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实验讲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27253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2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生物学实验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细胞生物学实验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细胞生物学实验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细胞生物学实验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细胞生物学实验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细胞生物学实验讲义.docx

《细胞生物学实验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生物学实验讲义.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细胞生物学实验讲义.docx

细胞生物学实验讲义

细胞生物学

实验一细胞分裂相的观察

(综合性,3学时,生技、生工专业必修)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减数分裂标本的制备方法;

2.掌握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发生过程及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和细胞变化特点;

3.了解植物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

二、实验原理

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发生的一种特殊细胞分裂方式,特点是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形成4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经过受精作用后,染色体数目恢复,这样在物种延续过程中保证了遗传的相对稳定性和基因的多样性。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1.仪器、用具:

眼科镊子、解剖针、刀片、吸水纸、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

2.材料:

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2n=2x=42)或黑麦(Secalecereale,2n=2x=14)、大麦(Hordeumsativum,2n=2x=14)的幼穗(旗叶叶枕与幼穗顶部距离3~5cm,穗长约6~8cm);或大葱(Alliumfistolosum,2n=2x=16)花序(外包绿色总苞者,长2~3cm);或玉米(Zeamays,2n=2x=20)幼穗(雄穗)。

3.试剂:

苯酚品红、醋酸洋红。

注:

以下染色剂的配制

①1%醋酸洋红(acetocarmine):

酸性染料,适用于压碎涂抹制片,能使染色体染成深红色,细胞质成浅红色。

配方:

洋红1g;45%醋酸100ml。

煮沸2h左右,并随时注意补充加入蒸馏水到原含量,然后冷却过滤,加入4%铁明矾溶液1~2滴(不能多加,否则会发生沉淀),放入棕色瓶中备用。

②改良苯芬品红染色液(Carbolfuchsine)核染色剂。

配制步骤:

先配成三种原液,再配成染色液。

原液A:

3g碱性品红溶于100ml70%酒精中。

原液B:

取原A液10ml加入到90ml5%石炭酸水溶液中。

原液C:

取原B液55ml,加入6ml冰醋酸和6ml福尔马林(38%的甲醛)。

(原液A和原液C可长期保存,原液B限两周内使用)

染色液:

取C液10~20ml,加45%冰醋酸80~90ml,再加山梨醇1~1.8g,配成10%~20%浓度的石炭酸品红液,放置两周后使用,效果显著(若立即用,则着色能力差)。

适用范围:

适用于植物组织压片法和涂片法,染色体着色深,保存性好,使用2~3年不变质。

山梨醇为助渗剂,兼有稳定染色液的作用,假如没有山梨醇也能染色,但效果较差。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取材:

当麦类作物(小麦、大麦、黑麦等)处于孕穗后期时,选取旗叶叶枕距幼穗顶部约3~5cm的幼穗,取材时间在上午9~11时为好。

2.固定:

新鲜幼穗可直接观察,也可剥去外部叶鞘,剪下幼穗,投入Carnoy固定液中固定4~24h后,倒掉固定液,用95%、85%酒精换洗2次,每次1h,然后转入70%酒精中保存备用。

3.涂片与染色:

取出一段幼穗,置于盛有蒸馏水的培养皿中,剥下一个小穗,取其中一朵小花,夹取其中一个花药置于清洁的载玻片上,用刀片切去花药的两端,加一滴苯酚品红染液(或1%醋酸洋红),边染色边用镊子、解剖针用力涂抹挤压花药,挤出花粉母细胞,去掉花药等杂物,盖上盖玻片,用吸

水纸吸取四周多余染液,即可观察。

如果染色过深,可加上一滴70%酒精分色,然后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染液再观察。

4.减数分裂时相的观察:

先在低倍镜找到细胞,然后用高倍镜观察分裂相,绘图。

5.对于好的压片,可永久制片保留:

5.1揭片:

将玻片置于-20℃冰箱冷冻30min结冰,或放入液氮处理45~60s,用镊子或解剖刀直接揭开盖片,将有材料面朝上,37℃干燥,晾干载片及对应的盖片。

5.2脱水与透明:

