感到自己无知。
我深深领悟了道家的教诲: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我对自己该不该写作毫无把握,即使写了,也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写。
我总觉得自己应该先获得更多的知识。
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解除了这种矛盾对我的禁锢,最终才确信正是写作让我增长了知识,而不是知识让我有资格从事写作。
我觉得自己的作品不是文章或者专栏,而是essays,即“随笔〞,essays是一个法语词,意思是“尝试〞。
我不懂得真理,只是努力要找到它。
10当然,我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学习,或者不应该阅读、写作、思考和交谈。
我也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去尝试。
永无止境的探索并非毫无希望。
我只是认为,对知识中矛盾的理解,必然会把我们从教条主义的压迫和僵化中引导出来,迈向个人的灵活和自由。
这正如道家所说: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
11我们必须将因知识而生出的自豪感和因无知而生出的谦卑感加以揉和。
他们说得好,真理就在那里,但或许就像彩虹一样,我们却永远不能真正地抓住它,也不能把它握在手里并真正地掌握它。
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的那样,我们只能“按照今天得到的真理而生活,并准备明天把它叫做谬论。
〞
3B
1|知识传递的障碍|维多利亚·格里菲斯今天人人都在谈论“知识时代〞,然而,知识是什么?
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我们大多数人都感到知识肯定不仅仅是信息。
我2岁的女儿就能告诉你美国的第一任总统是乔治·华盛顿;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了?
蒙娜丽莎?
这幅油画。
但是,她真的“知道〞这些人物、艺术和政治的一般情况吗?
当然不是。
电脑尽管很擅长执行某些任务,譬如在网上预订机票,或清理银行账户,可对于那些人类天生俱有的东西,譬如对情感的理解,那么特别笨拙。
但是,如果说知识不是纯信息,那它就是经验了?
经验当然很重要。
譬如,只听一个人不停地谈论关于〔骑自行车〕过程的信息,是不可能学会骑自行车的。
2然而,只有经验也不算有知识。
譬如,古代人经历了每天的日出和日落,却不知道地球在绕着太阳转。
他们看着人们死于各种疾病,却不知道该如何防止这样的死亡。
所以,知识既是经验,又是信息。
在美国,教育家们就什么是塑造年轻人心灵的最正确方法争论不休。
有些人认为,儿童应该了解事实,譬如,摩洛哥这个国家位于什么地方。
其他一些人那么认为,儿童应该学会如何发现事物,譬如能运用地图寻找摩洛哥所处的位置。
实际上,这两方面的事情儿童都需要做。
聪明人是能够把事实和技能结合在一起的人。
知识完全是人类的特性,因为它包括经验。
3遗憾的是,作为知识的唯一持有者,人类把知识从一个大脑传递到另一个大脑的效率却非常低。
电脑在几秒钟内就能把大量的信息从一个终端传送到另一个终端。
可知识的传递要难得多。
传递知识有两大障碍:
缺乏信任和对抵抗改变。
人类似乎很固执,仅乐意从自己熟悉并信得过的人那里获取知识。
17世纪初,伽利略坚持认为地球和其他行星都是绕着太阳运转的。
这个知识不仅不为普通群众所接受,而且伽利略还不得不为自己的见解付出遭受终身软禁的代价。
3个世纪以前,意大利人对罗马天主教的信任远远超过对伽利略的信任,于是知识的传递当时就立刻被封杀了。
4有时候,文化和语言方面的障碍可以使不信任到达很高的程度,使知识交流成为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1992年,美国国家气象局预报了巴西沿海地区破坏性极大的暴雨,然而却没有想方法把这个信息传递给巴西。
他们或许认为这不是他们的责任,或许相信,巴西科学家已经完全掌握了当时的情况。
尽管一些巴西的天气预报人员看到了美国的报告,他们却没有把这一信息传递给公众。
