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半月评论第116期.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4860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月谈半月评论第116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半月谈半月评论第116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半月谈半月评论第116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半月谈半月评论第116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半月谈半月评论第116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半月谈半月评论第116期.docx

《半月谈半月评论第116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月谈半月评论第116期.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半月谈半月评论第116期.docx

半月谈半月评论第116期

2012年半月谈第1期半月评论心态也是一种力量

我们经历了“更复杂”的2011,又迎来了“更严峻”的2012。

  我们是否还能保留一份清醒的定力,还能拥有一种健康的心态?

  弃浮躁焦虑而理性把握形势,弃投机泡沫而回归实体兴业,弃路径依赖而强力推进转型。

这应是我们的正确抉择。

  毋庸置疑,经济增速正呈明显的放缓之势。

这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

我们是否已经告别两位数的增长时代?

社会争议着,怀疑着,甚至悲观着、背后,有一种浮躁和焦虑在。

  我们已经习惯了跨越发展,习惯了一枝独秀。

现左怎么看这放缓之势?

  增长是硬指标,发展是硬道理。

所以,2012年的主基调是“稳中求进”。

  只是,我们应当清醒,市场自有其规则,经济自有其周期,我们可以去利用规则,去调控周期,但不能去扭曲、篡改规则,无法去熨平、消灭周期。

当出口面临世界经济增长下行,金融市场风险增多,保护主义倾向突出,国际贸易增速回落,我们不能抱有奢望;当投资规模一再扩大,所占GDP比重超过50%,我们实难重复4万亿带动18万亿的投资故事。

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中速成长的大趋势中,一厢情愿地寄望于政府干预和拉抬速度,只会导致投资效益下降,产能过剩加重,通胀压力升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状况更加严重,从而收获倍加苦涩的发展主义之果。

  其实,经济增长的放缓也是宏观调控取向中的适度调整,也是发展方式转型中的自然回落。

把通货膨胀降下来,把资产泡沫挤出去,恰恰是为更健康的成长清除隐患,开辟道路。

  而且,我们有信心,“稳中求进”的增长,9%或8%的速度,放在国际背景中去看,仍然是一个很可观的成绩。

  比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更要紧的,是保障和激发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创造和尊重经济自我调节的能力,积蓄和催生发展方式转换的推力。

比稳定出口稳定投资更要紧的,是扩大内需尤其是拉动消费,这是中国经济的战略基点。

这就需要我们把发展的注意力更多地聚焦于收入分配改革,聚焦于社会民生建设。

  我们还当看到,产业“空心化”现象日渐蔓延,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向资本家靠拢,逃离实业投机暴富扭曲着创业兴业的社会心态。

  实体经济的健康和繁荣,始终是国民财富和国家强盛的根基。

我们不是不要发展虚拟经济,但是,首先要夯实实体经济这一基础,必须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应当紧紧围绕壮大实体经济来发展虚拟经济。

  看一看楼市:

在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和开发商牟取暴利的契合中,房价被一再推高,终于积聚起风险重重的市场泡沫。

看一看股市:

上市公司圈钱无度,不知回报股民,恶化股市生态,挑战监管制度,导致市场炒作风气盛行;创业板时闻高管纷纷闪电辞职疯狂套现,演绎转瞬间千万富翁的“造富”神话。

看一看钱市:

击鼓传花的炒作游戏和食利人群的急剧膨胀,先后衍生出一个个民间借贷的危机。

不知何时,我们的心底都多了一个气泡,都想把它尽快吹大,不惧吹暴。

财富路径的扭曲,加剧贫富分化,污染社会风气,戕害创业精神,将使得经济与社会变得愈益脆弱起来。

  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让市场和政策、改革和调控更多地向中小企业着力,向民营经济着力,向新兴产业着力,真正为实体经济拓展发展环境、未来市场和利润空间,让更多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专注于实业,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财富,吸纳就业,造福社会,已是当务之急。

  中国经济更广阔的前途还在于创新,在于转型。

  可是,历经30多年发展,路径依赖已经成了不少地方政府领导的心理定势,经济形势越是严峻,这一心态越是强烈。

  资源约束愈来愈紧,不少地方恨不得一个早上把它全部开发成一个个闪着金光的数字。

可是,我们的子孙后代又靠什么来发展呢?

环境污染愈演愈烈,当年的“宁可毒死,不可穷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发展权益的扩大,这样的口号还能再喊下去吗?

招工难度愈来愈大,为了保住劳动力廉价优势,一些地方政府想尽办法限制职校生外地就业,组织实习生无偿打工,甚至直接补贴企业主用工成本……释放比较优势,依靠要素驱动,这条路子已经越走越窄。

  令人欣喜的是,不少城市已铿锵明志:

壮士断腕,义无返顾,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回望改革之初,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依,没有事先的蓝图设定,我们正是凭借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才创造了高速增长奇迹。

如今,积累更丰富了,实力更雄厚了,一些地方怎么反倒背起了包袱,束手束脚,患得患失,有意无意地回避着风险?

