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普地复习要点较完整.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57005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海洋大学普地复习要点较完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国海洋大学普地复习要点较完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国海洋大学普地复习要点较完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国海洋大学普地复习要点较完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国海洋大学普地复习要点较完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海洋大学普地复习要点较完整.docx

《中国海洋大学普地复习要点较完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海洋大学普地复习要点较完整.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海洋大学普地复习要点较完整.docx

中国海洋大学普地复习要点较完整

第1章绪论

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

答:

研究对象:

地球。

研究内容:

1、组成地球的物质;2、物质的组成方式、形式、演化与分布;3、地球的历史。

研究意义:

1、水文地质学研究地下水的分布、找寻、开发和利用;2、工程地质学研究的是与铁道、公路、大坝、桥梁、隧道、城市工程等建设有关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工程的稳固与安全;3、地震地质学研究地震发生的地质背景与分布规律,为预报地震服务;环境地质学研究影响环境的地质因素,为提高环境质量、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服务。

此外,还有煤田地质学、石油地质学、铀矿地质学等应用学科。

研究方法:

同位素地质学、遥感地质学、数学地质学、实验地质学等。

2、何谓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及外动力地质作用?

答:

地质作用:

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

主要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固体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构造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地球各层圈相互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

主要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地质体的风化作用、中立滑动作用以及各种地壳表层载体(河流、冰川、地下水、海水、湖泊、风沙)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第2章矿物

1、名词解释:

克拉克值、矿物、晶体、非晶体、同质多象、类质同象、透明度、显晶质、隐晶质、光泽、颜色、条痕、摩氏硬度计、解理、断口。

答:

克拉克值:

地壳元素丰度,其用质量分数ωB来表示,称量元素的单位一般为%,微量元素的单位有g/t(克/吨)或10-6(百万分之一)

矿物:

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晶体:

是其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态物质。

非晶体:

是内部的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不呈规律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同质多象:

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温度、压力等)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成为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为同质多象。

类质同象:

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的被性质相似的他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此种现象称为类质同象。

透明度:

指矿物透过可见光的能力。

一般来说,能被光线从矿物薄片(厚0.03mm)透过者,称为透明矿物;不能透过光线者,称为不透明矿物。

显晶质:

晶粒大小不一,较粗的用肉眼或放大镜就可以看出来者,称为显晶质。

隐晶质:

晶粒细微,要通过显微镜才能加以分辨者,称为隐晶质。

光泽:

指矿物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

颜色:

指物体在白光照射下所显示的颜色。

分为紫色、他色和假色。

条痕:

指矿物粉末的颜色。

解理:

指晶体受到外力打击时能够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为平面(即解理面)的能力。

断口:

是矿物受外力打击后不沿固定的结晶方向开裂而形成的断裂面。

摩氏硬度计:

(一滑二膏方解山,七英八黄九刚玉,唯有金刚把十占)

硬度等级

代表矿物

硬度等级

代表矿物

1

滑石

6

正长石

2

石膏

7

石英

3

方解石

8

黄玉

4

萤石

9

刚玉

5

磷灰石

10

金刚石

2、矿物的主要性质有哪些?

系统总结。

答:

形态:

1.单体形态概念:

矿物的单晶体。

2.集合体形态概念:

矿物单体组成的聚集体。

化学性质:

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地质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成为不同的矿物,这种形象称为同质多像。

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些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类似的其他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这种形象称为类质同象。

光学性质:

指矿物在可见光作用下所表现的性质,如透明度、光泽、颜色与条痕。

力学性质:

指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所表现的性质,如硬度、解理、断口等。

其他性质:

脆性:

矿物受外力作用时容易破碎的性质称为脆性

延展性:

矿物在锤击或拉引下,易形成薄片和细丝性质称为延展性。

是金属键矿物的一种特性

弹性:

矿物受外力发生弯曲形变,但当外力取消后,则能恢复原状,此性质称为弹性。

例如云母、石棉等矿物均具弹性

挠性:

如当外力取消后,弯曲了的形变不能恢复原状,则此性质称为挠性。

例如滑石、绿泥石等矿物均具挠性。

矿物的发光性:

矿物受到加热、紫外线、X射线、阴极射线等外界能量激发时发出可见光的性质。

如金刚石、白钨矿等在紫外光照射下发出萤光。

矿物磁性:

矿物在外磁场作用下,被磁化时所表现的性质,如磁铁矿的磁性,赤铁矿的电磁性。

矿物的放射性:

含放射性元素矿物自发地放出粒子或射线,同时释放能量。

如沥青铀矿、锆石、独居石等

第3章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1、名词解释:

火山作用(喷出作用)、喷出岩(火山岩)、熔岩、火山灰、活火山、柱状节理、侵入作用、侵入岩、围岩、同化作用、混染作用、捕虏体、结晶分异作用、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非晶质结构、斑状结构。

答:

火山(喷出)作用: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固结的过程,成为喷出作用,又称火山作用。

喷出(火山)岩:

由火山喷发物形成的岩石统称喷出岩。

熔岩:

液体喷发物称为熔岩。

火山灰:

粒径<2mm的细小火山碎屑物。

活火山:

正在喷发和预期可能再次喷发的火山。

柱状节理:

随着熔岩由表层向内部进一步冷凝,六边形裂块最终会将整个熔岩层变成一个个的六方柱,称为柱状节理。

侵入作用:

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在地下冷凝、结晶、固结成岩的过程,称为侵入作用。

侵入岩:

侵入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

侵入岩是被周围岩石封闭起来的岩浆固结体,故又称侵入体。

围岩:

包围侵入体的原有岩石称围岩。

同化作用:

指岩浆熔化围岩,将围岩改变成为岩浆的一部分,即巨量高温融熔体熔化周围规模较小的先存低温物体。

混染作用:

岩浆因同化围岩而改变自己原有的成分的过程称为混染作用。

捕虏体:

混入岩浆中的围岩碎块可以完全被融化,也可以部分被融化,而部分未融化的碎块就称为捕虏体。

结晶分异作用:

一种成分的岩浆在其逐渐冷凝过程中,按矿物熔点的高低,可依次结晶出不同成分的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这种作用称为分离结晶作用(结晶分异作用)。

隐晶质结构:

矿物颗粒很细,肉眼无法分辨出矿物颗粒者。

(喷出岩常有结构)

显晶质结构:

是指火成岩中的矿物晶体颗粒肉眼能分辨的结构。

(侵入岩常见结构)

非晶质结构:

内部质点呈无规律的排列。

(喷出岩常有结构)

斑状结构:

基质为隐晶质或非晶质者,称为斑状结构。

(喷出岩常有结构)

2、岩浆有哪些基本类型?

其化学成分的差别何在?

与岩浆粘性大小有什么关系?

答:

超基性岩浆:

<45%(SiO2含量)

基性岩浆:

45%-52%

中性岩浆:

52%-65%

酸性岩浆:

>65%

SiO2含量越高,粘性越大。

3、世界火山分布的规律?

答:

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印尼带、洋脊带以及地中海沿岸-东非带。

前两带是板块敛合带,后两带是板块分裂带。

4、何谓鲍温反应系列?

答:

矿橄榄石

物连辉石基性斜长石连高

续续

晶系角闪石中长石系温

列列

出黑云母酸性斜长石

顺钾长石

白云母

序石英

5、对比三大类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做表格对比)。

答:

岩石类型

成分

构造

结构

 

岩浆岩

侵入岩

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角闪石、黑云母、辉石、橄榄石。

酸性岩浆岩中前几种矿物居多,而基性岩浆岩中则偏向于后者。

侵入的岩浆岩里面的矿物应该是较均匀的分布,岩石呈现块状。

按晶粒大小分(粗粒、中粒、细粒)

按晶粒相对大小(等粒(似斑状、斑状)、不等粒)

