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1种比大熊猫还濒危的野生动物.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4340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5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11种比大熊猫还濒危的野生动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11种比大熊猫还濒危的野生动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11种比大熊猫还濒危的野生动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11种比大熊猫还濒危的野生动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11种比大熊猫还濒危的野生动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11种比大熊猫还濒危的野生动物.docx

《中国11种比大熊猫还濒危的野生动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11种比大熊猫还濒危的野生动物.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11种比大熊猫还濒危的野生动物.docx

中国11种比大熊猫还濒危的野生动物

中国11种比大熊猫还濒危、急需拯救性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单

华南虎、朱鹮、黔金丝猴、海南长臂猿、坡鹿、普氏原羚、河狸、扬子鳄、四爪陆龟、莽山烙铁头蛇、鳄蜥

分别的简介:

华南虎 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厦门虎,南中国虎)我国特有亚种

食肉目 Carnivora        猫科Felidae

  华南虎亦称“中国虎”,是中国特有的虎种,生活在我国中南部。

识别特点:

 体型大,体长1.6~2.9米,体重180~200公斤。

头圆,耳短,四肢粗大有力,尾较长,全身橙黄色并布满黑色横纹。

是亚种老虎中体型最小的。

雄性华南虎长约2.5米,重约150公斤;雌性体型要小一些,长约2.3米,重约110公斤。

与孟加拉虎和西伯利亚虎相比,华南虎身上短而宽的斑纹间距很大。

华南虎的怀孕期约为103天,平均每次可以产两三头幼虎。

华南虎于1996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的十大物种之一。

到目前为止,中国存活的圈养华南虎仅为70只,其中包括正在南非野化的2只。

国内动物园圈养的华南虎只有68只,散布在全国18家城市动物园中。

2000-2001年的华南虎及其栖息地调查搜索过程中没有看见一只野生虎的身影,国外一些学者认为野生华南虎已经灭绝。

朱鹮

  学 名:

Nipponia nippon

  英文名:

Crested Ibis

  别 名:

朱鹭 红鹤 鹮 日本风头鹮 朱脸鹮鹤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Temminck, 1835) 

分类位置:

  鹳形目Ciconiiformes

  鹮科Threskiornithidae 

  朱鹮属Nipponia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

濒危(E)

  IUCN濒危等级:

CITES附录I

  国家保护等级:

一级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等级:

濒危

分布 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

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

此后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

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

至1995年,我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

 朱鹮又称朱鹭,是世界上一种极为珍稀的鸟,素有“东方宝石”之称,被世界鸟类协会列为“国际保护鸟”。

它过去曾广泛生活在我国、朝鲜、日本和前苏联远东地区。

现在在其他国家早已绝迹,日本只剩下笼中饲养的3只,我国的朱鹮也失踪了20多年。

直到1981年,人们才在陕西省洋县姚家沟重新发现了7只朱鹮,当时曾轰动世界。

经过悉心保护,数量正在增加。

朱鹮长喙、凤冠、赤颊,浑身羽毛白中夹红,颈部披有下垂的长柳叶型羽毛,体长约80厘米左右。

它平时栖息在高大的乔木上,觅食时才飞到水田、沼泽地和山区溪流处,以捕捉蝗虫、青蛙、小鱼、田螺和泥鳅等为生。

朱鹮天敌很多,乌鸦和青鼬常来争巢毁蛋,伤害幼鸟,所以它对巢区的选择非常严格。

朱鹮一般是一边孵卵育雏,一边扩大加固窝巢。

它5月产卵,每次产卵三四枚,雄、雌朱鹮轮流孵卵。

大约一个月左右,雏鸟破壳而出,仍由父母轮班照看,共同喂养。

小朱鹮一个月后羽翼逐渐丰满,开始学习飞行技术,不久就能独自外出寻找食物.

朱鹮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千克。

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

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

初级飞羽基部粉红色较浓。

嘴细长而末端下弯,长约18厘米,黑褐色具红端。

腿长约9厘米,朱红色。

 朱鹮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

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

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

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

4-5月份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细斑。

由双亲孵化及育雏,雏鸟约在30天后破壳,经哺育约40天后离巢。

黔金丝猴

  学 名:

Rhinopithecus brelichi

  英文名:

Guizhou Golden Monkey  

  别 名:

灰金丝猴  白肩仰鼻猴  牛尾猴  线绒

 【分类位置】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属 仰鼻猴属 Rhinopithecus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外形特征】

 体型近似川金丝猴而稍小,但尾较之更长。

体长为637-690mm,尾长846-905mm。

吻鼻部略向下凹。

脸部灰白或浅蓝,鼻眉脊浅蓝。

两肩间有一白色块斑,肩毛长达160mm。

体背灰褐,有的具黄的色调,从肩部沿上肢外侧至手背,由浅灰褐渐变为黑色,下肢色泽的变化与上肢相同。

颈下、腋部及上肢内侧金黄色,股部灰黄。

尾基深灰色,至尾端为黑色或黄白色,胼胝周围黑色。

幼体色淡,通体银灰,头顶灰色,四肢内侧乳灰。

尾深灰至尾端为黄白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贵州省境内武陵山脉之梵净山。

现在的具体分布地点主要在江口县的月亮坝、柏枝坪;松桃县的泡木坝、田家坝、白云寺、牛凤包;印江县的亚盘岭、淘金河上游和护国寺。

海南长臂猿

濒临灭绝的海南长臂猿

海南长臂猿是世界四大类人猿之一,栖息在海南岛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热带雨林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濒危物种。

它们天性机警、行动敏捷,而且居无定所,野外观测十分困难。

据1998年的普查,其数量仅有20只左右。

为增强对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力度,国务院已于2003年8月批准,将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由66.3平方公里扩大到299.8平方公里。

