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19438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注释翻译赏析讲解.docx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由柳宗元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抒写感想的抒情诗。

诗的内容是抒发了诗人的哲学见解。

前半部写他到禅院读经,指责世人追逐的乃是那些荒诞的事情,而不去了解佛经的真正含义。

后半部写他认为佛家的精义与儒家之道有相通之处,但如何修养本性,却难以精熟。

然而,他对禅院的清静幽雅却流连玩赏。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作者:

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注解】:

1、贝叶书:

古印度人多用贝多罗树的叶子写佛经,也称贝叶经。

2、冥:

暗合;3、缮:

修持。

4、膏沐:

本指润发的油脂。

5、澹然:

宁静状。

【韵译】: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评析】:

柳宗元(773年;819年),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在这首诗中,诗人写出了悟禅的情景。

清早起来,便汲取井水潄齿洁口穿衣拂尘,空闲时即信步走出房间,手持佛经读起来。

在柳宗元看来,世俗的人们往往不能悟解佛家的真谛,反而去追逐那些迷信荒诞的所谓圣迹。

世上每个求佛的人都希望在冥冥中能保佑得福,但到底应该如何修持才能得悟呢?

在禅院中,庭宇清净,一片绿浓,朝日初升,雾气和露水犹存,松树披雾沐露更显出一派暗绿色,这些美景都是言语所不能表达的,诗人却从大自然中感受到一种了悟的快乐。

这首诗从内容上来看,表达了诗人对禅悟的思索,从意境来看,又与禅宗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思想相合,追求一种无言的了悟,混然一体,自自在在。

【讲解】:

此首诗为诗人被贬永州时所作。

他生活在一个腐朽衰败的时代,身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客观上受到无数打击,主观上又受到儒、释、道“三教调和”思想的限制,结果才不得施展政治抱负,贬斥终身,壮志未酬,走完了悲剧的一生。

他像当时大多数有志于积极用世的封建知识分子一样,在社会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上坚信儒家学说,以实现尧、舜、孔子“圣人之道”为奋斗的最终目的;同时又在佛教盛行的唐代崇信佛教,主张“统合儒释”(《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

不过,他的崇信佛教,与王维愚妄地佞佛逃世不同,与白居易以信佛寓“独善之志”也不同。

他是把佛教与诸子学说并列看待,想从中找出积极有益的内容作为济世的手段,以实现“辅时及物”的理想。

不幸的是他没有也不可能如愿,由于自身思想上的主观唯心主义因素和思想方法上的形而上学倾向,最终落入了佛教唯心主义的泥沼。

特别是在他遭贬永州之后,由于政治上的失意,前途无望,更促使他到佛教中去寻求宁静与解脱,其时佛教对他的消极影响就更明显了。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

清晨早起,他到住地附近一个名叫超的僧人(师)的寺院里去读佛经,有所感而写下这首五古抒情诗,既表达了他壮志未已而身遭贬谪,欲于佛经中寻求治世之道的心境,又流露出寻求一种超越尘世,流连于冲淡宁静的闲适佳境的复杂心情。

头四句总说“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诗人把研读佛典安排在一天中最宝贵的时刻。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清晨早起,空气清新,以井水漱牙可以清心,又弹冠振衣拂去灰尘,身心内外俱为清净方可读经。

可见用心之虔诚,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佛教的倾心和崇信,其沉溺之深溢于言表,不啻教徒沐浴更衣以拜佛祖。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贝叶书简称贝书,佛经之泛称。

古印度人多用贝多罗树叶经水沤后代纸,用以写佛经,故名。

一个“读”字,是全诗内容的纲领;一个“闲”字,是全诗抒情的主调。

诗人贬居永州,官职虽名曰“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但只是个“闲官”而已。

闲人闲官闲地,无政事之烦扰,亦无名利得失之拘牵,正是难得清闲,正好信步读经。

就读经来说,闲而不闲;就处境而言,不闲而闲,其复杂心情曲曲传出。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中间四句承上文“读”字而来,正面写读“经”的感想。

这里有两层意思:

前二句“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是说书中真意不去领悟,妄诞之言世所追逐。

诗人以自身崇信佛学的正确态度讽喻世俗之佞佛,即对于佛经中的真正本意全然不去领悟,而对于书中一切迷信荒诞的事迹却又尽力追求而津津乐道。

正如诗人在《送琛上人南游序》中所批评的那样:

“而今之言禅者,有流荡舛误、迭相师用,妄取空语,而脱略方便,颠倒真实,以陷乎己而又陷乎人。

”(《柳宗元集》卷二五)言下之意正好表明自己学习佛经的正确态度和对佛经的深刻理解。

后二句转写对待佛经的正确态度。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意思是说:

佛家遗言值得深思,修养本性怎能圆熟?

