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专题党课讲稿35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26792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常态下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专题党课讲稿35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新常态下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专题党课讲稿35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新常态下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专题党课讲稿35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新常态下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专题党课讲稿35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新常态下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专题党课讲稿35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常态下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专题党课讲稿35页.docx

《新常态下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专题党课讲稿3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常态下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专题党课讲稿35页.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常态下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专题党课讲稿35页.docx

新常态下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专题党课讲稿35页

新常态下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

(党课讲稿)

前言

非常感谢有这个机会向各位领导把“十三五”背景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些学习心得体会做一个汇报。

我想利用今天一下午的时间,把国家整个大政策和一些地方的实践,还有一些要点、难点问题给大家做一个梳理。

讲一下当前城乡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政策、导向、热点、难点,以及实践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各地又是如何解决的。

主要是讲这些内容。

一、城乡一体化面临全新的发展环境

第一部分我想说一下城乡一体化面临着全新的发展环境。

最近两三年,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变幻”。

大家看,我这个题目叫中国的发展优势条件发生了逆转,为什么叫逆转呢?

2010年是很平常的一年,但是就在这一年,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三件大事。

第一,中国的GDP超越了日本,跻身全球第二。

这个实现了我们多年的愿望,当然了,我们的质量还很差,那另当别论了,GDP总量上来了。

第二,中国人均GDP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为什么最近几年从领导到媒体,到研究者讲中等收入陷阱呢?

我们自己的衡量标准是贫困、温饱、小康,是这个,国际上的标准是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我们国家进入了中等收入,中等收入是什么概念呢,人均3000到1万美元之间这个都是叫做中等收入国家,2010年的时候中国进入了中等收入行列,去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达到7000多美金,将近8000美金,“十三五”时期,我们的人均GDP要突破一万美金,这就是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了。

第三,中国的城镇化率跨越了一半,达到了51%,这是什么概念,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农村人口,这就是说,表明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家想想,二十年前、三十年前,我们展示中国形象的都是什么千里麦浪,红辣椒,老玉米,现在这些东西根本就不能代表中国的形象,现在能代表中国形象的是鸟巢、水立方、浦东或者是深圳城市社会,这是非常重要的三件事,这三件事可以理解为改革开放取得的最重要成果的概括。

在此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第一,八十年代的改革红利已经消失。

我们现在改革是改什么东西?

我跟大家说,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从制度到体制到办法到模式,没有毛泽东时代的东西了,你要搞清楚,不要一说改革就是改革什么计划体制,不是那回事。

我们现在所有形式的一整套东西都是七十、八十、九十年代改革的成果,我们现在运行的土地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等等,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但是这一套制度,这就是我要说的但是,最关键的,现在已经成了阻碍发展的力量了。

什么意思呢?

七八十年代中国重要的改革成果,现在已经成了阻碍我们继续发展的一种力量了。

因此改革是改什么,就改这些东西,就是这些七八十年代的改革成果现在成了改革的对象了,这个一定要搞清楚,不要一说改革,什么毛泽东时代,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没有毛泽东时代的东西了,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就是当年的改革成果,恰恰是现在的改革对象,一定要明白这一点,这是改革的问题。

第二,低成本发展的优势已经消失。

这个对于中国来说已经不存在了,我讲一个例子,比如说土地,大家想想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一个生产队长圈一块地搞一个开发区,很便宜,谁收钱了,没钱,什么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土地非常的便宜,不要说那个时候,就十年前我们几千块钱就把农村的地征了,他也不会说什么,现在土地的成本高居不下,不仅成本高,而且没有土地,土地已经成了最稀缺的资源了,就是成本提高了。

第二就是劳动力,中国现在的劳动力,据人社部统计,2009年到2014年,工资平均每年增长10%到14%。

这仅仅是工资,还有一大块,其实大家都没有看到,是所谓的三险一金,五险一金,当然了,现在学界有一种看法,说我们前几年惠民也好,对于农民的政策其实有一些超前了,叫过度福利化,就是迅速把这个成本提太高了。

政府逼着企业给农民工涨工资,最后你知道害的是谁,是农民工,为什么,企业办不下去了,成本全起来了,怎么叫办不下去了。

有一个统计数字,我们穿的NIKE的鞋,2001年的时候,在中国是47%到48%的份额,现在37%的份额是越南,我们大概只有十几,低成本劳动力的这个优势已经不存在了。

