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学会《专家听评简报》第16期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73035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学会《专家听评简报》第16期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台学会《专家听评简报》第16期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台学会《专家听评简报》第16期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台学会《专家听评简报》第16期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台学会《专家听评简报》第16期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台学会《专家听评简报》第16期定.docx

《台学会《专家听评简报》第16期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学会《专家听评简报》第16期定.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台学会《专家听评简报》第16期定.docx

台学会《专家听评简报》第16期定

内部刊物

注意保存

 

第16期

(总第322期)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会主办 2011年7月19日

本期《专家听评简报》刊登的是台学会专家听评组对中国之声、经济之声、中国广播网2011年7月11日至7月15日刊播的部分节目的听(阅)评意见与建议。

□特稿

直播程序完整,充满诗情画意———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直播听评

□中国之声

《报摘》——————头条报道《河南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区》有新意《新闻纵横》——————————《中国水利调查》报道内容扎实

《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述评结合,客观深入

《国防时空》————马伦访华的报道反映迅速,敢碰敏感军事话题□经济之声

《天下财经》—————《观天下》放眼全球,广中见新,广中见深

《天天3•15》————————节目形式更趋于直播,凸现广播特点《民生热点热议》——————话题“与众不同”,内容颇具可听性□中国广播网———————及时报道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特稿

直播程序完整,充满诗情画意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直播听评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大会7月19日上午在拉萨市布达拉宫广场举行,我台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

这次直播有三个特点:

一是庆祝大会开始前的十分钟播报内容扎实,充满诗情画意。

这十分钟播出的是我台撰写的稿件。

稿件讲述了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60年来西藏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给西藏人民带来的命运变迁以及藏汉民族友谊的源远流长等等。

此外,直播以见证西藏历史变迁的布达拉宫为基点,描述了会场布置一新,藏民五彩斑斓的穿着以及布达拉宫的辉煌壮美、现场的喜乐气氛等。

这一段直播稿写得好,不仅内容扎实,而且充满诗情画意,听广播的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是程序完整,传输效果十分清晰。

这次庆祝大会比通常的庆祝大会程序多,有中央贺信的宣读、中央贺匾的赠予、中央代表团团长讲话、自治区党委书记讲话、西藏军区司令员讲话、群众代表讲话等。

这一切程序都要用汉语和藏语共同表达,而且是由拉萨到北京的远程传输。

听时感觉程序完整,效果非常清楚,心中为我台传输技术叫好。

三是群众代表讲话时,我台主播加入汉语解说好。

群众代表讲的是藏语,加上主播的汉语解说,这样就便于全国人民收听了。

此点考虑得周到。

一点意见:

主播尚显经验不足。

有两处主播的话与大会主持者的话撞车、重叠,即:

主播的话未说完时,大会主持人就开始说话了。

这种时候,主播要随时观看大会主持者的动作,宁可少说一句,空一秒,也不要形成“抢话”的局面。

中国之声——《报摘》

头条报道《河南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区》有新意

7月11日,《报摘》头条报道《河南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区》有新意;《西藏人家》系列报道第一篇很扎实;关注猪肉涨价的话题,贴近民生需求。

一、头条报道《河南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区》有新意

河南是小麦大省,也是中华古文化的发祥地。

河南的“十二五”规划,把开掘文化资源内涵、弘扬历史文明作为重点。

报道通过相关负责人的谈话录音,反映了河南省在传承和发扬佛教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等方面所做的努力。

有关各省市区“十二五”规划的报道,我台之前多从经济建设方面入手,而《河南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区》是从文化建设方面展开,听起来有新意。

二、系列报道《西藏人家》第一篇内容扎实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宣传报道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

前一段时间,我台多从宏观方面报道西藏自治区的发展变化和巨大成就,从7月11日开始在《报摘》播出的系列报道《西藏人家》,则从一个个家庭的变化,反映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当家作主的情况,进而歌颂党的民族政策。

