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学院《学》前十八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29418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33 大小:14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学院《学》前十八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知学院《学》前十八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知学院《学》前十八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知学院《学》前十八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知学院《学》前十八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学院《学》前十八章.docx

《知学院《学》前十八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学院《学》前十八章.docx(1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学院《学》前十八章.docx

知学院《学》前十八章

 

余生而有之,不知有道,自然而作,举步不疾行,闻声无惊恐。

观日月如初见,听众声如初闻,感日月之行运,应身心之修养。

余知花开叶落是为应期,识聚合离散是为利害。

得山川之气数,同生灵之境遇,昨夜初遇花开,晨起则败矣!

余生而有之,犹如昨夜花开,清明下种,生而不发则没,发而不实则折。

余知得失无常,皆应心观,亦知来去之理,行和美之德。

然余常不知所言,无所欲言,凡有所言,即生其妄。

欲去言之妄,如消寒冬之冰焉。

余知善守者失察,善攻者不久,天下万物,莫少于之于水土;草木之荣,必借之于水土。

世间疾病,凡知源起,自得其治,余知伤病之人,子欲生之,反促死之。

 

 

第一讲:

余生而有之,不知有道

第二讲:

自然而作,举步不疾行,闻声无惊恐

第三讲:

观日月如初见,听众声如初闻

第四讲:

感日月之行运,应身心之修养

第五讲:

知花开叶落是为应期,识聚合离散是为利害

第六讲:

余得山川之气数,同生灵之境遇

第七讲:

昨夜初遇花开,晨起则败矣

第八讲:

余生而有之,犹如昨夜花开

第九讲:

余清明下种,生而不发则没

第十章:

余知得失无常,皆应心观

第十一章:

余知来去之理,行和美之德

第十二章:

余常不知所言,无所欲言

第十三章:

欲去言之妄,如消寒冬之冰焉

第十四章:

知善守者失察,善攻者不久

第十五讲:

余知天下万物,莫不生之于水土

第十六讲:

草木之荣,必借之于水土

第十七章:

世间疾病,凡知源起,自得其治

第十八讲:

余知伤病之人,子欲生之,反促死之

 

第一讲余生而有之,不知有道

《学》本义:

余生而有之,不知有道,然饿则食,晨则起,困则息,有劳而作,自然而行,言行如一,无有困顿之苦。

余不知有执,不知有贪、不知有妄、不知有前后高下,不知有名,不知无名,身边之事,尽意来去,随意停驻,无有分别,是故不知有偏执苦、不知有贪欲之劳、心无所念,唯有劳作。

是以故,虽心定神闲,然心有不知,虽有意之自然,然心有不知,虽有行之敏,然以其为常。

与众人同行,身居前为乐,身居后亦为乐,无有分别;与众同行,冠其名而乐,易其名亦乐,无有分别,余言出则行践,食时任著,不执其理而穷究,无意一食而饱终身。

听古人言,上古之岁,民神同居,而不知有神,余欣然而乐。

听今人言,知其来生前世者,是为神智,可得大道,得大道者,可免身心之困苦。

余生而有之,不知有道,不知其名之变,不知其形之化,然有劳而作,自然而行,言行如一,无有困顿之苦,世人以我为神,亦以我为魔,无有分别,怡然而作。

 

《习》第一讲作业:

1、半月内,不与人空谈大道、修行、不与人主动提及上述内容,遇人相谈,不多相言。

2、“有劳而作”指自己身边只要有需要自己必须完成的事,就去主动把它做完,不要拖着,一周内,主动完成一到两件你拖着不想做,而又必须要完成的事,最好现在就去完成,一周内在知学院论坛上可将感受发出,与众人交流。

3、自入今日起,不管先前种种,此后将不再出现恶意攻击他人的言语,其度自己把握便可。

4、一周内,自选《知》、《学》第一节的部分内容,展开论述,将自己的主题贴发在相应的版块,长短不限,请在论坛内就他人的论述进行回复讨论。

 

第二讲余自然而作,举步不疾行

《学》本义:

余自然而作,举步不疾行,闻声无惊恐,何以故?

