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63693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docx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docx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一、(2017·山东日照)东方朔救乳母

葛洪

汉武帝乳母尝犯事于外,帝欲申宪①,乳母求救东方朔。

朔曰:

“帝忍而愎②,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

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设奇以激之。

”乳母如其言。

朔在帝侧曰:

“汝宜速去!

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

尚何还顾!

”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③之,即敕免罪。

(选自《西京杂记》,略有改动)

【注释】①申宪:

依法惩处。

申,按照。

宪,法律。

②愎(bì):

固执任性。

③愍(mǐn):

哀怜。

1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汉武帝乳母尝犯事于外。

(2)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

【答案】

(1)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

(2)皇上现在已经长大了,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可直译,也可意译,对于句中重点字要重点翻译,语句通顺明白即可。

(1)句与“于外”是状语后置,故翻译时应调整到谓语“犯事”前面。

“尝”是曾经的意思;第

(2)句中“岂……邪”是固定句式,翻译为“难道……吗?

”表反问。

翻译时要翻译成反问句,同时要注意“念”翻译为考虑。

20.东方朔说“我当设奇以激之”,你认为他救乳母的计谋“奇”在何处?

(4分)

【答案】示例:

①“奇”在劝谏的方式与众不同。

不是直接规劝武帝,而是以训斥乳母的方式委婉劝谏。

②“奇”在能根据武帝的性格特点,让乳母“慎勿言,但屡顾帝”,动之以情。

③“奇”在能抓住要害,从武帝与乳母之间的关系入手,实施计谋。

④“奇”在他采用激将法,言“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故意戳痛武帝,让他念及“乳哺时恩”。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正确理解和提炼信息的能力。

问题中要求理解东方朔救乳母的计谋“奇”在何处,通过分析文章,抓住东方朔不同于常人的做法,理解他的言行“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和“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

尚何还顾!

”以及意图“救乳母”即可分析得出。

解答时要分条解答,采用“‘奇’在……”的句式回答。

【参考译文】

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武帝将要按法令治罪,奶妈去向东方朔求救。

东方朔说:

“皇上残忍且固执任性,别人求情,反而死的更快。

你临刑时,千万不要说话,只可连连回头望着皇帝,我会想办法激将他。

”奶妈进来辞行时,东方朔也陪侍在皇帝身边,奶妈照东方朔所说频频回顾武帝。

东方朔在武帝旁边说:

“你还不赶快离开!

皇上现在已经长大了,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

为什么还要回头看!

”武帝虽然固执任性,心肠刚硬,但是也不免引起深切的依恋之情,就悲伤地怜悯起奶妈了,立刻下令免了奶妈的罪过。

二、(2017·河北)复儿子书

来信均悉,兹再汇汝日本洋五百元。

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⑤皆散尽?

是甚可怪!

汝此去,为求学也。

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

千金之资⑥,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己告罄⑧?

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⑩汝不应若是耳。

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

且汝亦尝读《孟子》乎?

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

吾儿恃⑪有汝父庇荫⑫,固⑬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⑭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

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

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

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余前曾致⑮函⑯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

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⑰负⑱老人训⑲也。

(选文有改动)

①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

②悉:

知道。

③兹:

现在。

④汝:

你。

⑤业:

已经。

⑥资:

钱财,费用。

⑦即:

就,便。

⑧告罄:

财务用尽。

⑨苟:

假如。

⑩特:

不过。

⑪恃:

倚仗,依赖。

⑫庇荫:

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

⑬固:

本来。

⑭稼穑:

泛指农业劳动。

⑮致:

给予⑯函:

信件。

⑰毋:

不要,不可。

⑱负:

辜负。

⑲训:

教诲,教导。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每小题1分,共4分)

(1)儿自去国至今去:

(2)求学宜先刻苦宜:

(3)特汝不应若是耳是:

(4)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作:

【答案】

(1)离开

(2)应当(应该)(3)这样(这)(4)奋起,指有所作为。

【解析】此题考查解释重点词语。

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

这几个词都能从课内延伸过来。

《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中“去”意思为“离开”,《爱莲说》中“宜当众矣”中“宜”意思为“应当(应该)”,古代汉语中的“是”绝大多数时候的意思为“这样(这)”,以上三个可以顺利的由课本注释迁移过来,第(4)个来自课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的意思为“奋起,指有所作为”。