再跟大家说,从经验也可以看出,我记得在北京十五年前,咱们一般稍微好一点的超市、饭店,好一点的宾馆,招服务员都是十八岁到二十三岁,高中生毕业,个头不能低于1.6米,五官端正。

你们今天回去看看,老太太全部开始上菜了,开始当服务员,都是老太太。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迅速的提高,使得年轻人一下就消失了很多,招工难、务工难都非常多,这是劳动力这块。

第三,环境成本。

要知道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所谓的温州模式、苏南模式,污水横流,污染随便排放,这个方面不花任何钱,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中国的环境自净能力非常强。

现在就没这个好事了,你稍微多一点,污染排放已经达到极限了,就是雾霾。

现在大家看,劳动力成本提高了,土地成本提高了,环境成本提高了,我们研究“十三五”的时候发现,中国的低成本优势怎么这么快就消失了?

这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

再一个,全球化红利。

美国总统奥巴马前两年专门有几次讲话一直说,中国是个“搭便车”的国家。

什么意思呢?

他的意思就是我们在中东打仗,你在闷头发大财,他是这个意思。

其实中国是不是“搭便车”的?

不是。

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近30%。

但是有一点必须承认,中国是上一轮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当年入市的时候就有一种说法,叫做“狼来了”。

如果税赋降低,国外的产品都进来以后,中国的国有工业会被冲垮,实际上根本没有。

中国是这一轮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美国人在中东打仗,我们挺高兴,不错,咱就闷声发大财,十年以后中国发现,我们超过了德国、英国、法国、日本,就这十五年。

但是,现在全球化的红利已经不存在了。

2015年外贸经济增长是负值。

我们的出口年增长原来是双位数,现在连单位数都保不住了。

为什么“十三五”不提“三驾马车”(出口、消费、投资)?

这个“马车”就不行了。

第四,人口红利开始消失。

这是实实在在的。

“十二五”时期,中国从18岁到60岁的适龄劳动人口(这是有意义的人口,老人、小孩在经济学上没有意义),适龄人口每年净减少大概1000万左右。

所以我们感到在北京找个保姆还这么贵,看孩子的,找个月嫂都得一万多块钱,的的确确,劳动人口减少了,这使得我们不得不调整我们实行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

中国发展的这几个条件都发生了变化,同时,原来高增长带来的副产品,到了偿还期。

中国一共有5万多条河流,现在有2.8万条永远消失了。

你回到你的老家想想,你小时候看到的那个小溪、小森林全部没有了。

除了我刚才说的情况以外,我们的融资成本、政务成本、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很多浙江企业家跑到美国办了一个企业,发现美国的成本不高啊,只有一个劳动力成本比我们高,剩下所有的成本都比我们低,用地、用电、物流、物资、政务、税收全比我们低,只有劳动力成本比我们高。

所以说我们得反思一下,这样下去是很有问题的,也是我们在推进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过程当中,中国最独特的一面。

其实很多情况政府也是第一次遇到,所以说处置很多情况,如果得当了,是高手,不得当,也正常。

经考察,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像我们这样的,市场化、城镇化、全球化、信息化。

大家想想就是在这十五年,同时出现。

一下把传统的社会规范全部出现了颠覆性的改变,这是比较厉害的,是非常全新的挑战。

过去15年当中,就是“十二五”当中推进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动机熄火了。

原来第一个动力,招商引资。

GDP增长既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也可以解决农民工的城镇就业,这是一大动力,工业化嘛。

第二个动力,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新城新区建设。

像北京市的房价,北京市的商贸综合体,北京市的新城建设,这是以往城镇化的第二个动力。

第三个动力,大规模的融资借债。

很多平台公司的负责人都知道,我们原来的那一套,其实政府也没有多少钱,除了土地收入之外就是融资借债,大规模的建设,这是非常强大的一个动力。

第四个动力,地方政府公司化。

这也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动力。

地方政府也开始追求利润。

这在国外也一样,我们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地方政府以土地运作为抓手,以城市规划为手段,以公共设施为支撑,趋利动机非常强。

