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设计 全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66387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38 大小:12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设计 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苏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设计 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苏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设计 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苏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设计 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苏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设计 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设计 全册.docx

《苏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设计 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设计 全册.docx(1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设计 全册.docx

苏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设计全册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口头复述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名人传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3.学会描写人物的方法,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感受人物身上所散发的独特精神魅力。

5.掌握采访人物的基本技巧,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二单元课时安排:

(13课时)

《童年的朋友》(2课时)

《一面》(2课时)

《我的老师》(2课时)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1课时)

《赵普》(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2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一童年的朋友(2课时)

教学目标:

 1.用生动的语言从不同角度描述外祖母的形象。

2.感受外祖母的人格魅力,理解文章中外祖母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

3.掌握人物的描写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

2.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学生熟悉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从文中找出描绘外祖母的语句并对外祖母的形象加以概括分析。

第二课时:

外祖母对“我”的影响以及体会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导入:

用周华健《朋友》的歌词导入课文。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本课的资料:

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苏联著名作家。

他出身贫苦,5岁丧父。

外祖母成了他最亲近的人,饱尝底层生活艰辛的外祖母以他独特的方式给予了高尔基最大的关爱,对高尔基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高尔基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其他著作有散文诗《鹰之歌》、《海燕》,长篇小说《母亲》等。

写作背景的展示:

高尔基5岁时,做木匠的父亲去世,于是他寄居在开设染坊的外祖父家。

幼年的高尔基常常陷入日渐衰微的家庭小私有者们凶狠的争吵斗殴中。

在高尔基的童年,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

不知道多少个夜晚,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炉沿上,望着被小洋灯的亮光照耀着的小外甥,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童话故事。

这些童话正如高尔基后来回忆的“我的头脑里充满了外祖母的童话,就像蜂房里充满甜蜜一样。

”高尔基笔下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最有诗意、最有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

一、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互相解决字词问题,老师做检测。

1.判断读音的正误。

噗噗地响【pū】 果脯【pǔ】 一绺【lǚ】头发惩【chěng】罚面颊【xiá】  嗅【xiù】东西皱【zòu】纹 裤兜【dōu】鬃【zōng】毛辩【biàn】子诅【jǔ】咒【zhòu】颤zhàn动

2.解释词语。

咕哝  诅咒  颤动  皱纹  五光十色

老师提示:

咕哝:

小声说话。

诅咒:

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后泛指咒骂

颤动:

短促而频繁的振动。

皱纹:

物体表面上因收缩或揉弄而形成的一凸一凹的条纹。

五光十色:

形容色彩鲜艳,样式繁多。

3.合上课本,根据自己所读的内容,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外祖母的形象

叙述模式:

外祖母    (文中的语句),因此,我认为外祖母是一个    的人。

例如:

外祖母也许是生活的艰辛,她习惯于皱着眉头,爱自言自语的咕哝,她在梳头发时还诅咒自己的头发为马鬃。

因此我认为外祖母是一个爱发牢骚但又有点幽默感的人。

学生思考,交流,互评。

老师总结:

在孩子的眼里,外祖母肥胖、慈爱、温柔、纯朴、勤劳、坚强、乐观。

她是“我”最珍贵,最知心的朋友。

二、再读课文:

(导入)接上:

所以在全文中最能概括全文中心内容的就是文章最后一段,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同时思考:

(一)作者把外祖母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同时文章的题目也是“童年的朋友”,这个题目合适吗?

文章哪些内容可以体现出两人的关系是朋友?

请找出这样的话并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

1.说话的语气“温暖而柔和”。

2.对于睡觉问题的处理——“不想睡就不睡好了”。

(说明善解人意温柔的性格。

3.关于奶瓶的问题的处理——“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

你小声点说”。

(怕母亲知道这件事,却不是一味地袒护,也有善意的责备和批评之意)

(二)在文章的中心句中,作者还说到:

“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那么课文中那些地方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出了外祖母的爱心呢?

