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热点题型五物质组成和变化分析.docx
《北京市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热点题型五物质组成和变化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热点题型五物质组成和变化分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热点题型五物质组成和变化分析
热点题型五物质组成和变化分析
题型解析
物质组成和变化分析是对初中阶段常见的身边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及转化等知识的综合考查,难度较大。
解题时需要注意从情境中提炼出“突破口”,利用物质之间的关系逐一突破,最后把推出的答案放回原题去进行检验,确定答案的正确性。
常见的“突破口”有以下几方面:
物质特征颜色、反应的特征现象、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用途、物质的俗称。
常见的题型有:
文字叙述型、表格型、框图型、流程图型、与实验相结合型、与化学史结合型。
专题突破
题型一与实验结合型
1.(2016·东城一模)甲、乙、丙、丁均为常见物质,由碳、氢、氧、硫4种元素中的2~3种组成。
(1)甲是一种液体,质量分数为98%的甲的溶液具有强烈的腐蚀性,甲是H2。
(2)乙是一种温室气体,其水溶液显酸性,乙是。
(3)丙是一种氧化物,能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乙。
丙在高温条件下,能吸收导致酸雨的气体丁,并生成乙和一种单质,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S。
(4)已知:
═。
如图2-5-1所示,将生锈的铁丝放入烧瓶,打开K,向烧瓶中加入一定量甲的稀溶液后,关闭K,看到烧瓶中的固体完全消失,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此时烧瓶中所得溶液的溶质组成可能的几种情况是ABCD(填字母序号)。
图2-5-1
A.只有
和
和
、和3
2.(2016·西城一模)甲、乙、丙、丁、戊五种常见物质,由氢、碳、氧、钠、氯、钙6种元素中的2~3种组成。
(1)甲的溶液可用于实验室制氧气,甲是。
(2)向乙的溶液中放入铁钉,会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还能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HCl═↑。
(3)如图2-5-2所示,分别取少量丙、丁、戊三种白色固体于A、B、C三支试管中,进行如下连续实验。
图2-5-2
步骤1:
加入一定量水充分溶解,A中固体不减少,B和C中的固体消失;
步骤2:
再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振荡,A中无明显现象,B和C中无色液体变红;
步骤3:
继续加入一定量乙的溶液,A和B中产生大量气泡,B和C中红色褪去。
分析:
①丙和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Cl═↑+H2O。
②若步骤3中,B和C所得溶液除酚酞和水外,还一定含有一种相同的物质,则丁和戊分别是、NaOH。
3.实验室产生的废液应该进行无害化处理,尽量实现绿色排放(使废液呈中性排放)。
某实验小组在进行如图2-5-3所示的实验之后,将废液收集在一个洁净的废液缸中,进行绿色排放。
请分别回答以下问题。
图2-5-3
(1)写出碳酸钠溶液滴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2NaOH。
(2)若观察到废液缸里的废液澄清,用pH试纸测得废液的pH为2。
废液显酸性,废液中溶质为HCl、NaCl、。
(3)若观察到废液缸里的废液呈白色浑浊状态,用pH试纸测得废液的pH为13,废液中
可能有ABCD(填字母序号)。
A.氢氧化钠B.碳酸钠
C.氢氧化钠、碳酸钠D.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E.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
如果将此种情况下废液缸里的废液实现绿色排放,加入的试剂依次是无色酚酞溶液和稀盐酸。
4.(2014·顺义一模)甲、乙、丙、丁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
由H、C、O、Cl、Na、Ca、Fe七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用如图2-5-4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图2-5-4
(1)若A中盛有固体甲,从C放入溶液乙,打开K,观察到A中固体消失,B中有气泡冒出,则溶液乙是盐酸。
(2)若A中盛有固体甲,从C放入液体乙,打开K,观察到B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B中液面下降,则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中液面下降的原因是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一段时间后A中温度下降,气压减小,B中液体倒吸。
(3)若A中盛有物质甲,从C放入溶液乙,观察到B中溶液流入A中,并出现浑浊现象,溶液变浑浊的原因主要是═↓+2NaOH(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题型二框图型
1.A~F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请回答问题。
(1)已知A、B、C有如图2-5-5所示的关系。
图2-5-5
①若A、B、C均为单质,A是最理想的燃料,则A的化学式为,B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合理即可)。
②若B为一种红色固体,A与C发生置换反应。
则B生成A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已知D、E、F均含三种元素。
①取D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然后滴加一定量稀盐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
②取E溶液于试管中,加入F溶液,溶液变浑浊。
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2NaOH。
③将①、②反应后的液体混合,有气体生成,液体变澄清且仍为无色,则最终所得溶液中的溶质组成为NaCl、或NaCl、、HCl(除酚酞外,写出所有可能)。