气灵生万物,复于静处作,此静如癸水,清静可显影。

笃静易明心,安神生慧意,如一可易体,我无化元灵。

能如婴儿乎?

双肩垂自如。

能如幼儿乎?

双手自放腹。

能如幼童乎?

双眼观自在,双耳不闻争,专心顾自忙,人意皆两忘。

行时知呼吸,其步低且徐,起时吸气落时呼,缓步自在不求过,神安心静自得果。

坐时观诸物,其体同且一,双肩轻垂眉自舒,当念抱一不相离,笃静归心神守虚。

卧时守其根,其意聚且归,两手归腹形自曲,专气至柔神守一,心神俱宁自得养。

余启世人如此章句,明心生慧得有易体,信持行守方得归来,可感可知三年五载。

 

《习》第二讲作业:

1、坐在某处,闭上眼睛,晒半个小时的太阳,晒太阳时,放松双肩,找到懒洋洋的感觉,闭上眼睛后,注意看眼前的色彩变化,红色时,把自己整个人也想成红色,感受它的温暖。

2、抽个时间,一个人去街上散步二十分钟,散步时照本章所讲内容而作。

3、有劳而作,这周仍需继续。

4、《知》、《学》两篇内容中,择一处,不拘于名,不拘实,有感而发,成一小文。

 

第三讲:

余观日月如初见,听众声如初闻

《学》本义:

余观日月如初见,听众声如初闻,触诸物如新知,感全身如新愈,何以故?

人恒无疾,则易遗身健之行,疾不致病,则难知养体之德。

树生百尺,花香意浓,众藤附焉;水积千顷,叶葱影曳,浮萍生焉。

故冬不至、叶不落,则树离于根,天不旱,水不竭,则江海轻其源。

天下之货,唯清静以贵,货之不缺,民难以其为贵,是有水生万物,地化诸形,若非所缺,众皆不知其贵也。

七声令人失聪,五色令人去明,七情令人生执,五味令人生贪,名利令人生妄。

是故智者不居难得之货,以断其妄,圣人不迷声色之形,以知其本,贤人不恋五味之实,以消其害,达人不纵七情之欲,以明其心。

然天地之间,阴阳相化,气灵相感,动静有常,因清而得浊,静极而生动,过犹不及,自得守中。

何谓守中?

知源而有支、守内而攻外,识浊而持清,行躁而心静,实言而行践,此谓之守也;不远名利是有笃静,不弃七情而得明心,不去五味而无所贪,不离声色自居清静,此谓之中也。

为象之道,如日如月,是故世不混乱,民不渡智慧之河,山川无震,民不知和美之德,灾害不生,民不识清静之行。

故天下之道,以其清静而不为人所识,因其清静而自得生化,然为水者成于坎,为根者得于土。

如水土者,流于四方,生化万物,而不与其争,以其清静,为天下贵。

 

《习》第三讲作业:

1、帮自己的父母、爱人、朋友或一直默默帮助或支持或照顾你的人,如他们对你一般,帮他们做一件事,或是很用心地帮他们做一顿饭、帮他(她)完成一件事等等,但只要用心去做就好,不要期待对方会感谢、感动或其它。

2、日月如初见,听众声如初闻,去尝试带着新奇和包容的态度看待周边最常见的人和事物。

3、触诸物如新知,感全身如新愈。

 

第四讲余感日月之运行,知草木之变化

《学》本义:

余感日月之运行,知草木之变化,明山川之形势,度水泽之方位,应身心之修养,何以故?