明确:

外祖母“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她微笑的时候……闪出一种那以形容的愉快光芒”等正面描写以及“我”的心理感受等侧面描写,都能体现出外祖母对“我”的爱。

三、品味语言

(一)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你认为描写得最精彩的部分,并选择一至两句并批注。

    ⑴学生朗读,作批注;

  ⑵并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间交流,小组各成员轮流问,其它同学汇报学习的成果;

⑶小组选出精彩的批注,上讲台作汇报;其它小组作评价

⑷教师总结,重点强调比喻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和侧面烘托在文章中的运用。

老师做重点语段的提示:

1.头发:

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

批注:

突出她的头发“多”“密”“长”“黑”“厚”的特点。

2.声音:

(1)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

(2)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

批注:

外祖母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我的爱,在我的心目中,外祖母的每句话都像歌声那样动听,并且永远刻在我的心上。

3、眼睛:

(1)黑眼珠儿闪烁着气愤的光芒

批注:

这是从孩子的视角观察的,体现出外祖母因生活的艰难而流露出对生活的抱怨。

(2)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

批注:

突出外祖母活泼,愉快而又充满活力。

(3)通过她的眼睛,从她的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批注:

说明外祖母的坚毅,乐观的性格影响着“我”。

4.动作:

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批注:

腰成了驼背,记载着外婆所承担的繁重劳动和生活的艰辛。

把外祖母比做猫,调皮中写出了外祖母的勤劳能干,也表明了我和外祖母的朋友关系。

5.微笑:

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

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批注:

写出了外祖母开朗的性格,年轻、明朗的心态。

饱含了热爱之情。

总结:

通过大家的描述,外祖母的形象逐渐在我们的脑海中丰满起来,那作者在刻画人物时使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

明确: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二)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外祖母的形象,给作者哪些深远的影响。

(通过外祖母的语言描写外貌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尤其是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明确:

外祖母的爱使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使我有了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齐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

请阅读下面一段材料,说说你心中的朋友应该是怎样的人,用一段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材料一:

小东、小南、小西、小北四个女孩是好朋友。

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四个好朋友形影不离,不管缺了谁就像一只漂亮的碗缺了个口子一样地不完美。

十几年的时间不但为她们储蓄了丰富的知识,也为他们储蓄了深厚地感情。

彼此关怀,彼此信任,彼此倾诉。

材料二: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例如:

朋友是一杯酒,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能品味到他的真诚;朋友是一盏灯,在我们最黑暗的时候,是他给我们以无穷的力量,走出困境;朋友是冬日的暖阳,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是他们处处为我们驱散阴霾,送来温暖。

真挚的朋友给我们鼓励,给我们力量。

五、总结本文:

本文通过对外祖母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祖母乐观、坚毅的性格。

对“我”深厚的爱以及对“我”一生的影响,抒发了“我”对祖母的热爱、感激之情。

六、课后选择练习:

1.请你用一段流畅的文字描写家人的外貌。

2.请你根据外祖母的形象画一张肖像画。

二一面(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把握叙事六要素。

2.学习由远及近描写外貌,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感受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心与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运用外貌描写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生活中人们常有这样的感受:

有的人,尽管朝夕相处,一旦离开,难以给你留下一个清晰的影象;有的人,即使初见一面,却象刀刻斧斫似的,在你的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鲁迅先生就属于后一种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在上海病逝,举国上下,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

有一个叫阿累的人,他曾与鲁迅见过一面,先生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在鲁迅逝世当月,他把哀思诉诸笔端,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为《一面》。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标题)

二、考考你

1、注音或写字

duó()步地jiào()镶qiàn()困jiǒng()摩suō()

抖sǒu()恣()情书jǐ()jū()躬nüè()待

hè()然yīn()切ào()悔chóuchú()tuí()唐dǒu()峭

2、解释词语:

颓唐:

精神萎靡。

困软:

困乏疲惫。

殷勤:

热情而周到。

赫然:

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情突然出现。

莽撞:

鲁莽冒失。

懊悔:

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摩挲:

用手抚摩。

打眼:

显眼,惹人注意。

憎恶:

憎恨,厌恶。

揩油:

比喻占公家或别人的便宜。

恣情:

放纵感情。

不能自己:

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

三、学生展示资料

1.我了解的鲁迅: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之后,鲁迅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

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15部杂文集。

鲁迅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

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2.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阿累,生于1909年,原名朱一苇,现名朱凡,江苏涟水人。

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上过学,后考入上海同文书院学习日语,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

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

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

同年8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共青团,接着参加中国共产党。

作者阿累当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票员,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偶尔相遇的“一面”的印象,逼真地勾画了鲁迅先生真切动人的形象,从而写出了“一面”的力量、“一面”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一面》是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最初发表在1936年11月5日出版的《中流》杂志一卷五期上,当时离鲁迅逝世只有半个月时间,第二年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

在这以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收入各地结集出版的鲁迅回忆录里。

四、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

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读完以后,用简洁的语言讲述出故事情节。

(抓住叙述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

四年前,“我”在内山书店和鲁迅有过一面之缘,在先生的推荐下,我用一元钱买下了两本书,同时也被先生的崇高人格所感动。

小结:

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记叙顺序叫顺叙。

(二)研读课文:

重点分析对鲁迅的外貌描写,学习通过外貌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文章主要写的是谁?