用由低浓度到高浓度(70%~80%~90%~100%)的梯度酒精冲洗1~2min,或在染缸中脱水2~5min,晾干。

注意:

整个脱水透明过程中,必须保持载玻片和盖玻片原来相对的方向和位置,同时注意操作轻巧,以免造成玻片上材料漂失。

5.3封片:

在中性树胶中加入1/5~1/4的二甲苯进行稀释,滴一小滴稀释胶在脱水透明后的载玻片中央,将盖玻片盖回原来位置封片。

注意:

覆盖盖玻片时,按原定位位置水平盖下,使之随着树胶的扩展自然下沉,切不可施加压力或移动盖玻片。

如发现封片中树胶有气泡,应让其自然逸出或用针尖烧热后烫一下,使气泡逸出。

如树胶滴得过多而逸出盖玻片四周,待树胶凝固后,用脱脂棉蘸二甲苯轻轻擦净逸出的树胶。

封片后平放晾干,镜检,物象清晰符合要求的保存,并贴上标签,注明标本名称、作者姓名和制片日期。

 

五、实验结果

小麦“宁春42号”PMC中期Ⅰ染色体配对

六、作业

1.绘出你观察的细胞减数分裂相图。

注意:

构图和布局、勾画轮廓、点点映衬、标注(右侧,引线平直,下方写图题,加括号表面放大倍数)。

2.简述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征。

七、附录

 

减数分裂过程的分期及特征

1.前期I

细线期:

染色体呈细长的染色线,螺旋卷曲分散在细胞核内,沿着整条染色线分布着许多染色粒,形似念珠。

在细胞核内,核仁清晰可见。

偶线期:

同源染色体彼此接近,发生联会。

在细线期末,偶线期初,染色体或染色丝在细胞中的部位发生变化。

在植物细胞中,染色丝凝集成块,偏于细胞核的一边,称为凝线期,在这一时期,还出现染色质(丝)穿壁转移运动。

在动物细胞中,染色丝的一端聚集到核的一侧,而另一端呈放射状扩散,呈花束状,特称花束期。

凝线期或花束期一直延续到偶线期结束粗线期开始为止。

粗线期:

同源染色体完成配对,成为二价染色体(或成对的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由于螺旋卷曲的结果而缩得很短,每一粗线期的染色体具有两条并列的染色单体,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称为四分体,核仁附着于特定的染色体上。

双线期:

同源染色体之间彼此开始分离,但是在一个或多个点上互相交叉而又保持在一起,形似麻花。

在该期,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

终变期:

染色体缩得更短,交叉移向染色体的中间或末端,呈现V型、8型、O型或X型。

染色体常移到核的周围靠近核膜的地方,是统计染色体的最好时期。

该期结束时,伴随着核膜的破裂和核仁的消失。

2.中期I

核膜和核仁已消失,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两极出现纺锤体并与染色体的看丝点相连。

此时所有四分体都排列在纺锤体的中部。

3.后期I

每个四分体中的两各同源染色体,由于着丝粒的作用而彼此分离,逐渐向两极移动,形成两组染色体。

4.末期I

当两组染色体移动到两极后又聚集起来,核膜重新出现。

在第一次核分裂之后,有些物种紧接着就进行胞质分裂,如百合、洋葱等,但有些物种则不接着进行胞质分裂,而是在第二次核分裂后才进行胞质分裂,如蚕豆、聚合草等。

5.间期

当减数第一次分裂后,两个子细胞(或核)经过一个很短的间期(即中间期),便进入减数第二次分裂。

随着物种的不同,间期的长短不一,有些物种的细胞完全没有间期。

6.前期II--末期II分裂情况与有丝分裂相同。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紧接着进行胞质分裂。

至此,一个母细胞分裂成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四个子细胞。

在植物中,减数分裂后,每个小孢子(花粉)母细胞成为四分孢子,每个小孢子脱离母细胞壁成为游离的小孢子,以后继续发育成为成熟花粉(二核或三核花粉)。

在动物中,减数分裂结束时,一个精母细胞成为四个精子,每个精子细胞经过一系列的分化,转变成为精子。

在雌性方面,—个大孢子母细胞(植物)或卵母细胞(动物)经减数分裂产生卵及三个极体。

实验二细胞中DNA化学的检测方法—Feulgen反应

(验证性,4学时,生科、生技、生工专业必修)