(学而得习者,谓之修,效其法,是为学也,得其法而践其实,是为习也,养者,和美之纲也。

日出之前,必有清冷,此谓之寒,然寒极则阳生,故草不生树不发,位水土之下,位清静之方位,潜藏之以待也。

物起于微,成于积,万初之山,起于平川,立春之后,是有惊蛰,惊蛰之后,必有雷动。

是故查立春之时,静而作,以积微成著也,度惊蛰之机,潜而用。

应雷动之节,生而发之。

所谓生发者,灵动则生,气运则发,为万物之始也。

草生平谷,其地成矣,感其风力而积其势,树生高山,阻其风势而得其损,树不与风争,风知为草便,是故不争上,以得其扶,不损下,以得其助。

日居天中,其位显矣,其方贵矣,众皆知城池之高,起于垒土,千里之远,成于趾步;然世间之物,因其方位而生利害,以其显要而为损,故日虽知其大,然知高而下,逢高而落,月得圆而缺,至明而暗,星舍其光,水居低谷,以离其方,以让其位。

以其自损而得恒久。

山倾于西,其势成矣,于通达之时,以养德,于穷困之时,以养行,不强生不恶死,知势而不违,顺德以载物,是故居万人之前,而安身后之事,于通显之时,施德于穷困之人,居达贵之地,不遗细微之途。

知势而退,以留其位,以离其害,顺德而为,以泽他物,土有高低,然不为万物所害者,以其不没万物而存也。

泽居谷地,明其上而知其下,知山川之德行,慧草木之生发,知言易行,奉之以和美。

是故,居无所位,位无所得之时,当若山水之泽,知言易行,奉行和美,知山川之德行,慧草木之生发。

天地相错,其位失矣,富失其本,则混于浊而守其清,贵失其位,则去躁还之以静,故知大而不居,知有而不持,言不明其德,行不惊四邻,知常而为,如车轮作,外曲而内直,外静而内动.

水临深渊,其位险矣,于位险之时,不存难得之货以得其静,实言践行以得其信,言行如一以张德行,笃静而为以明其心。

是故处后而不为先,位低而不为害,滋化万物,积成于微。

有一物,余知其存而无以言其形,余识其相而无以言其本,此物不位八方之地,不占八节之时。

世人多巧利,故有应用之得,故有知见之障,执守之碍。

然无所知所认者,仅有身形之劳,不得身心之困,仅有身之忙,而无意念之苦。

故世之烦苦,多起于心念,兴于挂碍,故有言:

言行如一,以减心念之妄,不使为苦,有劳而作,以消挂碍之烦,得有自在。

 

《习》第四讲作业:

1、“有劳而作,以消挂碍之烦”,完成一件让自己牵挂已久,却一直没有完成或去做的事。

2、从《学》第四讲中选某一处,结合自己的生活来谈,便于给同学借鉴或启发。

3、散步或晒太阳半小时。

 

第五讲余知花开叶落是为应期,识聚合离散是为利害

《学》本义:

余知花开叶落是为应期,识聚合离散是为利害,然不以叶落而没其存,不以离散而悲其聚,何以故?

七子(文真)年少而发早白,两眼一大一小,一似初醒,一疑如将寐,一日法藏见其临溪而观鱼,停足而驻目,见溪水浊如泥汤,两边有鱼长及手余,挤依岸边,并不近水。

七子自语道:

“我昨日曾想,今日如有山洪,当有众鱼出水而抢岸,没想今日果真如此,无趣!

无趣!

法藏问道:

“既知无趣,又何出此念?

"

七子依然自语道:

“我知你长从智尊(龙马氏),定有聪慧之处,今有问,水能生鱼,鱼遇水则活,离水则死,为何今日众鱼却愿离水而抢岸,舍本而忘根,恐之不及?

法藏道:

“我悉知生长离灭,犹如鱼之悉知水清水浊,然鱼生于水,灭于水,熟而不顾,常睹而无视,故有一时之浊,则可不念百日之清。

群兽逐食而聚,食没而散,鱼水清则聚,水浊而亡,舍本乎忘根乎?

恐之乎?

不知生死乎?

水不因鱼弃而不养,兽不以食没离散而不交,利则交通,难则相舍,此为贪念之本也,众生为众生者,因其贪念而保其地,守其位、聚其气、交其灵也,气灵交通,以至有存。

七子此日仅出生有一千二百余日,见法藏如此言说,起身见过法藏。

法藏遂问道:

“鱼可知今日之生死,为七子故?