2.A~E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且有如图2-5-6所示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其他生成物均已略去,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
已知A、B、C、D、E均为化合物,其中E为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回答下列问题:
图2-5-6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E.,A.。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D+E:
═;
C转化为D:
═↓+2NaOH。
3.如图2-5-7表示初中常见几种不同物质之间的关系,图中“……”表示虚线两边的物质可以转化或相互反应,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
请根据以下每个问题的具体情况分别进行回答。
图2-5-7
(1)若A能依次转化为D,A为标准状况下密度最小的气体,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
则
A的化学式为,C的化学式为。
(2)若从A到D,相邻物质间可以互相反应,且A、B、C、D为四种不同类别的物质,C固体在空气中易潮解且溶于水会放热,则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HCl═↑或2Al+6HCl═↑,判断B和C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加入的试剂是紫色石蕊试液。
(3)若D能依次转化为A,D由三种元素组成,原子个数比为1∶2∶2,则B的化学式为,D→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OH。
题型三文字叙述型
1.(2015·东城一模)下列字母A~H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由氢、碳、氧、钠、氯、钙中的2~3种元素组成。
(1)A俗称生石灰,则A是CaO。
A与B(胃液中含有的酸)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2HCl═。
(2)B与C在溶液中发生的中和反应可表示为:
B+C
D+E,其中D是食盐的主要成分。
证明B、C恰好完全反应,可选用的试剂是ACD(填字母序号)。
A.石蕊溶液B.酚酞溶液C.酚酞溶液和锌粒D.pH试纸
(3)F能与B反应,G能与C反应生成H,且F与G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F与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2015·海淀一模)下列字母A~E表示初中化学的常见物质,它们由氢、碳、氧、氯、钠、钙、铁中的2~3种元素组成。
已知:
①、NaCl溶液不能使酚酞变色,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色;
②═↓+2NaCl。
(1)A由3种元素组成,常用于建筑材料和改良酸性土壤,A的俗称是熟石灰(或消石灰)。
(2)B是一种氧化物。
向D的溶液中加入固体B,固体溶解同时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B的化学式为。
(3)向D的溶液中加E的溶液,产生无色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Na2═↑。
(4)向D的溶液中加A的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向混合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仍为无色,则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可能为或和HCl(写出所有可能)。
(5)将(3)和(4)所得溶液混合,得到溶液X,依据混合过程中观察到的冒气泡及产生白色沉淀、溶液变红(答“无白色沉淀且溶液变红”不对)的现象,可以确定溶液X中的溶质。
3.(2015·海淀二模)已知A、B、C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水溶液均为无色。
(1)取少量A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适量黑色粉末,溶液冒出大量气泡,经检验
该气体有助燃性,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
(2)B是一种常见的酸,取少量B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适量白色固体,生成无色、无味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C、O(填元素符号)。
(3)C是小苏打,取少量C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后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
①滤液中的溶质可能是NaOH[或NaOH和](填化学式,写出一种可能的情况即可)。
②加盐酸后一定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
③若要确定滤液中的溶质,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BC(填字母序号)。
A.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B.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气体,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产生
C.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产生
4.(2015·朝阳一模)A~F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由H、C、O、Cl、Na、Ca中的元素组成。
(1)A为氧化物,可用于制备改良酸性土壤的碱,写出用A制备碱的化学方程式═。
(2)B、C均为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C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B,B的化学式为。
(3)D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
取D溶液进行实验,操作及部分现象如图2-5-8所示。
D与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NaOH。
图2-5-8
