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年级下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445471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教案.docx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四年级下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教案.docx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教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教案

【篇一: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骨骼》

1、骨骼

大同小学林秀梅

教学资源开发:

“骨骼”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它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的要求,从锻炼身体,茁壮成长的角度出发,围绕骨运动、骨作用、骨保健等方面,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骨骼学生不能直接接触,所以设计了诸多触摸、模拟的活动,使本课的内容在学生的探究中展开。

具体地说,这节课是通过三个逐渐递进的探究行为,指导学生粗浅认识、了解骨骼。

这三个探究行为便是:

摸、拼、看。

“摸”即摸皮肤下的骨头,感受骨在身体中的位置;“拼”即把骨骼分解图合并成一幅完整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全貌和个数,通过一分一合使学生内化骨骼的概念;“看”即通过观察动物的骨,使学生更加了解人的骨骼。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和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知识和技能:

●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

●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

●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和组成。

教学准备:

1.人体骨骼图、硬纸板,2.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动物骨,

3.骨骼模型、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提问:

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

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

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2.谈话:

和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提问:

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评析】通过建筑工人造房子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从而引入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那就是人的骨骼。

以这样的情境揭示课题,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

且能使学生联想到骨骼的作用。

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引导学生探究:

人体骨骼的结构

1.谈话:

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

2.学生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

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5.提问:

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

你能摸到多少块?

6.布置任务:

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

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

摸骨数骨)

7.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

【评析】在组织学生交流时,不仅要让学生说出骨头数,还应该说出骨头的位置,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骨骼的概念。

而且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能不能称一块骨头为骨骼,突出骨骼是一个完整骨架的概念。

8.提问:

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

(观看人体骨骼的x光照片)

9.小结:

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

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

补充:

人体内骨骼系统中的数量由年龄决定。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

因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骨会合并在一起。

例如,婴儿刚出生时,其头盖骨分为许多块独立的骨,随着人体不断地生长发育,独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头盖骨。

10.动手做:

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

出示人体骨骼教学挂图,比一比:

你拼对了吗?

【评析】通过学生分解骨骼图,再还原骨骼图,力图通过一分一合,使学生内化骨骼的概念。

同时组织学生互相观看他人拼的骨骼图,以便进行比较和相互印证。

小结:

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块骨头。

这些骨头是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

二、观察骨骼的特点

1、用放大镜观察动物腿骨;2、用锤子轻轻敲打动物腿骨的表面;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汇报交流。

说说动物的骨头是什么样子的。

3.思考讨论:

根据观察结果,你认为人的骨和动物的骨有哪些相同之处?

4.讲述:

在希腊文中,“骨骼”的原意是“一个死亡了的身体”。

其实,骨都是由活细胞构成的,骨是有生命的。

观察活动:

提供猪的腿骨解剖实物,观察骨头的结构图,说说骨头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评析】通过让学生观察解剖开的猪筒骨或其他动物的骨头,指导学生认识骨头的内部构造。

也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讲解骨头的结构组成:

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和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

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

学生上网查找自学:

了解剖开的骨的内部构造以及人骨构造和特点的有关资料或者说明。

【评析】本环节将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进行整合,通过学校的网络资源,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快乐,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和分析及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问:

你还可以提供哪些证据来说明骨头是有生命的吗?

三、体验:

人体骨骼的作用

1.谈话:

人体的骨骼具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交流讨论。

3.组织活动:

体验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1)队列训练——运动;

(2)站姿训练——塑造体形、支持躯干;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做一些运动,让学生发现其中那些骨参加了活动。

从而总结出骨骼具有运动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一些具体的运动会涉及到许多骨,教师应在学生忽视时给和提醒。

谈话:

人能站得住、坐得稳,靠什么?

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它有什么作用?

(出示颅腔、胸腔图)讲述:

头骨里装有人体什么器官?

胸骨和肋骨、脊柱围成一个笼子,你知道里面装有什么?

3.拓展:

像肋骨一样保护内脏器官的骨头还有哪些?

小结:

人的骨骼具有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等多种作用。

4.提问:

如果人体的骨骼受伤了,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5.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以及骨骼的卫生保健教育:

观察:

请一名学生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向两侧、向前弯曲自己的躯干,其他同学观察。

讲解:

少年儿童的骨比较软,正确的读写姿势能使脊柱健康发育,不正确的读写姿势会使脊柱变形,形成驼背或s形脊柱,并且脊柱一旦变形,不但很难看,而且会影响人的活动,影响心、肺等内脏器官的正常发育,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正确的读写姿势,做到三个“一”,即:

眼睛和书本距离一尺,身体和书桌距离一拳,握笔手指距笔尖一寸。

讨论:

少年儿童的骨骼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你们知道怎样才能使骨骼长得粗壮、坚固,个子长得高吗?

【评析】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

因此,不只是让学生知道骨和骨骼的作用就可以了,关键是要学以致用,让他们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充分体现科学的价值。

四、拓展:

1.看图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骨骼参和了运动?

(1)跳绳时;

(2)吃饭时;(3)静坐时?

?

2.完成活动记录上的作业。

谈话: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对人体的骨骼有了哪些了解?

3.补充:

了解人体内的另一种骨头——软骨。

(1)摸一摸鼻子尖,感觉到了什么?

小结:

鼻尖中含有软骨。

讲述: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软骨会发生变化。

婴儿的骨骼大部分都是软骨,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大部分的软骨会被硬骨所代替。

教学片断赏析:

师:

同学们你们都带来了那些动物的骨头?

生:

有鸡的骨头。

生:

我带来的是猪的腿骨。

师:

你们想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它们?