很简单,各地市长都玩的基本把戏就是先把环境做起来,然后把土地卖个好价格,然后再进行城市基础设施或者公共服务的建设,然后再卖。

这样一个循环下来以后,土地的预期收入借钱,然后再进行建设。

这样三五轮下来以后,城市面貌大变,政绩突出,GDP上来了,农民就业也解决了,财政收入也有了,基本是这样一个循环。

但是关键看下面,新常态,新政策,新约束,传统动力熄火了,这是我们最近两年经济下行,我们面临的非常严峻问题的一个现象。

在工业化这一块。

现在北京市还算好,因为北京市真正的传统工业已经很少了,北京市的服务业已经高达70%多,而传统工业几乎全部是产能过剩。

国家发改委负责这一块,从水泥、钢材、煤炭。

我最近到东北、内蒙和山西一看,你就不知道,什么钢铁、煤炭,谁买你的?

石油的价格已经降到了每桶50美金不足,谁买你的煤炭?

所以传统的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不仅如此,所谓的光伏,所谓的光电,你到张家口看看,光电全部是过剩的。

这个动力熄火了。

第二个,靠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的动力熄火。

财政部连下三个文,到现在虽然是缓一点,但是基本上,我给你土地,给你税收优惠,这已经不行了,这条路也完了,这个发动机也熄火了。

第三个,对外来农民工的需求开始减缓。

这个是非常大的一个变化。

最近几年,农民工的增速连续四年在下降,原因第一,传统产业不行了,以后招工就少了;第二,沿海地区大规模的机器换人,走向中高端,用人自然也就减少了。

第四个,新城、新区、城市综合体,房地产已经严重过剩。

这是我们研究的结果,这不是国家政策,除了北京、上海、广东这么几个有限的城市之外,中国目前,特别是中西部的中小城市,房地产新城、新区严重过剩,空城、鬼城一片一片的,你们现在到中西部地区看一看全是空的。

中国人盖了多少房子啊?

据研究,北京市的商贸综合体全部成了卖小孩娱乐的东西,第二,卖吃的。

谁还去你那买货?

人家都在网上购物,原来建的这些东西全部是过剩的,所以说你靠这个动力就基本上没戏了。

第五个,化解地方债务。

因为原来的那套借债模式产生的地方债务非常可怕,现在的新政策基本上重组债务,截断了融资渠道。

这五条下来,使得你的发展动力基本上没有了,为什么很多经济不停地往下走呢?

因为发展动力没了。

五中全会对“十三五”期间,对如何培育发展新动力作出了规划。

过去的动力没有了,现在我们叫做“青黄不接”。

老动力消失了,新动力还没有,怎么办?

赶紧培育。

这次提出来一个非常新的观点,其实我们整个治理国家的经济思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三驾马车”转向了供给侧改革。

一定要搞清楚,现在不是“三驾马车”的时代了,而是供给侧改革。

什么意思?

就是要提高供给的水平。

国务院已经开了会,政策已经出来了,医疗、养老、教育,就是高层次的供给,不会再让中国人再到日本去买马桶去了。

我们自己解决不了吗?

完全可以解决。

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创新。

创新的关键是什么?

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创新最大的关键是传统的产业转向中高端,让它转型升级,这是最主要的。

第三个,塑造新需求。

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

种种迹象表明,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经济工作会议,以人为主的新型城镇化将会是一个非常大的重点。

第四个,现在不是“三驾马车”对外出口的时代了,现在是“走出去”,与“走出去”相辅相成的一个战略叫做“一带一路”。

“十三五”时期的新需求在哪里?

大家看,就是这四条。

如果你是投资商,政府官员脑子里千万别再想着我要搞一个新城新区,搞房地产,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政策不支持你这样做了。

