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应用过程中的中医辨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4394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医应用过程中的中医辨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西医应用过程中的中医辨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西医应用过程中的中医辨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西医应用过程中的中医辨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西医应用过程中的中医辨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医应用过程中的中医辨治.docx

《西医应用过程中的中医辨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医应用过程中的中医辨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医应用过程中的中医辨治.docx

西医应用过程中的中医辨治

西医应用过程中的中医辨治

——经方应用的一点体会

常州中医医院神经内科张元兴

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已被大量事实所证明。

然而,由于中西医两种理论体系的不同,它们在认识、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上也不相同。

因此,在应用西药治疗疾病时,有时难免会对中医的“证”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临诊时,我们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恰到好处地使两者结合起来,做到扬长避短,相互为用。

1、治疗慢性“心衰”(喘病),当以“温阳、益气、利水”为大法

慢性“心衰”,不管是左心衰抑或右心衰,不管是“风心”、“冠心”、“肺心”抑或其他原因所致,发展到“心衰”阶段,必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有的甚至反复发作,缠绵难已。

虽然它们症情不一,程度有别,但大多数都有胸闷或痛、心悸、气短气促、动则尤甚,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浮肿、尿少、唇绀、手指发绀、四肢末端发凉、舌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而滑、脉细弱无力或促或结代等临床表现,西药急性期治疗除了“休息、低钠、抗感染”外,就是“利尿、扩血管、强心”,其中“利尿、扩血管、强心”虽因病因不同而各有侧重,但确是行之有效,唯此不彼的治疗方案。

三者之中,强心之品常用的静脉制剂有西地兰及毒毛旋花子甙K。

它们作用时间短暂,多用于病情急重时。

而常用的口服制剂当推地高辛。

由于地高辛60-90%从肾脏排泄。

因此,其在血液中的浓度受尿量及肾功能的影响,临床应用时,如不考虑这些因素,每因此而引起中毒。

扩血管之品过去常选用硝苯吡啶,目前因其对以及的负性肌力作用,有碍于“心衰”的纠正而改用ACE-Ⅰ或ARB制剂,如开博通、洛汀新、安博维、代文等,利尿剂口服的主要有双氢克尿塞及速尿片,有时亦加用安体舒通或氨苯蝶啶。

静脉应用则以速尿为主。

在上述三类药物中,强心类及ACE-Ⅰ或ARB制剂,当在发生毒性作用或产生副作用时会对“心衰”(喘病)之证产生影响,在正常情况下,影响似不明显。

而利尿类双氢克尿塞,速尿则不然,由于它们是强力利尿剂,在利尿排出体内大量水份的同时,必然排出过多的钾、钠、氯等电解质,而钾、钠、氯等离子,对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是不可缺少的。

当它们在血液中的浓度下降时,必然引起神经-肌肉兴奋的降低,产生语音低微,胸闷心悸,心跳无力,心音低远,神疲、乏力甚或肢体麻痹等临床表现。

而这些就中医辨证看来,统言之,当属“阳虚气微”,而就“心衰”(喘病)本身来看,其虽然有胸闷或痛,下肢浮肿,尿少,口唇、四末发绀,舌暗或有瘀斑,脉促、结代等水停血瘀等“实象”,但这些“实象”并非疾病之本质,它们是因“虚”致“实”。

是由于胸阳不振,大气下陷而致水液敷布失常,血脉循运瘀滞。

因此,水停血瘀是标。

胸阳不振,大气下陷方是本证的根本所在。

再加上西药尤其是利尿剂的应用,必然会加重“阳虚气陷”这一病理机制,不利于病情的缓解及全身情况的改善。

因此,中医治疗时,就当以“温阳益气利水”为大法,稍佐以活血、宣痹之品,方选张锡纯的“回阳升陷汤”及苓桂术甘湯加减(生芪24g、干姜15g、当归身12g、桂枝尖9g、甘草3g、白朮15g、茯苓30g)为基础,加入红参、党参、淫羊藿、补骨脂甚或熟附片等益元气、壮肾阳之品。

如此则胸阳振、大气复、水液复归常化,血脉畅运如初,则不利水而水自去,不降气而气自平,不宣痹而痹自开,不活血而血自活。

病案1

奚某某,男70岁

因活动后气急八月来诊,伴有胸闷无胸痛,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浮肿,形寒畏冷,纳食一般,大便调,苔薄,舌暗淡边有齿印,脉迟结代。

PE:

神志清,血压135/60mmHg,颈动脉充盈,HR46次/分,AF,心尖区可闻SM,DM杂音,两侧肺底闻及少许湿罗音,下肢Ⅱ°凹陷性水肿。

外院holter:

1缓慢性房颤伴Ⅱ°~Ⅲ°AVB,2室早,3完全性右束支阻滞,4心肌缺血。

本欲安装起搏器治疗,因血细胞2.0*10^12/LHB102g/L,未果。

心脏彩超:

