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77675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解.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解.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解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摘要

1.天体和天体系统

2.天体类型及特征

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

知识结构

一、宇宙

1、天体:

概念和类型

2、天体系统:

概念和级别

二、太阳

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

A光球层:

太阳黑子B色球层:

耀斑和日饵C日冕层:

太阳风

(2)对地球的影响

A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B磁暴和极光C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地球

1、普通性:

(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

(2)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

2、特殊性:

(1)有生命存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知识摘要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

知识结构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

自西向东,自北极上空向下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反之

(2)周期:

恒星日:

23时56分04秒

(3)速度:

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

2、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2)产生时差:

A地方时:

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B时区的划分:

全球每隔15度划分成一个时区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

C区时的计算:

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D国际日期变更线:

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西比东日期多一天

(3)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知识摘要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特征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知识结构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

自西向东

(2)速度:

1月初在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

(3)周期:

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2、黄赤交角

(1)概念:

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2)度数:

目前是23°26′

(3)影响: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2)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3)四季的划分:

天文四季;气候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候温四季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摘要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

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

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

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

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

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

东亚:

温带季风气候;南亚:

热带季风气候

六、海陆分布影响环流

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1)一月,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2)七月,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

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七、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2、气旋与反气旋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知识摘要

1.水圈的组成,水圈中水体的组成及作用。

2.水循环、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其意义,不同类型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

3.洋流、洋流的类型、分布规律,洋流的成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结构

一、水圈的组成

1、海洋水

2、陆地水

(1)地表水:

江河水、湖泊、沼泽、冰川

(2)地下水

二、水循环的类型

1、海陆间循环

2、海上内循环

3、陆上内循环

三、洋流

1、概念:

海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做大规模运动

2、洋流的分布规律

(1)中低纬海区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2)北半球中高纬海区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3)西风漂流

3、洋流的地理意义

(1)对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形成大渔场

(3)对航运事业的影响:

顺洋流快,逆洋流慢

(4)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知识摘要

1.地球内部三大圈层,岩石圈的结构,地壳结构的特点。

2.岩石圈的组成及三大岩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三大岩类之间的关系。

3.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理解地壳运动及流水、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知识结构

一、地球内部

1、地壳

(1)分层

A硅铝层:

以氧、硅、铝为主,钠、钾较多B硅镁层:

以氧、硅、铝为主,镁铁钙增多

(2)结构特征

地壳厚度不均和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2、地幔

3、地核

二、岩石圈

1、范围

2、组成

岩浆岩:

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

石灰岩、页岩、砂岩

变质岩:

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三、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

(1)类型:

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2)地质构造:

褶皱:

背斜和向斜;断层:

2、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作用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摘要

1.了解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表现。

2.理解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成因。

3.关于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成因,要在第二单元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地球四大圈层之间,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及生物循环进行着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从而各个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并结合教材及相关事例加以巩固。

知识结构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概念:

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各要素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

2、成因:

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地域之间相互影响。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知识摘要

1.了解自然带的概念,记忆各个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对应的气候类型。

2.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3.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身边的事例加深理解。

知识结构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地域差异

2、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

A概念

B分类

C原因基础表现

(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垂直地域分异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

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

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

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

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

1.天体:

概念: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

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

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

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

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

耀斑

对地球影响:

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

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

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

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一: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基本形式

公转

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o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

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

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昼长夜短,②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③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南半球:

与北半球相反

分析:

A,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B,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

如海口>广州>上海,

C,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

00-昼长/2(或0:

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

00

日落时间=12:

00+昼长/2(或24:

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

00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

由23o26’N向南北降低,23o26’N以北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越大

冬至日:

由23o26’S向南北降低,23o26’S以南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越大

随季节的变化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

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

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α)与太阳直射点(β)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H=90o-︱α±β︱)

分析: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α±β︱(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五:

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六: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

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

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

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

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第三单元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

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

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

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

①纬度分布:

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

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

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

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

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

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

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

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

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

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

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

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

(如右图)

东亚:

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

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

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

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

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

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

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

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旱涝灾害寒潮

发生的时间夏秋季节春夏秋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