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单元综合测试题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72214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6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单元综合测试题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单元综合测试题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单元综合测试题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单元综合测试题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单元综合测试题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单元综合测试题5.docx

《高考地理单元综合测试题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单元综合测试题5.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单元综合测试题5.docx

高考地理单元综合测试题5

单元综合测试五(人口与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0·广东汕头调研)下图为“国家经济发展时期与其人口数变迁的统计图”。

试根据此图回答1~2题。

1.图中各曲线所代表的意义,正确的是(  )

A.①=出生率;②=死亡率

B.②=出生率;③=人口数变化

C.①=人口数变化;②=死亡率

D.①=人口数变化;②=出生率

解析:

图中①曲线整体呈上升趋势,应为人口数变化,②为出生率,③为死亡率。

答案:

D

2.关于此统计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过渡时期,人口增长迅速

B.过渡时期,死亡率高于出生率

C.工业前期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均高于工业后期

D.工业时期,出生率下降,但人口数仍然持续增加

解析:

过渡时期,死亡率下降明显,出生率尚未大幅下降,死亡率低于出生率。

答案:

B

(2010·广东汕头模拟)下表是南美各国的社会经济资料。

据此回答3~4题。

南美洲部分国家主要社会经济资料

社会特性

国家

人口(万)

人口自然增长率(‰)

14岁及以下人口比重(%)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委内瑞拉

2465

2.6

37

4

哥伦比亚

4166

2.1

34

4

阿根廷

3874

1.3

30

9

玻利维亚

858

2.7

41

4

秘鲁

2840

2.0

38

4

巴西

18203

1.5

35

5

智利

1566

1.6

31

6

乌拉圭

341

0.9

26

12

巴拉圭

603

2.7

40

4

3.某跨国公司想到南美设立工厂,选择设厂国家的考虑因素之一是各国可劳动人口数的多寡。

如果将15~64岁之间的人口数视为可劳动人口数,则可劳动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是(  )

A.哥伦比亚  B.玻利维亚  C.巴西  D.智利

解析:

可劳动人口数是指15~64岁之间的人口数,结合表中数据,智利非劳动人口比例为37%,在选项所列国家中比重最低。

答案:

D

4.人口增加原因有自然增加和移民增加。

就自然增加而言,下列国家中每年增加的人口最多的是(  )

A.委内瑞拉B.哥伦比亚C.阿根廷D.秘鲁

解析:

人口增加是人口总数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乘积,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可得。

答案:

B

(2010·江苏盐城模拟)读2006年末中国人口资料,回答5~6题。

指标

全国总人口

城镇人口

乡村人口

男性

女性

0~14岁人口

15~59岁人口

60岁以上人口

年末数(万人)

131448

57706

73742

67728

63720

25961

90586

14901

5.如果a、b、c分别代表我国0~14岁、15~59岁、60岁以上人口比重,图中符合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状况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计算各年龄段人口比重,读三角形坐标图得出。

答案:

A

6.有关我国人口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应在一定的时期继续保持人口低自然增长率状况

B.解决当前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措施是遏制人口老龄化的加速

C.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有利于安排就业

D.流动人口持续增加,有利于城市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解析:

虽然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至较低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每年新增人口数仍然较大,给环境、社会造成较大压力。

故我国应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保持人口低自然增长状况。

答案:

A

(2010·江苏南京一模)读“1964~2000年中国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回答7~8题。

7.有关1964~2000年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的正确叙述是(  )

A.65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B.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增加

C.15~64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D.1990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解析:

从图中数据可看出,1964~2000年,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下降;15~6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提高了14.4%;65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口比重提高了3.4%;到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0%,进入老龄化社会。

答案:

C

8.进入2000年,我国面对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严重短缺

B.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每年新增人口多

C.青壮年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压力大

D.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数量日趋减少

解析:

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但青壮年人口比重仍最大,且呈增长趋势,不存在劳动力严重短缺问题,但就业压力大。

答案:

C

(2010·湖南衡阳检测)下图为我国2008年末人口统计资料(单位:

万人),读图回答9~10题。

9.有关我国人口增长变化因果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

B.出生率高,每年净增人口多

C.死亡率低,老龄人口增加快

D.经济增长快,城市化水平高

10.我国人口增长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

A.教育、医疗、就业压力过大

B.城市化发展速度过慢

C.劳动力资源严重短缺

D.环境承载力已趋极限

解析:

联系我国人口发展的实际,结合图中的数据可知,我国人口总量大,但因计划生育的实施,出生率大大下降,自然增长率已经降至很低的水平,但因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人口压力很大,由于死亡率较低,老龄人口增长快,目前的经济增长很快,但城市化水平并不很高。

庞大的人口数量,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但也带来教育、医疗、就业的压力过大等问题。

答案:

9.C 10.A

(2010·山东烟台诊断)根据国家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中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地区。

2007年到乡镇企业就业和外出务工的农民有2.26亿。

读图回答11~12题。

11.我国人口净迁入最多的省区是(  )

A.新疆、山东、北京    B.湖南、福建、海南

C.上海、新疆、云南D.广东、浙江、上海

12.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  )

A.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B.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

C.加快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

D.加速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解析:

依据图示,我国当前的人口主要由内地省、自治区迁往沿海经济发达省区。

这种人口流动可促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加大了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

大量人口流出不利于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推进。

该人口流动主要在南方省区进行,对北方农业发展影响不明显。

答案:

11.D 12.B

(2010·浙江金华模拟)假设某地域内每个居民的重量都相等,则在该地域全部空间平面上力矩达到平衡的点就是人口重心。

每当人口分布状况发生变化,人口重心就会有相应的移动。

从一个时期人口分布重心的移动轨迹中,可以看出全地域人口分布变化的总趋势。

读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下列关于我国人口重心迁移趋势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表示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②表示汉族人口重心迁移

B.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西迁明显

C.相对于少数民族,汉族人口重心向南迁移趋势明显

D.人口重心的迁移与经济重心的迁移没有关系

解析:

人口重心由经度和纬度分别表示,两者累加才能正确表示,①向南侧移动明显,②表示向偏东方向移动;由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可知①是表示汉族,②表示少数民族。

答案:

C

14.我国少数民族分布人口重心大致位于(  )

A.江南丘陵B.青藏高原

C.四川盆地D.东北平原

解析:

由经纬度可判读少数民族分布在西部地区。

答案:

C

(2010·山东潍坊模拟)下图为“某地2007年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统计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人口的老龄化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

解析:

由图中分析在迁移的人口中20~34岁年龄段所占的比重最大,说明青壮年劳动力有可能为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即受经济因素影响而迁移。

答案:

D

16.图中甲至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解析:

结合图示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各年龄段的关系,有明显相关性的是青壮年与0~4岁的婴幼儿,一般来讲,青壮年的迁移会伴随着婴幼儿的迁移。

答案:

A

(2010·江苏宿迁统考)读“2001~2007年江苏省人口增长情况图”,回答17~18题。

17.2004~2006年,江苏省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是(  )

A.外省区流入人口较多B.自然增长率上升

C.人口政策松动D.育龄妇女比例持续上升

18.受人口增长周期的影响,2008~2013年是江苏省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期。

要稳定当前低生育水平,必须(  )

A.限制外省人口流入

B.坚持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

C.鼓励人口外迁

D.实行差异性人口政策

解析:

由图可知,江苏省人口增长主要由机械增长导致。

我国当前应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

答案:

17.A 18.B

(2010·广东广州质检)下图示意我国近几年的劳动年龄人口变化及未来预测。

读图回答19~20题。

19.2000~2020年,我国(  )

A.年轻劳动力人口数量逐年提高

B.中年劳动力人口比重逐年减少

C.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上升

D.老年劳动力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解析:

2000~2020年,我国年轻劳动力人口比重逐年下降,中年劳动力人口比重呈波动下降,老年劳动力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先升后降。

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

D

20.根据劳动年龄人口变化的预测,未来几十年我国(  )