一、实验目的

了解Feulgen反应的原理,掌握Feulgen染色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DNA经弱酸(1MHCl)水解,其上的嘌呤碱基和脱氧核糖之间的键打开,使脱氧核糖的一端形成游离的醛基,这些醛基在原位与Schiff试剂反应,形成紫红色化合物,使细胞内含有DNA的部位呈紫红色阳性反应。

紫红色的产生,是由于反应产物的分子内含有醌基,醌基是一个发色基团,所以具有颜色。

对照组不经过酸水解或预先用热的三氯醋酸或DNA酶处理,得到的反应是阴性的,从而证明了Feulgen反应的专—性。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1.仪器、用具:

显微镜、恒温水浴箱、温度计、解剖针、酒精灯、试管、烧杯、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

2.材料:

洋葱鳞茎或普通小麦根尖。

3.试剂

3.11M盐酸的配制:

取82.5ml密度1.19g/m1的浓盐酸加蒸馏水至1000m1。

3.2Schiff试剂的配制及保存:

称取0.5g碱性品红加入到100m1煮沸的蒸馏水中(用三角烧瓶),时时振荡,继续煮5min(勿使之沸腾),使之充分溶解。

然后冷却至50℃时用滤纸过滤到磨口棕色试剂瓶中,滤液中加入10mllMHCl,冷却至25℃时,加入0.5gK2S2O5(偏重亚硫酸钾),充分振荡后,塞紧瓶塞,在室温暗处静置至少24h(有时需2~3d),使其颜色退至淡黄色,然后加入0.5g活性炭,剧烈振荡lmin,最后用粗滤纸过滤于棕色瓶中,封严瓶塞,外包黑纸。

滤液应为无色也无沉淀。

贮于4℃冰箱中备用。

如有白色沉淀,就不能再使用,如颜色变红,可加入少许偏重亚硫酸钾,使之再转变为无色时,仍可再用。

3.310%偏重亚硫酸钾。

3.4亚硫酸水:

取200ml自来水,加10ml10%偏重亚硫酸钾水溶液和10m1lMHCl,三者于使用前混匀。

3.55%三氯醋酸。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将实验材料(小麦、大麦、黑麦等)的根尖或洋葱鳞茎内表皮放在lMHCl中,加热到60℃水解8~10min。

2.蒸馏水水洗。

3.Schiff试剂遮光染色30min。

4.用配制的新鲜亚硫酸水溶液洗3次,每次1min。

5.水洗5min。

6.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镊子捣碎,盖上盖玻片,压片(洋葱内表皮不用压片)。

7.显微镜检查,细胞中凡有DNA的部位应呈现紫红色的阳性反应。

对照片的制作:

方法一:

CK1:

先将材料放在5%三氯乙酸中90℃水浴15min,主要把DNA抽提掉,然后按步骤2-7制片观察。

方法二:

CK2:

材料不经lMHCl水解,直接放在Schiff试剂中染色,然后按步骤3-7制片观察。

方法三:

CK3:

材料经lMHCl水解30min,直接放在Schiff试剂中染色,然后按步骤3-7制片观察。

五、实验结果

 

六、作业1.绘图示细胞DNA的分布部位;2.说明设立对照的必要性。

实验三细胞膜的渗透性

(验证性,3学时,生科、生技、生工专业必修)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胞膜的选择渗透性(即半透膜)的特性;

2.了解不同性质溶液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将红细胞放入等渗溶液或高渗溶液中,由于红细胞细胞膜对各种溶质的透性不同,有的溶质可以渗入,有的溶质不能渗入,渗入的溶质能提高红细胞内渗透压,促使水分子进入红细胞,引起溶血,由于溶质透入的机制和速度不同,因此溶血时间也不同。

溶血现象可作为测量物质进入红血细胞速度的一种指标。

溶血现象发生的快慢与加入细胞的溶质脂溶性大小、极性与非极性、分子量大小有关,具有以下规律:

1、相对分子量大的进入细胞慢,发生溶血所需时间也长。

2.脂溶性物质、非极性物质比水溶性物质、极性物质穿膜快;

3.分子量大、分配系数大的非极性、脂溶性物质穿膜比分子量小、分配系数小的慢;

4.疏水的小分子O2、CO2、N2、苯和小的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如尿素、甘油、H2O可自由穿膜;

5.其他大的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和带电无机离子,如葡萄糖、蔗糖、氨基酸、核苷酸、Na+、K+、Cl-等则要通过简单扩散、协助扩散(载体蛋白、通道蛋白)、主动运输等多种方式完成穿膜,穿膜的机制不同,溶血速度差异较大,情况复杂。

非极性化合物易溶于脂溶剂,但在水中溶解度很小。

分子量越大,碳链越长,脂溶性越大。

一种化合物在脂溶剂中的溶解度与其在水中溶解度之比,称为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脂溶剂中的溶解度÷水中溶解度

电解质溶液(如NaCl)与非电解质(如葡萄糖)分子数相等时,电解质产生的渗透压要大的多。

具有相同渗透压的某非电解溶液与某电解质溶液浓度之比,称为等渗系数。

用i来表示:

i=(葡萄糖的等渗物质的量浓度÷NaCl的等渗物质的量浓度)。

发生溶血者为低渗液,所以把发生溶血的前一管溶液的浓度近似视为红细胞等渗。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1.仪器、用具:

小烧杯、试管、试管架、

2.材料:

含适量肝素钠(20mg×140U/mg1mlH2O=2800U/ml,用量15U/1ml血液,0.5ml肝素水溶液/50ml血)的兔血。

3.试剂:

1M乙二醇水溶液(MW:

62,密度:

1.11,11.7ml/200ml)

1M丙三醇水溶液(MW:

92,密度:

1.26,14.6ml/200ml)

1M葡萄糖水溶液(MW:

180,36g/200ml)

3M甲醇(MW:

32,密度:

0.79,24.3ml/200ml)

3M乙醇(MW:

46.1,密度:

0.79,35ml/200ml)

3M正丙醇(MW:

60.1,密度:

0.8,45.1ml/200ml)

1/8M、1/9M、1/10M、1/12M、1/14M葡萄糖溶液

1/12M、1/13M、1/14M、1/16M、1/18MNaCl溶液

1MNaCl溶液(MW:

58.4,5.84g/100ml)。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对膜通透性的影响(见表1)

1.1在编号的3支试管中,分别用吸管吸入2ml1M乙二醇水溶液、1M丙三醇水溶液、1M葡萄糖高渗液。

1.2先后分别用注射器滴加两滴血液,用手指按住管口,倒置一次。

1.3观察溶血时间,最长延至30min。

1.4将实验结果列入如下所示的表格中。

2.脂溶性大小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见表2)

2.1编号的3支试管分别加入2m13M的甲酵、乙醇、丙醇溶液。

2.2分别先后加入两滴血液,按住管口倒置一次。

2.3观察溶血时间。

2.4将实验结果记入如下所水的表格中。

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溶液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表3)

3.1将试管编号,注明溶质名称及物质的量浓度。

3.2按编号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及氯化钠溶液2ml。

3.3分别先后加入两滴血液,按住管口倒置一次。

3.4室温放置15min,观察发生溶血的浓度,确定等渗浓度。

3.5按下表记录实验结果。

3.6计算等渗摩尔系数。

 

五、实验结果

表1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对膜通透性的影响

溶液

相对分子量

溶血时间

1M乙二醇

62

1M丙三醇

92

1M葡萄糖

180

表2脂溶性大小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溶液

相对分量

分配系数

溶血时间

3M甲醇

32.04

0.0097

3M乙醇

46.07

0.0357

3M正丙醇

60.1

0.156

表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溶液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溶质

物质的量(mol/L)

1/8

1/9

1/10

1/12

1/13

1/14

1/16

1/18

葡萄糖

氯化钠

计算:

I=

六、作业

1.填写实验数据表;