喷出岩

喷出的流纹岩中会呈现一些流动构造;以及喷出的安山岩和玄武岩中会有气孔和杏仁状构造,这种特殊的结构构造也是它们的鉴定标志。

沉积岩

沉积岩的划分就是根据成分划分的,泥岩、碳酸盐岩、石英(长石)砂岩。

所以沉积岩就以某种成分为主(如以泥质、或以石英等)。

沉积岩还有一大特点就是生物的出现。

尤其在碳酸盐岩里面贝壳等生物的出现很普遍,这是一大鉴别标志。

构造上沉积岩一般都呈现层状构造。

当然如果手表本很小的话可能见不到层理而是块状的。

碎屑结构(砾状、砂状、粉砂状、泥状)

非碎屑结构

变质岩

变质岩是岩浆岩和沉积岩经过后期的高温或者高压过后,原来的岩石经过了成分和构造上的改造而形成。

所以成分上来讲除了与前两种岩有相同的造岩矿物外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属于变质岩的专有矿物或者矿物组合。

例如红柱石,出现红柱石的岩石就必定是低级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石榴石与紫苏辉石组成的代表高温高压环境的麻粒岩。

变晶结构

变余结构

鳞片变晶结构

角岩结构

碎裂结构

交代结构

变质岩的构造类型有变成构造(斑点构造、板状构造、片理构造、片麻状构造、块状构造)和变余构造(变余杏仁构造、变余层状构造、变余泥裂构造)。

 

第4章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1、名词解释:

科里奥利效应、层理、交错层理、碎屑结构、非碎屑结构、递变层理

答:

科里奥利效应:

地球上一切物体的运动,包括水的运动,同样都会受地球自转的影响而发生偏转,其偏转方向在北半球者向右,在南半球者向左。

层理:

指沉积岩的成层性。

是由岩石不同部分的颜色、矿物成分、碎屑(或沉积物颗粒)及结构等所表现出的差异而引起的,反映了不同时期沉积作用性质的变化。

交错层理:

层纹倾斜或相互交错者,称为交错层理。

递变层理:

又称粒序层理,其特征是同一层内碎屑粒径向上逐渐变细。

它的形成主要是因水介质动力由强逐渐减弱所致。

同一层内碎屑颗粒从下往上逐渐变粗者,称为反递变层理。

碎屑结构:

岩石中的颗粒是机械沉积的碎屑物。

分为:

砾状结构、砂状结构、粉砂状结构、泥状结构。

非碎屑结构:

岩石中的组成物质由化学沉积作用或生物化学沉积作用形成。

其中大多数为晶质或隐晶质,少数为非晶质,或成凝聚的颗粒状结构。

常见者如内碎屑结构,ér鲕粒、球粒结构等。

2、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

大气、水与生物。

太阳热能是地球外部能量的来源。

3、沉积岩形成的五个阶段(即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答:

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4、如何区分碎屑、基质、胶结物?

常见的胶结物的成分有哪些?

答:

起胶结作用的物质称为胶结物;能起填充和固结作用的细碎屑物称为基质;岩石中的颗粒叫做碎屑。

区分:

书本P47,图4-3

常见胶结物成分:

硅质(SiO2)、钙质(CaCO3)、铁质(Fe2O3•nH2O)等。

5、组成沉积岩的常见矿物有哪些?

其中哪些是沉积岩特有的?

答:

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硅质岩;铁、锰、铝、磷沉积岩;石灰岩;白云岩;

特有岩石:

出现自生矿物。

如粘土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等,在沉积岩中大量生成,而岩浆岩中缺乏;

缺乏高温结晶矿物。

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基性中性斜长石等(岩浆岩中多),风化作用中易被分解;

石英、钾长石等在岩浆岩与沉积岩均有,其中石英最稳定;

含特有的机物质,由生物作用所形成

6、试述沉积岩的结构和主要沉积构造?

识别它们有何地质意义?

如何根据岩石标本判断其沉积环境?