”七子随口问道:

“何以言说是源于七子?

法藏笑道:

“人一言既出,因果随行,七子心中灵有所感,外则气有所应。

七子百日时,即能感知智尊到来,并能知其水器之用度,意欲相取,昨日感念溪水之浊,今日相应,又有何怪异?

七子不语。

法藏依旧言道:

“我听闻,微翅之物,一身之近,而振翅数千,大翅之物,万身之远,而振翅不过三。

有力者藏意,有智者呐言,有慧者舍妄,抱元守初,而不与万物相害也。

 

《习》第五讲作业:

1、结合本文,请说出这句话“水不因鱼弃而不养,兽不以食没离散而不交,利则交通,难则相舍,此为贪念之本也,众生为众生者,因其贪念而保其地,守其位、聚其气、交其灵也,气灵交通,以至有存。

”的本义,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将自己此前清楚的方面,向知学院的同学老师提问或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在提问前,先用最基本的常识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最基本的常识即可解决,那么换个问题。

3、自第五讲起,将增加《西行九记》的内容,同学们识记了解便可。

4、完成一件早先答应别人的事,或承诺他人一件事,大小皆可,然后按承诺的去完成。

 

第六讲:

余得山川之气数,同生灵之境遇

《学》本义:

余得山川之气数,同生灵之境遇,知言而易行,何以故?

余居斗室,晨起扫所居,不为净而除其尘,拨乱以得其清静也。

尘为天地之气,天地存,其尘也不静,不穷究其象,是有不存,无有挂碍。

世间之事,不穷究其理,以减烦扰困顿。

执微者,必失其著,强辩者,必失其明,好辩者,必失其善。

是故,扫屋者不为除其尘以得其静,明理者不穷究其象不执其微,此谓之玄同。

鸟鹊喜鸣,世人好辩,谓之得明,然,强辩失明好辩不善,余知言而易行,明其理、知所言、善其行。

余行终南,居高襟其声,非因高而生其傲,知高以远其根本也。

山高曰崇,山陡曰峻,山大曰巨,崇高、峻要、巨显,此皆为世人所喜之物也。

知其崇高而生敬畏,先未近而誉之,近而亲之,攀其上而轻之,是为敬之化也。

畏之化为何?

侮之!

故小子临山麓,仰而望叹之,至山腰,呼而求应之,达山巅,言其征而服之。

崇高者易彰其声名,峻要者易据其方位,巨显者易生其益利。

然是有声名,则有损,是有方位,则有争,是有益利,则有害。

故高山不和人之声,峻要只显鸟兽道,巨山不限人之迹。

余知言而易行,以养和美。

余至渭水,择低感其恩,不以浊而怨其途,持清以泽其生灵也。

渭水有源,其水清例,择洼而居,万物莫有比其位者,以成大河,顺势而行,万山莫有阻其途者,以达江海。

是故心清者不弃形浊,道远者不计迂回,识浊而持清,行躁而心静。

天下人皆清,我形浊,天下人皆静,我行躁。

泽万民者,以其静而为天下德,养一方者,以其躁而为家人行。

是故心有德而知言以发,行有张而践行以生,余知言易行,德行以张。

 

《习》第六讲作业:

1、以自身的“明其理、知所言、善其行、养和美”的行为,使他人有意效仿,小孩子,亲人也算,此谓之“德行以张”。

2、自己选择全文或其中一部分,结合生活,像老师给学生讲解一样,按自己的理解,结合生活进行讲解。

3、过两天是春分,天气好时早上起来上外面走走,顺便从路边或市场买点生活中要用的东西回来。

4、熟读《西行九记》内容。

 

第七讲余昨夜初遇花开,晨起则败矣

《学》本义:

余昨夜初遇花开,晨起则败矣,去年还家,邻家少年竟不得识,方知已过十数栽矣。

往昔每念及此,无不伤恐惊忧,著《知》之后,顿然释怀矣,何以故?

