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考纲高考系列生物 酶ATP及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56057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4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考纲高考系列生物 酶ATP及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新考纲高考系列生物 酶ATP及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新考纲高考系列生物 酶ATP及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新考纲高考系列生物 酶ATP及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新考纲高考系列生物 酶ATP及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考纲高考系列生物 酶ATP及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docx

《新考纲高考系列生物 酶ATP及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考纲高考系列生物 酶ATP及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考纲高考系列生物 酶ATP及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docx

新考纲高考系列生物酶ATP及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新考纲高考系列生物

酶、ATP及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I.必记知识全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必记概念

1.新陈代谢:

生物内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可分为作用(又称代谢)和作用(又称代谢)两部分。

2.同化作用,指生物体将转变成同时能量的过程;异化作用,指生物体将转变成,并排出体外,同时能量的过程。

3.自养型,指能够利用转变成的新陈代谢类型;异养型,指合成有机物,必须从外界获取有机物的新陈代谢类型。

1.活细胞;有序;同化;合成;异化;分解2.外界物质;自身物质;贮存;自身物质;代谢废物;释放3.无机物;有机物;不能

二、必记规律

4.酶,是一种催化剂,与一般化学催化剂相比较,具有、、、等特性,但也具有一般催化剂的基本特征,即只改变,不改变,并且反应前后、性质不发生改变。

5.ATP称之为,如果去除两个磷酸,则是的基本组成单位。

ATP是,故称之为“能量货币”。

二、4.生物;专一性;高效性;受温度和pH影响;多样性;反应速度;化学反应平衡;物理;化学5.三磷酸腺苷;RNA;直接能源物质

Ⅱ.考点过关和高考预测过关斩将一马平川

考点详解精剖细解入巿三分

一、基本考点

考点1酶及酶的催化特性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从本质上讲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如唾液淀粉酶、蛋白酶,但近十几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所以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

酶是活体催化剂,所以除具备一般化学催化特性(反应前后物理、化学性质不变;只改变反应速度.不改变化学反应平衡)之外,还具有三点特性:

(1)高效性。

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

倍。

(2)专一性。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这与酶的空间结构有关,用图示可表示为如图38-1。

(3)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

这是因为温度、pH可以改变酶的空间结构,但应注意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并不能使酶失活,而高温、过酸、过碱、重金属盐可以使酶发生不可恢复的失活现象。

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可表示为如图3—8-2。

图中A、B分别代表酶的最适宜温度、最适宜pH,不同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是不相同的。

案例剖析旁征博引举一反三

考题1-1下列能够破坏RNA聚合酶的物质是()

A.DNA聚合酶B.DNA解旋酶C.胰蛋白酶D.核酸酶

考题1-2用n一淀粉酶作实验材料,探索温度、pH、反应物浓度等对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3—8-3所示,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需进行如下步骤:

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注入2mL淀粉溶液;②向各试管注入lmL淀粉酶溶液;③向各试管滴1滴碘液;④将3支试管分别放在60℃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维持温度5min;⑤观察实验现象。

最合理的实验顺序应为()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④→⑤C.①→③→④→②→⑤D.①→④→②→③→⑤

(2)将装有酶和反应物的甲、乙两试管分别放入冰水和90℃水浴锅中处理10min后取出,加入碘液振荡后再转入60℃的水浴锅中保温5min,两试管内溶液颜色的变化分别为:

甲,乙。

(3)若用人的唾液淀粉酶做实验,则图38-3A中a点所对应的温度应为℃,由此说明。

(4)图3—8-3B中,反应物达到某一浓度时,反应速度不再上升,其原因是

(5)图3—8-3C曲线所表示的酶的活性与pH的关系是。

在该实验中用来检测实验结果的试剂是。

考题1-1点拨:

RNA聚合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分解蛋白质的酶为蛋白酶。

答案:

C。

考题1—2点拨:

做本类实验的第一步应该先进行分组标号,所以先进行①,其次应再进行④,再进行②、③。

这是为了先为酶反应营造不同的外界环境,否则会由于外界条件不确定,导致实验失败,碘液应在实验将要结束时加入,否则不能排除碘液对实验的影响,最佳顺序应为①→④→②→③→⑤。

由于低温只能暂时抑制酶的活性,所以温度恢复后,酶活性恢复,分解淀粉,而高温可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发生不可逆转的失活,即使温度恢复最适宜时,也不能催化淀粉的分解。

唾液淀粉酶,血液凝固酶等一系列人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应为人体体温——37℃,这体现了不同酶所需最适温度是不同的。

验证一系列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主要通过不同pH条件下淀粉分解的多少,而碘液只能验证淀粉的有无,所以本实验不能选择碘液。

答案:

(1)D

(2)溶液蓝色褪去;溶液仍为蓝色(3)37;不同生物体中酶催化作用所需的最适温度不同(4)受反应液中酶浓度的限制(5)在一定的pH范围内,随pH增大,酶活性增强,反应速度加快,超过最适pH,随pn增大,酶活性下降;斐林试剂(或用班氏试剂,不能用碘液)总结提示:

本题考查酶的特性的载体在于课本相关实验,对本知识点考题的正确解答应注重实验步骤的合理设置、实验对照方法、实验试剂的合理选择,本知识点考题一般难度较大,需分析和综合的内容较多。

考点2人体内的酶

(2)特殊条件的酶:

如胃蛋白酶活性最高的温度是37℃,pH=2,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50℃~75℃,pH=5.5~7.5。

考题2将等量的牛肉放在盛有等量的不同消化液的容器里,在相同条件下产生氨基酸最多的是()

A.胰液、小肠液B.胃液、小肠液C.胰液、胃液D.胆汁、小肠液

考题2点拨;胰液中有胰蛋白酶、肠液中有肠肽酶、胃液中有胃蛋白酶、胆汁中不含消化酶,蛋白质要被分解为氨基酸,必需经蛋白酶和肽酶的共同作用,所以可排除c、D答案;而胰蛋白酶的最适pH为8.5左右,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2.O左右,肠液中肠肽酶最适pH为8.5左右,如果肠液和胃液混合pH改变,都处于不适宜的pH环境中。

答案:

A。

总结提:

本知识点为涉及初中知识的知识点,可见,我们在复习时,应注意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挖掘与某知识点相关联的知识,从而形成网络体系,这在复习中相当关键,并且这种出题形式在高考题中经常出现.

考点3ATP的结构构成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它是细胞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在ATP分子中的两个磷酸基团之间的高能磷酸键是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当这种化学键水解时,放出的能量是一般化学键放出能量的2倍以上。

例如,每摩尔的高能磷酸键放出的能量约是30.54kJ,而一般的P一0键只放出能量8.37~20.92kJ。

ATP分子简式可表示为A—P~P~P(A:

腺苷,P:

磷酸,“~”:

高能磷酸键)。

其结构式如图3—8—4所示。

考题3-1研,2分)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ATP中含有C、H、0、N、P元素

B.活细胞中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化时刻发生

C.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D.动植物形成ATP的途径分别是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考题3-2)当条件满足时,20个腺苷和80个磷酸最多可以组成的ATP和ATP分子中所含的高能磷酸键有()

A.20个和30个B.20个和40个C.40个和40个D.40个和60个

考题3—1点拨:

由考点解析我们可以发现ATP的构成元素有c、H、0、N、P,由于在人体内含量少,又是直接供能物质,故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化时刻发生,而获得ATP的方式,在植物体内,不仅有光合作用,还有呼吸作用。

答案:

D。

考题3—2点拨:

20个腺苷可参与构成20个ATP,80个磷酸可参与构成26个ATP,可见。

20个腺苷和80个磷酸最多可形成20个ATP,又因为每个ATP分子中有2个高能磷酸键,所以20个ATP含有40个高能磷酸键。

答案;B。

总结提示:

ATP在生物的新陈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对其分子式的考查也尤为重要。

对此知识点的掌握,应注重知识的联系性。

如A代表腺苷,如果再加上一个磷酸,就是构成RNA的基本组成单位——腺嘌呤核苷酸,由ATP的构成联系到RNA的构成。

考点4.ATP与ADP之间的联系

1.ATP的生理功能以及发挥作用的方式:

ATP分子中远离A(腺苷)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在一定条件下很容易断开,也很容易形成。

高能磷酸键断开时,连接在ATP上的磷酸基团就离开ATP,形成磷酸(Pi),同时,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三磷酸腺苷就转化成二磷酸腺苷,这个过程通常称为ATP的水解。

ATP水解时释放出的能量,可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根细胞通过主动运输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元素或肌肉收缩等。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也可以说,ATP是生物新陈代谢中的直接能源物质。

当细胞中ATP的含量过分减少时,在一种酶的催化作用下,ADP可以接受能量,同时与一个磷酸结合,形成一个高能磷酸键,从而转化成ATP。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ATP在生物体内含量少;

(2)ATP与ADP之间的转化虽在物质上是可逆的,但这并不是可逆反应,因为这两个反应所在场所不同,所需酶的种类不同,所涉及能量方式不同;(3)生成ATP所需能量,动物体内可来自呼吸作用和磷酸肌酸的转化,植物体内可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4)当ATP过多时,部分能量可转移到磷酸肌酸中。

2.ATP与ADP之间的关系可总结为表3—8-1:

表3-8-1

细胞结构

ADP→ATP

ATP→ADP

主要的生理功能举例

细胞膜上的载体

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离子等物质的主动运输

细胞质基质

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许多生化反应的进行

叶绿体

光反应产生ATP,暗反应消耗ATP

线粒体

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可产生ATP;自身DNA复制等

核糖体

氨基酸合成蛋白质时要消耗ATP

高尔基体

J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形成,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分泌

内质网

有机物的合成、运输

细胞核

DNA的复制、转录

考题4-1对

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反应向左进行和向右进行时所需的酶都是一样的B.反应向右进行时释放能量,向左进行时储存能量

C.整个反应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D.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发生这个反应的生理过程都一样

考题4-2ATP分子在细胞内能够释放能量又能贮存能量,从结构上看,其原因是()

①腺苷很容易吸收能量和释放能量

②第二个磷酸根很容易从ATP上脱离和结合

③第三个磷酸根很容易从ATP上脱离,使ATP转化成ADP

④ADP可以迅速地与磷酸根结合,吸收能量形成第二个高能磷酸键,使ADP转变成ATP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④

考题4-1点拨:

这是一道综合分析ATP和ADP相互转变关系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解析时应从以下两方面人手:

①生物体进行的从“ATP→ADP+Pi”的过程和从“ADP+Pi→ATP”的过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生理过程,它们发生的位置,所需的酶是不同的。

也正是两个过程是在不同的场所、不同的酶作用下完成的,所以就不存在动态平衡问题,故C项不对。

②植物细胞可通过光合作用产生ATP和消耗ATP,也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ATP,而动物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主要进行呼吸作用,所以D项不对。

答案:

B。

考题4-2点拨:

从ATP简式A—P~P~P可知,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当在酶作用下水解时,远离腺苷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断裂,形成ADP和磷酸,该键在一定条件下很容易断裂和重新形成,从而保证能量的释放和储存。

答案:

C。

总结提示:

ATP供能的方式是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断裂,同时释放出其中贮存的能量,这是因为,这一高能磷酸键易形成也易断裂。

在解答本类试题时,这是我们应该明确的基本道理。

考点5.ATP在生物体内形成的场所

ATP的形成必需需要相应能量的产生,在动物体内可来自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植物体内除了通过呼吸作用获得之外,还可通过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场所为叶绿体。

考题5小麦叶肉细胞在光下能形成ATP的场所是()

A.核糖体B.线粒体C.叶绿体基质D.细胞质基质

考题5点拨:

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不能产生ATP,反而需消耗ATP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可以产生ATP;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暗反应过程消耗ATP;细胞质基质中可进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都可产生ATP。

答案:

B、D。

总结提示:

ATP的形成需消耗能量,能产生能量的场所即为产生ATP的场所。

考点6生物新陈代谢类型的判断

(1)同化作用的类型。

①自养型:

生物体在同化作用过程中,把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无机物转变成为自身的组成物质,并贮存能量。

②异养型:

生物体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制成有机物,只能把从外界摄取的现成的有机物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能量。

包括人、动物、营寄生活或腐生生活的菌类。

(2)异化作用的两种类型。

①需氧型(也叫有氧呼吸型):

生物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来氧化分解体内的有机物,释放出其中的能量,以便维持自身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

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需氧型。

如绝大多数动、植物;②厌氧型(也叫无氧呼吸型):

生物在无氧的条件下,仍然能够将体内的有机物氧化,从中获得维持自身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厌氧型。

如乳酸菌和动物体内寄生虫等少数动物。

(3)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分为四类

(4)酵母菌、乳酸菌等代表生物的代谢类型举例:

酵母菌异养需氧型(有氧时)异养厌氧型(无氧时)

乳酸菌异养厌氧型

蓝藻自养需氧型(光能)

硝化细菌自养需氧型(化学能)

硫细菌自养需氧型(化学能)

铁细菌自养需氧型(化学能)

或者异养需氧型

其他细菌异养厌氧型

寄生虫异养厌氧型

菟丝子异养需氧型

蘑菇(大多数真菌)异养需氧型

松树(一般植物)自养需氧型

松鼠(一般动物)异养需氧型

原始生命异养厌氧型

红螺菌兼性营养型

考题6-1人在受伤时,若伤口较深则易得破伤风,而伤口较浅则一般不会有感染破伤风的危险,你认为下列哪组生物与引起破伤风的破伤风杆菌的代谢类型相同()

A.蘑菇和根瘤菌B.蛔虫和乳酸菌C.大肠杆菌和炭疽杆菌D.酵母菌和蓝藻

考题6-2甲、乙、丙是三种微生物,表3—8-2I、Ⅱ、Ⅲ是用来培养微生物的三种培养基。

甲、乙、丙都能在Ⅲ中正常生长繁殖;甲能在I中正常生长繁殖,而乙和丙都不能;乙能在Ⅱ中正常生长繁殖,甲、丙都不能。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都是异养微生物

B.甲、乙都是自养微生物、丙是异养微生物

C.甲是异养微生物、乙是固氮微生物、丙是自养微生物

D.甲是固氮微生物、乙是自养微生物、丙是异养微生物

考题6-3测定3类细菌对氧的需要,让它们在3个不同的试管中生长,图385显示了细菌的生长层。

据此判断:

只能在有氧培养基中繁殖、在有氧和无氧培养基中都能繁殖、只能在无氧培养基中繁殖的细菌依次是()

A.Ⅲ、Ⅱ、IB.I、Ⅱ、ⅢC.Ⅲ、I、ⅡD.I、Ⅲ、Ⅱ

考题6-1点拨:

由题干条件可以判断破伤风杆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而选项中只有蛔虫、大肠杆菌、乳酸菌的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

蘑菇、根瘤菌、炭疽杆菌的代谢类型为舁养需氧型,而酵母菌则为异养兼性厌氧型生物,蓝藻为自养需氧型生物。

答案:

B。

考题6-2点拨:

本题考查生物的同化作用类型的判断,培养基I中缺少N素,能在此培养基中正常生长的微生物为能固氮的微生物。

培养基Ⅱ中缺少有机物,能在此培养基中正常生长繁殖的微生物为自养型微生物,则根据题干条件可知甲为固氮微生物。

乙、丙不能固氮;乙为自养型微生物,甲、丙为异养型微生物。

答案:

D。

专题6-3点拨: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异化作用类型。

由题中条件可知,试管I中细菌只能生活在试管的底部,故只能生活在无氧条件下,同理,可知试管Ⅱ中的细菌可生活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试管Ⅲ中的细菌可生活在有氧条件下,并且只能生活在有氧条件下才进行生长繁殖。

答案:

A。

总结提示:

在判断生物新陈代谢类型时,应注意,判断自养型与异养型,其根本区别是:

生物是否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提供能量,如果不需要,则为自养型,如果需要,则为异养型;也可以根据生物能否自己制造有机物来判断。

在判断异化作用类型时,应根据其呼吸作用是否需要氧气的参与,如果需要则为需氧型,如果不需要,则为厌氧型;还可以根据其生活居住地来判断,如果某生物生活在暴露的大气、水中为需氧型如蘑菇、鱼,如果体现出生活在密闭状态下,则为厌氧型如密闭罐头中的微生物。

除此之外,还要记住一些特殊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便于提高解题速率。

二、拓展与综合应用创新考点

考点7酶具有专一性的原因(拓展考点)

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多种多样。

酶发挥催化作用时就必须先与相应的底物发生特异性的结合,而这种特异性的结合,能否得以正常进行,取决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其关系可用图3—8-6表示。

考题7)图3—87为发生在哺乳动物消化道内的某项化学反应的示意图。

图中的y最可能表示()

考题7点拨:

本题重在考查酶的专一性。

通过图示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种酶实质_上就是一种水解酶,并且在该酶的作用下将一个由两分子基本单位构成的物质分解为相同的水分子物质,则可判断该酶为麦芽糖酶。

答案:

D。

总结提示:

酶具有专一性的原因是蛋白质与反应底物之间的空间结构镶嵌作用,如不能结合,就不能反应。

考点8某些特殊细菌的代谢类型及新陈代谢类型的进化(拓展考点)

1.细菌是单细胞原核生物,是当前所了解的生物界最古老而分布广泛的类群,细菌有球菌、杆菌、螺旋菌三种基本形态,根据球菌细胞分裂后细胞的组成情况,可分为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几类。

某些细菌的代谢类型是本节的重点之一。

(1)依据新陈代谢同化作用方式来分,绝大多数是异养型,少数是自养型。

①异养细菌中分布最广的是腐生细菌,它们从动植物遗体或动物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分解成简单小分子物质,对自然界的碳等元素的循环有重要的作用。

异养细菌中还有营寄生生活的细菌,许多寄生细菌能破坏寄主的细胞和组织,或者它们的代谢产物对寄主有毒害作用。

如白喉杆菌、肺结核杆菌、破伤风杆菌、霍乱弧菌等,寄生细菌中能引起寄主发病的又叫病原菌;②自养细菌可分为化能合成细菌和光能合成细菌。

化能合成细菌是指利用无机物氧化时放出的能量合成有机物的细菌,如硝化细菌(分为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能够把氨氧化成亚硝酸,再氧化成硝酸。

硫细菌能把硫化物(如Hzs)氧化成硫酸盐。

光能合成细菌是指能够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的细菌,已知有绿色硫细菌、紫色硫细菌和紫色非硫细菌三类,这些细菌的光合作用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的,不产生氧气,光能方程式表示为:

(2)如果按异化作用方式来分,可分为好氧细菌(需氧型)和厌氧细菌(厌氧型)。

好氧细菌是在有氧条件下生活的一类细菌,包括硝化细菌、化能硫细菌、枯草杆菌。

一般的病原菌等在空气环境中正常生活的绝大多数细菌是需氧型细菌。

而许多腐生细菌、深层土壤细菌、破伤风杆菌、醋酸菌、乳酸菌等少数是厌氧型细菌。

2.新陈代谢类型的进化。

从进化的过程分析,原始生命出现在还原型大气的环境中,由于没有氧气的存在,以及细胞内还没有形成复杂的能合成有机物的相应结构,因而此时生物的代谢类型应属于厌氧异养型。