2.分析实验结果原因

七、附录

1.血浆渗透压

1.1渗透压的概念

渗透压(osmoticpressure)是溶液本身的一种特性,是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能力。

溶液的渗透压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颗粒的数量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的大小无关。

1.2血浆渗透压

血浆的渗透压在37℃约7.63个大气压(相当于770kPa约5789.8mmHg)。

血浆渗透压由两部分组成:

①晶体渗透压(crystalosmoticpressure),由血浆中小分子物质形成,80%来自Na+和Cl-。

由于晶体物质分子量小,溶质颗粒数较多,晶体渗透压约占血浆总渗透压的99.6%。

②胶体渗透压(colloidosmoticpressure),由血浆蛋白分子颗粒形成。

由于血浆蛋白中白蛋白的数量大于球蛋白,而白蛋白的分子量较小,因此白蛋白的分子数量远多于球蛋白,故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形成。

胶体渗透压仅占血浆总渗透压的0.4%,约3.3kPa(25mmHg)。

1.3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的生理意义

1.3.1血浆晶体渗透压由于血浆与组织液中晶体物质的浓度几乎相等,所以它们的晶体渗透压也基本相等。

水分子易通过细胞膜,而各种溶质不易通过。

若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血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不相等,水就会顺渗透压梯度进出于细胞膜,影响细胞的形态和容积,进而影响其功能。

因此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极为重要。

1.3.2血浆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很高,允许除蛋白质以外的其它小分子物质自由进出。

因此如果血浆或组织液中晶体渗透压发生改变时,两者会很快得到平衡。

由于血浆蛋白一般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血浆蛋白质的浓度大于组织液中蛋白质的浓度,所以血浆胶体渗透压虽小,但对于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极为重要。

血浆胶体渗透压是一种吸引组织液中水回到血管,保持血管内水分的力量。

各种原因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均可导致水在组织中潴留,而形成水肿。

1.3.3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称为高渗或低渗溶液。

临床上常用于静脉补液的0.85%NaCl溶液(称为生理盐水)和5%的葡萄糖溶液都是等渗溶液。

例如NaCl和葡萄糖都不易通过细胞膜,红细胞可在这些等渗溶液中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容积,因而0.85%的NaCl溶液(0.15M)和5%的葡萄糖(0.28M)又称为等张溶液。

等张溶液是指能使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等渗溶液(也即溶液中的溶质颗粒不易通过红细胞膜)。

1.9%尿素溶液虽然也是等渗溶液,但由于尿素易通过细胞膜,红细胞置于其中会立即出现红细胞肿胀、破裂、溶血,所以不是等张溶液。

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但等张溶液一定是等渗溶液。

2.抗凝剂

抗凝剂种类很多,性质各异,必须根据检验后的适当选择,才能获得预期的结果。

现将实验常用抗凝剂及其使用方法简述如下:

2.1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

EDTA有二钠、二钾和三钾盐。

均可与钙离子结合成螯合物,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EDTA盐经100℃烘干,抗凝作用不变,通常配成15g/L水溶液,每瓶0.4ml,干燥后可抗凝5ml血液。

EDTA盐对红、白细胞形态影响很小,根据国际血液标准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standardofhematology,ICSH)1993年文件建议,血细胞计数用EDTA二钾作抗凝剂,用量为EDTA-K2.2H2O1.5~2.2mg(4.45±0.85μmol)/ml血液。

EDTA-NA与EDTA-K2对血细胞计数影响均较小,但二钠溶解度明显低于二钾,有时影响抗凝效果,其他抗凝剂不适合于血细胞计数。

2.2枸椽酸钠(trisodiumcitrate):

枸椽酸盐可与血中钙离子形成可溶性螯合物,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别名柠檬酸钠,Na3C6H5O7•2H2O,通常,配成109mmol/L(32g/L)水溶液(也有用106mmol/L浓度),与血液按1:

9或1:

4比例使用。

枸椽钠对凝血V因子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使其活性减低缓,故常用于凝血象的检查,也用于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

因毒性小,是输积压保养中的成分之一。

由于枸椽酸钠溶液是按体积的比例加入血液内达到抗凝目的的,而抗凝剂主要是作用于积压浆成分,通常所谓的1:

9比例抗凝的概念是指1份体积的抗凝剂作用9份红细胞比积正常血液内的血浆成分而言。

所以对贫血或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血液仍按1:

9的比例加入抗凝剂时,就会发生抗凝剂足或相对过多,这将明显地影响凝象检查结果。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有文献报道应根据抗凝剂用量(ml)=0.00185×血量×(100--病人红细胞比积%)这一公式,来计算抗凝剂的用量。

2.3草酸钠(sodiumoxalate)草酸盐可与血中钙离子生成草酸钙沉淀,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草酸钠通常用0.1mol/L浓度,与血液按1:

9比例使用,过去主要用于凝象检查。

实践发现草酸盐对凝血V因子保护功能差,影响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效果;另外由于草酸盐与钙结合形成的是沉淀物,影响自动凝血仪的使用,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凝积压象检查选用枸椽酸钠为抗凝剂更为适宜。

2.4肝素(heparin)肝素广泛在于肺、肝、脾等几乎所有组织和血管周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

它是一种含硫酸基团的粘多糖,是分散物质,平均分子量为15000(2000~40000)。

肝素可加强抗凝血酶Ⅲ(AT-Ⅲ)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从而具有阻止凝血酶形成,对抗凝血酶和阻止血小板聚集等多种作用。

每毫升血液抗凝需要肝素15±2.5Iu。

尽管肝素可以保持红细胞的自然形态,但由于其常可引起白细胞聚集可使用涂片在罗氏()染色时产生蓝色背景,因此肝素抗凝血不适全血液学一般检查。

肝素是红细胞透渗脆性试验理想的抗凝剂。

 

实验四细胞中化RNA的学检测方法—Brachet反应

(验证性4学时,生科、生技、生工专业必修)

一、实验目的

了解Brachet反应的原理,掌握有关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甲基绿--派洛宁(methylgreen--pyronin)为混合碱性染料,可能是混合染液中的两种染料有竞争作用,同时,两种核酸分子虽然都是多聚体,而其聚合程度有所不同。

甲基绿易与染色质中聚合程度高的DNA选择结合呈现绿色或蓝色;而派洛宁则与核仁、细胞质中聚合程度较低的RNA选择结合呈现红色,但解聚的DNA也能和派洛宁结合呈现红色。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1.仪器、用具:

显微镜、镊子

2.材料:

洋葱鳞茎内表皮

3.试剂

3.11M乙酸缓冲液(pH=4.8)配方:

A液:

冰醋酸6ml加蒸馏水至100ml

B液:

乙酸钠13.5g加蒸馏水至100ml

取A液40ml+B液60ml混匀即为pH=4.8

3.2Unna试剂:

甲基绿--派洛宁染色液

甲液:

5%派洛宁水溶液6m12%甲基绿水溶液6m1蒸馏水16ml

乙液:

1M乙酸缓冲液(pH=4.8)16m1

甲、乙两液分别置4℃冰箱备用,用时甲乙两液混匀

配制注意事项:

①派洛宁可加热助溶。

②甲基绿批号不同,染色效果差别很大。

商品甲基绿常混有甲基紫,影响染色效果,应先把药品放在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的氯仿,用力振荡,然后静置,直到洗脱甲基紫为止,最后干燥备用。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用镊子撕取洋葱鳞茎内表皮一小块,置于载玻片上。

2.滴一滴Unna试剂,染色30min。

3.蒸馏水洗两次,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分。

4.盖上盖玻片,镜检。

对照片:

撕取洋葱鳞茎内表皮,经5%三氯乙酸90℃水浴处理15min,再经70%乙醇洗片刻然后按步骤2-4制片观察。

五、实验结果

 

六、作业:

绘图示细胞中RNA和DNA的分布。

 

实验五液泡系和线粒体的超活染色

(验证性3学时,生科、生技、生工专业必修)

一、实验目的

掌握动、植物细胞活体染色的原理和相关的技术。

二、实验原理

活体染色是指对生活有机体的细胞或组织能着色,但又无毒害的一种染色方法。

目的在于显示活细胞内的某些天然结构,而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和产生任何物理、化学变化以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