伤恐惊忧,如身之小疾,偶患之,不施以针灸医术,亦无碍也。

所谓无碍者,自生自消,释然而不相介怀,其不久存也。

是故春雨飘微,行人不惧湿衣,秋风乍冷,路人不着厚装者。

知其然而明期也。

贪恋痴妄易生伤恐、虚言挂碍易生惊忧,“痴妄、贪恋、言行不一,心有挂碍”者,初皆为小疾,无有所积,则不为其病。

然世人久习而为自然,积微成著者甚焉,是有小疾,积而成病。

治病者,一曰消,二曰和,消者,散之减之,和者,损之补之。

树不生乱叶,其枝难长也,水无有浮藻,鱼虾不成也,七情者,灵性之根也,故可消不可灭,六欲者,生长之基,和使之损补,以得执一而守中。

余甚聪慧,人见之,皆言年少有为,然每至岁末,常有伤恐,余知一日、十载、千年并无分别,伤时光之易逝,恐日日之复为,挂念白发而言曰:

余此一生,为而又为,不知何为也。

余开贴言《知》,如婴儿初生焉,无有挂碍,惹人忧者,未完之事也,故有劳而作,以去其挂碍;心有所惊者,言出而行未践,虚言有伪也,故言行如一,以得心安神静也;惹人伤悲者,痴迷妄思也,故知道而易行,是为得慧也。

余书《知》时,身旁人声杂乱,然心静若水,唯现已之心意,故言道,所谓无碍者,自生自消,释然而不相介怀。

知来者不追,知往者不究,过了过了,事过则了,释然而不相介怀;知言者无妄,易行者不迷,做了做了,做了便到,知言而无有挂碍。

 

《习》第七讲作业:

1、春天到了,周末或假日安排一次与一两个家人朋友去户外玩一次,出行时不可计较细节上的不如意。

2、列张单子,写下九件你这一生想完成的事或达到的愿望,可以是很小的愿望或事情。

3、结合第七讲和自己的生活或思想认识,从某方面或整体对第七讲内容进行引申。

 

第八讲余生而有之,犹如昨夜花开

《学》本义:

余生而有之,犹如昨夜花开,应期而至,应期而隐,知本而为,世事繁囿,然得自在,何以故?

余生之地,每遇春至,山花嫣然、浅草相映、烂若繁星,连绵山间,数月不败,然花不越季,草不越冬,此为应期。

知期而至,此谓逢时,知期而隐,此谓之得养,养者,和美之纲也,山川花草者,皆知逢时得养,和美之道,人不明焉。

山者,逢高必静,人则燥矣,不燥不足以显其位;水者,遇低必就,人则让矣,不让不足以得其方,花者,得果则退,人则进矣,不进不足以据其功;草者,近冬则隐,人则显矣,不显不足以得其利。

万物生灵,相生以长,互为师长,偿余幼时,稍有闲暇、无不以山水花草相亲近,远观日月,近亲花草,数十年如一日,怡然而得自在,至今不殆。

世间生灵,日月为母,气灵为父,水土为精血,是有得成,是有离失,此谓之本,本者,根也。

若要知其得成离失,自得期山川万灵为师,是以知万物生长收藏之理,是以明得成离失之由。

然今之世人,皆以势位功利为母、以假名巧取为父、以贪妄为气血、执念为精神。

忘本而为,为而又为,不知何为!

世事繁乱者,世人忘本而行,弃师而为,一己独尊,然细水难长,独木不支,忘本弃师,道混界乱,终为溃也。

然花开有期,妄极归一。

斗转星移,有物初成,而生大道,大道相化,民得智者,智者丧,而言仁义,仁义失,而言道德,道德丧,复归其根,水土相化,民得其智,而言和美,德行以张,大道盛,民意失,而言制化……

料想五千年多前,法藏不肯传法于世,至渭水,告轩辕氏曰“礼盛而没知,仪重则路塞”,“余当回故地。

”文真亦言“余今日所见情状者,族中智者,利其位而以言惑众,行有余而虚其表,是为有私妄;肉脯丝物,藏为已用,贪而不止;百日之外,知有地则伺以相侵,是为执也。

贪、执、妄皆盛于世,文真可隐,法自藏也。

三千年前,文真“言其将归,姬昌、姬旦请求其传其法度。

其人道,饥饿之人,饭不可以饱腹,贪害其命也。

奴隶之人,理不可多知,求生以妄言也。

二人叹其智将不泽民众,其人道,世知八方八节之变,则可明利害,足矣!

