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时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73767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时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时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时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时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时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时教学计划.docx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时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时教学计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时教学计划.docx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时教学计划

西乡中心小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单元教学计划及课时教学计划

2008年9月1日

周次

第1—2周

教材、单元内容、课时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10课时)

邱小清

科组负责人

舒建梅

教导处负责人

唐翠娥

 

单元教学计划

基础

知识

1、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理解10以内数的意义;2、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基本

技能

1、能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0—10各数。

2、会用0—10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

3、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数学的乐趣,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时

1

2

3

4

5

6

7

8

9

10

内容

准备课

可爱的校园

快乐的家园

练习课

玩具

练习课

小猫钓鱼

练习课

文具

练习课

课时目标

Δ※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激发学习兴趣;※初步行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Δ※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品教育。

Δ※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Δ※进一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渗透对应的思想和符号化的意识。

Δ※学会写1—5各数,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分类的意识。

Δ加深巩固1—5各数的写法,※进一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学习兴趣,渗透猜测的意识。

Δ理解0的意义,※掌握0的写法。

Δ巩固0的写法,※初步感受0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Δ※学会写6--10各数;※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书写习惯;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一对应的意识。

Δ※加深巩固6--10各数的写法;※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Δ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1—10各数。

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初步养成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会写1—10各数,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决重难点的方法

1、在数数、读数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操作,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

2、让学生做排队游戏,帮助他们理解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还可以表示顺序。

3、学写数时,可让学生每次少写几个,经常练习,不要急于求成,还要强调学生正确的读写习惯。

(注:

Δ表示课时重点;※表示课时难点。

 

西乡中心小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单元教学计划及课时教学计划

2008年9月1日

周次

第3周

教材、单元内容、课时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比较》(5课时)

科任

叶燕梅

科组

负责人

舒建梅

教导处

负责人

唐翠娥

 

单元教学计划

基础知识

在理解高矮、轻重、长短等术语含义的基础上,获得对“>”“=”“<”等符号意义的理解。

基本

技能

1、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活动,获得对“>”“=”“<”等符号意义的理解,学会用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

2、经历比较物体的大小、多少、高矮、长短、轻重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学会比较的方法,初步体验比较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动手操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活动中,体会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划分

课时

教学

目标

课时内容目标

1动物乐园Δ※初步学会比较大小、多少的方法,认识并理解“>”“=”“<”的含义,学会用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

在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初步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练习课Δ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最大与最小、最多与最少、大于与小于及等于的含义,※巩固用符号表示较物体大小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交流与推理能力。

3高矮Δ※通过比较物体高矮的活动,使学生掌握比较物体高矮的方法,※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关系,体会高矮的

相对性,体验比较物体高矮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渗透帮助他人的教育。

4练习课Δ※联系生活实际,运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高矮,※初步体验比较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5轻重Δ※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逐步加深对物体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并掌握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活动,获得对“>”“=”“<”等符号意义的理解,学会用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

2、经历比较物体的大小、多少、高矮、长短、轻重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学会比较的方法。

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1、理解“>”“=”“<”等符号意义的理解,学会用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

2、学会“比较”的方法,并体验“比较”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决重难点

的方法

1、借助“动物乐园”等有趣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比较物体的大小多少、高矮轻重,帮助学生理解“>”“=”“<”等符号的意义,学会比较的方法和用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

编儿歌帮助学生识别“>”“=”“<”等符号。

(注:

Δ表示课时重点;※表示课时难点。

西乡中心小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单元教学计划及课时教学计划

2008年9月1日

周次

第4—8周

教材、单元内容、课时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

《加减法

(一)》《整理与复习

(一)》《大家来锻炼》(20课时)

科任

赖伟华

科组负责人

舒建梅

教导处负责人

唐翠娥

 

单元教学计划

基础知识

1、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2、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的意义;

3、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4、在运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基本

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3、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

 

课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内容

有几支铅笔

有几辆车

摘果子

小猫吃鱼

练习课

(一)

猜数游戏

跳绳

 

可爱的企鹅

练习课

(二)

练习课

分苹果

练习课

操场上

练习课

乘车

练习课(三)

练习课

整理和复习

(一)A

整理和复习

(一)B

大家来锻炼

课时目标

Δ在情境中体会加法的含义;※正确列出、读出加法算式并计算,在运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Δ感知“加法交换律”的含义;※根据具体情境,灵活列出不同加法算式。

Δ※灵活列出不同加法算式,熟练的计算出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计算。

Δ※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0”得减法算式的意义,熟练计算5以内数的加减法。

Δ※巩固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和认识,复习几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熟练5以内数加减法计算。

Δ使学生学会“6”.“7”的加减法,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

Δ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景中学习有关“8”,“9”的加减法,正确口算“8”,“9”的加减法,并能表达算式的含义.