五中全会给“十三五”定的调子——城乡一体化。

大家看,基本上有四条。

以人为核心的,就是城镇化,这是城乡一体化最大的一条。

第二个是特色小城镇。

现在发改委资金也下来了,我不知道你们申请了没有,有专门支持特色小城镇的资金,“美丽乡村”。

推进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合理配置。

这是在中央全会上总书记讲的,我们把概括出来,但是看看关键,这是我们的解读,这个是关键。

城乡一体化第一条,规划。

但是你也要知道,规划千万别把农村搞成城市,那你错了。

大家看,关键是什么,城乡的功能、风貌、形态绝对不能一样化,绝对不能一致化。

原来就是这么搞的,搞了一大堆房子,搞成小区,把人家农民都赶进去,一点特色都没有,连乡愁也找不到,这个一定要搞清楚,这是不对的。

不能用城市的规范重新塑造农村。

农村就是农村,城市就是城市,是不一样的,规划人员要搞清楚,这绝对不能是一致的。

第二条,减少农民。

这一轮的城镇化和上一轮不一样在哪,以人为核心,一定要让农民进城,让他稳定下来,让他转化成市民,这是重点。

所以说户籍制度改革,中央已经下了令,2015年年底之前各个省必须全部出台相关政策。

第三条,城乡要素平等交换。

关键是什么?

农村要素产权化、价值化、市场化。

那么小产权房怎么办?

集体经济怎么办?

这些都是核心问题,下面就要讲。

第四条,特色小城镇是主要抓手,美丽乡村建设。

第五条,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唯一有一个一样的就是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也不是一致化,是均等。

就是让农村百姓也享受和城市一样的公共服务,形式也可以是不一样的。

我到河南和东北调研的时候,他们跟我说,像河南的很多县都还讲中原城市群,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办公室,说了半天还是在新农村,这对不对?

也没错。

但是我跟他说了一句话,我说你现在的发展思路要和习总书记“对标”。

如果你还停留在三年前、五年前的思路,怎么能行?

现在喊“新农村”的口号,我不说你错了,我觉得你根本就跟不上这个形势。

那个“新农村”办公室主任脸很红,我说你能不能把这个改了,现在我们提的是“特色小镇”“美丽乡村”。

大家知道习总书记非常赞赏浙江的发展思路,他有意用浙江的这种治省思路,现在我们搞新型城镇化、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全部是发源于浙江。

刘鹤同志率调研组到广东专门搞了调研,又专门到浙江调研特色小城镇,给中央政治局各个委员人手一份调研报告。

所以说,我也建议大家,你的“标”一定要对到十八届以后的中央,你别对到十七届、十六届,不是说你错了,你完全就不懂政治。

中国是资源跟着政策走,现在所有的资源都跟着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走,你还弄什么“新农村”?

这不对啊。

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

所以说,我们的乡镇村建设有两个,一个是特色小城镇,一个是美丽乡村。

特别是北京,你有能力、有条件搞“美丽乡村”。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有五个要点。

其实就是前四条,包括比如和谐也好,绿色也好,包容也好,以人为本也好,基本上这次五中全会里面讲到的几个原则,新型城镇化要体现这些原则。

这是第一部分,给大家把这个新的东西定住了。

我要强调的是两点,中国经济的变化的确进入了新常态,现在千万别再用过去的老办法、老思路推进工作,这样就完全搞错了。

要迅速地把思路调整过来,把办法弄到这一块来,你跑步进京也得根据现行的政策跑步进京。

二、城乡一体化的三大改革领域

第二部分,城乡一体化的三大改革领域。

最重要的是改革。

关于改革,中央抓得很紧,一直要推进改革,并且在一两年内可能要见到一些大的成效。

户籍。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现在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但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在哪?

其实也不是什么外地人歧视,我跟大家讲实话,就是钱的问题。

举个例子,北京市现在常住人口有两千多万,而民间统计,好几个统计口径,最多是2300万。

问题的关键在哪?

比如说,如果北京三年再接收300万人口进来,相应的为这300万人服务的公共设施的资金谁来掏?

这是问题所在、难点所在。

大家知道需要多少钱吗?

我们从广东省的调研发现,仅仅是教育一项就需要掏很多钱,还不要说别的。

教育仅仅是公共服务其中之一,那么社保、医疗、养老、住房要怎么解决?

这都是要钱、要真金白银的。

所以说这个钱的问题怎么解决就非常重要。

对于农民来说什么最重要?

就北京市的情况,就发达地区的情况而言,农民根本就不愿意进城,我指的是当地农民。

为什么?

因为农民不愿意失去土地,不愿意失去现行国家政策给土地的优惠,以及未来土地增值所带来的收益,主要是这个问题。

怎么改?