余著书而私藏,贪妄不消,其法不出。

知本而为,效师而行,诸事皆简,不相拘泥,是得自在。

何为效师而行:

逢高则静,遇低则就,得果则退,近冬则隐。

 

《习》第八讲作业:

1、从市场或户外,选一自己喜欢的花草,用心来养。

2、试着做一回老师,向其它新同学从某一方面或引申着讲解第八讲的内。

3、什么是和美?

 

第九讲:

余清明下种,生而不发则没,发而不实则折

《学》本义:

余清明下种,生而不发则没,发而不实则折,实而不损则蔓,尔有和美,不施,民不感其德也;另有言,生而不化则枯,化而不潜则萎,潜而不用则散,用而不虚则积,虚而不实则妄,实而不虚则不张。

尔有圣德,不行,民不知其存也,何以故?

生而不发者,意先而行不至是有,水土不德者是有;发而不实者,树无本则不立者是有,独木不惧大旱地者是有;实而不损者,蔓长而果稀者是有,蔓长而力不及者是有。

生而不化者,不化无以得其生,化而不潜者,不潜无以得其势。

然潜而不用者,失其机也,用而不虚者,得其积也。

虚而不实者,必自得其纠妄,实而不虚,一己之德也。

然志为虚,体为实,人心易虚,得以实行以践之,故曰言行如一。

民不果腹,赤膊以搏虎也,言,无所失,唯有得也。

实其腹,亲其族,虽有乱世,民自相安,虽有路遗,民笑而弃之。

言,余今所得者,不及余所失也。

地脉之道,一曰和,二曰善,损有徐而补不足,人之道,一曰争,二曰徐,损不足以补有徐。

李耳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人以人为大,地脉从之,假名巧取,失之和美。

夏人皆知糜鹿之贵,则糜鹿难寻焉,世人皆虚言大道,则大道不存焉,此皆为虚实也,德为虚,行为实,虚实自生而无有妄者,德行以张。

 

《习》第九讲作业:

1、通过自己的行动,完成某件事,一件可能将来成为他人美好回忆的一部分。

2、结合本节内容,自由谈,可长可短,不限。

3、此前和现在学习有不明白的方面,在论坛向同学和老师提出。

 

第十讲余知得失无常,皆应心观

《学》本义:

余知得失无常,皆应心观,心定则意泰。

胜物则穷,自胜则强,强而不夺,万物从焉,何以故?

胜人者天,胜物者力,人不乏力,而乏俭,纵行穷物尽力,此谓之暴。

暴雨不终朝,疾风不过午,天道无穷而物力有尽焉,人不知恭让以得俭,示力以为之强,夫强者,穷途积弱之兆也。

强者喜大,大者喜广,不祥之兆也,唯人自以强大,万物积弱,其死也不久焉。

夫水者积弱,绕山而行,恭其生而得其溪流焉;汇于江海,知其大而为之让也,是故万物因其俭德而存,水亦存焉。

是故,积弱者,必胜坚强;恭让者,自生俭德;俭德者,广大自成,虽有急难,渡之无患。

人喜胜物,然喜胜物者,必不自胜,胜物则穷,自胜则强。

自胜者,是有三德而不弃,一曰俭,取用有度,恭让而行,不穷物力;二曰善:

强而不夺,胜而不武;三曰和:

万物和而共生,谐以得长。

夫世人者,凡有胜物,皆喜之,不知其途将穷尽焉,人非不知,为之不慧(知道而易行者,慧也)也,余复念:

人恒无疾,则易遗身健之行,疾不致病,则难知养体之德,山川无震,则不应和美之道。

 

《习》第十讲作业:

1、与你认为适当的人,共同分享你们的某段经历,可以是通过言谈或体现,或许可以叫叙叙旧,叙叙以前或小时候类似的生活与经历。

2、做一件谦让他人的事,不在大小,自己心里明白就好。

3、一周内,做事与做决定,消费及收益,均需持取用有度的原则,不可穷物力而为。

4、做完上述三个作业的同学,在知学院网站发贴,想说什么说什么。

 

第十一讲余知来去之理,行和美之德

《学》本义:

余知来去之理,行和美之德,然每遇聚散离合,是有困顿烦忧,何以故?