打破路径依赖,需要直面深层矛盾,承受转型阵痛。

经济增速放缓,恰恰是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的难得契杌,这“机会之窗”不可能永远向着我们敞开。

我们错过了,耽误了,流失了,那就是危险降临的时刻。

心态紊乱失衡的深层,是制度激励的倾斜,是社会价值的误导,是利益关系的纠结。

如何在改革的勇敢前行中,在文化的整合创新中,在社会的公正追求中,保有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一份定力,一份锐气,一份智慧,是在更严峻的2012年里一道更沉实的日常课题。

2012年半月谈第2期半月评论

深化改革:

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稳中求进”作为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强调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可以看出,要应对美欧债务危机冲击和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领域改革的实质性推进至关重要。

深化改革,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1978年至2010年间,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接近10%,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

成就的取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我们始终能抓住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体制性障碍,坚持渐次深入的改革,不断释放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从而实现了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着大幅度滑坡的压力。

国家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扩内需、保增长的同时,一方面推进了住房制度改革、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等,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加入WTO,深化对外开放,经济增长在经过了1998年至2001年的调整后迅速回升,新世纪的头10年经济年均增长达到10.5%。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正是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为此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当前,受美欧债务危机冲击,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我国出口增长呈现下降趋势,国内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前一阶段的高速发展后进入调整阶段,人口结构、劳动力供求等经济基本面发生变化,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在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从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通过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同时,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新的竞争优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国民经济结构的一系列重大调整。

就其战略重点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二是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简而言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就是要建设消费型、服务型和创新型经济。

  建设消费型经济,需要改革现行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所得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以提高广大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购买能力:

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等,有效增加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比重;需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统筹城乡、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以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建设服务型经济,需要在文化、教育、医疗、交通、通讯等领域加快改革,彻底解决民营企业进入服务业领域面临的“玻璃墙”“弹簧门”等问题;需要建立更加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

需要改革财税、金融体制,通过结构性减税和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等,为中小服务业企业的成长壮大创造良好环境。

  建设创新型经济,需要改革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使其充分反映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引导增长动力从要素投入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

需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十二五”时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深化改革;应对国际环境的剧烈变化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需要深化改革。

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坚定改革信心,凝聚多方共识,破除各种阻力,建立新的改革推进机制。

深化改革,既要强调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又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积极探索;既要遵循试点、总结、推广的渐进式改革原则,又需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

2012年半月谈第3期半月评论留住消费力

展望全球欲振乏力、水波不兴的市场,正有一种力量在聚集,一种消费在涌动,它就是中国人的奢侈品购买热。

媒体多有报道: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人境外奢侈品消费高达72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世界奢侈品协会又有报告: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占有率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家。

  在全球金融危机阴霾不散、产能过剩更见严峻之际,在中国经济增幅明显回落、扩大内需亟待升温之时,中国人向市场传达的信息,无疑,是一个灼人的亮点,是一缕耀眼的希望。

  只是,我们如何引导这消费力、留住这消费力呢?

  长期以比较优势形成的出口依赖,以政府强势主导的投资驱动,都已进入历史性的转折期。

培育中等收入群体,启动新型消费力量,实现以消费为主动力的发展方式转型,这是中国经济走出金融危机再续高速增长的必由之路。

改革30多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中等收入群体崭露头角,广大民众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同时,我们也观察到另一番情景:

一是先富者投资转移,二是奢侈品消费转移。

出境采购火热一时,给众多国外商家带来一片惊叹和欢呼,纷纷兴起针对庞大中国游客消费群的特别服务。

这两个转移,两头在外,无可厚非,自是全球化背景中的正常现象。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思考,它对中国经济增长、发展转型和社会融合,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冲击?

  如何留住民间消费力,社会已有各种各样的求解:

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增开免税商店,减少流通环节,强化政府调控,加大市场监管,等等。

应当有效,但也有限。

全球化,地球村,这样的市场启蒙已有多年。

人员流动,疆界已经突破,出国旅游购物,已是寻常百姓之事;网上交易,也已畅通无阻,城市白领中青睐海外网站购物的“海淘族”已越来越多;文化辐射,更是无远弗届,各种消费时尚、消费新潮,正以令人艳羡的现代生活方式的标志被推销到世界各地。

刚刚从温饱中解脱出来的中国人,眼界大开,正带着热望放开脚步争相搭上消费时尚的特快列车。

  换一种视角,从消费理念、价值取向和社会意识去寻找吸引回流民间消费力之道,如何?

估计有效,但也很慢。

放眼世界,韩国人一直保持发扬民族“身土不二”的传统,“韩国土生土长的东西,最适合韩国人的身体”。

日本的农产品保护堪称严密,大米作为日本“国米”“政治米”的象征,更有政府精心构筑的贸易壁垒,而日本国民高价食用国产大米,也已成为一种消费习惯。

就连自诩是“最为开放”的美国人,也未能免俗,对其国内的就业岗位倍加呵护。

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新年国情咨文,特别呼吁美国企业应该停止将就业机会转移国外。

多家美国主流媒体近日也纷纷跟进,指责苹果公司“将大量就业机会输出中国”。

我们呢?

既要有全球视野,更要有中国视角,不可头脑晕眩,先自做起世界公民的美梦。

  市场是没有国界的。

但是,资本是有旗帜的,经济是有竞争的,国家是有利益的,民生是有指向的。

  扩大内需,既要提高居民收入,也要开拓市场空间,既要开掘潜在消费力,也要留住现实消费力。

在市场规律、国际规则的约束中,在民生权益、消费自由的保障中,更为现实的应对,更为有力的引领,还是靠中国制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