现在我们正在搞的“62+2”新型城镇化试点(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

关键问题是要建立两个机制。

第一个机制,建立农民工进城的成本分摊机制。

有很多研究说是一个农民工8万块钱,有的说是10万块钱。

我指的是公共服务支出,至于说他个人支出多少,那你没法算的,而且也是不平衡的。

这个钱由谁来掏?

现在国家政策倾向于四个方面。

比如以北京为例,中央掏一部分,北京掏一部分,北京那部分将来可能会落到各个区上,企业掏。

企业掏什么?

社保这块,该企业掏的企业掏,该个人交的全部补交,是这样解决。

第二个机制,建立农村宅基地的有偿转让机制。

这句话放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实现),如果放在北京的话就会(实现),因为这个东西的价值太高了。

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要怎么实施?

2017年,这两个机制要有重大突破,届时北京(包括房地产市场)将会产生一个重大的变化。

我给大家梳理了一下2015年和2016年初即将全部出台的有关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国家政策。

户籍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

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大体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一部分叫做人口输出地。

整个中西部地区全是人口输出地,他们户改的积极性高得不得了。

为什么?

因为中西部地区的人都往外走,没负担。

但是大家知道中西部地区的问题是什么吗?

中国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三到五年之内人口净流出现状,相当可怕。

我给大家讲一个感受,我们在北京生活会觉得怎么这么多人?

星期天郊外也是人,干什么都是人,上街、下班全是人,但是当你看到没人的时候你就发现,还是人多好。

每年过年的时候,你知道我最怕什么吗?

我最怕我那个车坏了,没地方修,农民工都走了,饭店全关了。

吃饭还好说,但车坏了没法修,坏到半路上就麻烦了。

整个东北,每年有二百万人口流出。

东北很多中小城市人口净流出已经高达十年,包括四川乐山,包括湖北、陕西,每年的人口是净流出的。

这个时候,当人口持续净流出,其实也是非常大的问题。

第二类,人口的流入地。

珠三角、长三角、北京、上海,人口净流入。

北京有七八百万是外来人口,其中只有三分之一是农民工,还有三分之二是城市间的流动人口。

就是说他也是城里人,只不过是从小城市来到北京的。

这部分人怎么处理?

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像北京这类人口净流入的城市,他就琢磨我门槛现在这么高,人们都来,我要是再降低门槛,你想想会发生什么情况?

人满为患了。

所以像广东很多地方,出现了人口倒挂的现象。

倒挂会产生什么结果?

外来人多于本地人。

广东很多镇在村委会选举时,一举手外来人把本地人选下去了,后来本地人着急了,这不行,如果本地人被选下去,外地人马上就要分我们的财产了。

所以他率先搞了政资分离,就是集体经济先分开、股份化,完了就可以选了,这样就不涉及财产的划分了。

总结一下户籍制度。

第一,对于城市来说,像北京这个地方再加一条——城市本身的承载力。

其实中国大部分城市就是一个“钱谁出”的问题。

你给我钱,我就让他进,没什么问题。

对农民来说,进城以后土地权不能丧失,这是农民不想进城的主要原因。

现实的户籍制度改革是人口输出地积极又积极,人口输入地推迟又推迟,现在就这么一个矛盾。

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人的问题解决了,下面就是土地问题。

土地的问题可能是我们改革当中最难的一个问题,但是如果不改,土地制度没有创新,无论统筹城乡也好,新型城镇化也好,就是非常大的问题。

我们讲,财政是土地问题的核心。

2015年,北京的土地财政收入大概又创纪录了,但是报道完以后,有记者采访我,我说你不要听媒体这么报道,你还要听一个数据,就是整个土地问题下面成本是多少。

总收入一定要减去成本,这才是净收入。

其实北京的土地净收入每年是在减少的,虽然看起来总数很高,但是征地成本高。

原来3000块钱把人家农民弄走了,现在3万块钱也打不住,这个成本是很高的。

所以北京的高房价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征地成本高导致的,但是这一点往往被很多人忽视了。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吃饭靠财政,建设靠土地”。

土地财政是中国城市化的重要支撑。

我们以北京为例。

大家都知道,北京在改革开放初期,是以二环为界的。

三环是90年代建起来的,四环是2000年通的车,然后是五环、六环加速建设。

现在如果北京再建个七环,就把河北都包括进来了,北京面积的扩张速度是非常快的,土地财政面临的问题也非常大。

所以说这次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一定是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