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描写的?

明确:

鲁迅外貌描写(板书)

2.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

学生读有关文句(三处)。

比较三处语句的异同点。

师总结:

同:

都是突出鲁迅的“瘦”,作者如同一位摄影师,对鲁迅的外貌进行了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的摄制。

异:

观察的距离不同。

3、这三处外貌描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外貌的哪一特征?

明确:

瘦,6处写“瘦”

作者为什么着力刻画鲁迅的这一外貌特征?

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明确:

“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窃得外国革命的火种,来照亮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

明确:

瘦——突出鲁迅把整个生命贡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4、作者是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但是鲁迅先生却赠书给他,这表明鲁迅具有怎样的品质?

明确:

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

5、小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同学们,鲁迅被誉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受到人们的爱戴与尊敬,就是因为他具有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就是因为他具有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高尚情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伟大的一生再次表明:

有益于人民的人,人民永远记住他。

我们要以鲁迅为楷模,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通过对三处外貌描写的分析,我们知道了:

与观察对象的远近距离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相同。

这一点在写作中应当注意。

举生活中一事例进一步说明。

(或学生习作中的病例。

五、写作练习:

以同学为观察对象,练习外貌描写(思想性格允许揣摩)。

小组交流后,请前、中、后三排代表同学读写作片段。

六、布置作业:

从远及近写一个同学或老师的外貌。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

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鲁迅的形象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用他的一句诗来说,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因此鲁迅才是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那么对于这些称呼,你是怎么样理解的呢?

明确:

“同志”,表示志同道合,鲁迅和广大革命者包括广大的共产党人有着共同的革命志向。

“朋友”,表示亲密无间,鲁迅热爱广大革命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

”“父亲”,表示崇敬和热爱。

“师傅”,表示循循善诱,鲁迅热忱地指导广大革命青年。

“战士”,表示顽强战斗,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在战斗中总是呐喊着前进。

文章中还有许多语言值得我们去仔细体会品味,请找出你认为写得比较恰当的词语,在课本上做出批注。

例如:

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

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赏析:

“费力”表明我生活艰难,但还是拥有着高尚的精神追求,我是一名追求进步的青年。

“——他的手多瘦啊!

”是从我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在此也有强调的作用,突出了鲁迅的瘦,表现了我对鲁迅的关心,既写出了作者为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也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由衷的感谢和崇敬之情。

明确重点句子:

1.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明确:

由于书脊上“鲁迅译”三个字鲜明醒目,更由于“我”心目中早有鲁迅的伟大形象,对鲁迅怀有异常崇敬的感情,因而我心情异常兴奋激动。

2.平素看贯了西装同胞的嘴脸,现在忽然受着这样的优遇,简直有点窘了起来。

明确:

这一句是写内山,也是衬托鲁迅。

内山与“西装同胞”不同,意味着鲁迅也与西装同胞有异。

侧面表达了鲁迅先生的人民大众立场。

3.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

明确:

鲁迅推荐《铁流》,表现鲁迅的自谦,对战友的支持,对读者的诚恳。

4.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明确:

由于置身于狼犬密布的黑暗环境里的警觉,表现了对鲁迅先生的爱护。

二、质疑:

在课本上有这样一些句子,老师点疑问:

例如:

先生明明去世了,我们本该十分悲痛,但作者却不愿恣情悲痛,还写到“这还不是恣情悲痛的时候”,这不是矛盾的吗?

明确:

“不愿恣情悲痛”表示在鲁迅逝世后,仅仅感到无限悲痛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不是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顽强战斗。

因此“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迹,继续前进”这儿又进一步显示了“一面”给“我”的精神力量。

学生质疑,老师解答。

将重点移至最后一部分。

三、学习写作技巧:

1.本文所写的事情是极平常的,但是具有典型意义,小中见大,于细微初见鲁迅的伟大品格。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

“小”,既指篇幅的短小,更指选题的小。

生活中的常情常事,常人常物,都可以成为抒写的对象。

“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将来的丰富设想。

请同学们找一找,文章哪些地方能表现这种写作技巧?