A.就业压力越来越大B.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

C.人口老龄化严重D.人口大量外迁

解析:

未来几十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呈下降的趋势,老年劳动力人口所占比重较高,这说明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死亡率应呈上升的趋势;而年轻劳动力人口所占比重较低,说明年轻劳动力缺乏,就业压力减小,人口不可能大量外迁。

故A、B、D三项错误,C项正确。

答案:

C

21.(2010·广东广州测试)读下表,判断影响农民外出打工的因子,排序正确的是(  )

我国某省农民不同地理环境下外出打工调查表

影响因子

调查人数占总人口比重(%)

外出打工占总人口比重(%)

外出打工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

地形

平原

32.5

48.99

67.45

山地

33.33

41.49

42.62

交通

较好

33.89

49.16

58.36

较差

30.93

47.59

56.95

经济水平

较好

32.52

50.13

78.35

较差

32.62

45.89

61.39

A.地形>交通>经济水平B.经济水平>地形>交通

C.交通>经济水平>地形D.经济水平>交通>地形

解析: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各个因子的影响:

经济水平较好的地区外出打工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最高,达到78.35;其次是地形较好的地区,为67.45;交通影响最小,为58.36。

答案:

B

(2010·江西赣州摸底)下图表示1978~2008年甲、乙、丙、丁四地人口变动统计情况(人口迁移差额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

读图回答22~23题。

22.若甲、乙、丙、丁四条曲线代表城市人口变化,下列分析最合理的是(  )

A.甲曲线所代表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日趋加快

B.乙曲线所代表的城市人口就业问题最严峻

C.丙曲线所代表的城市人口总量不断增加

D.丁曲线所代表的城市的工业化水平最低

解析:

人口总量的增长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迁移增长两方面,甲曲线中人口迁出比例不断增加,甚至超过人口的自然增长,总人口呈现减少趋势;乙曲线人口迁入比例不断减小,但是自然增长率增加,推测当地就业条件可能改善;丙曲线人口迁入和自然增长率均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人口总量仍然增长;丁曲线人口迁入不断增加,可以反映出当地工业化水平较高,吸引较多的劳动力迁入。

答案:

C

23.若甲、乙、丙、丁曲线分别代表我国四个农村地区,当前最适合农村甲发展的措施是(  )

A.实行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流动

B.加强县级城镇发展,吸纳农村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

C.积极引导当地农民到沿海大城市务工

D.加强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解析:

甲地人口迁出较多,应该大力发展当地的中小城镇,实现离土不离乡的人口转移。

答案:

B

(2010·辽宁大连双基)读“中国2005~2050年人口变更图”,回答24~25题。

24.关于图中反映出我国人口构成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劳动力增加B.性别比平衡

C.老龄化趋重D.独生子女减少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低年龄段人口不断减少,高年龄段人口不断增加,说明老龄化趋重。

答案:

C

25.人类学家说:

“这是有史以来最剧烈的人口结构变更。

”引起中国这种人口结构变更的原因并非是(  )

A.多子多福的驱动B.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C.计划生育的惯性D.现代人生育观念的变化

解析:

我国人口结构变更的原因包括实行计划生育、生育观念的转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答案:

A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2分)(2010·唐山2月)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口、耕地、草地和森林4个因子构成一个理论上以人为中心的全球人地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口总量的变动势必引起耕地、草地和森林面积的相互转化和数量增减。

例如,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量增加,从而引起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相应变化,直到达到如下平衡:

P×G=C×Y[式中,P为人口总量,G为人均粮食年需求量,C为粮食播种面积,Y为土地生产率(单位面积年粮食产量)]。

材料二:

全球人均粮食、耕地生产率、化肥投入和灌溉面积指数图。

(1)在人口增长条件下,满足粮食需求的两种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实中,材料一显示的人地关系是难以达到平衡的(P×G≠C×Y),下面三种情况中,最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是________(填序号),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P×G-C×Y>0 ②P×G-C×Y=0 ③P×G-C×Y<0

(3)材料二显示,人们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措施来提高土地生产率,但由此可能分别带来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指出:

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请你帮助拟订要优化调整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题,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一方面可以扩大耕地面积,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题,当P×G-C×Y>0时,说明粮食产量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人们为了生存就会被迫毁林毁草扩大耕地面积,破坏生态环境。

第(3)题,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扩大灌溉面积和增施化肥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但灌溉会造成用水紧张,长期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第(4)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入手进行优化调整。

答案:

(1)扩大耕地面积 提高耕地生产率 

(2)① 人口所需粮食总量大于目前耕地面积所能生产的粮食总量,被迫毁林毁草扩大耕地面积,草地和森林面积减小 (3)扩大灌溉面积 增施化肥 水资源更为紧张 土壤肥力下降(或土壤酸化、水体污染) (4)一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二要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三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27.(13分)(2010·辽宁辽阳2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反映了世界人口最多的10个国家人口数量及自然增长率情况(据《2002年世界人口状况》)。

国家

2002年人口数(亿)

人口自然增长率(%)

1990—1995年

1995—2000年

2000—2005年

中国

12.95

1.10

0.91

0.75

印度

10.41

1.86

1.64

1.41

美国

2.88

1.00

0.83

0.71

印度尼西亚

2.17

1.54

1.43

1.22

巴西

1.74

1.49

1.31

1.20

巴基斯坦

1.48

2.68

2.77

2.50

俄罗斯

1.47

-0.03

-0.16

-0.19

孟加拉国

1.43

3.10

2.00

2.10

日本

1.27

0.16

0.17

0.10

尼日利亚

1.51

2.57

2.38

2.24

材料二:

美国国内曾出现过四次人口迁移的高潮。

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人口大规模西移;第二次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地带。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出现人口向东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材料三:

2007年10月17日,美国人口总数达到3亿。

有美国媒体将此乐观地称作“一个新的里程碑”。

一些评论家认为,美国人口突破3亿大关,象征着美国比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上更具活力。

(1)材料一所述国家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现代型的有几个?

中国和俄罗斯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国国内第二次和第四次人口迁移高潮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出现人口向东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些评论家认为,美国人口突破3亿大关象征着美国比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上更具活力。

分析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个。

主要表现:

中国人口数量庞大,已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俄罗斯人口呈现负增长,劳动力资源不足,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2)第二次人口迁移高潮的原因: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促使人口大规模从乡村迁入城市。

第四次人口迁移高潮的原因: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东北部老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土地租金高;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环境有更高要求;南部和西部地区气候温暖,环境清洁,有“阳光地带”之称。

回流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以后,通过对城市环境的治理和老工业区的改造,城市环境得到改善,老工业区经济重现活力,出现了人口向城市和老工业区回流的现象。

 (3)发达国家普遍面临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的问题,导致劳动力资源不足,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美国人口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劳动力资源,增强了经济活力。

28.(12分)(2010·福建厦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人口的增长图。

材料二:

我国部分省区人口密度比较表。

省区

江苏

山东

新疆

西藏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740

600

12

2

(1)根据材料一说出当前我国人口的增长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并简述这种现象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说出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注意是目前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

据图及所学的知识判断总结。

(2)新中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是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稳定,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改善,使死亡率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再加上人口基数大,使人口快速增长。

人口快速增长给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保护带来巨大的压力。

(3)从东西部几个省份的人口密度及所学的知识能说明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是人口分布极不均匀;东部多,西部少;平原多山区少;沿海多内陆少。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自然条件、交通条件等。

答案:

(1)人口增长特点:

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

 

(2)原因:

①社会稳定;②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④人口基数大等。

 影响:

我人口增长过快使人口环境压力迅速上升,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人口分布特点:

东多西少,人口分布不均匀。

 原因:

我国东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交通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均比西部优越,故人口密度较西部大。

29.(13分)(2010·安徽)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我国纺织服装工业产业布局不尽合理,8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沿海地区。

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

材料二:

《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指出,2005年全省外出人员达1000万左右。

把人口发展纳入城乡经济、社会规划统筹考虑,利用区域规划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

(1)分析图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