“冀可”是希望能够的意思。

言佛教教义艰深,必须深入钻研思考,如果只用修持本性去精通它,是不可能达到精审圆满的目的的。

言下之意是说:

愚妄地佞佛不足取,只有学习它于变革社会有益的内容才算真有所得。

这反映了诗人对佛教教义及其社会作用的主观的特殊理解。

对此,诗人也有批评说:

“又有能言体而不及用者,不知二者之不可斯须离也。

离之外矣,是世之所大患也。

”(同上)联系诗人在对待佛教问题上与韩愈的辩论就更清楚了。

韩愈辟佛,是热心张扬“道统”的儒学家,主张对僧侣“人其人,火其书”;而柳宗元却认为在佛教教义中包含着与儒家圣人之道相通的有益于世的内容,否定“天命”的主宰。

诗人自以为对佛教的精义和作用已有深刻的领会,殊不知结果不是他利用佛教以济世,而是佛教利用他作了宣传宗教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的工具;而他自己最终也陷入了佛教识破尘缘、超脱苦海的消极境地。

末六句承上文“闲”字而来,抒发诗人对寺院清净幽闲的景物的流连赏玩,到了忘言的境界。

这里也写了二层意思:

前四句写景,后二句抒情。

先看前四句: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意谓超师寺院何其幽静,苔色青青连着翠竹。

旭日东升晨雾滋润,梳洗青松涂以膏沐。

“道人”实指“超师”,“庭宇”呼应“东斋”,既言“步出”则寺院环境尽收眼内,一个“静”字总括了它的幽静无声和诗人的闲适心境。

是景物之静,也是诗人内心之静。

而苔色青青,翠竹森森,一片青绿,又从色调上渲染了这环境的葱茏幽深。

“日出”照应“晨”,紧扣题目,再次点明时间。

旭日冉冉,雾露濛濛,青松经雾露滋润后仿佛象人经过梳洗、上过油脂一样。

这是用拟人法写青松,也是用“青松如膏沐”进一步写环境的清新。

这就使读者体会到诗人通过优美宁静的寺院之景传达出一种独特的心境和思想感情。

这是“闲人”眼中才能看得出的静谧清幽之景,抒发的是“闲人”胸中才有的超逸旷达之情。

再看结尾二句: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意思谓宁静冲淡难以言说,悟道之乐心满意足。

诗人触景生情,直抒胸臆,看来似乏含蓄,有蛇足之嫌,但一经道破,又觉意味更深一层。

它既与前面的景物相连,写出“闲人”欣喜愉悦而又多少带点落寞孤寂的韵味;又与前面的读“经”相呼应,诗人自认为是精通了禅经三昧,与当时的佞佛者大相径庭,其悟道之乐自然心满意足了。

这就又透露出诗人卑视尘俗、讽喻佞佛者的孤傲之情。

而这两者;;情景与读经,前后呼应,融为一体。

诗人巧妙地把自然景物契合进自己主观的“禅悟”之中,其感受之深,妙不可言,真是达到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

从章法上看,全诗自晨起读经始,至末以日出赏景惮悟终,浑然无痕,相映成趣。

读完此诗,姑且抛开诗人对佛经所持的错误态度不论,不能不为诗人的于逆境中读经养性、追求事理而又超脱尘俗、寄情山水、怡然自适的复杂心境所感动,从而进到那种“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幽深寂静的艺术境界中去。

诗中有禅味而又托情于景,情趣浓郁。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运城、芮城一带),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不久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

柳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

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是他的好友。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

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哲学著作有《天说》《天对》《封建论》等。

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

有《柳河东集》《柳宗元集》。

【英汉对照】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忘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READINGBUDDHISTCLASSICSWITHZHAO

ATHISTEMPLEINTHEEARLYMORNING

LiuZongyuan

Icleanmyteethinwaterdrawnfromacoldwell;

AndwhileIbrushmyclothes,Ipurifymymind;

Then,slowlyturningpagesintheTree-LeafBook,

Irecite,alongthepathtotheeasternshelter.

…Theworldhasforgottenthetruefountainofthisteaching

Andpeopleenslavethemselvestomiraclesandfables.

UnderthegivenwordsIwanttheessentialmeaning,

Ilookforthesimplestwaytosowandreapmynature.

Hereinthequietofthepriest'stemplecourtyard,

Mossesaddtheirclimbingcolourtothethickbamboo;

Andnowcomesthesun,outofmistandfog,

Andpinesthatseemtobenew-bathed;

Andeverythingisgonefromme,speechgoes,andreading,

Leavingthesingleunis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