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初三化学一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73718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9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海淀区初三化学一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北京市海淀区初三化学一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北京市海淀区初三化学一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北京市海淀区初三化学一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北京市海淀区初三化学一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海淀区初三化学一模.docx

《北京市海淀区初三化学一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海淀区初三化学一模.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海淀区初三化学一模.docx

北京市海淀区初三化学一模

试卷名称:

2012年北京市海淀区初三化学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1分)(201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矿石粉碎

B.

纸张燃烧

C.

酒精挥发

D.

冰雪融化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题型:

选择题

思路: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析:

解:

A、矿石粉碎的过程中只是矿石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纸张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酒精挥发的过程中只是酒精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冰雪融化的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总结: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1分)(201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矿泉水

B.

苏打水

C.

白醋

D.

蒸馏水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题型:

选择题

思路: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逐项分析即可.

解析:

解:

A、矿泉水中有水,水中溶解一些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苏打水中有水和苏打,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白醋中有水、醋酸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蒸馏水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总结: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组成就属于混合物.

 

3.(1分)(2012)钾肥能增强作物对病虫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下列属于钾肥的是(  )

 

A.

KCl

B.

Na2SO4

C.

NH4HCO3

D.

Ca(H2PO4)2

考点:

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题型:

选择题

思路:

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解析:

解:

A、氯化钾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选项正确;

B、Na2SO4中不含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氮、磷、钾等,不属于化肥.故选项错误;

C、NH4HC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错误;

D、Ca(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选项错误.

故选A.

总结:

本题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化肥中含有哪些营养元素,然后再根据化肥的分类方法确定化肥的种类.

 

4.(1分)(2012)2012年2月,国务院发布空气质量新标准,下列项目没有列入空气质量监测的是(  )

 

A.

二氧化氮

B.

氮气

C.

一氧化碳

D.

PM2.5

考点:

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题型:

选择题

思路:

对空气能造成污染的物质有100多种,但主要的污染物有可吸入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等,必须在空气质量日报中体现出来,让人们及时了解空气质量.

解析:

解:

A、二氧化氮是氮氧化物之一,也是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要报告,故A不可选;

B、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不是空气污染物,故没有列入空气质量监测,故B可选;

C、一氧化碳,是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要报告,故C不可选;

D、PM2.5是可吸入颗粒物,是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要报告,故D不可选.

故选B

总结:

本题较简单,要熟悉空气的污染物和空气质量日报的知识.

 

5.(1分)(2012)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的是(  )

 

A.

红磷

B.

铁丝

C.

木炭

D.

氢气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题型:

选择题

思路:

根据红磷、铁丝、木炭、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判断.

解析:

解: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故选项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故选项正确.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总结: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但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6.(1分)(2012)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

 

A.

O

B.

2O

C.

O2

D.

O2﹣

考点: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题型:

选择题

思路:

由分子的概念可知,分子的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解析:

解: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所以能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A是氧原子;B是两个氧原子;C是氧分子;D是氧离子.

故选C

总结:

本题很简单,考查分子定义的理解应用,准确把握、理解分子的概念并能灵活运用是解题的关键.

 

7.(1分)(2012)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的(  )

 

A.

质子数

B.

中子数

C.

电子数

D.

最外层电子数

考点:

元素的概念.

题型:

选择题

思路:

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进行解答.

解析:

解:

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所以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故选:

A.

总结:

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并能灵活应用的能力,较易.

 

8.(1分)(201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倾倒液体

B.

点燃酒精灯

C.

取用固体粉末

D.

过滤

考点:

液体药品的取用;加热器皿-酒精灯;固体药品的取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题型:

选择题

思路:

A、根据液体药品的取用,拿塞倒放口挨着口,缓慢注入签向手(心),取完上塞放原处,分析操作正误;

B、酒精灯使用中经常要注意:

二查二禁一不可,包括查灯芯是否齐整、酒精是否适量、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就酒精、不可吹灭;

C、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要求分析:

将试管横放,用纸槽或药匙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

D、根据过滤液体时的要求分析,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解析:

解:

A、液体药品的取用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拿塞倒放口挨着口,缓慢注入签向手(心),取完上塞放原处”,该实验中瓶塞正放,污染药品,故A不正确;

B、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易造成失火,故B不正确;

C、取用固体粉末时,将试管横放,用纸槽或药匙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所以C操作正确;

D、过滤操作中应用玻璃棒来引流,故D不正确;

故选C.

总结:

根据实验常用仪器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作答;掌握过滤得原则:

“一贴二低三靠”.

 

9.(1分)(2012)日常生活中加碘食盐中的“碘”是指(  )

 

A.

元素

B.

分子

C.

原子

D.

单质

考点:

元素的概念.