7月11日播出的第一篇《流动法庭撑起我一家的希望》,报道了一个藏民家庭在县里流动法庭法官的帮助下,孩子得以上学,患病者恢复健康并有了工作。

报道全部用事实说话,录音清晰,内容很扎实。

二、关注猪肉涨价这个热点

6月份猪肉涨价高达57%,引起人们热议。

7月11日《报摘》的相关报道,讲清了猪肉涨价的四个因素,并介绍了农业部已经采取的调控措施,指出国庆、中秋节期间,猪肉价格可能有所回落。

此报道起到了解疑释惑、稳定人心的作用。

三、几点意见

1.7月11日,《报摘》中《西藏人家》的报道,提到藏族同胞的人名,说得太快,听不清。

2.《报摘》简讯部分应明确由播音员播报“现在播送简讯”开头,像现在这样,不介绍新闻的出处,直接播报消息的做法让人觉得没头没脑。

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中国水利调查》――内容扎实的好报道

收听近期《新闻纵横》,感觉有以下两个亮点:

一、《中国水利调查》――内容扎实的好报道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是关于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7月8日至9日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水利工作会议开幕的当天,我台《新闻纵横》就推出四集系列专题报道《中国水利调查》,显示了中央台高度的政治责任意识、新闻敏感以及过硬的新闻业务水平。

《中国水利调查》的主要特点,是在实事求是地揭示矛盾、提出问题的同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该报道涉及了四大现实问题:

《人多水少,水资源难题如何破解》、《城市排涝如何经受暴雨考验》、《雨洪资源开发如何“变灾为宝”》、《粮食安全如何不再靠天吃饭》。

这四个问题,关乎国计民生,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人人关心。

胡锦涛在进话中指出: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民生为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政府主导、改革创新的原则。

”《中国水利调查》如实体现了这个精神。

例如,探讨城市排涝和粮食安全问题,充分体现了“民生优先”;有关雨洪资源开发的报道,探索了“人水和谐”之路。

在“城市排涝”的相关报道中,既提到了北京、长沙、成都、武汉等地暴雨成灾的现实情况,又有江苏省的水利专家介绍排涝的新措施和新思路,很有参考价值。

当然,如果按大制作要求,这个系列报道在深度上还有欠缺,手法也略显单调。

但是,在目前我台新闻节目偏重“滚动”而忽视研究、缺乏深度的形势下,出现这样扎扎实实研究问题的作品,也实属不易。

中央台有擅长深入报道的传统,特别是农林水利领域。

上世纪80年代的“我看林业这十年”等系列报道,曾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希望这个传统延续下去。

二、《中美两军高层对话》的报道活灵活现

7月12日,《新闻纵横》播出的我军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和来访的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尔•马伦海军上将联合举行记者会的报道,充分发挥了广播的独家优势,把一条程序性时政报道做得活灵活现,在主流媒体中独树一帜,显示了我台军事报道的实力。

该报道利用现场音响和记者评述,绘声绘色地展现了中美双方针锋相对而又彬彬有礼的立场和姿态。

陈炳德总长的言谈,鲜明地显露出职业军人特有的直率和坦诚。

在南海问题上,他义正辞严,寸土不让。

马伦的回答虽文质彬彬,但并不肯做实质性让步。

你来我往,各抒己见,直观地展现出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微妙性。

听这类报道,如身临其境,要比读报纸有趣得多。

这样声情并茂的报道,电视没有做到,平面媒体更无法做到。

一些报纸只好抄录中国之声的文字,在第二天发表。

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

 报道述评结合,客观深入

7月11日到15日,《全球华语广播网》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报道述评结合,客观深入。

7月11日,《全球华语广播网》在报道印度一天之内有两列火车出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事件时,先连线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印度记者王超,紧接着又邀请中国之声特约评论员、国际问题专家叶海林进行点评。

叶海林指出,印度铁路从亚洲最好的铁路,到现在脱轨、爆炸、撞车等事故频发,印度铁道部部长玛玛塔•班纳吉的不作为,是重要原因。

记者的介绍客观全面,专家的分析透彻、尖锐,给人印象较深。

2.《今日酷评》评论到位,有说服力。

我国台湾地区和日本相继对中国大陆开放个人游,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7月11日,《今日酷评》栏目中专家裴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台湾游产品吸引力不足,日本游门槛高、手续杂。

评得客观、准确、到位,言之有理,也可供有关方面参考。

  

中国之声——《国防时空》

  马伦访华的报道反映迅速,敢碰敏感军事话题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访华。

7月11日,马伦与我军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会谈、会见。

7月12日的《国防时空》不仅报道了这些会谈会见的新闻,还就此专访了国防大学教授,这在过去是很少见的。

这个例破得好!

