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九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4687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九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九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九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九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九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九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九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九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九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九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第21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考试标准

考试内容

考核要求

考情播报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

(2)中共八大的召开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

 

b

b

b

b

(2017·4月,14)考查三大改造

(2016·4月,31第一问)考查中共八大的背景和成果

(2016·10月,14)考查建国以来的农村工作措施

考点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梳理·基础知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b)

1.路线方针:

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2.执行纲领——“一五”计划: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标志: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2)改造形式

农业

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

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全行业公私合营

[突破·核心要点]

要点一 三大改造的完成

史料

三大改造前后所有制结构变化

[识图解史]

(1)图示显示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公有制经济占了绝对优势,图示体现的重大史实是什么?

提示:

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实现对个体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提示:

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要点二 三大改造的影响及意义

史料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

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读史用史]

(1)史料中“问题已经解决”有何影响?

提示: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2)结合要点一图示内容,三大改造后我国经济体制有何基本特征?

提示: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即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精练·核心素养]

素养1历史解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

1.(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3月联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下列属于向社会主义过渡“途径”的是(  )

A.实施“一五”计划B.组织生产合作社

C.发动人民公社运动D.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解析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错误;通过组织生产合作社,农业、手工业走向集体化道路,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运动是1958年开始的,此时已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C项错误;改革开放后农村改社建乡,政社分开,故D项错误。

答案 B

素养2历史解释——对三大改造的认识

2.(2017·浙江4月选考)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

“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

”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

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答案 D

素养3史料实证——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3.(2018·杭州二中月考)以下是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导致其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解析 从图示信息显示1956年民族资本主义消失了,社会主义工业占绝对优势,可判断数据变化原因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故选B项。

答案 B

素养4史料实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4.(2018·杭州高三期末)票证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有关下图所示票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内使用

B.表明物资困难局面得到解决

C.只有和钱同时使用才能买到猪肉

D.使用时不能突破数量和种类的规定

解析 根据“全县通用”“有效期:

1961年7月至12月”可知,该图所示的票证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内使用,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票证对使用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限制,说明当时物资供应困难,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只有凭借票证才能用钱买到猪肉,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使用时只能按照票证上规定的种类和数量,不能突破,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考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梳理·基础知识]

一、中共八大的召开(b)

1.背景: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2.中共八大(1956年9月)的内容

(1)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与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尽快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

体现了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

1.原因

(1)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2)在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的认识。

(3)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的指导思想。

2.开展:

1958年,“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3.危害

(1)“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2)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3)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4.启示:

一切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三、“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b)

1.“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突破·核心要点]

要点一 中共八大的召开

史料 (2016·4月浙江选考)(节选)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毛泽东指出大会的任务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对国内主要矛盾变化作出判断,并提出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

周恩来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陈云针对急切期望实现“纯而又纯”社会主义的想法,指出:

“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

”这些报告和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56~1965)》等

[读史用史]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大会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提示:

正确判断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了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思考计划与市场的作用。

要点二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史料

[识图解史]图示一体现“大跃进”浮夸风盛行;图二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大锅饭”。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主要影响。

提示:

“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

二者是造成1959年至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精练·核心素养]

素养1历史解释——中共八大

1.(2018·温州3月测试)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说:

“我们这次大会的任务是:

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这表明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

①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②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之间的矛盾 ③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④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材料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1956年召开,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不再是主要矛盾,故①错误;“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之间的矛盾”主要存在于改革开放后,故②错误;排除①②,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素养2历史解释——人民公社化运动

2.(2018·台州3月质评)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

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其特点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

关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违背生产力发展水平

B.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C.盲目强调经济发展速度,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D.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

解析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为“一大二公”,“一大”是指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违背生产力发展水平,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人民公社化运动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大锅饭,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是大跃进运动,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人民公社化运动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生产力,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素养3时空观念——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3.(2018·嘉兴3月测试)下列是某年某日《人民日报》头版的部分内容提要。

据此判断当时(  )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赫鲁晓夫写信警告艾森豪威尔,侵犯中国就是侵犯苏联

◆中小城镇和广大农村人民誓作解放台湾的坚强后盾

◇各国社论继续谴责美国侵略者对我国挑衅

◆石景山钢铁厂十四天建成一座煤矿炼钢车间

①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严重 ②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 ③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交织 ④台湾海峡两岸局势时有紧张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 由内容摘要可判断时间为1958年,此时期经济建设实行“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严重,故①正确;“一五”计划后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②错误;1958年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交织,故③正确;1958年时中共中央对台湾实行“武力解放”政策,处于全面紧张状态,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素养4历史解释——计量史学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4.(改编)下表是1957~1961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的统计数字(单位:

万吨),对此评析正确的是(  )

年份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油料产量

糖料产量

1957

19505

164.0

419.6

1189.3

1958

20000

196.0

477.0

1563.1

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