双房内径增大,伴二三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肺动脉高压。

治疗:

中药以温阳、益气、利水为大法

桂枝10g炒白术15g云茯苓30g干姜6g

黄芪30g红参须10g炙甘草5g红花10g

炮附子10g郁金10g山萸肉10g葶苈子15g

毛冬青30g生姜3片,红枣5枚×7付

欣康40mgqd

速尿20mgqd

安体舒通20mgqd

金水宝3#tid

二诊时水肿明显消退,活动后气结也有明显好转,夜能平卧,纳食增加。

上方再加仙灵脾15g,每周服5天停2天,持续服用3月,病情稳定。

2、治“慢支”(支饮),当以“温阳”二字贯穿始终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以老年人占绝大数。

它以“咳、痰、喘、炎”为主要临床表现,反复发作,入冬尤甚,常以外感为其诱发因素。

在急性发作期,西药治疗不外抗菌消炎,解痉平喘、化痰止咳。

由于“慢支”发作多为混合感染且多对抗菌素不敏感,因此抗菌治疗常须二联以上且疗程也长。

解痉平喘于急性期每须用皮质激素。

而就中医角度来看,抗生素既能“抗菌消炎”,其性味当属苦寒,而苦寒之品过用、久用则会败胃伤脾,耗气损阳,致使脾胃运化呆滞,机体阳气虚弱,长些以往,必然影响机体整体的抗病能力。

临床可见,长期应用抗生素的病人,必然食欲不振,神形困倦。

当然这与原发病有关,但抗生素的胃肠道副作用也不能否认。

实验研究中,西安医科大学科研人员发现,抗生素虽能抗菌但同时亦能抑制白细胞的功能。

而白细胞的抗菌能力,就中医说来当属阳气的防御、卫外功能。

白细胞功能的低下,势必表现为阳气功能的虚弱。

同时,中医认为体内的水液代谢必须在阳气的作用下,通过脾、胃、肺、肾、三焦等诸多脏器的综合作用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如果阳气不足,气化无权,抑或上述诸脏尤其是肺、脾、肾三脏功能的不全,必然会影响到水液的正常循运而成饮聚湿。

而“慢支”就其临床表现来看,当属中医“支饮”范畴,其形成本属阳气虚弱,气化无权,如若治疗时,因用抗生素之需过多地“输液”必然会使体内的水液循运更趋紊乱,对“饮邪”的温化,不唯无益反而有害。

再看激素类药物,就其作用来看,当属大热之品,其可助火壮阳。

“慢支”病人反复发作,多次应用,即使是短期投之,中病即止,但因用量过大,日久必然损伤阳气(所谓壮火食气)而导致肾阳不足的结果,影响饮邪的化解。

因此,就“慢支”发作期的常用西药来看,其对中医“支饮”的蠲除,存在着很多不利的方面。

因此,在中西结合的临床实践中,我们除了在应用西药时,避免过多、滥用外,同时在中医辨治时也须考虑到这些因素。

我们认为,“慢支”(支饮)其根本的病理因素是阳虚饮停,同时还有上述西药的不利影响。

因此,中医的辨治当以“温阳”为主,当以“温阳”二字贯穿始终,发作期以小青龙汤为主,温肺脾之阳。

纵然有外邪引动,饮郁化热的症象,也不能为表象所迷惑而竟投清热之剂,只能在温化方中反佐清散之品,如小青龙加石膏汤之类。

缓解期则当以温补肾阳为主,兼顾肺脾,而温补肾阳又当注意阴中求阳。

多选温润及阴阳双补之品,方可选肾气丸及右归丸之属。

药可用熟地、当归、山药、仙茅、仙灵脾、枸杞、山萸肉、五味子、肉苁蓉、补骨脂之辈。

如此庶几可以温煦阳气之本源,使之生化无穷,达到离照当空,阴霾自消的境地,减少甚或杜绝疾病的发生。

病案2

周某某女52岁

有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病史、支气管扩张病史20余年。

病情反复发作,入冬多见,不规则服用解痉平喘,抗菌,化痰药物治疗,病情渐见加重,且发作增频,每须住院,静脉应用激素,抗生素控制症状,今年3月中旬大发作,出现2型呼衰,心功能不全,后又出现肺脑症状,而由戚区医院转常州二院呼吸科ICU抢救,经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联合激素,抗生素,营养支持等,好转出院。

出院后10天又出现发热,体温在38度左右,咳嗽阵发,痰量转多,质稠色黄,动辄喘而汗出,畏风易感冒,面色晦暗,虚肿,下肢肿,夜间烦,高枕卧位,不思纳食,大便溏,日二行,小便量不多,舌苔白腻,罩黄,质暗淡边有齿印,多津,脉弦细。