他们或许对这些报告的准确性表示疑心,或许并没有认识到即将到来的危险。
总而言之,知识没有得到传递,几十个人做出了不必要的牺牲。
5人类抵抗改变——这是知识传递的另一大障碍。
管理理论学家彼得·德鲁克曾认为,这种抵抗最终会损害大多数公司的利益。
新知识一直在不断出现,所以,要想成功,人们必须不断在混乱、多变的世界里体验生活,不断对过去的所作所为提出置疑。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该组织就倒闭了。
譬如,曾一度是电脑公司中“大哥大〞的数码设备公司,由于没有弄懂个人电脑会取代中央处理机这一知识并根据这一知识采取行动,结果这个公司衰败了,并最终被该行业一个后起之秀——康柏——收购。
6几年前,美孚石油公司一家炼油厂的工人提出了一种更好的炼油方法,这一新方法节约了几百万美元,所以,这些工人期望其他炼油厂也能随时采用这一方法。
于是,他们向其他炼油厂的经理们寄发了报告,解释了操作程序,然而什么动静也没有。
美孚的高级行政人员对这一问题采取了进一步的行动,亲自给这些经理们发信。
这些炼油厂中只有10%—20%采用了新方法。
于是,美孚制作了录像带,就这个方法对人们进行采访,还对节省多少钱进行解释。
两年后,该公司只有38%的炼油厂进行了革新。
美孚公司问这是为什么,大多数普遍的答复都是:
“在那里也许行得通,可在这里行不通。
〞缺乏信任和抵抗改变阻碍了知识的传递。
7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类似乎习惯于在与别人的接触中学习知识。
有人甚至预言说,因特网会减少人们的出行;然而网络空间看来在这方面却起到了促进人们出行的作用。
这是因为知识传递中的许多根本元素主要是通过人与人的接触才成为可能的。
尽管电脑和数字通讯本身并不能完成知识传递的任务,它们却能舒缓知识传递的负担。
例如,它们能帮我们与某一领域中有共同兴趣的专家或同行建立联系。
数字网络也许还能为我们提供可以从中得出结论的可靠信息。
但是,真正的知识传递是人类的现象,受人类生活条件中各种问题的制约,譬如说缺乏信任,不肯变革等因素。
因为知识传递非常困难,就算我们进入了“知识时代〞,知识传递仍将是一个难题。
4A
1|工作、劳动和玩耍|威斯坦·H·奥登就我所知,汉娜·阿伦特小姐是界定工作和劳动之间本质区别的第一人。
一个人要想快乐,第一要有自由感,第二要确信自己有价值。
如果社会迫使一个人去做他自己不喜欢的事,或者说,他所喜欢做的事被社会无视,看作没有价值或不重要,那他就不会真正快乐。
在一个严格意义上已废除奴隶制的社会里,一个人做的事情是否具有社会价值取决于他是否为完成此项工作得到了报酬。
然而,今天的劳动者可以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工资奴隶。
如果社会给一个人提供一份他本人不感兴趣的工作,他出于养家糊口的需要不得已才从事这项工作,那这个人就是一个劳动者。
2与劳动相对的是玩耍。
玩游戏时,我们能从中得到乐趣,否那么就不会玩这个游戏。
但这完全是一种私人的活动,我们玩不玩这个游戏社会是不会关注的。
3处在劳动和玩耍之间的是工作。
如果一个人对社会为他支付报酬的工作感兴趣,他就是一个工作者。
从社会角度看是必需的劳动在他自己看来却是自愿的玩耍。
一个职位是劳动还是工作,并不取决于这个职位本身,而是取决于占据这个职位的个人自己的情趣。
这种差异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异并不吻合。
譬如,一个园丁或者鞋匠也许就是一个工作者,而一个银行职员那么可能是一个劳动者。
一个人是工作者还是劳动者可以从他对闲暇的态度上看出来。
对于一个工作者来说,闲暇不过是他需要放松、休息从而进行有效工作的几个小时,所以,他可能只有少量的闲暇,而不会有大量的空闲。
工作者可能会死于心脏病,并会忘记自己妻子的生日。
而对于劳动者来说,闲暇就意味着摆脱强制,所以,他自然会想象:
他不得不花费在劳动上的时间越少,而自由自在地玩耍的时间越多,那才越好。
4在一个现代化的技术社会里,总人口中有多大比例的人能够像我一样有幸成为工作者呢?
我估计大概有16%,而且,我认为这个数字将来也不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