明确:

作者仅仅与鲁迅见了一面,但作者又仔细观察,表现出鲁迅的伟大人格魅力;文章极力渲染我想买书但又无钱购买的窘态,描写鲁迅“慈祥的眼光”、“奖励似的微笑”、“无偿的赠书”,这就表现出鲁迅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和鼓励;描写鲁迅的肖像,突出头发精神抖擞地直竖着等细节,指出鲁迅虽然瘦但是很有精神,这就表现出鲁迅对旧社会的不调和战斗精神。

2.词语的感情色彩强烈,也是本文的一个写作特点,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来。

例如:

“正直”“严肃”“慈爱”等词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尊敬、爱戴之情。

3.老师口头说出抓住特征写外貌也是一个特点,再次总结上节课所学过对鲁迅肖像的描写。

总结:

本文的这三个特点我们可以学习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这种方法。

作业:

搜集有关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感受鲁迅的革命精神。

三我的老师(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记叙文的六要素概括出文中七件事例及其选材角度。

2.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3.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2)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难点:

 

理解、揣摩语句,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未上学以前,你们幼小的心灵中会认为天下最可亲的是爸爸妈妈,或是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当你们进入学校在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

和循循善诱的教育下成长,这时你们就会认为老师也是最可亲的人。

有的老师

在你们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许多年后你们还会清楚记得他们的音容笑貌,

从心底激起对他们的敬爱与感激。

可是要让你表达这样的感情,许多同学觉得

很困难,那么,让我们读读魏巍同志写的饱含深情忆恩师的美文《我的老师》,

我想大家一定会得到启发和感悟的。

一、老师检测预习作业:

1.查工具书,辨析下列各组字的形、音、义。

   即(       )立即        既(       )既然

   孤(       )孤单        弧(       )弧形

   卷(       )卷曲        券(       )证券 

   蜜(       )蜜蜂        密(       )秘密

   恋(       )热恋        念(       )思念 

   焚(       )焚香        梦(       )梦想

2.查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褪色(    ) 卜问(     )    放假(       )     察觉(      )

3.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l)温柔:

温和柔顺(多用于形容女性)。

(2)心情如水:

形容心地纯洁,像清澈的水一般。

(3)依恋:

留恋,舍不得离开。

(4)纠纷:

争执的事情。

(5)热恋:

本课是亲热难舍的意思。

 

4.写作缘起: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

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

“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

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学生速读课文,按提出的问题,自主学习,在书上做好圈点批注;各小组合作解决这些问题。

如小组不能解决的,再全班交流解决。

投影思考的问题:

整体感知:

请同学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一)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蔡芸芝老师)

(二)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

各用一个小标题概括,写在书上。

明确:

共记叙了七件事:

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蔡老师课外教我们跳舞;③蔡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④蔡老师教我们读诗;⑤我们看蔡老师写字;⑥蔡老师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我睡梦中去找老师。

(三)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它们的顺序能不能调换?

明确:

这七件小事,后两件详写,前五件略写。

这样安排,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可见,这种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四)由我们的讲述,你觉得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蔡老师是一位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酷爱学生的好老师。

(五)讨论:

 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

你的看法呢?

 

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归纳:

  明确:

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蔡老师令“我”难忘,是因为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酷爱学生;正是蔡老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才使得“我”(我们)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第二课时

导入:

用回忆法导入。

一、回忆: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互相讲一讲文章详细记叙蔡老师的两件事,把你认为印象最深的事情用生动的语言讲出来。

(要求:

说清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学生思考,互相讲解,老师点评。

二、感悟:

指名朗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明确:

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有:

“难忘”、“温柔和美丽”、“慈爱”、“公平”、“伟大”、“依恋”、“想念”、“可惜”等等。

三、研读:

(一)导入:

全文从头至尾、字里行间都充溢着对老师的一往深情,那么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

你能否列举事例,加以说明?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

本文的感情线索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

(二)请同学们选择你认为最能表现这种感情的段落或句子,进行赏析点评。

例如:

第一件事:

蔡老师假装发怒。

老师对我的“假愠真爱”,“仅仅”一词是表示范围的,说明这是偶然性的、唯一的一次;“好像”道出了蔡老师形似真、实是假的情态;“一迎”这一动作生动地表明了师生之间的亲近、亲热关系:

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因而并不害怕老师;“轻轻地敲”、“边上”。

蔡老师并非存心打我,打的动作似重实轻,而且是“敲在石板边上”。

慈母般的情怀可见一斑;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轻轻虚打的动作逗得大伙会意的笑了,老师也发出了会意的、温柔的笑声。

重点放在最后两件事情上。

明确:

第六件事。

“不知道”、“值不值得”提它。

解决同学间的纠纷,对蔡老师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但对幼小的心灵而言,所占的分量太大了。

老师热爱学生,正确处理好学生间纠纷,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使学生终身难忘。

这种事情还不值得一提吗?

例句:

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明确:

一般的情况下,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

这里由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

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提问:

“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如果删去“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行不行,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

从孩子的眼光评价老师给“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