试举例说明。

答:

结构和主要沉积构造P46

意义:

在构造地质的研究中层理等原生构造是最基本的参考面。

构造变形主要是通过原生的层理或者原生构造而得以表现的,所以在研究够构造变形中,首先要识别研究原生构造。

第5章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1、名词解释:

变质作用、变质岩、变质矿物、变晶结构、变余结构、片理、矽卡岩、混合岩化作用、糜棱岩

答:

变质作用:

岩石基本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构造的变化,形成新的结构、构造或新的矿物与岩石的地质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属于地球内动力作用的范畴。

变质岩:

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流变化等内营力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变质矿物:

只能由变质作用形成的矿物称为变质矿物。

变晶结构:

指岩石在固体状态下,通过重结晶和变质结晶而形成的结构。

变余结构:

指变质程度不深时残留的原岩结构。

片理:

岩石中片状或长条状矿物连续而平行排列,形成平行、密集而不甚平坦的纹理,称为片理。

矽卡岩:

一种变质岩,主要由富钙或富镁的硅酸盐矿物组成的变质岩,一般经接触交代作用形成。

(接触交代作用:

从岩浆中分泌的挥发性物质,对围岩进行进行作用,导致围岩化学成分发生显著变化,产生大量新矿物,形成新的岩石和结构构造。

混合岩化作用:

混合岩化作用是由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转变的一种过渡性成岩作用。

糜棱岩:

糜棱岩是在中-高温、高剪切应变条件下产生的岩石,广泛发育在中、下地壳岩层中。

2、何谓变质作用?

引起岩石变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

变质作用:

岩石基本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构造的变化,形成新的结构、构造或新的矿物与岩石的地质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因素:

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

3、组成变质岩的常见矿物有哪些?

其中哪些矿物是变质岩所特有的?

答:

常见矿物:

石英、钾长石、钠长石、白云母、黑云母;红柱石、蓝晶石、矽线石、硅灰石、石榴子石、滑石、十字石、透闪石、阳起石、蓝闪石、透辉石、蛇纹石、石墨。

特有矿物:

红柱石、蓝晶石、矽线石、硅灰石、石榴子石、滑石、十字石、透闪石、阳起石、蓝闪石、透辉石、蛇纹石、石墨。

4、变质作用的类型有哪些?

各有哪些因素引起?

其代表性岩石?

答:

变质作用类型

引起因素

代表岩石

接触变质作用

接触热变质作用

温度

角岩、斑点角岩、大理岩、石英岩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温度

石榴子石、绿帘石、透闪石、透辉石、阳起石、硅灰石

区域变质作用

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

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麻粒岩、榴辉岩

混合岩化作用

温度

混合花岗岩

动力变质作用

定向压力

5、变质岩的结构和特征性构造有哪些?

答:

结构:

变晶结构、变余结构、碎裂结构、交代结构。

构造:

1、变成构造:

斑点状构造、板状构造、片理构造、片麻状构造、拉伸线理、块状构造。

2、变余构造。

6、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演化关系怎样?

答:

书P67

第6章地质年代

1、名词解释:

地质年代、化石、标准化石、同位素、同位素年龄、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

答:

地质年代:

有两层含义:

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及地质体形成或事件发生距今的年龄。

前者称为相对年代,后者称为绝对年代。

化石:

埋藏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

标准化石:

在地质历史中具有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成为标准化石。

同位素:

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一种原子形式。

同位素年龄:

包含放射性元素的矿物的形成年龄。

地层层序律:

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

生物层序律:

年代越老的地层中所含生物越原始、越简单、越低级;年代越新的地层中所含生物越进步、越复杂、越高级。

2、何谓地质年代,它是怎样确定的?