生:

通过放大镜来观察。

师:

你们发现动物骨的表面有什么特点?

生:

骨头的表面很光滑。

生:

动物的骨头很硬。

生:

猪的腿骨中间细,两头粗。

生:

骨和骨之间有个小骨头连接。

师:

那么骨头里面又是什么样子呢?

请大家用小锤把它敲开,看一看里面的样子。

生:

骨头内有一些小的管子。

生:

骨头内有白色的液体。

生:

骨头内的软软的东西是骨髓。

师:

同学们说的对,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和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

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

所以骨头是有生命的。

【评析】在学生了解了人体的骨骼系统组成后,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物的骨头之间的异同点,研究动物骨头的特点,然后再借助文字及图片资料认识人的骨骼的结构和作用,意识到骨骼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主要作用。

教学反思:

一.从学生已有的感知经验入手,去认识了解骨骼

本课的教学设计先从运动的主要实体—骨骼开始,从学生曾经感觉到的骨的经验入手,引导学生透过皮肤以及肌肉触摸身体上的骨并且通过拼图和观察,来感受骨骼的存在,帮助学生形成骨骼的概念,认识骨骼的作用。

在宏观上认识骨骼。

然后指导学生认识骨骼。

从问题——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的提出,引发学生的探究行为。

在把全身骨头分为四部分的基础上,指导学习摸各部分的骨头并完成记录;再结合x光下的手骨的观看,说明什么是骨骼,骨骼由多少骨构成;最后要求学生把骨头的图形拼成完整的骨骼,使得学生能充分认识骨骼。

最后引导学生了解骨的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动物骨(如猪等),借助认识其他动物骨获得的经验,说明人骨的构造及其和其他动物骨的相同点。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体验活动

本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一系列实践、体验活动,指导学生熟悉人体内骨骼的分布和数量,知道骨的结构和特点,了解人体的骨骼系统的构成和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自由地做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隐藏于身体内部的骨骼在人体的活动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人体骨骼的存在可感却并不可见,属于一个暗盒结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借助x光照片、人体骨骼教学挂图以及一些教学资料片来帮助学生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结构和组成。

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和体验活动中感受人体的奥妙。

同时也对骨骼有了全面地认识和了解。

三.将信息技术和科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让学生利用上网查询有关骨骼的结构和特点,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将信息技术和科学课有机的结合,通过学校的网络资源,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习的快乐,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和分析及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关注了学生的差异,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学生不仅了解了书上骨髓等问题,也可以更多的获得有关信息,比如骨密质、骨松质、骨膜等。

《骨骼》一课是中年级教材中教学难度较大的一课,主要是由于骨骼在身体的内部,学生在学习这一课前关于骨骼的感性认识很少,要在一课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全身骨骼及其作用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难度大是显而易见的。

所设计的这课教学正是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安排教学过程也是围绕着解决这个问题而展开的。

2、关节

红岩小学任秀霞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在上一课研究骨骼的基础上,重在研究关节的作用,它以指导学生开展体验活动为枢纽,通过找关节、绑关节、找同类型关节、踮脚尖后脚跟下落等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人体关节的部位、功能、结构,懂得关节的类型和在运动中的作用。

预期学习结果:

能够通过活动身体找出一些主要关节的位置。

知道什么是关节以及关节的作用。

认识关节类型中的铰链关节、旋转关节和球状关节以及它们的活动形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认识关节的运动作用和缓冲作用。

难点:

认识一些关节的类型和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

笔、木棍、夹板、胶带或绳子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

上节课通过研究,知道了人体所以的骨头共同构成了整个人体的支架,也就是骨骼,有没有想过这副骨骼是不是完全合拢的呢?

人怎样才能运动的呢?

2、学生交流。

3、提问:

人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和我们身上的哪部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揭示课题:

关节)

(二)谈话:

关于关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认识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

1、讲解:

什么是关节?

(骨头和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2、讲述:

人体的支架——骨骼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它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

3、小组活动:

活动一下身体,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在人

【篇二: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修订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点亮小灯泡

3简单电路

4电路出故障了

5导体和绝缘体

6做个小开关

7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1油菜花开了

2各种各样的花

3花、果实和种子

4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5种子的萌发

6动物的卵

7动物的繁殖活动

1一天的食物

2食物中的营养

3营养要均衡

4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5面包发霉了

6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7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岩石的组成

4观察、描述矿物

(一)

5观察、描述矿物

(二)

6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岩石、矿物和我们

第一单元电第二单元新的生命第三单元食物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第一单元电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

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

?

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使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

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

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

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

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

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

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和到活动中。

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

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

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

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

“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

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日的是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认识,比较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密的结构,前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识发展上的逻辑关系。

学生从认识电的本质一电荷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最终指向对电的认识。

在本单元中,学生使用的是电池这样一个安全的电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

要把安全用电的教育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2、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3、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4、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

5、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路;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的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6、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7、开关通过连接和断开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的用电器。

8、电是一种能量来源,能产生光和热。

过程和方法:

1、组装简单的电路。

2、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3、用简单的电路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方式。

4、制作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5、用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中的故障。

6、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导体和绝缘体。

7、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里电路的连接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2、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3、发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教学准备

气球、线绳,塑料梳子、碎纸屑、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回形针、小开关、红灯、绿灯、黄灯、具有4个和6个接线头的盒子、橡皮、木质材料(小木片、小木棒等)、金属材料、丝、棉、皮、各类布料(湿和干)、铅笔、钢笔和玻璃等。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和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

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

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

----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

----出示课题: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

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

----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

如:

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

(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

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

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

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

正电荷、负电荷

【篇三: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表格)】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

2014年2月

旗峰小学

李信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