题型:

选择题

思路:

加碘食盐中的“碘”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

解析:

解:

加碘食盐中的“碘”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碘”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A.

总结: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0.(1分)(2012)下图是某些食物的近似pH,呈碱性的是(  )

 

A.

2.4

B.

3.3

C.

6.5

D.

9.1

考点:

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题型:

选择题

思路:

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

解析:

解:

由图中可知,只有小苏打的pH大于7,显碱性.故选D

总结:

本题主要考查了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方面的问题.

 

11.(1分)(2012)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  )

 

A.

使用节水型马桶

B.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C.

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D.

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考点:

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题型:

选择题

思路:

根据保护水资源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进行分析判断.

解析:

解:

A、使用节水型马桶是节约水资源的具体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

B、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是防止水体污染的具体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

C、生活污水任意排放会污染水源,故C符合题意;

D、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是防止水体污染的具体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总结:

要保护水资源首先要了解水体污染的来源及节约水资源的方法.

 

12.(1分)(2012)水果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你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  )

 

A.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分子的质量很小

C.

分子之间有间隔

D.

分子的体积很小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题型:

选择题

思路:

由题意可知,水果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你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

分子在不断运动.

解析:

解:

由题意可知,水果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你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

分子在不断运动.

故选A.

总结:

了解利用原子和分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分子的性质.

 

13.(1分)(2012)下列物质放在敞口容器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减小的是(  )

 

A.

浓硫酸

B.

浓盐酸

C.

氢氧化钠

D.

氯化钠

考点:

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

题型:

选择题

思路:

根据常见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依次分析即可,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氢氧化钠易潮解并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

解析:

解: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质量要增加,故A错;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质量要减少,故B对;

C、氢氧化钠固体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质量要增加,故C错;

D、氯化钠在空气中质量几乎不变化,故D错.

故选B.

总结:

题考查了物质的放置对于质量的影响,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有关物质的物理或化学性质解决.

 

14.(1分)(2012)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要消耗大量能量.下列活动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

 

A.

发射航天飞机

B.

水车汲水灌溉

C.

太阳能供热

D.

风力发电

考点: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题型:

选择题

思路:

此题是关于化学中有关能量来源的判断问题,解题时必须熟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问题.解答时首先从选项中判断出属于化学变化的选项.

解析:

解:

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炸药、石油、煤炭、蓄电池等储存的能量,都是靠化学反应释放出来的.

A选项发射航天飞机,就是靠燃料的燃烧释放的能量推动火箭不断地向上运行,发生了化学变化.

B、C、D三项只是单纯的能量间转化,并无新物质的生成,均属于物理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故选A.

总结:

解答此题实质归结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区别上,关键是看能量转变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通过本题学会处理问题的变通.

 

15.(1分)(2012•海淀区一模)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

 

A.

4P+5O2

2P2O5

B.

Zn+H2SO4

ZnSO4+H2↑

 

C.

CH4+O2═CO2+H2O

D.

2H2O2═O2↑+2H2O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题型:

选择题

思路:

判断一个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要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配平,反应条件,生成物的状态符合等方面判断.

解析:

解:

A、4P+5O2

2P2O5,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故A不合题意;

B、Zn+H2SO4

ZnSO4+H2↑,锌和硫酸反应不需要催化剂,条件错误,故化学方程式产生,符合题意;

C、CH4+O2═CO2+H2O,甲烷燃烧需要点燃,条件错误,故化学方程式错误,符合题意;

D、2H2O2═O2↑+2H2O,过氧化氢分解能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C

总结:

该题主要考查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等知识,相对来说,它是一道比较简单的题目.解答时,只要严格按照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方法、步骤,逐一印证、核对,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16.(1分)(2012)下列物质用途与其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

 

A.

氧气用于炼钢

B.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

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

天然气用作清洁燃料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题型:

选择题

思路:

A、根据物理性质的定义和本质特征判断.

B、根据物理性质的定义和本质特征判断.

C、根据物理性质的定义和本质特征判断.

D、根据物理性质的定义和本质特征判断.

解析:

解:

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磁性、溶解性、挥发性等,特征是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

A、用氧气炼钢时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这一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为化学性质,所以错误.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的性质,升华只是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该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升华属于物理性质,所以正确.

C、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中利用中和反应原理,是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为化学性质,所以错误.

D、天然气用作清洁燃料是利用燃烧放热的性质,必须通过燃烧这一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为化学性质,所以错误.

故选B.

总结: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最基本的概念,二者的本质区别是否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17.(1分)(2012)已知一种碳原子可用于测定文物的年代,该原子的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则核外电子数为(  )

 

A.

2

B.

6

C.

8

D.

14

考点:

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题型:

选择题

思路:

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进行解答.