自从出现了光合细菌和蓝藻以后,大气中出现了氧气,这才出现了兼性厌氧型细菌(与真核单细胞生物酵母菌代谢类型相似)和需氧型细菌。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形成现今不同代谢种类的生物。

生物的代谢类型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下,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考题8-1在下列生物中,既以DNA为遗传物质,又具有相同的代谢类型的是()

A.人和蛔虫B.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C.细菌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D.乳酸菌和蛔虫

考题8-2根据下列自养生物合成有机物(CH20)的反应式,推测三类生物在进化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以及参与碳循环的生物种类()

进化顺序:

①ⅠⅡⅢ,②ⅡⅠⅢ,③ⅡⅢⅠ参与碳循环种类:

④IⅡⅢ,⑤IⅡ,⑥LA.①⑤B.②④C.③④D.②⑥

考题8-1点拨:

此题综合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和代谢类型,考查识记能力。

人和蛔虫虽都以DNA为遗传物质,但人为异养需氧型,蛔虫为异养厌氧型。

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虽都以DNA为遗传物质,但硝化细菌为自养需氧型,而大肠杆菌为异养厌氧型。

烟草花叶病毒为RNA病毒。

乳酸菌和蛔虫都以DNA为遗传物质,且两者的代谢类型均为异养厌氧型。

答案:

D。

考题8-2点拨蓝藻是地球上出现最早的需氧型微生物。

在此之前所有生物都为厌氧型的。

在出现0:

之后,才有硝化细菌的出现,故进化的顺序为ⅡIⅢ,并且这些生物的新陈代谢都涉及碳元素的变化,故都与碳循环有关。

答案:

B。

总结提示:

在解本类试题时应注意一般问题的特殊化。

记准特殊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以及原始大气的成分对生物的影响是解答本类试题的关键。

考点9与酶有关的实验(综合应用考点)

1.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1)实验原理:

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Fe3+是一种无机催化剂,它们都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

Fe3+催化的速度缓慢,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催化速度迅速。

(2)实验目的:

①初步学会探索酶的催化效率的方法;②探索H202酶和Fe3+催化效率的高低。

根据所给实验条件,学会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能够分析酶的高效性,这也是高考命题的趋势。

(3)实验步骤(见表3—8-3):

表3-8-3

程序

l号试管

2号试管

1

2mL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

2mL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

2

2滴肝脏研磨液振荡均匀

2滴FeCl3溶液振荡均匀

3

放入点燃但无火焰的卫生香

现象

燃烧猛烈

燃烧不猛烈

(4)成功的关键:

①实验要用新鲜的肝脏研磨液;②一定不要用同一吸管先后滴加肝脏研磨液和FeCl3溶液,否则影响实验结果;③本实验步骤简单、较易操作,只要实验规范,效果明显。

实验材料可改用植物组织(如马铃薯块茎、萝卜等)代替肝脏,用锈铁钉替代FeCl3溶液重新设计实验;因为过氧化氢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但这种酶抗热性较低,遇高温易被破坏,故高温是实验失败的原因之一;另外,在向试管插人快要熄灭的卫生香时,动作要快,但不要插到气泡中,否则会使卫生香潮湿而熄灭导致实验失败。

2.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

(1)实验原理:

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

它们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还原糖。

还原糖能够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和蔗糖后,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根据是否有砖红色沉淀来判断淀粉酶是否对二者都有催化作用,从而探索酶的专一性。

(2)实验目的:

①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②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3)实验步骤(见表3—8-4):

表38-4

序号

实验操作内容

试管1

试管2

1

注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2mL

\

2

注入蔗糖溶液

\

2mL

3

注入新鲜的淀粉酶溶液

2mL

2mL

4

将试管放入60℃热水中

5min

5

加人斐林试剂

2mL

2mL

6

放入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煮沸

lmin

lmin

7

观察实验现象

砖红色沉淀

无砖红色沉淀

(4)成功的关键:

①制备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必须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否则会因温度过高而破坏淀粉酶的活性;②两只试管保温时,应控制在60℃左右,因a一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50~70℃;时间又须50ain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