PE:

口唇紫绀,两肺闻及湿罗音及散在哮鸣音,HR:

90次/分,律齐,杂音(—),下肢2度凹陷性水肿。

患者素体肺脾肾阳气不足,寒饮内停,复因外邪引动,阻塞气道,射肺凌心,同时在西药抢救过程中,应用大剂量激素,抗生素,损伤阳气,不利于痰饮的化解。

治疗中药予温阳化饮利水平喘佐以清肺,处方:

炙麻黄5g桂枝5g制细辛6g姜半夏10g

五味子10g赤芍10g淡干姜6g葶苈子15g

车前子15g地鳖虫5生石膏30g党参15g

炙甘草5g×5付

西药平喘、化痰、抗菌、利尿之品按原先剂量续用。

5剂后,低热渐平,畏寒减轻,痰量减少,色转白,气喘汗出也改善,上方去石膏加仙灵脾30g,白蔻仁10g,配合金水宝口服,如此加减服用近一月,咳嗽气喘出汗均明显减轻,胃纳也有增加,面部下肢水肿也明显消退,目前仍间歇服药中。

3、治疗脑出血后脑积水,“通窍、活血、利水,”效佳。

——中药治疗蛛网膜下腔、脑室系统出血后脑积水26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系统继发或原发出血后的恢复期,可因脑积水引起慢性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障碍、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乃至精神障碍等诸多并发症,治疗颇为棘手,近5年来笔者以中药为主,治疗该病,获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56~72岁,平均68岁。

病程(出现慢性颅高压症状)半个月~3个月,平均2个月。

其中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者14例,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系统者12例。

2.治疗方法

2.1方剂组成:

桃仁10g、红花10g、上川芎15g、川牛膝15g、猪茯苓各30g、姜半夏30g、生赫石30g、白芥子10g、吴茱萸5g、泽泻15g、白术10g、麝香分冲0.09g。

瘀血明显者,加生水蛭6~10g、三七分冲5g;视模糊较甚者,加枸杞子15g、桑椹子15g;反应迟钝、主动语言少、记忆力减退者,加石菖蒲15g、炙远志6g、郁金10g、鹿角霜10g。

2.2用法:

上方每日1剂,加水常规煎煮,去渣浓缩至100~150ml,少量多次分服,以不引起呕吐为度,易呕吐者先用鲜生姜片擦舌,然后再少量。

3周为1疗程。

3.结果

显效:

1疗程后,恶心呕吐消失,饮食明显增加,头痛明显减轻,视力、记忆力、反应能力改善;有效:

1疗程后,恶心呕吐偶作,饮食增加,头痛减轻,视力、记忆力、反应能力稍有改善;无效:

治疗后无变化,甚至仍有加重者。

26例患者经上法治疗后,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8%。

4.典型病例

患者,xx,女,63岁,因左侧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系统而住外院抢救。

当时神志昏迷,颅脑CT提示:

出血破入脑室系统,脑室铸型。

经侧脑室引流减压,配合综合抢救。

1周后神志转清,住院2月好转出院。

出院后一直卧床不起,头痛、目眩、畏光、羞明、视力减退、进食甚少,食入不久即恶心呕吐、吐出胃内容物及白色粘液。

间断补液营养支持,但周身肌肉萎缩,形体瘦削,精神日渐萎顿。

为降低颅内压,1月间腰穿放脑脊液6次,但仅能缓解一时,后因患者惧怕再次腰穿放液要求中药治疗。

症见:

体瘦形削,倦卧于床,面色苍白无华,羞明畏光,视力减退,主动语言少,语音低怯,诉前额、巅顶隐痛,呕吐,食入不多时即吐出,混有白色痰涎,不思饮食,进食甚少,口干不欲饮,小便量少,大便艰结难解,数日1行,苔白腻、舌质暗有瘀斑,少津,脉细滑弦。

证属瘀血留著,痰浊内生,中土失运,肝胃气逆,升降逆乱。

治当化瘀通窍、涤痰化饮、镇肝降胃健脾。

基本方加生水蛭6g、石菖蒲15g、白芷8g、枸杞子10g、日1剂,常规煎煮并浓缩后加入麝香调匀多次服用。

7剂后,头痛、呕吐明显减轻,大便得通,胃纳渐启,精神渐振。

效不更方,再服半月呕吐消失,头痛释然,饮食增进,体重增加,视力、语言也见效善,并能独立于床边。

以后渐加入培补肝肾、补益气血之品调治3月,能扶携行走,户外散步。

5.讨论

脑为诸阳之会,精髓所聚,若为瘀血、痰浊、水饮所害则灵机闭塞,变证百出。

瘀血停留,不通则痛,血水同源,瘀停水聚,痰饮内生,浊邪害清,升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