解析:

解:

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C﹣14的原子中,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因此原子核外电子数为6;故选B.

总结:

对于原子来说: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核内质子数+核内中子数,要熟记这两个等式

 

18.(1分)(2012)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的信息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质子数为16

B.

原子序数为16

 

C.

属于金属元素

D.

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

考点:

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题型:

选择题

思路: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各数据表示的意义来回答此题.

解析:

解:

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等于核内质子数,所以硫元素的原子序数是16,核内质子数也为16是正确的;硫元素带“石”字旁,属于非金属,不属于金属;正下方的32.06是指硫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故选C.

总结:

元素周期表中各数据表示的意义为:

左上角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右边表示元素符号,中间表示元素名称,正下方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19.(1分)(2012)鉴别一瓶气体是否为氧气,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观察气体颜色

B.

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C.

闻气体的气味

D.

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考点:

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题型:

选择题

思路:

根据氧气的鉴别方法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进行分析回答.

解析:

解:

根据氧气的性质助燃性,氧气的鉴别方法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故选B

总结: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氧气的性质,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20.(1分)(2012)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其中能够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一组现象是(  )

①图1铜片上白磷燃烧②图1铜片上红磷未燃烧

③图1水中白磷未燃烧④图2水中白磷燃烧.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③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题型:

选择题

思路:

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①图1铜片上白磷燃烧,是因为具备了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②图1铜片上红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③图1水中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④图2水中白磷燃烧,是因为满足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

解析:

解:

,①图1铜片上白磷燃烧,是因为具备了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②图1铜片上红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③图1水中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④图2水中白磷燃烧,是因为满足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

所以①②可以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①③可以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③④可以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②③不能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故选A

总结:

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即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1.(1分)(2012)甲、乙、丙、丁表示四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见下表,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

物质

微观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丁的化学式相同

 

B.

只有丙物质属于单质

 

C.

若16g乙参加反应,则生成的丙质量为32g

 

D.

反应中,反应物分子中所含氧原子总数是生成物分子中所含氧原子总数的2倍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题型:

选择题

思路:

依据各原子的图示结合四物质的分子结构可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即:

2H2S+O2=2S+2H2O据此可对选项的问题进行判断;

解析:

解:

由微观示意图及题干说明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是:

2H2S+O2=2S+2H2O;

A、由方程式可知甲、丁的化学式不相同;

B、由方程式可知丙和乙是由同种元素组成,是单质;

C、因反应时乙丙的质量比是1:

2,所以若16g乙参加反应,则生成的丙质量为32g;

D、从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物分子中所含氧原子总数是生成物分子中所含氧原子总数相等;

故选C.

总结:

此题是对微观示意图认识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依靠信息正确的书写相关的方程式,并对选项进行细致的分析;

 

22.(1分)(2012)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鉴别Na2CO3和CaCO3固体粉末

加足量稀盐酸

B

除去CO2中的CO

通过足量NaOH溶液

C

检验NaCl溶液中含有Na2CO3

加适量CaCl2溶液

D

除去CaO中的CaCO3

加足量水

 

A.

A

B.

B

C.

C

D.

D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鉴别.

题型:

选择题

思路:

A、运用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解答.

B、运用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一氧化碳和氢氧化钠不反应解答.

C、运用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解答.

D、运用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不溶于水解答.

解析:

解:

A、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所以都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现象相同,不能用稀盐酸鉴别,故A不正确.

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一氧化碳和氢氧化钠不反应,故不能用氢氧化钠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将二氧化碳都除去了,故B不正确.

C、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故C正确.

D、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不溶于水,故D不正确.

故答案选C.

总结:

除杂要遵循除去杂质但不能引入新的杂质的原则,必须熟练掌握物质的化学性质才能准确快速解答该类题.

 

23.(1分)(2012)镍氢充电电池有着广泛应用,镍及其化合物能发生下列反应:

①Ni+2HCl═NiCl2+H2↑②Ni(OH)2+2HCl═NiCl2+2H2O③NiO2+4HCl═NiCl2+Cl2↑+2H2O

对上述反应的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A.

反应③是复分解反应

 

B.

镍能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C.

反应②既是中和反应,又是置换反应

 

D.

Ni(OH)2、NiO2和NiCl2中Ni的化合价都相同

考点:

反应类型的判定;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题型:

选择题

思路:

利用置换反应(指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复分解反应(指由两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的概念;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来解题.

解析:

解:

A、③反应中反应后生成了一种单质,由于复分解反应是生成化合物,所以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故错

B、Ni能置换酸中的氢说明镍的金属性排在氢前所以一定能够置换出硝酸银中的银;故对

C、反应②是中和反应,不是置换反应;故错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