一是反映迅速。

事件头一天发生,第二天的节目就在播报新闻的同时,及时组织相关的评点,反映不可谓不快。

二是没有等在固定栏目播出,特事特办。

《国防时空》有评点热点军事话题的固定栏目,但一个星期只有一两次。

以往有热点话题出现,大多要等固定栏目的播出时间。

这次没有等,而是直接放在了新闻之后,可谓破了先例。

三是比较敢碰敏感军事话题。

《国防时空》经过多年打造,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一整套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稳妥。

为了稳妥,国内军事新闻居多,先进事迹居多,敏感话题多转发别人的东西,自己一般不碰不抢。

近期的《国防时空》不仅敢于屡屡触及一些敏感军事话题,而且反映越来越快,这一次请国防大学孟祥青教授点评则大有抢发之势。

听完报道,为节目的开拓精神称道。

稳妥固然好,开拓更重要。

唯有开拓,才能发展,才能进步,才能使国家电台的军事节目在听众中赢得更重要的席位。

中国之声——《联播》

高考改革招生录取模式的报道有新意

7月15日,《联播》播出了中央台记者舒晶晶采写的录音报道:

《高考改革招生录取模式,变高考独木桥为成才立交桥》。

这篇报道有以下几个特点:

1.新闻由头鲜亮。

记者在导语中介绍,“去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纲要实施一年来贯彻落实情况。

”短短50多个字就说得明明白白。

2.重点突出。

高考改革是一件十分复杂而又敏感的问题。

记者抓住了改革的核心问题,即“高考要不要考”的问题。

报道说:

“围绕推进高考改革,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强调,高考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考的问题。

”接着又出杜玉波在发布会上的现场同期声:

“我国的国情与其他国家不一样,我们目前还没有一个更好的办法能够完全代替高考,高考制度必须坚持,高考改革势在必行。

3.抓住了新闻的亮点。

这场新闻发布会的新鲜之处就在于出现了“把高考独木桥变为成才立交桥”这一比喻。

报道说:

“杜玉波介绍,国家教育考试方案正在研究制订中,将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技术层面对很多高考难点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办法,把高考独木桥变为成才立交桥。

”记者在报道中拎出了这个新说法、新观念,并以此作为报道的题目,让人耳目一新。

经济之声——《天下财经》

《观天下》放眼全球,广中见新,广中见深

收听7月11日至15日的《天下财经》,印象最深的当属《观天下》栏目。

《观天下》放眼全球财经,意在广览天下,并且力求广中见新、广中见活、广中见深。

1.广中见新。

7月11日,《天下财经》栏目《观天下》的头条报道《“中国制造”在国外实现新突破》,给人新颖之感。

首先是角度新、事例新。

报道说的是中国企业中标承建美国旧金山跨海大桥东段,这是中国首次成功进军全球大型钢结构市场,题材听起来很新鲜。

其次是形式新。

主持人连线编辑,编辑综合了多种材料,事实介绍得完整、详实,相关评论热情中有清醒。

2.广中见活。

7月12日,《天下财经》栏目《观天下》的头条报道《券商人事变动频繁,研发报告有严重误判》,报道从“安信证券人员流失过半”切入,揭示了一些券商公司人员频频跳槽,一些知名分析师频频失误以至误导资本市场的情况。

报道有锋芒,有分量,而且布局灵活。

不仅有主持人叙述和记者报道穿插互动,还有两个很有特色的连线,一个是连线《证券报》的专题编辑,介绍报纸组织“分析师和机构排行榜”的来龙去脉;再一个是连线《证券周刊》高管,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报道布局机动灵活,有广播特点。

外联相关媒体,使报道话语来源更为广泛,更为可听可信。

3.广中见深。

7月13日,《天下财经》栏目《观天下》的头条报道《欧债危机蔓延意大利前景令人不安》是一个综合述评报道,触及了世界财经中的新问题,而且敢于直击事物的核心。

比如报道中记者对专家的提问:

“意大利会不会成为又一个希腊”、“会不会成为全球经济危机新的爆发点”、“对中国会有什么影响”等等。

问题提得好,切中要害。

节目还综合了一些专业分析师的看法,研判意大利问题对欧元、对美元以及对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

这些都增加了节目的深度。

经济之声——《天天3·15》 

  节目形式更趋于直播,凸现广播特点

7月11日至15日,《天天3•15》有以下特点:

一、节目形式更趋于直播,凸现广播特点

从最近开始,《天天3•15》往往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直接连线律师和评论员。

比如,7月11日,《天天3•15》播出了《消费者、当当网,谁说了假话》,节目直播连线了北京潮阳律师事务所律师郑传凯和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包华,两位嘉宾分别从法律和监管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直播过程中,律师和评论员之间,律师、评论员与主持人之间也在时时进行着沟通和交流,体现出很强的互动性。

直播的形式使广播的特点进一步凸现。

二、记者调查深入细致、分寸把握好

7月15日,《天天3•15》报道了云南昆明滇池博武小区开发商与业主的纠纷。

记者分别向业主李先生和开发商进行了详细调查。

记者思维敏捷,提问深入细致,条理清晰,环环相扣,问题提得尖锐又能把握分寸。

听众通过记者的提问,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三、嘉宾态度鲜明、点评得当

《天天3•15》节目一般都邀请一位律师、一位经济之声评论员作为节目嘉宾。

两位嘉宾配合默契,互为补充。

比如,7月11日《天天3•15》报道了王先生在当当网购买了大额图书之后,优惠措施却无法兑现的情况。

律师郑传凯就此提醒消费者,在双方还存在争议的情况下,不要急于下单操作。

评论员包华则观点鲜明地指出,这件事反映的是商家的诚信缺失。

他们都向消费者提议:

在消费过程中应尽量保存证据。

再如,7月15日的《天天3•15》,律师刘志宏和评论员包华针对房产纠纷问题给业主支招,很具体实用。

他们从法律的角度指出:

开发商应该按规定承担土地出让金,而不应该转嫁到业主身上;在合同有效的情况下,开发商没有权利将房子转卖给他人等等。

专家的解读有理有据,态度鲜明,能让听众产生共鸣。

经济之声——《民生热点热议》

话题“与众不同”,内容颇具可听性

7月13日,《民生热点热议》选择了两个话题。

一是湖北宜昌市李志强骑摩托车不慎撞人,自己也摔伤爬不起来,被撞女士开私家车把李志强送到医院并垫付医药费,小伙子想通过媒体找到这位“宽容姐”;二是近期猪肉价格涨幅较大并影响到群众生活。

其中第一个“宽容姐”的选题做得好,内涵丰富,值得一听。

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话题“与众不同”,内容颇具可听性

以往热议话题虽然都令受众关注,但多属“问题”话题,如“猪肉涨价影响群众生活”等。

而“宽容姐”这一话题内容却很特别,很值得一听。

与平时常见的交通肇事不同,被撞者对撞人者不但没有指责、争执、索赔,反而开私家车把受伤更重的肇事人送到医院并垫付医药费,又把小伙子送回肇事地点取摩托车。

这些“意外”都令人感到十分温暖。

如网友所言:

在这个感动稀缺的社会,对“宽容姐”的热议太有价值了。

应当多选择这种反映社会温暖的话题进行热议。

二、与当事人李志强的连线做得好,有说服力

湖北宜昌小伙子李志强在连线中不仅介绍了自己撞人后摔伤、没被追究反而得到“宽容姐”热心救助的经过,而且讲述了自己从开始的担心、害怕到后来感受到宽容、温暖的几个“想不到”,真实、感人,很有说服力。

“宽容姐”的爱心、善良、大度、做人的境界、温暖人心的处事态度等,在小伙子的娓娓道来中生动地呈现给听众,带给人们许多温暖与感动。

三、嘉宾评得好,真诚、质朴,入耳入心

对于“宽容姐”迅速走红网络一事,节目嘉宾、媒体评论员陶岳庆点评说:

她做到了一般人做不到的善良与宽容,不追究别人,还能真诚助人,社会太需要这种本真的善良了!