Δ※能熟练有序的写出89的加减法算式。

Δ巩固9以内的加减法。

※灵活、熟练地进行计算。

Δ※培养初步的数学逻辑思维,灵活熟练的进行计算。

Δ※学习有关10的加减法,体会如何凑十。

Δ※学会凑十法计算,提高计算的效率。

Δ※解决求谁比谁多(少)的简单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Δ※理解比较与加减法的联系,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Δ※加深加减法含义的理解,知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应用连加、连减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Δ※熟练地进行有关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正确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Δ※通过综合练习,熟练进行有关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Δ※将10以内加法算式整理成表并发现规律,熟练计算10以内数的加法。

Δ在整理减法表中回顾本单元的学习过程,※熟练计算10以内的减法。

Δ※观察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教学

重难点

Δ1认识加减法的含义;2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3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并解决问题;3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决重难点

的方法

1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

2重视直观操作与语言表达的结合;

3采用多种形式练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注:

Δ表示课时重点;※表示课时难点。

 

西乡中心小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单元教学计划及课时教学计划

2008年9月1日

周次

第8周

教材、单元内容、课时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

《分类》(3课时)

科任

邱小清

科组

负责人

舒建梅

教导处负责人

唐翠娥

单元教学计划

基础知识

在活动中体会分类的思想,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基本

技能

1、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对简单的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2、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的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

课时内容目标

1整理房间Δ※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2练习课Δ※让学生学会按照给定的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渗透爱劳动,爱家庭的教育。

3整理书包Δ※使学生学会根据不同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4练习课Δ※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对简单的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的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

2、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解决重难点

的方法

1、在教学中,让学生给水果、男女生、桌椅、几何图形等熟悉的物品进行分类,让学生学会对几何体和图形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体会分类在不同的标准下的确定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房间、书柜,亲身经历分类的过程,互相交流整理的方法,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注:

Δ表示课时重点;※表示课时难点。

 

西乡中心小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单元教学计划及课时教学计划

2008年9月1日

周次

第9周

教材、单元内容、课时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

《位置与顺序》(5课时)

科任

叶燕梅

科组

负责人

舒建梅

教导处

负责人

唐翠娥

单元教学计划

基础

知识

1、认识前、后、上、下、左、右的意义;

2、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基本

技能

1、能确定物体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和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

课时

划分

课时

教学

目标

课时内容目标

1前后Δ让学生初步体验前、后的意义和相对性,Δ※学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练习课Δ※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前后的意义和相对性和在实际中的应用,并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

3上下Δ让学生体验上、下的意义和相对的位置关系,Δ※学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练习课Δ※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上下的意义和相对性,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上下的关系与顺序,同时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

5左右Δ※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Δ※使学生在活动中领会左、右的意义和相对性,※学会确定物体左、右的方法。

6、练习课Δ※使学生建立起有关前后、上下、左右的初步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并同时进行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前、后、上、下、左、右的意义;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解决重难点

的方法

1、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比如座位、排队、乘车、上下楼等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前后、上下、左右的意义和相对位置;

2、在各种活动中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帮助学生确定物体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前后、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

(注:

Δ表示课时重点;※表示课时难点。

 

西乡中心小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单元教学计划及课时教学计划

2008年9月1日

周次

第11周

教材、单元内容、课时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认识物体》(5课时)

科任

赖伟华

科组

负责人

舒建梅

教导处

负责人

唐翠娥

单元教学计划

基础知识

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名称并能识别。

基本

技能

1、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2、能对简单几何图形进行分类。

3、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时

划分

课时

教学

目标

课时内容目标

1物体分类Δ※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并能识别。

2你说我摆Δ※巩固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单元复习Δ※综合运用所学的“认识物体”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培养交流和运用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几何名称。

2、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难点:

1、听名称,能正确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解决重难点认识的方法

1、善于从生活出发,善于回到生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辨认物体及其特点。

2、设计分一分、认一认、搭一搭、数一数等操作性比较强的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眼、耳、口、舌等感受器官去体验。

(注:

Δ表示课时重点;※表示课时难点。

西乡中心小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单元教学计划及课时教学计划

2008年9月1日

周次

第12-15周

教材、单元内容、课时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法

(二)》《整理与复习

(二)

(20课时)

科任

邱小清

科组

负责人

舒建梅

教导处

负责人

唐翠娥

单元教学计划

基础知识

1.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和写数,并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

2.初步了解十进制,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学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能解决相关的应用问题。

基本

技能

1.通过操作活动,掌握计算方法。

2.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3.初步体会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课时

划分

课时

教学

目标

课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内容

捆小棒

练习课

搭积木

练习课

有几瓶牛奶

练习课

有几棵树

练习四

买铅笔

练习课

飞行表演

练习五

美丽的田园

练习六

整理与复习

(二)A

整理与复习

(二)B

目标

Δ※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让学生认、读、写11—12各数。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Δ※巩固学生的数位的概念。

将抽象的数字具体化,形象地理解数位概念。

Δ※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学习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学习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Δ※练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的减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Δ※让学生思考“9+?

“的进位加法,初步体现计算方法多样化。

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Δ※通过实物操作帮助理解问题。

培养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Δ※学习掌握“8+?

“的进位加法。

同时可以利用主题图进行环保教育。

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算法多样化的培养。

Δ※训练学生计算的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并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Δ※探索并学会“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情和独立性。

掌握自己的计算方法。

Δ※进一步用实物操作,巩固计算过程。

学会描述故事情节,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Δ※探索相关的退位减法的过程,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Δ※引导学生找规律,写出得数,进一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能力的训练。

Δ※通过情境,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Δ※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能力

Δ※对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学会按照某种规律进行排列。

发现加法表的规律

 

Δ※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的复习整理,学会按照某种规律进行排列。

发现减法表的排列规律。

教学

重难点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通过实物操作帮助理解学习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算法多样化的培养。

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决重难点

的方法

1、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3、注重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采用多种练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注:

Δ表示课时重点;※表示课时难点。

 

西乡中心小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单元教学计划及课时教学计划

2008年9月1日

周次

第16周

教材、单元内容、课时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一册第八单元《认识钟表》(4课时)

科任

叶燕梅

科组

负责人

舒建梅

教导处

负责人

唐翠娥

单元教学计划

基础知识

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点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基本

技能

1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课时

划分

课时

教学

目标

课时

1

2

3

4

内容

小明的一天

练习课

小芳的上午

练习课

目标

Δ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看钟表,学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观察能力交流能力的培养。

Δ※进一步认读整时和半时,与生活练习,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Δ※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认读整时过一点和整时差一点,进一步复习巩固时间的四种类型的认读。

Δ※巩固整时过一点和整时差一点的认读,四种类型的认读。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读整时半点整时过一点整时差一点。

2、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教学难点:

1、能在生活情境中正确认读整时半点。

2能利用钟表正确判断整时过一点和整时差一点。

解决重难点的方法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2利用“小明的一天”,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情境。

3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观察和讨论中进行。

(注:

Δ表示课时重点;※表示课时难点。

 

西乡中心小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单元教学计划及课时教学计划

2008年9月1日

周次

第17周

教材、单元内容、课时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一册第九单元《统计》(5课时)

科任

赖伟华

科组

负责人

舒建梅

教导处

负责人

唐翠娥

单元教学计划

基础

知识

1.能认识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图回答相关的问题;

2.能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信息,进行简单的整理,并画出简单的象形统计图。

基本

技能

1.能跟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并能用生活中数据信息进行实际性的统计操作。

课时

划分

课时

教学

目标

课时

1

 

2

内容

最喜欢的水果

 

迎新年

目标

Δ※1.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Δ※1.通过数学活动,产生统计的需要,让学生都积极参与。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1.会收集数据,并处理数据,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开展活动,产生需要靠统计才能完成数据的收集。

并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解决重难点

的方法

1、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事情出发进行统计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

2、在操作的基础上体会统计的必要情。

在统计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

Δ表示课时重点;※表示课时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