(4)从上述物质中任选2种为一组,按如图2-5-9装置进行实验,将液体滴入烧瓶中,关闭活塞。
请根据表中现象,写出符合要求的物质。
图2-5-9
物质
现象
气球变鼓,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
气球变鼓,一段时间后不恢复原状
液体
盐酸
固体
CaO
5.下列用字母表示的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可能由H、C、O、Na、S、Ca、Fe中的几种元素组成。
(1)A和B发生中和反应生成C和D,A、B、C均含有3种元素,D电解可生成两种气体,写出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电解D的化学方程式
↑↑。
(2)E既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F,又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A,且F与A能反应,则E的化学式为(写一种即可),F和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从上述物质中任选2种为一组,按如图2-5-10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一木块漂浮于X中,向X中缓缓加入(或通入)少量物质Y后最终木块上浮。
图2-5-10
友情提示:
填写物质的化学式、名称或俗称。
①
②
③
X
Y
NaOH
6.有限的元素可组成种类繁多的物质。
依据表中的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元素名称
氢
碳
氧
氯
钠
铁
元素符号
H
C
O
Cl
Na
Fe
(1)若某固体单质在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时,生成不同的气体。
该固体完全燃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某可燃性气体由两种元素组成,一定含有的元素是碳,可能含有的元素是氢、氧。
(3)若X和Y反应生成两种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向X溶液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再滴加Y溶液至溶液变红,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
(4)若某元素的单质A及其氧化物B均能与D溶液反应,分别生成该元素的化合物E和F。
且这种元素在B和F中的化合价相同。
B与D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6HCl═。
工业上用F和在300~350℃时反应制得D和E,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Cl。
7.下列用字母表示的七种物质都是由氢、碳、氧、钠、氯、钙等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
(1)A、B、C都是氧化物。
A与B反应的产物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B与C化合后的产物D微溶于水,则A的化学式是,B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E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一种比较清洁的燃料。
E在氧气中燃烧可生成A和B,则E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F在工业上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F与G反应的生成物中也有A和B,则F与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Cl═↑。
(4)D可中和某些工厂污水中含有的G,D与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
8.初中常见的6种物质A~F,由H、C、O、Na、S、Ca、Fe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
(1)常温下,固体A与液体B反应,无气泡冒出,该反应在生活中可用于加热食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固体C常用作干燥剂,但不能干燥。
则C的溶液的pH>(填“<”“>”或“=”)7,不能用固体C干燥的原因是═Na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将固体D久置于空气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E的溶液,得到黄色溶液,同时有气泡冒出。
该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
(4)向F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A~E中的一种,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溶液变浑浊。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b(填序号)。
a.变化前后溶液中水的质量一定减少
b.F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c.F可能是,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d.向上述浊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9.(2014·东城一模)初中化学常见白色固体甲由三种元素组成。
将10g甲与100mL水混合,得到混合物A,再将A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得混合物B。
(1)若A中有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后沉淀溶解,且有气泡放出,则甲是CaCO3。
(2)若A中有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后沉淀溶解,且无气泡放出,则甲是Ca。
(3)若A为无色溶液,将其分成两等份,第一份加入稀盐酸后有气体放出,第二份加入
(2)中的甲2g,有沉淀生成,此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和NaOH。
第一份和第二份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3+2HCl═↑、═
↓。
题型四流程图型