你不能把土地全部征了,建设新城新区,却不管农民,要解决这个问题。

土地财政还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征地成本大幅度提高。

征地成本很高,总数征得高,减去成本,其实净收益是在减少的。

中国土地的收益在2010年达到高峰之后就开始下降了。

2014年我到广州,广州番禺区的娄区长跟我讲,他准备花25个亿修一条高速公路,测算一下,光征地成本就高达27个亿,这条路根本修不成。

现在我们可能就面临这样一种状况。

土地制度改革,也是“十三五”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

五中全会大体上说了三条底线,第一,防止私有化。

要坚持公有制,我们的土地还是集体所有制,这个不能变。

总书记说你不能改来改去,改得底朝天了,把我们基本的东西改没了,这个不行。

第二,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突破。

这个也挺有意思。

前几年有人喊,中国的土地不够了,十八亿亩红线突破,马上就没得耕地了。

其实这个统计口径直接跟政策相关。

2014年数据显示,中国的耕地又多出两亿亩来。

原来是十八亿亩,怎么又多出两亿亩耕地来?

因为在土地征税时,前几年不是土地还征税嘛,农民尽量地少报。

你不是征税吗?

我有三亩我报二亩八,我有五亩我报三亩,少交税。

但是当你的政策是鼓励种粮的时候,现在就是这个政策,给补贴,土地又多出来了。

现在国家实行粮食补贴政策,国家兜底政策,多少粮库都积满了,不按市场价来,这个政策是非常有问题的。

但是现在通过调整农业补贴政策,突然多出这两亿亩土地是好事,但其实很大一批生态用地全部搞成粮食耕地了,如果十年以后你发现没水了,情况就非常可怕。

所以我们说中国的宏观政策太粗放了,现在我们要讲精致。

中国的改革其实就两个问题,最难的——政府改革,就是人如何安排的问题。

废话说了一大堆,人安排不了,你还是改不成。

第二个就是土地制度改革。

为什么?

因为土地改革是一种零和关系。

比如说农民的补贴增加了,你知道会出现什么状况吗?

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减少了,因此投入城市公共服务的资金就短了。

居民就打电话,书记,你看看这个地沟也不好好修,下水盖也没了,路灯也不亮,他不知道钱哪来的。

很多事情都是关联在一起的。

所以说房价跟这个就直接相关。

如果房价下跌,就意味着土地价格下跌,土地价格下跌意味着城市债务会翻番,这也是为什么屡次调控房价都难以下调的原因之一。

那么要怎么改?

我简单给大家举个例子。

大家千万不要听一些专家跟你讲理论,说侵犯农民利益,不是那样的。

你要看现实,中国的事还需要实事求是。

我们国家的土地制度分两种。

一个是国有。

像我们城市的土地都是国有的。

另外一个是集体的。

集体建设用地,自己不能经营,如果你自己开发了叫小产权,是违法的。

如果你想把它开发成城市用地,必须得有指标。

政府通过“招拍挂”,开发商掏了土地出让金之后,再进行开发,这就是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

这笔收入反过来用来支撑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这是中国的土地运作流程。

如果明白市场经济下的土地制度是怎么样的,改革要怎么改,你就非常清楚了。

市场经济国家是这样。

比如美国。

美国的土地不分集体和国有,美国的土地有一部分是政府的,其余大部分都是私有的,随便卖,但是有一个限制条件——要符合城市规划。

你不能在规划之外弄。

只要符合城市规划,这块地你可以卖,卖多少钱是你的运气,你可以卖给出价最高的人。

比如麦克一家有两千亩土地,他可以卖,卖了两个亿,他跟他老婆可以高兴一整晚,第二天早上,第一个敲他家门的人就是税务局的官员,交税吧。

我们问美国的专家要交多少税,他说大概得有1.4到1.5亿要交税。

不交行吗?

在美国,不交税是最大的犯罪。

我跑了行吗?

不行。

跑到天涯海角都要把你找回来。

那死了呢?

死了也不行。

遗产税更高。

交税之后,这笔钱到哪呢?

也到了政府手里。

市场经济国家靠税收解决土地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