答:

地质年代:

有两层含义:

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及地质体形成或事件发生距今的年龄。

前者称为相对年代,后者称为绝对年代。

怎样确定:

同位素年龄测定法,裂变径迹法,古地磁方法。

3、地质年代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级别划分。

答:

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单位

宙宇

代界

纪系

世统

4、熟悉国际地质年代表。

答:

书P74

第7章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

5、解释:

震源、震中、震中距、等震线、地震烈度、地震震级、地震仪、地震谱、海啸、纵波、横波、面波。

答:

震源:

引发地震、释放深部能量的源区。

震中:

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点,是接受震动最早的部位。

震中距:

地震台到震中的水平距离。

等震线:

同一地震在地面引起相等破坏程度的各点的连线。

地震烈度:

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

地震震级:

衡量地震大小的量,是地震的基本参数。

是通过测量地震波中的某个振相的振幅来获取的。

地震仪:

记录地震波的仪器。

地震谱:

由地震仪记录下来的是一条具有不同起伏幅度的曲线,能够指示地震发生的时间、不同性质地震波所到达的时间和震动强度等一系列信息。

由这些振动曲线构成的图件,称为地震谱。

海啸:

指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所引起的巨大波浪。

纵波: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是推进波。

横波:

横波是剪切波。

面波:

面波不是从震源发生的,而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

沿面传播,不能传入地下。

6、全球地震分布的规律?

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答:

规律:

绝大多数沿岩石圈板块的边界发育,部分发生在大陆内部的活动断裂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中海-印尼地震带。

3、洋脊地震带。

4、陆内变形带。

7、地球内部有哪几个主要层圈?

各圈层之间的界面名词?

答:

书P94

第8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1、解释:

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向斜/背斜、正断层/逆断层/平移(走滑)断层、张节理/剪节理、地堑/地垒。

答:

构造作用:

主要表现为地壳或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新构造作用:

第四世纪以来所发生的构造作用。

地质构造:

岩石变形和变位的产物。

向斜/背斜:

书P105图8-10

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书P108图8-17

张节理/剪节理:

书P113图8-31、8-32

地堑/地垒:

书P109图8-21

2、深刻理解岩层产状要素的概念,并掌握其测量方法。

答:

书P102图8-1

3、野外工作过程中,如何识别褶皱和断层并判断其类型?

答:

书P106-107

4、深刻理解岩层的各种接触关系的含义,掌握其识别方法。

答:

书P115-117

5、何谓构造旋回?

答:

书P139

第9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1、解释:

大陆漂移、地幔对流、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大洋中脊、海底地磁条带、转换断层、威尔逊旋回、活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海沟、岛弧、贝尼奥夫(Benioff)地震带、地幔柱、热点。

答:

大陆漂移:

认为在地质历史中,大陆内部存在过深海,后来发生的强烈水平挤压作用,导致海洋闭合、大洋消失,陆地相接。

地幔对流:

地幔下层物质因受热膨胀而上升,地幔上层物质因温度低密度大而下降,两者构成封闭式循环流动。

海地扩张:

1、洋底不断在洋脊裂谷带形成、分离,分裂成的两半分别向两侧运移,洋底不断扩张。

同时,老的洋底随对流圈在海沟处潜没消减。

这种过程持续不断,因而洋底不断更新。

2、洋底扩张速度平均每年数厘米,3亿-4亿年洋底便更新一次。

3、洋底扩张表现为刚性的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之上运动,其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

4、洋脊轴部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是对流圈的下降处。

如果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导致大陆的分裂和新生大洋的开启。

板块构造:

岩石圈分裂形成的许多巨大块体称为板块,他们驮在软流圈上做大规模水平运动,致使相邻板块相互作用。

大洋中脊:

绵延全球各大洋底的巨大山脉,是地球上最为突出的地貌现象。

海底地磁条带:

书P128图9-12

转换断层:

转换断层的运动方向与运动性质在此两点以外发生了转换,表现为以脊轴转换点为界。

威尔逊旋回:

书P139

活动大陆边缘/海沟/岛弧:

书P136-137图9-25

稳定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陆隆:

书P136图9-24

贝尼奥夫地震带:

震源有海沟向大陆方向呈倾斜延伸排列。

地幔柱:

地幔中一部分温度较高、密度较小的物质呈柱状体由深部上升,称为地幔柱。

热点:

地幔柱到大岩石圈底面,便成为热点。

2、试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要点,并对该学说加以评价。

答:

1石炭纪以前,全球只有一个大陆和一个大洋,前者称为泛大陆、后者称为泛大洋;

2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的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的硅镁层之上;

3从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大陆逐渐破裂、分离,造成现在的海陆分布;

4大西洋、印度洋是在大陆分裂漂移的过程中形成的,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残余。

5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漂移的过程中,前缘受到挤压褶皱形成山脉,后缘由于硅镁层的粘结、拖曳而脱落形成岛弧、岛屿。

大陆漂移说的主导思想是正确的,但是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魏格纳的大陆漂移机制存在明显缺陷。

刚性的花岗岩层不可能在刚性的玄武岩层上漂移;

潮汐力与离心小,不足以引起大陆漂移,也不可能在大陆前缘挤压形成高大的山脉;

大陆如何拼合的一些具体问题没有妥善解释,例如北大西洋两岸的纽芬兰与欧洲就难以拼接;

魏格纳不是地质界出身的学者,备受地质界的排挤。

3、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和主要证据有哪些?

答:

主要观点:

1、洋底不断在洋脊裂谷带形成、分离,分裂成的两半分别向两侧运移,洋底不断扩张。

同时,老的洋底随对流圈在海沟处潜没消减。

这种过程持续不断,因而洋底不断更新。

2、洋底扩张速度平均每年数厘米,3亿-4亿年洋底便更新一次。

3、洋底扩张表现为刚性的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之上运动,其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

4、洋脊轴部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是对流圈的下降处。

如果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导致大陆的分裂和新生大洋的开启。

主要证据:

转换断层、海底磁异常和深海钻探结果。

4、板块构造的基本含义?

答:

岩石圈分裂形成的许多巨大块体称为板块,他们驮在软流圈上做大规模水平运动,致使相邻板块相互作用。

5、板块边界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

1、离散型边界;2、聚敛型边界;3、剪切型边界。

书P133图9-21

6、用板块俯冲观点解释全球火山与地震的分布规律。

答:

造山作用

两个板块相撞,会产生很大的挤压力,使一个板块对另一个板块向下俯冲或向上仰冲,从而发生褶皱和断裂,形成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互相碰撞的结果(地缝合线区)。

7、何谓转换断层?

转换断层与平移断层的主要区别?

答:

转换断层:

转换断层的运动方向与运动性质在此两点以外发生了转换,表现为以脊轴转换点为界。

区别:

1)运动方向:

转换断层BC段两盘运动方向相反,断层外两盘运动方向一致;而平移断层,断层两盘的运动方向始终相反。

2)断距(断层两盘相对移动开的距离):

平移断层标志物之间的断距应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转换断层之间的洋中脊之间的距离一般是稳定的。

3)地震活动:

转换断层部分有浅源地震活动,而沿整个平移断裂均有地震活动发生,可以是浅、中、深源地震的任何一种或多种。

8、何谓威尔逊旋回?

答:

威尔逊旋回:

书P139

9、比较两种大陆边缘的特征。

答:

稳定大陆边缘:

其特点是大陆与大洋呈连续过渡关系,没有海沟,缺少地震和岩浆活动。

活动大陆边缘:

其特点是大陆与大洋之间以海沟相接触,二者呈突变关系。

第10章风化作用

1、解释:

风化作用、残积物、风化壳、土壤。

答:

风化作用:

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矿物和岩石,通过大气、水以及生物的接触,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转变成松散的碎屑物甚至土壤的过程。

残积物:

岩石风化后在原地残留的物质称为残积物。

风化壳:

指风化产物的覆盖层,包括残积物及其上覆的土壤。

厚度一般为数厘米至数十米,横向展布不稳定。

土壤:

土壤是富含腐殖质的细粒而松散的生物风化作用产物。

2、风化作用的类型及其之间的联系?

答:

类型: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联系:

各类风化作用是相伴而生的。

物理风化能扩大岩石的空隙,增加表面积,加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