1.(2015·西城一模)有一白色固体X,其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可能含有碳酸钙、氯化钙、硫酸铜和氢氧化钙中的一种或几种。
为探究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主要流程及现象记录如下:
【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图2-5-11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步骤①实验现象确定白色固体X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硫酸铜。
(2)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Cl═↑+H2O。
(3)步骤③中产生白色沉淀A的化学方程式是═↓+2NaCl。
(4)白色固体X中的物质有氯化钠、碳酸钙和氯化钙。
(5)将白色固体X转化成氯化钠固体的实验方案是取白色固体X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溶解,再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过滤,将滤液蒸干,便可得到氯化钠固体。
2.A、B、C、D、E分别是稀盐酸、石灰水、烧碱溶液、纯碱溶液、氯化钙溶液中的1种。
(已知:
碱性的纯碱溶液能与中性的氯化钙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1)下列物质中,属于盐的是③⑤(填字母序号)。
①盐酸②烧碱③纯碱④熟石灰⑤氯化钙
(2)向A、E混合溶液中加入C溶液,溶液的pH与加入C溶液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2-5-12所示。
图2-5-12
则图中a—b、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HCl═↑、═↓+2NaCl。
(3)将C、D溶液混合,溶液变浑浊,过滤,对滤液F进行探究,其过程如下所示。
图2-5-13
①写出C、D溶液混合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2NaOH。
②若X溶液为C溶液,则滤液F中溶质组成为NaOH、(写化学式)。
③若X溶液为D溶液,则K溶液中溶质组成为HCl、、NaCl(写化学式)。
题型五与化学史结合型
(2016·海淀一模)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
(1)起初,人们从盐碱地和盐湖中获得纯碱,但远远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
纯碱的化学式为。
(2)1791年,“路布兰制碱法”取得专利。
该方法以硫酸、氯化钠、木炭、白垩石(主成分为)为原料,但在20世纪20年代后被淘汰。
因为生产过程中释放出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其分子结构示意图如图2-5-14所示。
该气体遇空气中的水蒸气易形成酸雾,腐蚀金属设备。
该酸雾腐蚀金属铁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
图2-5-14
(3)1861年,“索尔维制碱法”问世。
该方法是在用氯化钠溶液吸收两种工业废气时意外发现的,反应后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再加热碳酸氢钠即可制得纯碱。
氯化钠溶液吸收的两种气体为BD(填字母序号)。
(4)“侯氏制碱法”由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先生于1943年创立,是“索尔维制碱法”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至今仍为全世界广泛采用。
用如图2-5-15所示装置可以模拟“加热碳酸氢钠制得纯碱”的过程。
当观察到B中出现浑浊时,停止加热,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
将A试管冷却至室温,向其中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溶液的pH=5,则该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为HCl和NaCl。
图2-5-15
题型六表格型
1.(2016·朝阳二模)A~F为实验室中未贴标签的6种溶液,分别为:
澄清石灰水、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1)A为紫红色,则A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2)用pH试纸检测其余溶液的pH,测得B的pH=7,则B为NaCl溶液。
(3)将C、D、E、F溶液两两混合,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如图2-5-16所示(图中“—”代表明显现象)。
图2-5-16
①物质D的用途是制肥皂(或作干燥剂或吸收)(写出一条即可)。
②写出C与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
(4)某同学将如图2-5-17两支试管充分反应后的废液倒入同一个烧杯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充分反应后得到澄清溶液,则该溶液中溶质的组成可能是NaCl、或NaCl、、HCl。
图2-5-17
2.A~G为实验室中未贴标签的7种溶液。
已知7种溶液分别为:
澄清石灰水、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盐酸、溶质质量分数均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
(1)G为蓝色,则G中溶质为(写化学式)。
(2)用pH试纸检测其余溶液的pH,测得E的pH=7,E为NaCl溶液。
(3)将A、B、C、D、F溶液两两混合,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如图2-5-18所示(图中“
”代表无明显现象)。
图2-5-18
图中所发生的反应共有5个。
写出A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
(4)取未鉴别出的两种溶液各20g,分别加入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分别加入C溶液,加入C溶液的质量与烧杯中溶液总质量的关系如图2-5-19所示(已知P、Q两点溶液呈中性)。
图2-5-19
图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KOH═;图2中R点所示溶液中溶质为NaCl、NaOH(写化学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