小伙子说想通过媒体找到“宽容姐”还医药费并当面致谢,嘉宾给出建议:

让温暖永远留在自己心中,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也能像“宽容姐”那样给予他人温暖,这就够了。

嘉宾还特别强调“社会鼓励机制”的重要,指出这种机制应该能保证人们把“善与爱”毫无顾忌地奉献出来,人与人之间很温暖,社会和谐也就在其中了。

嘉宾侃侃而谈,真诚质朴,让听者颇有共鸣。

经济之声——《观点•辩论》

     关注解读全球财经大事

7月11日至15日,《观点•辩论》有以下特点:

一、关注全球财经大事

7月11日至15日,国际上有两件财经大事引人关注:

一是美国拟推出第三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此事引发世界各国的严重不安与批评,也引起黄金市场、股票市场的激烈波动;二是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将欧元区一些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或是银行信用评级下调至垃圾级。

欧盟领导人就此向三大评级机构正式宣战,抨击这一行为有失公允。

国内方面,全国11个重点城市的商品房存货总量已达到63.4万套,环比上涨0.9%,存货总量继续创新高。

《观点•辩论》及时报道了这些国内国际财经大事,还请业内专家作了深入分析与解读,以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二、解读有深度有说服力

针对美国拟推出货币新政的问题,《观点•辩论》中几位嘉宾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金融危机给美国银行、金融体系造成致命打击,推出货币新政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同时专家还指出,一旦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其杀伤力非常大,对全球经济包括中国的经济都会造成影响。

对于三大评级机构下调欧元区一些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或银行信用评级问题,有专家认为,这三大评级机构已经形成了特殊的垄断地位,其评级无法公平、公正。

也有专家认为,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基本是公正客观的。

观点针锋相对,辩论激烈,成为此次节目的亮点。

7月14日,《观点•辩论》针对当前房地产市场存货总量再创新高的讨论,三位专家观点明确,分析透彻,对房地产业现状和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对安定民心,稳定社会有积极作用。

一点建议:

今后的《观点•辩论》节目,其内容如果关乎民生,可否邀请一些普通百姓参与提问,由专家解答。

专家和百姓一起分析、探讨,相信效果会更好。

经济之声——7月11日《观点•辩论》

    《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对媒体的警示

7月11日,《观点•辩论》以英国《世界新闻报》因窃听丑闻停刊为新闻点,设立辩题为:

“窃听门”会不会撼动默多克世界媒体巨鳄的霸主地位?

节目还结合现实,就“媒体从业人员如何把握好新闻道德与新闻职业之间的关系”、“媒体的生存到底要靠什么去竞争”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当前我国新闻文化单位正处在体制改革转型的重要时期,借《世界新闻报》窃听门事件进行这样一次讨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对媒体从业人员起到了警示的作用。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要遵守新闻道德。

如节目中嘉宾和主持人谈到的,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去触犯人类道德的底线,更不能去触碰刑律。

其次,它对我国目前的文化体制改革转型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体制改革转型之后,我们的新闻业应该如何把握?

怎样才能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嘉宾认为:

从《世界新闻报》的窃听门事件我们应该认识到,不同的媒体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既要做精彩新闻,又要坚守新闻道德(传媒的良心)。

尤其不能忘记身负的社会责任。

  

中国广播网——及时报道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7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当天,中广网充分发挥台网融合优势,利用中国之声特别直播和经济之声的内容资源及时进行报道,使网友了解了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同时也起到了解疑释惑、引导舆论的作用。

提供了上半年经济运行主要数据。

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同比增长9.6%;6月份CPI同比上涨6.4%,比5月份扩大了0.9个百分点;上半年农民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后增长13.7%,城镇人均收入增长7.6%,增幅较低……一系列数据使网友对我国经济运行情况有了直观的了解。

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物价问题进行了解读。

报道援引国家统计局和专家的分析称,6月份CPI创新高的主要原因有三,翘尾因素的影响、食品涨价幅度较高和猪肉价格上涨过快。

专家认为,尽管CPI月度涨幅创出新高,但非食品价格指数涨幅在收窄,说明前期物价调控政策正在取得积极成效。

权威阐释宏观经济问题。

从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情况看,如何解决好宏观调控问题至关重要。

报道集中了权威专家的分析和评论。

专家们认为,从上半年的主要指标数据看,宏观经济处于适度回落的状态,目前还在比较正常平稳的区间。

就“如何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货币政策是否应持续发力”、“房地产调控应如何继续”等问题,专家都一一做出了分析。

这种专业的权威解读,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中国经济。

 

责任编辑:

陈朴  初审:

李宏关晓东 终审:

刘振英

E-mail:

chenp@电话:

860903698609020686090020

报:

台领导

发:

台办室总编室人力资源管理办公室财务管理办公室

产业管理办公室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管理办公室机关党委监察室审计处地方记者管理中心各频率北京广播中心

军事宣传中心网络中心电视节目中心平面媒体中心

播音主持指导委员会央广传媒发展总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