为了拯救这一珍稀物种,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世界各地的有关专家学者为海南长臂猿种群的恢复发展进行了不懈努力,为它们的生存创造更适宜的环境。

  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岛西北部昌江和白沙两个黎族自治县之间,原始热带雨林茂密,是我国唯一以保护长臂猿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栖息在这里的海南长臂猿是国家一级保护濒危物种,其种群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7只发展到19只。

海南长臂猿成年个体重约7-8公斤,雌性金黄色雄性黑色,母猿2-3年怀孕产仔一只,以热带雨林中的野果和嫩树叶为食,偶尔也吃昆虫,是热带雨林中的标志性物种。

它不仅是一个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还是研究人类起源和进化过程的重要对象,其珍稀程度不亚于“国宝”大熊猫。

 

2001年美国《时代周刊》载:

据WWF(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IUCN(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等组织的材料,列出全球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其中海南长臂猿列入第9位。

这25种灵长类中,海南长臂猿估计少于50只,是唯一不到100只的灵长类动物。

普氏原羚

藏名音译:

 普氏果瓦 

别 名:

 滩原羚 黄羊

学 名:

Procapra przewalskit 

主要特征:

体长1-1.1m, 体重15kg左右。

角的末端相对钩曲。

分布:

西藏昌都和那曲地区东部。

栖息地海拔高度为3400m左右。

常活动于草甸地区。

现状:

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物种特征:

体型似黄羊,体长120cm;尾短,长度不超过 12cm。

雄羊具角,二角角尖向上向内变曲成圆钩状。

雌性无角。

上体近淡棕色或土黄褐色,腹部及四肢内侧白色;臂斑大,白色。

尾毛棕色。

分布:

过去长期以来被作为藏原羚的一个亚种(Procapra picticaudata przewalski),实为一个独立的种。

仅分布在中国,产于青海省青海湖北岸及东北岸一带。

内蒙古是否尚有分布,有待查实。

据Wilson and Reeder (1993), 本种的模式产地应为蒙古,但长期以来被误作我国境内的鄂尔多斯南部。

生境与习性在青海省境内,普氏原羚系一种较典型的荒漠与半荒漠的有蹄动物,栖息于生长有麻黄、芨芨草、苔草、沙鞭、沙生针茅、狼毒和蒿属等植被类型的干旱环境中,其间还有数十米高的沙丘、缓坡和开旷的平地,且沙丘深处常作为它们的隐蔽所。

种群现状结群生活。

夏季一般数只或10多只结成小群;在冬季每群可达30只以上,但也遇到过6只和12只的群体。

仅就目前所知,青海省青海湖四周仅残存有3-4个种群,即鸟岛附近1-2群,约37只;湖东种羊场及小北湖一带生存有70只左右;湖之北岸刚察县察拉滩的1群约70-80只。

目前总数量恐不足200 - 350 头(蒋志刚等,1995)。

致危因素据1986年的调查及访问了解,当时种群尚有350只左右,如今不仅数量未增长,反而急剧下降,可以认为本种是当今世界上有蹄类中最濒危的一个种。

河狸

别名海狸,属于河狸科,学名为 Castor fiber。

 

河狸是我国最大的啮齿动物,营半水栖生活,体长74~100厘米,体重25千克左右。

头小,眼小,颈、四肢和耳短,外耳壳能折起,以防水灌入。

体毛棕黄至褐色,厚而多绒毛;后足趾间到爪有蹼,适于划水;尾宽大扁平,长约40厘米,覆盖角质鳞片,具有舵的作用。

在肛腺前方有一对能分泌“河狸香”的麝腺。

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林缘的河边,穴居。

善游泳和潜水,主要在夜间活动。

洞穴常挖在河边树根下,以鲜嫩的树皮、树枝及芦苇为食。

产于新疆北部。

河狸在欧亚大陆北部曾有较广的分布,因其皮毛珍贵而长期遭到无节制的捕猎,分布范围缩小,我国仅产于布尔根河一带,现己建立自然保护区。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扬子鳄

学名:

Alligator sinensis

别名:

中华鼍、土龙、猪婆龙

分类:

鼍科 Alligatoridae 、扬子鳄属 Alligator

保护级别:

 扬子鳄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扬子鳄生活在淡水里,主要分布在我国安徽、浙江、江西等地的局部地区。

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在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曾称霸于中生代,那时,地球是它们的天下。

后来因为环境变化,恐龙等许多爬行动物不能适应而绝灭了;而扬子鳄等爬行动物却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

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

扬子鳄生活在水边的芦苇或竹林地带,以鱼、蛙、田螺和河蚌等作为食物。

但有时会袭击家禽和压坏庄稼,加上它长相"丑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有害动物而被捕杀,所以数量稀少。

扬子鳄长约2米,背部暗褐色,腹部灰色,皮肤上覆盖着大的角质鳞片。

每年10月就钻进洞穴中冬眠,到第二年四五月才出来活动。

它以卵繁殖,6月份交配,一般七八月产卵,幼鳄9月出壳。

扬子鳄为我国特产动物。

现在,人们研究恐龙时,除了根据恐龙化石以外,也常常以扬子鳄等爬行动物去推断恐龙的生活习性。

因此,扬子鳄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和研究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

我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杀。

为了使这种珍贵动物的种族能够延续下去,我国还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

 

特征

成体全长可达2米左右,尾长与身长相近。

头扁,吻长,外鼻孔位于吻端,具活瓣。

身体外被革质甲片,腹甲较软;甲片近长方形,排列整齐;有两列甲片突起形成两条嵴纵贯全身。

四肢短粗,趾间具蹼,趾端有爪。

身体背面为灰褐色,腹部前面为灰色,自肛门向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