悉如我闻,世间诸物,犹如花冠,聚少散多;又如花开,转眼已失芳华。

余行千里,欲观故地花开,适其地,其花渐显凋零之态矣,余不知喜悲矣,喜之尚存,悲之渐没。

世间诸态,唯喜悲忧哀无常也。

喜之欲得,欲而不得,则生忧怨,怨有不消,是聚为恨矣;悲而欲弃,弃而不舍,则生忧患,患之良久,是生恶行矣;忧其得来,恐其离失,则生惊妄,妄有不消,是疾为病矣;哀之易逝,思而无有,则生哀惧,惧而不为,是生新哀矣。

世人上山,以达顶为快,至顶则下,上下其途十之八九矣,临顶仅占其一也,故人生之途,唯喜悲忧哀无常矣,而悲忧哀皆胜于喜也,喜悲忧哀,皆为常情世态,不为疾,不足为弃。

何为疾,忧人身心之不安者、困人心神之难解者,若以常情世态为疾,无疾自生也。

何谓通达,达则至也,不达可通,亦为至也,何为圆通,无为一理之困扰,无为诸理之困扰,观常情世态,皆为自在,非常情世态自在,心自在也。

是故,余不念要去常情世态,而无困顿烦忧,余犹念世多喜悲忧哀,而使其复增。

世间之事,唯心定清静以贵,清静有一要义,观世间常态,而不自扰。

得喜悲忧哀,不以为怪。

水洼之地,必生丰草,三步之内,必有生灵。

阳弱则不生,日盛则地燥,故当消让其盛,以利众灵物焉。

七情之盛,必生执念,执念盛,喜悲忧哀亦盛矣,故修心正行,非要离散诸念,双目不视常情世态,而在消其贪、痴、妄矣。

地有水火,以消让万灵之势,灵有贪妄,以茶毒自身之成。

此为地脉之机,不可彻废。

余取和美、消执念,自损其贪,以消其苦,自让其位,以减其厄。

是故,诸般生灵,唯人之爱恨无常,非人之无常,贪妄巧利使其狂也。

余行千里,惟与人相交而惶惶然,人识万物以为用,唯遗自然。

 

第十二讲:

余常不知所言,无所欲言

《学》本义:

余常不知所言,无所欲言,凡有所言,即生其妄,凡有所妄,即生即消,余欣然而心安,何以故?

余院中有一兔,教众人观其目而度其意,凡有所言,非兔之本意,皆为自身之心境也。

圣人之书,圣人阅之,无相无字;贤人读之,谨而行之;达人观之,警而示之。

好利之人言有利、好辩之人得其辩,妄念之人断其意,不善之人言其邪,心障之人言其魔。

圣人无意,自显诸形,何以故?

蝶不知有寒冬、蚊难达高空,自身所限也。

世人解圣人之意,非圣人之本义,己意自显也。

是故一语出,他意有会,意会易生其妄,是为常,可即生即消之妄,不相理会,意得自在。

言者,心之声也,心者,情之境、神之舍也,心有声而得发者,言自在也。

言之道,莫以新知为贵也,新则不识,知而不明,是为贱也,贱卑之物,天下人弃而不用。

好辩者得其辩、妄念者曲其意、不善者得其邪、心障者言其魔。

是故圣人身怀异宝,则素衣蔽行,不自彰其贵,不求证于物,潜而作,无失自在。

言无纠,则心性坦达,自得自在。

故言道,言自在,非自在也,和美之基不可弃也,善德之行不可失也。

此皆非自在,因非自在,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