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四处)(2分)

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答案】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解答此种题型,应注意结合语境,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抓住虚词和句式特点来判断。

本题,只要抓住虚词“而”“则”和“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为三个并列短语,即可断开。

另外还需注意题干中的“标四处”的要求。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

(1)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答:

(2)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

答:

【答案】

(1)即使每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完全可以供你。

(2)我从今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

【解析】此题考查了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翻译句子可以用直译和意译两种,一般我们要采用直译的方法,要注意句子中关键字的理解。

(1)里注意“虽”翻译成“即使”,“汝”翻译成“你”。

(2)里注意“余”翻译成“我”,“于”翻译成“对”。

11.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

(4分)

答:

【答案】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刻苦求学。

【解析】此题考查了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这类题目解答的关键在于读通文意,抓住主要内容。

细读文章可知,文段前半部分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后半部分借孟子的话劝诫儿子要能吃苦以及勉励儿子要爱学习。

附录:

文言文翻译:

来信都已收到。

现在汇给你日本货币五百元,你自从出国到今天,时间只不过四个月用完了?

这件事实在令人奇怪!

你去日本,是为了求取学问。

求学就应该先学会刻苦生活,在那边又不必交朋结友应酬。

那一千多两银钱,也够你用上一年,尚且有结余。

为何四个月不列,就已用得一千二净了?

假如你钱花得在理、应该花,哪怕是每天要用百两之多.我也有力量保证供你所需。

但只是你不该这样做。

你这样浪费钱财,一定不只是吃喝方面奢侈而已,必定另有花销。

你也曾读过《孟子》吧。

这位贤人说过:

大有作为之人,一定要先刻苦磨炼自己的思想志向,锻炼其身体,让身体经受得住忍饥挨饿的考验,还要让他一贫如洗,无牵无挂,并在殚精竭虑、经过痛苦的思索之后,才能有所作为。

你仗恃有我的荫庇,固然不需要这样做,但也应当多少了解一下农家的艰辛,尽到自己求学的本分嘛。

你做不到这一点,哪怕是学成回国,也一定一件事也干不了。

现在你若这样,我从今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

花钱事小,因乱花钱而耽误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这才是大事!

此前,我曾写信告诫于你,要你努力用功。

你怎么就忘了?

光阴极可珍贵,求学机会难得,这里面的甘苦,我不说你也该明白。

不要辜负老父我的教诲呀!

三、(2017·湖北武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8——10题。

秦将伐魏。

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①,告之曰:

“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孟尝君曰:

“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

“寡人愿子之行也。

……

又北见燕王曰:

“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

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燕王曰:

“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田文曰:

“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

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

“臣效②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

恐天下将有大变也。

”王曰:

“大变可得闻乎?

”曰:

“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

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

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

“子行矣,寡人听子。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闻之闻:

听说

B.寡人愿子之行也愿:

愿望

C.燕王尚未许也许:

答应

D.王且何利利:

好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释词能力。

B项中的“愿”是“希望”的意思。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A.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断句要依据语法结构和句子的意思,断句后不能使句子产生歧义或意思的割裂。

题目给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来跟从孟尝君”,其中的“兵八万”“车二百乘”是两个词组,“万”和“乘”都是紧跟着数词和名词的后面,不能分开,所以据此可以排除AB项,而D项中的“起”和“兵”分开了,造成句子意思的割裂。

所以据此应该选择C项。

10.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理由婉拒救助魏国。

D.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意思的理解能力。

“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的说法是错误的。

孟尝君提醒燕王,魏王在向秦国割地求和之后,会聚集魏国、韩国、赵国、秦国四国的军力来攻打燕国,来报复燕国见死不救之仇。

11.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魏王(就会)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文句子,一定要字字译到,译准。

同时注意句子是否为文言特殊句式,以便做出合理的调整。

本题为一般的陈述句,只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即可,如其中的“折节”意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以”是介词,“把”;“去”意为“离开”。

【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

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

“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

”孟尝君说:

“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

”魏王说:

“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

……

孟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从前家父频繁为燕、魏两王的交往约会,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救魏国。

”燕王说:

“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观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

”孟尝君说:

“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

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

”燕王还是没有答应。

孟尝君说:

“我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只能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

”燕王说:

“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尝君说:

“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

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所有军队,又西借秦国军队,再依靠赵国军队,用四个国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